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智能环保的提高史?
(一)在线监测
1996 年,民族环保局发布《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技术要求(试行)’里面规定,列入重点整治的污染水排放口应安装流量计,最初的在线监测体系;
(二)网络化
2006 年之后,尤其是“污染源减排三大体系能力建设”项目实施后,要求占 COD 污染负荷60%以上的国控重点污染源必须安装在线监测仪器,且必须联网运行。
(三)物联网
2010 年,民族发改委《关于当前推进高技术服务业提高有关职业的通物联网知》出台后,民族环保部推动环境监控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试点。
(四)信息资源共享
2011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职业的意见》指出增强环境信息基础能力、统计能力和业务应用能力。建设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加强物联网在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实时监测、危险化学品运输等领域的研发应用,推动信息资源共享。
(五)智慧环保
2013 年,住建部下发“智慧城市”试点通知,数字环境向智慧环境演进,云计算和大数据将成为智慧环境的核心技术。
二、中国汽车防盗技术提高史?
随着车辆技术的不断升级,汽车防盗体系的功能也在不断更新,到目前为止,汽车防盗体系提高史已经经历了4 个提高阶段,即:固定码传输防盗体系(第一代)、可变码传输防盗体系(第二代)、两级可变码传输防盗体系(第三代)、网络式防盗体系(第四代)。
三、中国航天技术提高史?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提高、改革振兴和走向全球等几许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体系,取得了多项创造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高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刻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提高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全球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间技术
1. 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全球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民族。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操作”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全球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民族,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全球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民族。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职业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3. 航天器发射场。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测控。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全球先进水平。
5. 载人航天。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活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空间应用
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提高。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民族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1. 卫星遥感。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职业,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民族遥感中心、民族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职业。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体系的业务化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民族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
2. 卫星通信。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提高卫星通信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提高需求。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全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全球180多个民族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7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难题。甚小口径终端(VSAT)通信业务近几年提高较快,已有国内甚小口径终端通信业务经营单位30个,服务小站用户15000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6300个;同时建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80多个专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上万个。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广播体系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体系。中国从1985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33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覆盖网,负责传送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共计47套,以及中央32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40套地方广播节目。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十多年来,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近年来,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和地方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到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使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现有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站约18.9万座。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还建立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
3. 卫星导航定位。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外导航卫星,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应用技术开发职业,并在大地测量、船舶导航、飞机导航、地震监测、地质防灾监测、森林防火灭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在1992年加入了国际低轨道搜索和营救卫星组织(COSPAS-SARSAT),以后还建立了中国任务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飞机和车辆遇险报警服务能力。
空间科学
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气球开展了高层大气探测。在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操作”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展了一系列空间探测和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环境探测资料。近年来,开展了空间天气预报的研究职业及相应的国际合作。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利用返回型遥感卫星进行了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在晶体和蛋白质生长、细胞培养、作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国空间科学在基础学说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创造成果,在空间物理学、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活科学等领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对外开放的民族级实验室,建立了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具有支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近年来,利用“操作”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对近地空间环境中的带电粒子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测,并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体物理两层流体空间实验,实现了空间实验的遥操作。
四、纺织技术的提高史?
下面内容是我的回答,纺织技术的提高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在远古时代,大众使用天然纤维,如棉花、羊毛、蚕丝等,通过简单的加工和编织技术制作成简单的纺织品。随着人类社会的提高和科技的提高,纺织技术也不断地提高和改进。在古代,大众使用手工纺织工具,如纺车、织布机等,进行纺织生产。这些工具虽然简单,但能够满足当时大众对纺织品的需求。随着工业化的到来,纺织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18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纺织机械开始出现,大大提高了纺织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随着科技的不断提高,现代纺织技术已经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现代纺织机械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操作,使得纺织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现代纺织技术也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提高,使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成为了纺织行业的提高动向。纺织技术的提高史一个不断提高和改进的经过。从古代的手工纺织到现代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纺织技术的提高为大众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美妙。
五、中国油画的提高史?
