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渗透压的重要性及其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

血浆渗透压的重要性及其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

血浆渗透压是指血浆中溶质对水的吸引力,主要由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组成。它在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肝硬化患者中,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因此,了解血浆渗透压的形成、计算及其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与影响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血浆中的溶质。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大分子蛋白质构成,其中白蛋白占主导地位。由于这些蛋白质无法自在通过血管壁,胶体渗透压在维持血管内外液体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影响。若血浆胶体渗透压过低,可能导致组织水肿和血容量下降。

晶体渗透压则由小分子物质如钠、钾、氯等电解质以及血糖和尿素等组成。钠离子在血浆中的浓度较高,因此在晶体渗透压的形成中占据主导地位。晶体渗透压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内外的液体平衡。

血浆渗透压的计算

在临床上,血浆渗透压的测定通常通过血浆蛋白浓度进行估算。血浆胶体渗透压的计算公式为:

“`

血浆胶体渗透压(mmHg)= 白蛋白(g/dl)×5.54 + 球蛋白(g/dl)×1.43

“`

正常值范围为25~28 mmHg,低于25 mmHg为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高于28 mmHg为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计算公式为:

“`

血浆晶体渗透压(mmol/L)= (Na+ + K+) × 2 + Glu + BUN

“`

正常值范围为280~310 mmol/L,低于280 mmol/L为低晶体渗透压,高于310 mmol/L为高晶体渗透压。

肝硬化患者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及缘故

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脏合成功能下降,通常表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的降低。胶体渗透压的下降主要是由于白蛋白合成减少,导致低蛋白血症,临床表现为水肿和体腔积液。

晶体渗透压的下降则与患者的饮食摄入减少、恶心呕吐及腹泻等影响有关,可能导致低钠血症,进一步引发细胞水肿,临床上可表现为颅内高压和觉悟障碍。

肝硬化患者低血浆渗透压的处理

对于胶体渗透压的下降,临床上可通过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来迅速提升血浆胶体渗透压。同时,鼓励患者增加蛋白质摄入,以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蛋白合成。

对于晶体渗透压的下降,主要是通过补钠来提升血钠水平。补钠的计算公式为:

“`

补钠数(mmol) = (142 – 患者血钠值) × 0.6 × 体重(kg)

“`

在补钠经过中,应密切监测血钠水平,避免过快补钠引起的电解质紊乱。

拓展资料

血浆渗透压在维持人体生理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肝硬化患者中,其变化可能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通过了解血浆渗透压的形成、计算及其变化缘故,临床医生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因此,重视血浆渗透压的监测与管理,对于改善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