【北朝闲聊】前工业时代的奇迹:江户日本识字率真的比清朝高十倍?

sumii:江户日本识字率比同时期清国高10倍以上,简直是一个奇迹。
因为日语结构非常复杂,除了发音比汉语简单,整体上比汉语内容要多得多。同时要掌握的汉字基本上比中文还要多,还有一堆外来语,和欧洲国家俄语和德语基本会读就会拼写完全不是一回事。幕府和诸番似乎也没有投入巨额教育经费,基本上还是靠民间自发教育,日本又没有科举,就算会读书也很难当官。
请问这种成就是怎么达成的?
▲江户东京博物馆的江户时代东京街景,图/网络。
刘梦龙01:很大程度上是统计的问题吧,具体说就是概率样本倾向于江户地区吧?如果你在北京和南京取样可能也会得到很好的结果吧?
eumenes:不是,楼主所谓“江户”应该是指江户时代,指德川幕府统治日本这两百多年。
这期间日本达到了前工业时期匪夷所思的识字率,有说江户末期日本的识字率达到40%左右,比同期英法都高。
鸣czm1968:估计是统计范围问题,日本普及小学要到明治时期,江户识字率大概指的是武士阶层吧。
德玛西亚:当时主要是僧侣在平民中推广了识字,说高识字率指的还真是全体,只是统计方法应该有误。
▲江户时代的日本书法,图/网络。
半履带控:据日台混血的作家茂吕美耶《江户日本》中描述,大概是平民把小孩子的当做共同财产,上私塾啥的大伙一起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所以识字率很高。武家子弟自然有学上。具体细节记不清要回家翻书看。
刘梦龙01:那女的是嫁给日本人后来又被赶出家门了吧,那书看不出什么来,因为没法知道样本是怎么取得的。我还是认为这个识字率是城市识字率,肯定没有统计到飞驒国之类比较穷困的地方。
想象竞合犯:miya是正经日本人。
我写过一篇旧文:
   平民的教育
十六至十八世纪,世界正进入所谓“教育与学习的时代“,对于江户时代的日本也不例外。不光是出于统治阶级的武士热衷学习,即令是在出于被统制地位的平民中也掀起了学习的热潮。引人注目的是,这股风潮未有任何权贵的提倡强制,纯系自主自发,而于此热潮与力甚巨的就是遍布全国的寺子屋。
▲寺子屋,图/网络。
洄朔古代,在律令官制下,中央有大学,地方有国学。然而这仅是针对贵族和地方豪右子弟,为了把他们培养成官吏而组织的教育,实平民无涉。当然,那时候也有供平民子弟学习的学校,即空海大师创办的综艺种知院,不过时间不长就废绝了。
中世,寺院承担了学校的职能,学问封锁在贵族和僧侣中,大多形成闭锁的师徒关系。而新生统治阶级——武士则以武艺及战斗训练为第一要务,在家和寺院研究学问的是个别现象。镰仓时代的设置的金泽文库和室町时代初期开办的足利学校,就是由少数好学的武士维持的教育研究机构。
与如上相对的,下曾民众在江户时代之前,学习前人的知识经验只能在家庭和社会小圈子等日常生活场合,无福享受专门的机构教育。
               寺子屋的普及
江户时代,平民教育机构的代表正是寺子屋。在江户后期,从城市到农村寺子屋的数量大幅增加。1821(文久四年)仅江户的寺子屋就打500所。从十九世纪初的文化年间到幕府灭亡的60余年之间,全日本的寺子屋总数竟达到9700之多。
寺子屋无分男女皆可入学,一般在八岁左右小朋友就会进入寺子屋学习。主要课程是“读み、书き、そろばん”——读、写、算。其中读学技能能使学生看懂“往来物”及一般书信,并为运用教材学习各种知识打下基础。对于农工商家庭出身的人来说,通晓“读み”是不可欠缺的,只有这样才能依据老师的手本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必要的书信问候状及证文契书的书写方法。寺子屋还运用《实语教》、《童子教》等教材,教学生以世相。至于“そろばん”(算盘)的课程,对于商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这一门课讲授基于年贡的诸多对立,浸透了商品货币经济的背景,对于农民日常生活是欠奉的。
▲寺子屋,图/网络。
渡边华山的“一扫百态”图生动描绘了寺子屋授业时的情形。在上课的时,学生们的课桌(几案)半环绕教师随意摆放,老师(师匠)则居于前列,指导一名学生(寺子)读“教科书”——寺子屋的行课方式是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其他十余人,每人分配一大张白纸抄写老师的手本。业已完成的则趁老师指导别人之机打闹嬉戏,而未能领会者则愁眉苦脸——作业完成不好可是要遭老师的“雷”劈的。