油画作为外来画种,400年前被意大利传教士带来中国。在明朝时起先并没有得到中国画家的重视,也没有得到很高的评价。直至乾隆年间,来中传教并在朝廷任职的传教士不在少数,比较有名的当属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王致诚等,他们是中国宫廷第一批外籍画家。清同治年间,传教士在上海土山湾设立孤儿院并设图画馆传授西方绘画技术,后孤儿们长大离院成为第一批中国习得油画技艺的本土画家,这一批人中有一位名为周湘的画家,在上海先后办起中西美术学校及布景画传习所。丁悚、乌始光、刘海粟、张眉荪等人曾在此学画。这是中国进修西方美术教育的开端。刘海粟、乌始光后建立上海图画美术院也就是南京艺术大学的前身。同时,许多没有机会接受训练,又缺少油画材料的学画者,往往从摹绘油画印刷品入手,并使用各种代用颜料、油料,绘制基本上是中国传统风格的油画作品。直到出洋学画的青年陆续回国,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
六、中国诗歌的提高史?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灵魂全球。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整理,关于这个难题学术界尚有争论。
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提高。
七、中国火枪的提高史?
四大发明之火药
火器离不开火药。可以说火药是火器的基础,没有火药也就无从谈火器。
大家都知道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其中一个,那么知道火药是在什么时候候发明出来的吗?春秋!
这小编认为‘范子计然》一书中记得清清楚楚:“硝石出陇道”,主要应用于民间民生。《范子计然》据传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范蠡所作,计然是晋国三公子,极其博学,无所不通,范蠡常找他请教各种学问。
火药其实是炼丹时偶然发现的,最初是一种药品而非燃料。
中国古代有炼丹的传统,炼丹术中很重要的一种技巧是“火法炼丹”,大师们将各种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入鼎中,不加水,期望通过煅、炼、灸、熔、抽、飞、优等方式炼制长生不老丹贡献给君王和贵族们,手法和现代的化学有共通之处。
炼来炼去,仙丹没炼成,一些强身健体的丹药倒是炼出来了,贵族们服用之后发现身体有一些改变,更加热衷了。当然,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某些药物组合在一起可以燃烧,这就是火药。
唐朝:从火药到火器
中国现存第一部记载火药配方的书,约成书于八九世纪,也就是隋唐时期,书中记载:“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会发生“焰起,烧手面及火尽屋舍”的现象。
更具体一点,隋朝时诞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体系火药;
唐代炼丹家在唐高宗(李治)永淳元年(682年)首创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
唐宪宗(李纯)元和三年(808年)又创状火矶法,用硝石、硫磺及马兜铃(含炭素)一起烧炼;
唐朝这两种配方,都是把三种药料混合起来,已经初步具备现代火药所含的成分。
火药是非常有用的一种物质,影响于民生,成为产生动力的能源;影响于军事,给战争带来划时代的改变。
然而当时的大众不以为然,视为旁门左道,完全想不到很多年后火药将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杰出的成就,甚至被视为现代文明的推进器。
中国自古就有火攻这种战术,通常是在箭头上绑一些像油脂、松香、硫磺之类的易燃物质,点燃后用弓射出去,称之为“火箭”;或者直接点燃易燃物抛入敌营,能烧一片是一片。
赤壁之战就是史上著名的火攻案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历史上是谁第一个将火药运用到军事领域,现在已不可考证。但当火药运用到军事领域之后,那已经不能被单纯的称之为“火药的运用”,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武器:火器!
宋朝史学家路振编撰的《九国志’里面记载,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里的“机”我认为就是一种火器雏形,这可能是使用火器攻城的最早记载。
宋朝:火箭、火球、火蒺藜、火炮(霹雳炮)、震天雷、火枪
印象中宋朝的提高很畸形,经济上很富裕,军事上很羸弱,这是事实。但另一方面,宋朝的军事学说、军事技术非常强,宋太祖赵匡胤以兵变起家,很看重武器,975年时每隔十天便查核一次各种兵器的质量。
最高统治者的态度影响了当时的宋朝军事,大众积极的贡献智慧,使火器在宋朝时得到了广泛的提高和运用。
北宋学者宋敏求小编认为‘东京记’里面记载,京城开封有制造火药的工厂,叫“火药窑子作”。其实建康府(今江苏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也都有。
《宋史·兵记’里面明确记载了关于火器的三件事务:
公元970年(北宋),有个叫冯继升(兵部令史)的人发明了“火箭法”,这种技巧是在箭杆前端缚火药筒,点燃后利用火药燃烧向后喷出的气体的反影响力把箭簇射出,这是全球上最早的喷射火器;
公元1000年(北宋),唐福(士兵出身的神卫队长)向朝廷献出了他制作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
公元1002年(北宋),石普(冀州团练使)也制成了火箭、火球等火器进献朝廷。
喷射火器、火箭、火球、火蒺藜是当时全球上一流武器,但还不是最先进的。最先进的是何呢?是火炮!
