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安史之乱时期杜甫被押送的地方(安史之乱被谁平息了)

杜甫在安史之乱逃到了什么地方?

十二月初,杜甫于无奈之下再次逃难,携家离开同谷入蜀,于年底抵达成都,时任成都尹的严武是杜甫的好友,他给予了杜甫许多帮助,杜甫的生活开始安定,“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

因为这一年之内奔波流离,不断逃难,杜甫称之为“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上元元年(760年)春,杜甫一家在亲友们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即为著名的成都杜甫草堂,杜甫送严武入朝至绵州(今四川绵阳)。因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叛乱,被迫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一带。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朝廷召他为补京兆功曹,他却不去任职。二年正月,严武再任职成都,几次写信希望杜甫回来。六月,严武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又称“杜工部”。

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是哪两位?

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一共两个人,一个是李光弼,另一个是郭子仪。

郭子仪

郭子仪是中唐时期的名将,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太子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并且册封郭子仪为方节度使(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命其讨伐安禄山。郭子仪率军先后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

李光弼

李光弼和郭子仪是很要好的朋友,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建议唐肃宗(唐玄宗的儿子李享)提拔李光弼为大将一起平定安史之乱。论战功、论军事才能,李光弼要胜过郭子仪。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是“再造唐朝”的第一功臣。

其实在安史之乱中,除了这两名大将之外,也有很多人在平乱之中做出了贡献,虽然被历史掩埋,但是他们都是真正的英雄!

安史之乱的时间

安史之乱发生在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

安史之乱简介: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开始的时间是

开始的时间是755年12月16日,即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即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是主要人物是谁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即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结束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3年)历时八年结束。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中史思明的个人资料

初名崒干,宁夷州突厥人,居营州柳城,其貌不扬,懂六蕃语。与安禄山为同乡里。天宝初,累功至将军,知平卢军事。从禄山讨契丹,表任平卢兵马使。禄山反,他略定河北,被禄山任为范阳节度使,占有十三郡,有兵八万人。及安庆绪杀禄山自立为帝,他为唐师所败,退保邺城,降唐,封归义王,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肃宗恐其再反,计谋杀之,乃起兵再叛。乾元二年拔魏州,称大圣燕王,年号应天。后进兵解安庆绪邺城之围,杀庆绪,还范阳,称帝,更国号大燕,建元顺天。

为何李隆基导致了安史之乱

1、李隆基过度信任安禄山,让他身兼三镇节度使,有不臣的实力;

2、李隆基任用杨国忠为宰相,杨国忠与安禄山存在嫌隙,向李隆基进言,终将安禄山逼反;

3、。李隆基任人唯亲,识人不清,使朝廷在安禄山起兵之际国家无人可用;

4、在李隆基统治时期,唐朝藩镇林立,朝廷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地方权力过大,有与朝廷对抗的实力。

简述安史之乱事件的来龙去脉

战争背景: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

战争起因: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战争过程:安禄山起兵、唐廷反击、长安失陷、马嵬兵变、肃宗即位、睢阳之战、安禄山被杀、邺城之战、史思明复判、战乱平复。

战争影响:一、社会混乱。二、藩镇割据。三、剥削加重。四、边疆不稳。五、经济重心南移。六、西域得失。

李白在安史之乱期间的主要作为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李白由宣城流亡到郯中,后隐居庐山。在这期间,他写了一些反映战乱的诗歌,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感情。唐肃宗至德元载十二月,肃宗派弟弟永王以搞敌平乱为号召,在江陵招募将士数万能人,顺江东下,路经庐山辟李白为幕僚。李白出于报国安民的诚意,加入了永王幕府。肃宗与永王之间矛盾很深,肃宗深怕对方抢夺自己的帝位,便发兵征讨。至德二载,永王兵败被杀,李白也以从逆罪被抓进监狱,第二年长流夜郎。乾元二年春,李白行至三峡遇赦放不觉,后往来于宣城、历阳等地,仍然密切关注着时局的发展。上元二年,李白61岁,听到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的消息,还曾请缨从军,半道因病而还。宝应元年,李白到当涂投靠族叔李阳冰,十一月病逝,享年62岁。李阳冰将他的作品编成《草堂集》十卷,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安史之乱为何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中国唐代的一场政治叛乱,因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因此也被称作天宝之乱。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他耽于享乐,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又放任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其中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军权在握。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翌年就攻人都城长安称帝。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其中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这些招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的关系。开元以后,唐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地方军阀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49万人,占全国总兵力的85%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巧万人。而 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地方军阀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彻底扰乱了大唐巨轮前行的步调,烽火历时八年才熄,一个看上去鼎盛完美的王朝瞬间千疮百孔。安史之乱不但让唐朝盛世戛然而止,更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中国从唐初那种张扬的、具有活力的、蓬勃向上、非常阳刚的文化逐渐转向越来越内向、越来越阴柔、越来越封闭。安史之乱还造成开放和多元文化精神的萎缩,使唐朝乃至以后的中国走上衰落的道路。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