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辉煌读后感500字(苦难辉煌读后感2000字)

苦难辉煌读后感500字(苦难辉煌读后感2000字)

一直很喜欢《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歌。

横断山,路难行。 天如火来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  军民鱼水一家人。

横断山,路难行。 敌重兵,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  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  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  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将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自然环境唱得荡气回肠,给人以“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感。“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军民鱼水情,犹如沉沉绝境中的微弱希望和温暖力量,让人在泪目中奋起。“战士双脚走天下, 四渡赤水出奇兵……”音乐风格陡然变得轻快,继而豪迈、自信,充分歌颂展示了战士们激昂的士气,四渡赤水战斗的灵活机动,毛主席的用兵如神。

但事实上,真正的“四渡赤水”,远不止歌中唱的这样轻松写意。

一渡赤水

1935年1月15日至1月17日的遵义会议,确定了战略转移的目的地,打过长江去,到川西北建立根据地(林彪、聂荣臻建议);确定毛泽东成为政治局五常委之一。1月18日的政治局会议常委分工时,决定“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至此,毛泽东回到军队领导岗位。

遵义会议确定红军新的方向是渡江入川,“争取赤化四川”。

入川途中,有两个重要的战略地点,土城和赤水城。土城地处贵州西北,是赤水东岸重要渡口,黔北大道要冲。赤水城地处川黔交界,东南部山大坡陡,西北部河谷开阔,公路毗连附近的川黔各县,是中央红军北上入川必经要塞。攻占并保有土城和赤水城,是实现北渡长江进而赤化四川的关键。

1月25日,红军进占土城。川军却先期占领赤水城。

1月27日和1月28日,红军与川军在土城以东展开一场恶战。冲锋与反冲锋犬牙交错,险情环生。川军一直攻到白马山中革军委指挥部前沿。连董必武、邓颖超、贺子珍等老弱及女同志组成的军委干部休养连也未及撤离,陷入险境。幸得陈赓率红军最后的老底子军委干部团冲上来奋力救援,才使修养连脱离敌人的火力拦截,撤出险境。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在一个排的掩护下,仓促撤出。

赤水河

红军对川军的实力估计过低,总的不利趋势难以遏制,红军的总攻变成了川军的反攻,进攻作战变成背水一战。

鉴于十分不利的局面,毛泽东与政治局几个主要成员28日傍晚开会,决定改变由赤水北上、从泸州至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计划,迅速撤出土城战斗,渡赤水河西进。

1月29日拂晓前,红军停止战斗,迅速渡过赤水河。

这就是一渡赤水的始末。

二渡赤水

红军西渡赤水后,准备向古蔺、叙永地区寻求机动作战,准备从宜宾上游渡过长江。在遵义会议上的设想“渡江入川、建立川西北根据地”,仍然维持不变,只是改变了渡江地点。

当时的四川 “剿匪”总司令、军阀刘湘的作战原则是:红军只要不图入川或只是借道四川,便虚与周旋,保住实力,绝不对消;如果红军真要深入四川腹地建立根据地,那就只有不惜忍受蒋介石的控制,与之硬拼到底,在同归于尽中求生存。

所以,当刘湘看到红军反复寻找渡江地点,大有入川与四方面军汇合的趋向,便开始硬拼。

西起横江、东至古蔺一线,刘湘、潘文华先后调集数十个军团切断通往长江南岸的要道、隘口,严密封锁红军前进方向。

准备入川的红军方才知道,川军的战斗力绝不弱于蒋系中央军

面对川军的顽强阻击,从宜宾上游渡江入川已明显不可能。

2月7日,三军团彭德怀、杨尚昆电告军委,向军委建议在川黔滇边建立根据地。

中革军委立即接受彭杨建议,当即决定暂缓渡江,改取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以战斗的胜利来开展局面,并争取由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

至此,川滇黔取代了川西北。遵义会议确定的战略方向基本改变。

2月10日,中央红军进行扎西整编。

同日,滇军孙渡纵队和川军潘文华部从南北两个方向压向扎西。中革军委决定迅速脱离川军与滇军侧击先东渡赤水,将作战目标转换为黔军及中央军薛岳部。

在川、滇、黔边境建立根据地提出仅三天,根据敌我态势,行动指针已偏向了黔北。

2月18日至21日,中央红军二渡赤水河,返回贵州。

毛泽东说,红军东返贵州,走活了一盘棋。

二渡赤水的战机之中,潜伏着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遵义大捷。这次胜利之战我们后续篇章详说,在此略过。