北宋仁宗时期诞生了一部神书:《武经总要》!这是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集当时及古代兵器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兵书!作者是天章阁待制曾公亮、工部侍郎参知政事丁度等人,仁宗亲自作序。
书中记录了十几种不同式样的炮:单梢炮、双梢炮、五梢炮、七梢炮、虎蹲炮、柱腹炮、旋风炮、合炮、卧车炮、车行炮、行炮车等,还有一种只用两个人就能使用的轻便手炮,能发射半斤重的炮弹!
这些“炮”其实不是我们认识里的现代火炮,刚制作出来时投掷的是石头,名字就叫投石机。但在火药发明之后,投掷的就不是石头了,而是兑好比例的火药混和物。
宋朝的外敌是金,在与金的多次战争中,火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出现了大横模杀伤性重型武器:霹雳炮、震天雷!
1、霹雳炮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军围攻汴京(今开封),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的抗金名臣李纲就使用了霹雳炮,据说“夜发霹雳炮以击贼,军皆惊呼。”
1161年,南宋名臣虞允文在采石矶(今属安徽马鞍山)以一万八千人的兵力大败十五万金军!金帝完颜亮被追得无处可逃,最后死于部下之手,宋朝转危为安。
此战中霹雳炮立了大功,史上记载:“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遂大败之。”
2、震天雷
《金史》对震天雷是这样描述的:“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并无迹,甲铁皆透”,和现代的地雷有类似之处。
宋神宗赵顼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火器提高越发快速,史书上记载了当时的生产规模:“同日出弩火药箭七千支,弓火药箭一万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万支”。
公元1132年(南宋),时任池州知府的军事技术家陈规发明了最初的火枪,并立刻运用于实战,组成一支60多人的火枪队,2-3人操持一杆火枪,共计约“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把盗匪李横的部队打得四散而逃。
这种火枪就是全球军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被后人称为现代管形火器的鼻祖。
公元1259年,寿春地区有人制成了突火枪,它和陈规的火枪最大的不同在于,火枪只能喷射火焰烧人,而突火枪内装有“子巢”,火药点燃后产生强大的气体压力,把“子巢”射出去,子巢就是最初的子弹。
突火枪由于一开始是用竹筒制造的,又被称为突火筒。
至此,中国古代算是摸着了热武器的边。
同一时期稍后,西方民族也有了火器。成吉思汗西征时传入阿拉伯民族,再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彻底改变了全球武器史。
明朝:火铳、火箭、火炮
1、火铳
火铳是元朝时出现的管状火器,由宋朝突火枪演变而来,通常分为:单兵用的手铳,城防和水战用的大碗口铳、盏口铳和多管铳等。枪管里不仅装填火药,而且还装有球形铁弹丸或石球,开创了在金属管形火器中装填弹丸的先例。
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元代火铳,是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至顺三年(公元1332 年)的制品。
虽说火铳出现于元朝,真正盛行则是在明朝。朱元璋抗击元朝、争霸中原的一系列战争中都用到了火铳,建立明朝后大量制造,还于永乐年间组建了专用火器的神机营。
嘉靖之后,火铳逐渐被更为先进的鸟铳和火炮所取代。
2、火箭
明朝的火箭,可不是以前那种单箭头点火射出去的原始武器,而是一次性可以射出多支箭头的多发火箭!
