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故事100字(安史之乱的故事(不要太长))

安史之乱的故事100字(安史之乱的故事(不要太长))

若泉下有灵,诗人杜甫一定想不到,曾经寂寂无名的他,后世被尊为“诗圣”,而这一切都源自一场持续了长达8年的动乱——安史之乱。形容枯槁的他,在不断的逃难中,用他那蘸着儒家悲悯之情的笔端,一句一句书写下了那个时代,盛唐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十室九空,千村万落生荆杞的地狱惨象是怎样的。也正是因为他的诗书写了一个时代,国家不幸诗家幸,他被尊为一代诗圣,而那些字字血泪的诗歌,则无时无不在警示着我们不断反思,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

安禄山要反,做此谋天下之大逆之事,可为什么他登高一呼,幽燕之地二十万精锐铁骑,竟然云影而行,心甘情愿跟着他起来造反?要知道这些人,可曾都还是帝国边防军,多年戍守边陲,一次又一次地浴血奋战,赫赫战功见证着他们无限的荣耀,怎么就这么集体地跟随者安禄山,瞬间就调转枪口呢?

仅是因为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而节度使制度下,各项集中导致缺乏制衡和约束,以以致于他能独揽行政、人事、后勤、司法、军事等诸多权利,身兼40多项职务,所以大家听他的?也许平时大家都能听他的,可是造反天大的事情,却很难通过官职的号召达到如此的效果,哪怕是雄才伟略的汉武帝,其大规模讨伐匈奴这样的壮举,不少人都颇有微词,何况是区区安禄山?他既没有那样的威望和能力,更缺乏传统道义之根基,单纯靠法家那套严刑峻法?只怕这只能作为常规辅助性的策略,而非动员之本。

安禄山是怎样动员起他们的呢?他公开所声称的“清君侧,除奸臣杨国忠”,这话公开对外讲当然是极富战略性的阳谋,可对安禄山麾下的士兵,似乎也可以,但绝对远远不充分,杨国忠是谁?跟他们到底有几毛线的关系?对离大家太遥远的奸贼,不直接危害自己的,多数人可能也就骂几句得了,可你说要他们拿起武器,披上战甲,俯冲一千公里,去将他抓起来碎尸万段,为国除害,只怕没多少人会响应。

能动员如此众多的人,一定是基层士兵在某些问题上具有广泛性共识,那这股共识是什么?难道是向士兵们宣讲,李唐王朝腐朽不堪,你看,那昏聩的玄宗和杨贵妃,看看那以杨国忠为首的满朝文武,都是啥德性?跟着我做大事吧,有理想有前途有希望?这些固然也是事实,可也不可能成为动员的思想基础。士兵们真没有那么好忽悠!

那是什么?我们先看另一段历史,那是建中四年(783年),距离安史之乱结束已经二十年了,曾在安史之乱中惨遭蹂躏的长安城,也在受伤中慢慢地恢复,一场秋雨过后,天气阴冷,一支劲旅正向长安城开拨而来,他们是帝国的荣耀,开元年间一位潇洒不羁的剑客——马磷所创立的泾原兵,这只军队可不得了,一心想入侵强悍的土蕃铁骑,在他们的手上,竟然只能干瞪眼,他们为保卫帝国的边疆,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刻他们将开赴战场,支援在汴州前线的哥舒耀,他是哥舒翰的儿子,此刻正在与汴州叛将李耀灵展开拉锯战,争夺汴州。

可这原本要去支援的军队,在路过长安时,却突然就发动了叛乱,攻占了长安,唐德宗仓皇出逃,77名皇族成员被杀,酿成一次堪比安史之乱还严重的“四王二帝”事件,天下四人称王,两人称帝,形式之危急,甚至超过当初安史之乱。问题是,这支老牌劲旅为何突然间就造反了呢?这次造反,竟然是一次临时起意,连个幕后主使都没有,只是形式之后被人利用。怎么会是呢?这支即将开赴前线,平定叛乱的军队,路过长安,秋天的凄风苦雨中,京兆尹招待他们吃一顿饭,又冷又硬还连个荤都没有,跟打发叫花子似的。可来到帝都,他们却亲眼看到了,什么叫做富贵温柔乡,即将为国慷慨赴死的他们,长途跋涉后,又冷又饿,身上还没钱,可那些达官显贵们,却有吃有喝还有的玩,三妻四妾,七荤八素不常见,他们呢?常年在边疆戍边,吃尽了苦头,可过的又是什么样的日子呢?自己的父母妻儿也跟自己一样,这种强烈的反差涌上心头,有人将饭碗一踢,愤怒地扣在送饭的人脸上,怒吼着,立刻就反了。

“将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是大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中的真实描述。那些为国戍边的普通将士们,生活其实是极其悲惨的,这是他们心底一根最柔弱的弦,轻轻拨动,就能引起他们内心广泛的共鸣,可有谁来关心谁来爱呢?长安城那群沉静在盛世狂欢,夜夜笙歌,春宵苦短的皇帝吗?那些拼命捞钱,极尽奢华的士族大家吗?“盛世”的诸多气象,达官贵人们的生活日常,不断通过各种歌曲,段子、讲述传戍边将士们的耳中,犹如晨钟暮鼓一样在他们的心中响起,听着那些人的故事,想想自己现实的窘迫,那些人会怎么想?

这种愤怒的情绪,只会越积越深,成为广大官兵们的广泛性的共识!看看当年的西楚霸王项羽是绝地反击杀了上将军宋义夺取兵权的?就是一点,咱们军士们一个个缺衣少粮,面黄肌瘦,靠吃小土豆,你看看宋义他们呢?却日日笙歌,吃香的,喝辣的,还不把我们当人看,兄弟们,跟着我,我做你们的保护神,干掉这些人,咱们一起吃香的,喝辣的。也只有这些,才能广泛性地动员起士兵。所以我们看到,后来的项羽对士兵特别的平民化,各种嘘寒问暖,与他们共甘共苦,因为他定位的形象是士兵守护神。

安禄山绝对不能与项羽相提并论,但在煽动士兵这一点上,手法却绝对都是一致的。平心而论,安禄山及其麾下诸多能征善战的将领们,在对待士兵这点上,还是比较公平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主持三镇事务,但安禄山却舍得大把花钱,笼络麾下的士兵,这也让士兵们相信,他真能带领着大家,为提升武人的社会地位,不懈奋斗。而占领长安和洛阳之后,获得无数各种奇珍异宝,他全部都运回自己的大后方—范阳。

当将军带兵打仗,你可以严厉甚至残酷,但你绝对不能吝啬!实际上,我们发现安史之乱后,大唐进入藩镇割据时代,一个最重大的变化那就是,武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改善,一跃成为社会的主导性力量,无论是社会阶层,还是经济地位,抑或是受人尊敬,而且任何试图削弱他们地位的人,无路是大唐中央,还是地方节度使,都遭到他们的迎头痛击,凭武力获取的地位,他们是一个群体在世代捍卫着。

安禄山,不过是利用这股思潮,融入自己的野心,于是催生了历史怪胎——安史之乱。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萧玉南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