江户时代平民的识字率
小孩子通过数年的学习,掌握了作为成人负担社会家庭责任的必要知识和教养,在江户后期幕府统治行将瓦解,国民生活发生大的变动的转折期间显得尤为重要。在一般农民抗议村役人的不正当行径的“村方骚动”中,追究村役人的舞弊行为的一般农民,其“读、写、算”能力已经达到和作为对手的村役人阶层等量齐观的程度。
在幕末·维新时期,日本人的高识字率引起了来日外国的注意,他们对在未开化的东方有如此高的教育水平而惊讶。苏里曼(シュリ—マン)在他的《日本中国旅行记》中如是写道:“日本教育,文明化之国民,以普及论,实乃欧洲之最。”“弗能读本国语书本国文之男女几希。”这样的教育普及程度,是开国以后日本急遽近代化的公认重要原因。
维新后的寺子屋
明治维新成立了新政府,旧教育为近代的以“全民皆学”为目标的制度化的公共教育所取代。当时强调学问乃“立身之本(身ヲ立ルノ财本)”使教育有一股浓烈的功利主义味道。不过这种教育也使得近代日本国民有了初步的国际主义视野——明治六年刊刻出版的《小学读本》第一课就讲授世界的人种,并指出日本属于亚洲人种。可是义务教育的就学率,在最初的二十年还不到60%。而贯彻国家意志整齐划一的近代教育又产生了许多新问题。
在教育制度发生这样大变化的情况下,寺子屋的使命并未完结。在大城市寺子屋起到了私立小学校的作用,而作为平民学校存在的仍然不少,更有一部分延续到昭和初期。
结语:如前述如同日本这样在近代之前就有无分上下的全民学习热是极其罕见的。唯一可以比拟的是中国洪武年间的全民学习运动(这个运动是朱元璋为使下曾民众能读懂《大诰》并能同贪官污吏作坚决斗争而发动的。显而易见,据吴思先生说这个运动取得了局部的成功,但最终失败了。朱元璋死后,《大诰》废除,运动也就止息了。)。可见日本的学习精神古来有之,联想到维新以来至于二战终结,日本工人阶级尤其是纺织女工受着深重的剥削,却始终没有童工出现,战后经济能够在农民近半的基础上迅速起飞,不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吗?
一剑南来:据不完全统计,日本江户时代末期,男童识字率为40-50%,女童识字率为15%。(王桂:《日本教育史》)
这个数字因为样本太少,估计会偏高。
这个数字大致与同时代的中国相当(罗友枝对清代中国识字率的估计数的上限为男子45%,女子10%,合计接近30%)。
而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识字率较高,也是两国共同特点。
想象竞合犯:在一般农民抗议村役人的不正当行径的“村方骚动”中,追究村役人的舞弊行为的一般农民,其“读、写、算”能力已经达到和作为对手的村役人阶层等量齐观的程度。中国乡下农民也识字
日本农民签连判状,为避免代官抓领头的,特意将签名排成一个圆圈,中国乡下农民啥时候有这种文化程度了?
萧十一郎:中国城市农村区别大,城市城市居民送万民伞,也是签成圆形。
sunbo231禁言:日本如何且不论,清朝识字率这估计的完全没有可信度吧,当然我是根据鲁迅笔下的清朝来比对的。
一剑南来:谁说中国古代农民个个不识字的?!
李伯重文章提到:“因此有村社和家族出资兴办的社学、义学也发展了起来。虽然社学、义学在江南已有长久的历史,但是到了明清(特别是清代),才在各地普遍兴办,并且常常得到官府的支持,甚至由官府出面兴办。因此江南民办、官办或官助民办的社学、义学等学校,在明清时期有很大增加。例如嘉靖时的嘉定知县李资坤、青浦知县卓钿等,都在治下的乡镇兴办学校多所。”
上面所引那段话能证明日本农民个个都识字?!不过是说带头闹事者有文化而已。
guy:19世纪前期清朝成人识字率能达到22%,比英法还高。到清末反而全面倒退了,解放前识字率不足20%,还是TG在根据地大力推广教育的结果。
一剑南来:政局不稳定,对文教、水利农田等都伤害很大。清季到民国灭亡,内乱外患不断,上述领域都是呈下降趋势。
红色俱乐部2:日本的识字率确实不低。
日本的年贡米长期是五五开的,所以日本一个农民担负的上层阶级远比中国要多。而上层阶级无论是武士,商人,还是手工艺,都有识字的需求。
阅读原文,了解详情,请登录北朝论坛。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