火弩流星箭:同时发射10支;一窝蜂:同时发射32支;百虎齐奔箭:同时发射100支。
这是全球上最早的多发齐射火箭,可以称为现代多管火箭炮的鼻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与建文帝的大军于白沟河一战中就使用了“一窝蜂”,效果极佳。
以上三种火箭,虽然厉害还属于常规性,下面这两种则是非常规性大杀器,不但具有实际上的杀伤力,还有威慑性。
第一种:火龙出水
根据明代重要军事著作《武备志》的记录,这种火箭用竹木制成,在龙形的外壳上缚四支大“起火”,腹内藏数支小火箭,大“起火”点燃后推动箭体飞行,“如火龙出于水面。”
可以在距离水面三、四尺高处飞行,远达两三里,火药燃尽后点燃腹内小火箭,从龙口射出,击中目标将使敌方“人船俱焚”,这是全球上最早的二级火箭。
第二种:神火飞鸦
同样是《武备志’里面的记载,这种火器用细竹篾绵纸扎糊成乌鸦形,内装火药,由四支火箭推进,是全球上最早的多火药筒并联火箭,与今天的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职业原理很相近。
3、火炮
明朝时的火炮已经接近现代火炮,虽然杀伤力还比不上,原理基本一致。
朱元璋在与张士诚决战时使用了火炮,据《明史》记载:“(徐达)领四十八卫将士围城,第一卫置襄阳炮架五座,七梢炮架五十余座,大致将军筒五十余座。。。。。。铣炮之声昼夜不绝。”
看完这段描述,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这仿佛是一场大型现代化战争?只有现代战争才会炮声震天响,连绵不断昼夜不绝!
由此可知火器在明朝得到了何等程度的运用!那是中国古代火器提高最强盛的时期!
可惜限于工艺和国力,无法做到全军配备热武器,只能冷兵器和热武器同时使用。
虽然如此,明朝时的火器科技足以傲视全球,还出现了全球航天第一人:万户。他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蓝天,不料火箭爆炸,他为此献出宝贵的生活。
全球各国都认同万户探索未知、勇于尝试的灵魂,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清朝:火器末落
令人心痛的是,火器在明朝的伟大没能延续到清朝。
入关初期,清廷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拖着整个民族往后退,打压各种先进、实用的汉人科技;到了后期再想提高已经来不及了,只得闭关锁国,关起门来当大爷。
然而这门终究还是被外力打破了。
为了抗击外侮,清廷不得不花大价钱从西方购买先进热武器。可最初的最初,火药、火器本来是从中国传出去的!
这应该是史上最早的“出口转内销”吧。看似好笑,但由于那段历史太沉痛了因此没有人能笑得出来。
小编归纳一下
怎样样?经过上面的分析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火器在中国古代有漫长的历史,曾经伟大,曾经没落。但主宰火器兴衰的并不是火器本身,而是人!
火器不分好坏,它既能成为战场上杀戮无数的武器,也能成为保家卫国的力量!既能让人感觉到危险,也能提供强大的安全感,端看怎样去使用。
值得庆幸的是,此时此刻我们感受到的是它的保护力量。
参考资料:《宋史》《武经总要》《金史》《明史》
八、中国火车的提高史?
中国有铁路始于清朝末期。1881年中国工人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机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制造的第一台机车。
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夫人仿照英国著名的蒸汽机车“火箭号”而造成的,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由于中国工人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于是把它叫做“龙号”机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铁路运输事业的迅速提高,对机车的需要日益增加,自行制造机车是当务之急。由于当时的铁路牵引动力还是蒸汽机车,机车的制造即从蒸汽机车起步,沿着仿制旧型,改造旧型,进而自行设计新型机车的道路,循序渐进。
1804年,由英国的矿山技师德里维斯克利用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全球上第一台蒸汽机车,时速为5至6公里。由于当时使用煤炭或木柴做燃料,因此大众都叫它“火车”,于是一直沿用至今。
1840年2月22日,由康瓦耳的工程师查理礠里维西克所设计了全球上第一列真正在轨上行驶的火车。
1879年,德国西门子电气公司研制了第一台电力机车。
随着火车的普及,改变了大众骑马(或以其他牲畜为主要动力)的出行方式。中国早期的火车车厢是绿色的,因此叫绿皮火车。
九、中国船的提高史?
