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窦光明:李广难封的原因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久负盛名的佳作,作者以饱满的激情、错综变化的手法,多层次地描绘了李广传奇的、悲剧的一生,塑造了一代名将“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英雄形象,司马迁满怀赞赏和同情创作了《李将军列传》这篇脍炙人口的人物传记,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语道出了李广的人品,同时也暗含着对李广命运命运多舛的扼腕之叹。明代茅坤《史记钞》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意摹写淋漓,悲咽可涕。”近人李景星也说:“不曰李广,而曰李将军,只一标题,已见出无限的爱慕敬仰。”
自汉以降,在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李将军成了人们赞美和同情的对象。“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等。从这些无数的名篇佳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后人对飞将军在历史上的评价甚高。李广所处的时代是大汉帝国的鼎时期,高祖初创,文景之治,接之汉武盛世。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应当说李广所处的时代应是政治清明的“有道”之时。天下有道,就当怀抱热血,建功立业,血染疆场,报效国家,而李广一生的遭遇、最后的结局令人同情,让人叹惜!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把悲剧分为三种类型,即主人公性格缺陷导致的悲剧、盲目命运导致的悲剧和社会地位相互对立导致的悲剧。李广一生纵横沙场大小70余战,最终却未被封侯,自刎而死,那么造成李广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李广难封呢?
一、政治敏感性不强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梁王刘武是汉景帝之母窦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窦太后希望汉景帝能在百年之后传位于梁王刘武,刘武自恃窦太后娇宠,越发骄横跋扈,觊觎皇位之不臣之心日益明显,为了笼络更多的人才,以备不时之需,梁王看中了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昌邑之战中勇冠三军、战功卓越的李广,于是私授李广将军印,李广是朝廷大将,必须要拒绝才对,可李广竟坦然接受了。当时李广为什么要接受将军印呢?只能说是李广目光短浅,政治敏感性不强,分不清利害关系,自以为立下战功,梁王授予将军大印,这是对我的奖赏,还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在中国任何一个朝代,大将与诸侯王私自交往都是不能被当局所允许的,何况李广接受的是梁王的将军印。所以,回朝后,论功行赏,李广未受到丝毫奖赏。老子曰:“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李广却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也显示出了在政治上的幼稚。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中贵人就是皇帝宠幸的身边近臣,中贵人到了李广的军队驻扎地视察,也许是久居深宫为边塞的旖旎风光所吸引;也许是想打几只野味,晚上撸上几串烤肉,再喝上几杯冰啤打发慢慢长夜,于是这位中贵人兄弟带着几十个人竟然溜达到了边境线上,不巧的是遇见三个匈奴人,中贵人被射伤了,吓得一路狂奔,赶快返回了李广的驻地。李广判断可能是匈奴的射雕人,于是亲自带了百余人去追,杀死两个,俘虏了一个,唱了一出空城计。“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第二天清晨,李广才回到了大本营。李广的大军因为不知道李广昨晚去了什么地方,所以只有在原地待命。
这说明李广的政治意识差,中贵人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到基层部队来,有代天巡狩的意思,李广应该随时陪同,让中贵人吃好、住好、玩好才对,即使不能全程陪同,也要派精兵强将做好安全保卫工作,中贵人带了几十人居然被人家三个人打的落花流水,还差点丢了性命。等出了问题,李广作为三军统帅远离大本营去追杀三个射雕人,说明其毫无大局观,置三军于不顾,仅逞匹夫之勇而将自身置于危险境地,却又碰到了匈奴的大部队,差点全军覆没。
二、心胸狭隘
“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李广出兵雁门时,被匈奴俘虏,后得以逃脱,依照法律规定应当杀头,根据认罪认罚从宽实施细则,李广交钱赎罪,被废为平民。有一天晚上,李广带了一个小弟到乡下喝酒,回来晚了,当来到霸陵驿亭时,霸陵尉喝醉了,呵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小弟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行,何况是前任呢!”便让李广住在亭下。过了不久,匈奴入侵杀了辽西太守,打败韩安国将军,韩将军调任右北平后病死,于是武帝下诏拜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就请霸陵尉同去,到军中就杀了霸陵尉。
霸陵尉虽然喝醉了酒,呵斥李广,但人家是照章办事,理应重赏,他却把人家调到他的部队杀了。这一点说明李广心胸太狭窄,官报私仇。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的时候,狱吏田甲辱他。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就洒泡尿把你浇灭了。”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道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胸襟和气度。绛侯周勃“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具有如此不世之功的绛侯周勃,被人诬告谋反而被捕入狱,在狱中受尽了狱吏的百般凌辱。等到平反出狱,周勃也只是淡淡地说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但李广却做不到,实在是心胸狭隘,没有王候之气度。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李广心里竟容不下一个小小的霸陵尉,可见其气量狭小,不足以成大事,没有恢宏气度的人又怎么能够统领千军万马呢?所以明人董份认为:“李广不能忘一尉之小憾,乃知功名不成,非特杀降也,亦浅中少大度耳,其不侯故宜。”

三、治军不严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侯,未尝遇害。”由此看李广带兵,连一般的非政府武装都不如,每当出兵讨伐匈奴时李广的军队很随便,甚至连队列都没有,驻扎的时候也是挑个有水有草的地方,人人自便,夜里也不打更,处理各种文书也是一切从简,更不要说有什么明哨、暗哨、流动哨了。而和他同时带兵的“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他的军队行军扎营一切规章制度都很严格,夜里要打更巡逻,处理各种文书常常通宵达旦。“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呀,如果遇到敌人的突然袭击,或和敌人发生了遭遇战,李广只有败走的份。由于平时管理不善,没有做到从严治军,因此使军队屡陷绝境,李广应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军队是要打仗的,打仗是要死人的,人命关天,故常言道,“军令如山”、“军中无戏言”、“军令如山倒”等,这都告诉我们,只有在严明纪律的保证下,军队才能有强大的战斗力,离开了严明的纪律,其他一切都是妄谈。“兵者,国之大事也”,把一支部队交给这样的统帅,谁能放心?
