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鸡娃是什么意思哦)
提起“鸡娃”很多人会莫名其妙跟“打鸡血”似的,往往比那些鸡娃的家长还要激动,上来就会一通批判各种论证鸡娃多么的不好。
而且很多人其实根本都没经历过,就算是“看”也仅仅只是看个皮毛就管中窥豹直接开批。
在另一面,则是除了极少数以商业目的宣传鸡娃的人在兴风作浪之外,绝大多数鸡娃的家长或者是自己默默努力着,又或者是跟少数人一起抱团前进着,他们却又从来都不会受外部那些人的影响。
他们自始至终都不太会受到外部的干扰。
甚至对很多人来说根本也不会花费时间去关心关注这些,例如非要在网络上跟某某人辩论一下什么的。对他们而言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去给孩子准备点什么或者跟志同道合的家长们交流学习点什么更有意义。
毕竟那些真正鸡娃的家长他们其实也会很注重“自鸡”的。
但也不是说各种批评、否定是没意义的,因为很多问题如果按照设定的条件去发展,这确实会出现那些设定好的问题,比如超前学会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比如过于关注孩子的“智育”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等等。
所以那些理性鸡娃的家长会把这些当成是“建议”看待——他们不会因此就放弃鸡娃,反而会把这些当成是一种警示,并用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鸡娃理念。
困难、挫折等等在真正努力的人面前从来不会变成一堵不可逾越的墙,只会成为让自己更优秀的“磨刀石”。
其实很多时候在“鸡娃”这件事情上我们只是侧重于关心孩子,对父母的关注和了解往往非常的武断、片面。
例如很多人会认为这些父母不过是“自己不会飞就让下一代使劲飞”,又或者是认为这些父母都很偏激,只注重孩子成绩“唯分数论”等等。
那么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真的会有这样的,这是肯定的,甚至还有因此导致孩子出现身心健康问题的,这种事情我们都知道,不是吗?
但这种事情的问题是出在了“鸡娃”本身上吗?
况且别说的是鸡娃的家长了,就算是那些不鸡娃的就遇不到这类事情了吗?
事实上绝大多数问题的出现原因都不会是唯一的。
但对于那些真正意义上的“鸡娃”家长来说,他们其实自身懂的、掌握的、了解的远比普通家长要多。
而且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只关心孩子的成绩,或者说只关注孩子的“智育”。
如果我们真的知道这些家长中有些人的“野心”是为了突破“学阀”的封锁,是要靠自己的力量(也只有自己的力量可用了)突破阶层的壁垒,然后我们再去看看他们鸡娃同时的“自鸡”付出,我觉得很多人就会有不同的感慨了。
或许这个时候之前那个还对“鸡娃”“鸡血”义愤填膺的人,就会变得开始感慨什么是天道酬勤,什么是不言放弃,什么才是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鸡娃”哪里是那些营销号说的才是鸡娃,也不是那些从来就没接触过的人能主观想象得出来的,在这些人眼里给孩子报几个班、买几本教辅、考几个证书、超前学等就算是“鸡娃”……
很多人忽略了“鸡娃”也好“填鸭”也罢,被培养、被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动物。
人们可以不管动物是否需要强行“喂养”,但怎样能把知识给一个人“填”进去,尤其是一个还不想学的人?
孩子也是人,是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身体、精神、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就如同很多人都头疼的英语学习,天天盼着、吵吵着要降低英语权重或者干脆直接把英语踢出中高考,然后让那些有兴趣学的人自己去学。
说了一堆的理由似乎都很合理,但你看到过几个鸡娃的家长会去关注这些呢?
对他们来说,再难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一个不行我就换另一个,另一个不行我就继续换,一直换到行了为止——因为知识是没法靠“填鸭”填进去的,即便是死记硬背了也都是暂时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了解下,这个道理谁都懂不是吗?
那些就连已经“躺平”的家长都懂的东西,那些鸡娃的家长真的会不明白呢?