中国是全球上最早制造出独木舟的民族其中一个,并利用独木舟和桨渡海。独木舟就是把原木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简单的船,是由筏演变而来的。虽然这种进化经过极其缓慢,但在船舶技术提高史上,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需要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依据一定的工艺经过来制造,制造技术比筏要难的多、其本身的技术也比筏先进得多,它已经具备了船的雏形。
在中国,商代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汉代的造船技术更为提高,船上除桨外,还有锚、舵。
唐代,李皋发明了利用车轮代替橹、桨划行的车船、桨划行的车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罗盘针(指南针),并有了避免触礁沉没的隔水舱。同时,还出现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纪,中国的帆船已成为全球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优越的船舶。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的提高,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18世纪,欧洲出现了蒸汽船。19世纪初,欧洲又出现了铁船。19世纪中叶,船开始向大型化、现代化提高。
十、中国油画的提高史?
中国油画从外来艺术提高成为中国绘画的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进修、吸收和成长经过。可分为下面内容几许时期。
早期,距今 400年前,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教,把欧洲油画作品带进中国。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利玛窦向明神宗朱翊钧所献礼品中就有天主像、圣母像等。这种精细逼真的绘画,使中国画家感到惊异,但并未给予较高的艺术评价,也没有中国画家追随这种画法。到清朝初年,有许多擅长油画的欧洲传教士来华,并在宫廷供职。其中较著名的有意大利人郎世宁、潘廷章,法国人王致诚等。他们是中国宫廷内第1批外籍画师,曾受命绘制过多幅油画肖像。乾隆帝弘历曾命宫中选少年奴仆,随洋人学泰西画法(油画技法)。现存满族画家五德的纸本油彩山水画,便是这一时期中国画家的油画作品。
鸦片战争后,中外交往较前频繁,西方的宗教绘画和商业性绘画更多地进入中国,西方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也较前显著。但真正掌握西方绘画技法的中国画家,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同治年间,欧洲传教士在上海土山湾设立孤儿院,向收养的孤儿传授各种技艺,其中的图画馆传授西方绘画技术。孤儿长大离院,也把油画技法带到社会。清末民初活跃于上海的周湘、张聿光、徐咏青等人,都出自土山湾孤儿院图画馆。与此同时,一些中国文人到了欧洲各国,亲眼看到西欧画家的精心杰构。薛福成的《巴黎观油画记》被广为传诵,康有为的《意大利游记》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给予极高的评价。中国智慧界通过他们优美的诗文,初次了解到与中国传统绘画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绘画。
1902年,清廷颁行学堂章程,采行日本制度。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南京两江师范学堂、保定北洋师范学堂都设图画手工科,开油画课,聘请外籍教师任教。1909年,周湘在上海先后办起中西美术学校及布景画传习所,传授西洋绘画技法。丁悚、乌始光、刘海粟、张眉荪等人曾在此学画。这是中国进修西方美术教育的开端。同时,许多没有机会接受训练,又缺少油画材料的学画者,往往从摹绘油画印刷品入手,并使用各种代用颜料、油料,绘制基本上是中国传统风格的油画作品。直到出洋学画的青年陆续回国,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
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 最早出国进修油画的广东画家李铁夫,于1887年到美国,曾受业于J.S.沙金,并以作品奖金和卖画所得,资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最早到日本学画的李叔同,于1910年学成回国,随即在天津、杭州和南京从事美术教学,他首倡石膏模型和人体写生,并在学校中组织洋画研究会。辛亥革命以后,出国学画的人渐多,他们的去向主要是欧美和日本。较早去欧、美学画的有李毅士、冯钢百、吴法鼎、李超士、方君璧等人,后又有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周碧初、庞薰□、颜文□、常书鸿、吕斯百、吴作人、唐一禾、周方白、吴大羽等。继李叔同之后留日的有王悦之、许敦谷、陈抱一、胡根天、俞寄凡、王济远、关良、许幸之、倪贻德、卫天霖王式廓等人。40年代赴法国学画的有吴冠中、刘文清等人。