四、有勇无谋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行动敏捷,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说李广是个人英雄则无可厚非,然而要说他智勇双全,那实在是名不副实。在整篇文章中我们看不到他智慧的表现。以捉射雕者而引起的遭遇战为例,我们发现,李广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聪明才智,李广带领百余名骑兵面对三个“亡马步行”的射雕者,射死或活捉他们如囊中取物。这时李广作了一次充分的自我表现。对于已成为瓮中之鳖的匈奴射雕者,李广逞其神奇射技“杀二捉一”的举动,很容易让人想到同样只会逞匹夫之勇的项羽在最后战败之时的“刈旗”、“斩将”的愚蠢举动。
“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在做上谷太守时,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典属国公孙昆邪实在是受不了李大爷的这种作风了,不得已才向皇帝哭诉,委婉的表达了自己不想让李广再在此地呆下去,想早点送瘟神的意思。李将军到了那里都是自持武艺高强,都是打,我打,我还是打。李广先后任过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每次打仗都是以力战出名,不懂战术,不会排兵布阵,更不懂战略布署,实为一介武夫,只是以勇猛胜人,且非常自负轻敌。李广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被俘,说明李广除单打独斗外,只要敌人一多,便无可奈何,要么兵败,要么被俘。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李广实在是缺少多谋善断及运筹帷幄的统帅能力。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虽然表现出了勇猛顽强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在大的、起决定性的战役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战绩实在是泛泛可陈。
五、人讷少言,不善交际
“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短短十二个字,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是李广文化程度不高、不善言辞,不善交际,课余时间,和别人在一起最大的爱好就是画地为阵,比赛谁射箭射的准,输了就罚酒,到死都是这个习惯。作为一名带兵的将军,如果业余生活就这么一点爱好,想要正确理解上级的战略布置、谋全局、打胜仗,仅靠李将军的“画地为阵”也实在是勉为其难了,想要封侯也确实难为我们的飞将军了。
讷,《辞源》解释为“语言迟钝”。一个少言寡语、不善言辞的人往往不善于交流、不善于表现自己,更谈不上推销自己。而一个不善于与人交流的人,势必很难获得主将的赏识和认同,因此就难以被委以重任,也很少有机会获得破敌立功的重要战机。
“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李广的“讷口少言”与霍去病的“少言不泄”绝不相同。李广不但平时少言,关键时刻更加说不出话来,说不出话来,而且脾气还很大,又倔又横,简直和乡下的老农没有什么差别。打麻将不会、斗地主不玩、钓鱼没兴趣,古往今来,喜欢这样无趣、无味下属的领导应该不会很多。霍去病平时也不爱说话,可是当“天子为治第,令膘骑视之。”时,人家却冒出一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于是“由此上益重爱之”(《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真是“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会说话和不会说话真是天壤之别,同样的少言,这时就有了本质的不同。
六、杀降——言而无信
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在古代的战争中,很多将领为了保证军队的安全稳定,彻底消除隐患,都是杀掉已经放下武器投降了的敌军。这一点在任何朝代都是为后人诟病的,两军交战,对方已放下武器选择投降,在这个时候再杀对方,是一种非常不道德的屠杀行为。古代有一句话叫做“杀降不详”,因为杀降是违背中国人的道德底线的,杀降的人往往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谴责,在古人的理念中,祸莫大于杀降。白起杀赵降兵四十万、项羽杀秦降兵二十万,两人都被历代史学家所谴责。白起、项羽的最后下场都是自杀,尽显杀降之不祥。而李广杀了投降的八百羌人,也不得封侯。
毋庸置疑,时代环境是造成李广悲剧的一方面原因,但造成李广悲剧的真正原因还在于他的性格缺陷。李广善逞匹夫之勇,有较强的个人英雄主义;杀霸陵尉,心胸狭隘,且自负偏执;文化水平不高,对军队疏于管理;为人讷言少语,不善交际,不知灵活变通,正是因为他的性格缺陷,才使得李广在一生大小七十余战中,少有胜仗,终不得封侯。李广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李广的性格决定了其悲剧性的一生。
清漳两岸投稿邮箱:
佛刘:3973962@163.com,
孙海亮:736624134@qq.com 。(两个邮箱二选一投稿)
稿件要求:小说、散文、诗歌均可,字数最好控制在300—2000字之内,未在其他微信平台发表过,不欢迎一稿多投。也喜欢照片(每组10副以上,横拍)。请附上作者简介、照片(横拍)、电话、微信、通信地址。照片请制作成100K左右,不接受微信投稿。稿件以word形式或直接粘贴在邮件中,照片以附件发送。7天内没发出又没接到回复的稿件请另投。不符合以上要求者稿件不予采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