再比如无数连奥数和奥赛都分清楚的人对奥数喊打喊杀,对其危害各种描述,但对那些鸡娃的家长来说却从来都不是问题。
谁说学好数学就一定要刷题、背公式、记套路了?难道自己整天挂嘴边的培养兴趣、养成习惯等等不香了吗?
那些标榜自己不会给孩子报班、不会让孩子刷题,甚至到睡觉点即便是作业没写完也要睡觉的,又或者是动不动就拿“阅读”说事儿的家长,真的觉得自己孩子读的书会比那些被“鸡娃”的孩子读的多、收获的多?
很多人之所以会这样认为只是因为他们在用自己的时间利用率来评估他人,所以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信都是孩子,凭什么他们能做那么多事情?唯一解释就是有的事情没做或者是没做好……
看到这里,估计会有人想质问我:“你就是教育机构的,你就是在制造/贩卖焦虑!”
很遗憾,我都没有。
因为我说的不过都是在陈述事实而已。
至于这些陈述出来的东西是会带来积极态度改变,还是会让人继续选择消极逃避,这就不是我能控制的事情了,我只能说越努力越幸运。
只有我们必须接受、承受,但又无法掌控得了的事情才能带给我们压力,才能让我们焦虑。
但如果我们能够掌控呢?
实际上本来“鸡娃”只是一个很小范围内的调侃,更多的是一种问候和鼓励,例如我记得六七年前我们在一些家长群里早上问好的方式就是一句:“早,起来鸡!”其实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一起加油吧。
只是慢慢的“鸡娃”被赋予了很多乱七八糟的意义,也开始往某些极端去定义了,事实上太多所谓的鸡血家长,他们从来都不会认为鸡娃就是要让孩子一直不停地学,从不会认为鸡娃=应试=要高分。
上图这种似乎都被“官方认定”的说法,对过去已经说了好多年的我们来说都觉得挺不可思议的——它要不这么说,我们还一直以为是我们做家长的是给自己打鸡血呢,怎么突然就变成了给孩子打鸡血了呢?
更多鸡娃家长在做的事情都是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力”或者说“学习能力”。
诸如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内驱力等讨论,一直都是鸡娃家长们非常关心、关注并且不断摸索、探索的事情。
而这一切这部分家长有很多人从来不是静态鸡娃的,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从教育学、心理学、营养学等等各个方面学习、整理那些对自己对孩子有帮助的内容加以利用。
这是那些从来都没鸡过或者是只会跟风“卷”的家长能想象到的吗?
这些人只会让孩子学这个做那个,而且大都是不顾自己孩子实际情况一味只是模仿、跟风,而且还有一个共性就是看似很忙、很累,却从来不会“自鸡”。
所以很多时候鸡娃失败是因为“小马拉大车”——作为父母没有给孩子提供有着足够能量的动力源,随着孩子的提高和进步,父母却很快跟不上孩子的步伐了……
“双减”已经大半年了,让很多人认为是导致教育焦虑、家长鸡血的罪魁祸首教培业也遭受了史上最沉重的打击,那么鸡血、鸡娃这些事情真的少了吗?
要知道太多鸡血接娃的家长本身就是中产或者条件更好一些的家庭,对他们来说,他们有很稳定的三观,对“改变”或“索取”有着清醒的认识,因为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也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除了努力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而且他们也很清楚,想要提高效率和质量仅仅只靠孩子自己努力可能还是不够的。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那些自我安慰、甚至是阴损招式都没了用,只能被认可、被仰望。
所以很多被众人看不起、鄙夷的鸡娃家长实际上是非常强大的,他们要和那些头部占有更多优质资源的群体竞争,要排除来自左右以及身后的各种干扰,还要时刻保持清醒,兼顾方方面面。
所以他们极少浪费时间去争论什么、辩论什么。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又或者是对家庭,对他们来说,这就本是一场有进无退的修行。
当然,最后还是要说,鸡娃本身不是给孩子多报几个班、多买几本教辅书、多让孩子读几本书、做几道题就叫鸡娃了,而且只要求孩子却从不涉及自我提高的鸡娃,终究也不会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