中国留学生初到西欧时,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已在画坛取得稳固地位,学院派古典主义虽有人支撑,但其影响已趋式微。在日本,以黑田清辉为代表的新进画家,已经以印象主义的艺术意识改变了日本美术教育的内容。由于日本不像法国那样具有深厚的油画艺术传统,因此留日学生(包括最早的李叔同)在艺术上普遍倾向于印象主义以后的各流派。留欧的李毅士、吴法鼎、李超士、徐悲鸿、颜文□、常书鸿等人,提倡古典的写实主义美术。留学生归国后,通常都以美术教学为职业,通过所在的学校,传播自己的艺术想法和绘画技法。
1912年刘海粟、乌始光兴办上海图画美术院,1919年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这是中国正规美术学校的开端。继此之后,中国第1所国立美术学校——北京艺术学校(后改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第 1所高等美术学院国立艺术院(后改为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以及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私立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都于20年代先后成立。这些学校陆续开设油画课,成为提高油画艺术的基地。著名油画家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曾主持这些学校的教学,他们不同的艺术主张,使这些学校的油画教学各具特色。徐悲鸿于20年代初在巴黎美术学校学画,接受学院派绘画训练,他尊崇坚实的素描基础和严谨的油画造型技巧。林风眠20年代在法国第戎、巴黎美术学校学画,他既受过学院派绘画的薰陶,也吸收了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的艺术影响,因此很重视情感和特点的表现,追求物品方艺术灵魂的融合和平衡。刘海粟曾于20年代到日本、西欧考察美术教育,他所心仪的是后印象主义的绘画大师。但在艺术创作和教学活动中具有兼容并包的气度。他对全球绘画潮流动向敏锐感受和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灵魂也相当突出。
20~30年代,艺术旨趣相投的画家曾组成各种社团。成立较早的东方画会、天马会、晨光美术会虽然都以油画家为骨干,但活动内容不拘一格。30年代由庞薰□等人发起的决澜社,倡导和介绍西方现代绘画;由留日学生组织的中华独立美术协会则宣扬超现实主义绘画。由于这些画会的活动偏于上海一隅,活动时刻又较短促,未能提高成有影响的艺术流派。但可以看出中国油画家在怎样看待西方现代绘画方面,存在着矛盾。1929年初第1届全国美展期间,徐悲鸿与徐志摩关于西方现代画家评价的论争,便是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徐悲鸿贬斥印象主义、野兽主义某些画家的绘画,称P.-A.雷诺阿、P.塞尚、H.马蒂斯的作品为“无耻之作”。徐志摩则起而为之辩护,力争这些新派画家的艺术地位和作品的价格。从当时从事油画艺术的画家看,进修印象主义以后诸家的人数较多,进修古典油画的画家较少,真正掌握古典油画技巧的画家则更为罕见。抗日战争爆发后,油画家们以绘画为武器和工具,投身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各种不同艺术见解的画家在这些活动中达到想法情感的一致,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体验了普通人民的悲欢离合。深入大后方和西北、西南边陲,使中国油画家的艺术出现了新的情感色彩,并为新的艺术突进积聚了力量。与此同时,新派画(指印象主义以后诸流派的绘画)在战乱的环境里停止提高。许多在战前从事新派画创作的油画家,在抗战中转而采用写实形式参加宣传活动。徐悲鸿曾撰文论及“吾国因抗战而使写实主义抬头”,并因新派画之销声匿迹而大感“痛快”。抗日战争胜利后,现代派风格的绘画重新出现,1945年林风眠、倪贻德、关良、李仲生、郁风、赵无极、于衍庸等人在重庆举办的独立画会首次展览即其代表。但新派画的复苏仍是短暂的,他们的创作活动只维持到1949年为止。
在陕甘宁边区的艰苦环境里,仅有个别画家从事油画创作。但解放区画家在较为轻便的绘画形式方面的成功探索,和想法、情感上的锻炼,为新中国的油画艺术准备了一支新生力量。
