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的典范
近日,金海湿地公园被评选为“中国潜力OECMs典型案例”,成为全国12个入选案例其中一个。这一荣誉不仅彰显了金海湿地公园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卓越贡献,也为中国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面内容简称《昆蒙框架》)的实施提供了生动的操作样本。金海湿地公园的成功案例,展示了怎样在城市边缘实现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提高的双赢。
金海湿地公园的生态价格
金海湿地公园位于上海浦东新区,总面积41.8公顷,是上海外环绿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上海市首批命名的12个野生动物栖息地其中一个,金海湿地公园在保护稀有、受威胁或濒危物种和生态体系方面具有重要价格。截至2023年12月底,公园记录到鸟类82种,分属13目36科,其中包括民族二级保护鸟类7种和上海市重点保护鸟类15种。除了这些之后,公园内还发现了9种其他野生动物,包括5种两栖类、2种爬行类和2种哺乳类(除鼠类以外)。
金海湿地公园的生态体系不仅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地,也为其他野生动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公园通过科学规划与管理,依据科研监测结局进行精准施策,确保生态体系的健壮与稳定。
OECMs的意义与金海湿地的操作
小编认为‘昆蒙框架’里面,设定了到2030年让地球上30%的陆地和30%的海洋得到有效保护的“3030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建立以民族公园为主体的天然保护地体系外,创造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显得尤为重要。金海湿地公园的入选,正是对这一目标的积极响应。
在生态环境部天然生态保护司的支持下,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华泰公益基金会以及山水天然保护中心联合发起了“OECMs中国潜力案例”征集活动,旨在挖掘国内OECMs示范案例,支持陆地、内陆水域、沿海和海洋OECMs试点建设。金海湿地公园作为其中的典型案例,展示了怎样通过科学规划、精细管理和公众参与,实现生态保护的有效性。
创造举措与管理策略
金海湿地公园在生境维护上采取了诸多创造举措。公园制定了针对性的植物养护方案,对特定区域实施近天然管理,避免过度干预。公园放置本杰士堆,为野生动物提供丰盛的栖息材料,保留季节性水坑,为鸟类、蛙类等活动创造有利条件。除了这些之后,公园还补充种植蜜源、粉源和水生植物,并对外来入侵物种进行人工清除。
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对夜间野生动物的影响,金海湿地公园在栖息地范围内实施夜间(21点至次日5点)关灯管理。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公园内的生物多样性,也为其他地区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借鉴。
科普教育与公众参与
金海湿地公园还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以提升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2023至2024年间,公园共计举办了125次科普宣教活动,吸引了超过1万位民众的线下参与,线上受众达51万余人。参与者年龄跨度大,从小学学生到养老院老人,覆盖面极为广泛。
公园设有金海湿地科普馆,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自2023年2月2日投入使用以来,已成为提升公众生态保护觉悟的重要平台。科普馆精心设计了“城市与湿地”与“探秘金海湿地”两大主题展厅,通过丰盛的展览内容和互动体验,展示了湿地的特殊魅力和重要性。
小编归纳一下
金海湿地公园的成功案例,不仅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更为未来更多OECMs的建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