三渡赤水

毛泽东在1956年八大预备会议上讲自己打过的四次败仗,第四次“茅台那次打仗”,即指三渡赤水前的鲁班场战斗。

二渡赤水取得遵义大捷后,图黔决心更加坚定。为彻底实现以遵义为中心的川、滇、黔边区根据地设想,中共中央决定主动与追击军主力周浑元纵队决战。毛泽东以政治委员的身份,担任实际的总指挥。

一渡赤水前打败黔敌就轻视川敌;三渡赤水前打败了吴奇伟就轻视了周浑元。事情就是这样一遍一遍演示:失败孕育着胜利的种子,胜利也包含着失败的基因。

15日拂晓,鲁班场战斗打响。无论战力、火力,还是地势,敌军均占优势,我军久攻不克,为避免周敌和黔军夹击,遂撤出战斗,于15日夜转移到茅台、仁怀地域。

鲁班场战斗失利。

3月16日晚,红军于茅台县开始三渡赤水,向古蔺、叙永方向前进。

四渡赤水、抢渡乌江

红军三渡赤水之后,古蔺、叙永方向前进,一副北渡长江的姿态。蒋介石电示薛岳:“共军已成强弩之末……各纵队实施……碉堡战术……分路截堵,逐次缩小,加以包围。”

湘军李韫珩部在遵义城周围修筑碉堡;上官云相第九军在桐梓、遵义间修碉筑路;刘湘进至长江以南叙永、赤水城、土城、古蔺一带修碉封锁;龙云以孙渡部进至毕节移动地区修筑碉堡。

三渡赤水预定进至的古蔺、叙永地区已三面受敌,回旋余地十分狭小。红军再一次面临千钧一发的时刻。

紧急关头,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军前敌司令部于20日17时当机立断,决定四渡赤水,在赤水河东岸寻求机动。

3月21日,中央红军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四渡赤水河,向贵州西北地带行进。

蒋介石严令各路军队向遵义地区开进,实行南北夹击,不顾一切迫红军于遵义地区决战,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

3月25日,彭德怀、杨尚昆电告中革军委,认为目前向西南机动很难突破敌之包围,建议转向东南之乌江流域比较有利。同时根据调查所得情况,彭、杨提出,只要有充分准备,用4至6个小时即可在三军团原来渡乌江处架起浮桥。

关键时刻,彭、杨再次提出重要建议。

26日,朱德发布命令,决定中央红军集结主力改经长干山与枫香坝中间地段南下。

27日敌情又发生变化。长干山之敌已进占平家寨、李村,并正调集人马在这一带修碉堡筑封锁线,阻止红军南下。

毛泽东决定,以红九军团伪装主力向长干山、枫香坝佯攻,引敌北上;一、三、五军团及军委纵队乘机改由枫香坝以东穿过敌人封锁线,向南急进,抢渡乌江。作此决定时,他一定想到了两天前彭、杨的建议。

3月31日,中央红军除九军团伪装主力在乌江北岸迷惑敌人外,其余红军全部抢渡乌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蒋介石几十万追兵和一大群碉堡封锁线都被甩在了身后。

红军完成了四渡赤水。

整理完四渡赤水的过程,我感受最深的是三点。

第一,70天时间,红军四渡赤水,不是歌中唱的那样婉转悠扬从容不迫的行军,而是一路硝烟一路战火一路鲜血一路牺牲。

第二,遵义会议关于红军路线的决策,以及后期战斗过程中的决策,不是出神入化万无一失的神机妙算,而是根据战场实际情况随时改变的,每一渡赤水不是目的,而是寻找机会,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

但也正是这种灵活与快速的决策修订,让红军一次次化险为夷,让今天的我们叹为观止。

第三,在四渡赤水中,林、聂、彭、杨的先后建议,对促使中共中央及中革军委战略目标之转移发挥了重大作用。

后来,邓小平同志说,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此言非虚。

毛泽东的勇和智,在于果断面对困难、挫折和失误,在于英明采纳最成熟和最深思熟虑的建议,并迅速修正主观设想使之符合客观实际。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