50~70年代末 1949年以后,中国油画家面临全新的历史时期。老解放区和国统区的画家汇成团结的队伍,巨大的社会变革使油画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深刻的变化。油画家面临新的课题: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为工农兵服务,深入群众生活等。新、老油画家都有一个调整或改变原有的艺术面貌,以适应新时代的任务。通俗的写实手法,带有理想主义的新生活题材,成为油画创作的共同面貌。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和罗工柳的《地道战》,是两个经历、素质不同的画家,为表现新的时代殊途同归而取得的成功,因此颇具代表性。50年代的油画创作以表现革命历史、反映社会主义劳动和建设为主。1949年前占据油画创作主要位置的风景、静物越来越少。吴作人的《黄河三门峡》、《齐白石像》(见彩图《齐白石像》(中国现代)),胡一川的《开镣》、莫朴的《入党宣誓》、艾中信的《红军过雪山》(见彩图《红军过雪山》(中国现代))等作品,与30~40年代的油画迥异,显示了油画家个人风格的重大转变。
50年代,民族选派留学生分批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民族进修美术。同时,聘请苏联画家和罗马尼亚画家,分别在北京、杭州执教。全山石、肖峰、李天祥、郭绍纲、张华清、林岗等人都曾在苏联留学。冯法□、王德威、秦征、高虹、何孔德、王流秋、于长拱、侯一民、靳尚谊、詹建俊等人曾在苏联画家任教的油画训练班进修。进修苏联绘画对中国现代油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7~1958年前后,极“左”思潮使蓬勃提高的油画艺术受到严重挫折。60年代初,文艺政策有所调整,油画创作得到恢复和提高。油画教学方面,由罗工柳主持的油画研究班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吴作人、董希文、罗工柳3个职业室的开办,使油画教学充满生机,几年之内既出人才,又出作品,堪称建国以来前30年油画艺术的高峰。《毛主席在井冈山》(罗工柳)、《东渡黄河》(艾中信)、西藏及长征路线写生组画(董希文)、《刘少奇与安源矿工》(侯一民,见彩图《刘少奇和安源矿工》(中国现代))、《决战前夕》(高虹)、《出击之前》(何孔德)、《延安火炬》(蔡亮)、《狱中斗争》(林岗)、《宁死不屈》(全山石)、《英特那雄耐儿就一定要实现》(闻立鹏)、《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靳尚谊)、《狼牙山五壮士》(詹建俊)、《延河边上》(钟涵)、《三千里江山》(柳青)、《在激流中前进》(杜键)、《金色的季节》(朱乃正)、《罪恶的审判》(哈孜艾买提)……从这些大众熟悉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知一种共有的特征,那就是高亢激越的英雄主义灵魂,汪洋恣肆的表现形式。50年代被忽视、甚至被误解的风景、静物,在60年代初也有一个短暂的繁盛。颜文□、吕斯百、常书鸿、卫天霖、余本、李瑞年、吴冠中等画家都有佳作问世。
1964年以后,“左”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地影响油画的提高。从推广“三结合”创作技巧(即领导出题目,群众提要求,专业人员完成创作任务)到全面批判文艺界“黑线专政”,正常的油画创作活动几乎完全停止。随之而来的是对生活、情感的伪造,和对个人崇拜的狂热而拙劣的渲染。全国各地出现了数以万计的领袖油画肖像,这些肖像除了临摹某些样板画像外,全是临摹照片。绘制这种油画的人数之多和油画题材的单一,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顶点。随后又出现了表现那种高、大、全式的所谓革命英雄人物形象的油画作品。
70年代末~80年代 1978年以后,中国油画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画家和观众对虚套、粉饰的反感,对民族和个人命运的思索,使油画创作的境界有了新的开拓。有些画家以深沉凝重的笔调,对当代生活作历史性的考察;有些画家则以诗人的眼光,表现美的心灵和美的意境。《1968年×月×日雪》(程丛林,见彩图《一九六八年×月×日雪》(中国现代))、《不可磨灭的记忆》(杜键、高亚光、苏高礼)、《峥嵘岁月》(林岗、庞涛)、《红烛颂》(闻立鹏)、《蒋家王朝的覆灭》(陈逸飞、魏景山)、《高原的歌》(詹建俊)、《春华秋实》(朱乃正)、《塔吉克新娘》(勒尚谊)、《钢水、□水》(广廷渤)、《迎新娘》(鄂圭俊)……这些作品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共鸣。老画家吴冠中、韦启美和中年画家罗尔纯、妥木斯、曹达立等人在对生活的特殊感受和富有特点色彩的表现技巧的探求上作出的成绩,显示油画家对绘画形式和特点特色的关心。《父亲》(罗中立)和《西藏组画》陈丹青,(见彩图《西藏组画—进城》(中国现代))的出现,从创作想法上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一个旧时期的终结。大批新起的青年画家,则完全以新的眼光观察生活和艺术。他们广泛吸收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意识,进行大胆的艺术试验。长期存在于中国油画界的作品面貌单调、贫乏的弊病,正在得到矫正。从画家、作品及观众的关系来看,油画已经成为能够表现中国人的心理和情感,又能为中国人所充分领悟的中国艺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