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的四个环节是哪四个)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四个方面:

一是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惰、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所以,德育过程要注意全面性和多端性。

二是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德育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矛盾,要发现这些矛盾,并不断促进这些矛盾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是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四是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个体品德的发展和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品德形成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由低到高不断发展的,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变化,最后一种行为的养成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固定下来。 

德育过程的基本环节包括哪些方面?

德育过程的基本环节包括:

1.实施德育的准备;

2.德育实施;

3.德育评价;

4.综合调控。

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其结构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的内容与方法;一说还包括施教与受教活动。其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均为能动主体,是过程的两个基本方面。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什么

德育过程的矛盾,就是受教育者对现实环境及教育要求所作出的反映,与其原来的思想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

正确区分和认识各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并据此采取相适应的措施,同时又善于在一种具体矛盾解决之后,继续引起受教育者内部世界的新的矛盾,才能促进德育过程不断向前进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不断地得到发展。

德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品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

3、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4、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德育过程中的基础是什么

德育过程中的基础是活动和交往,德育过程processofmoraleducation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其结构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的内容与方法,一说还包括施教与受教活动。其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均为能动主体,是过程的两个基本方面。对德育过程的开始与结束的界限有不同的理解:从人出生到老死,从幼儿到少年、青年,从某一具体德育任务的提出到该任务的实现,一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始与结束。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教育着应当自觉利用矛盾运动的规律,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向社会需要的方向转化。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小学德育过程有哪些特点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 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 现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因此,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德育渗透。但语文课毕竟有自身的特点,语文课不能等同于政治课和班会课,更不能脱离德育教育而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激发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从而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高。下面试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一、在语文课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我们知道高中语文课本中大多数文章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有的蕴藏着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具有反对剥削、反对压迫,以解放全人类为已任的共产主义思想,有的表达无私忘我献身人民的高尚情操,有的则为读者提供认识世界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等,都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有的课文还富有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的力量,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起到积极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语文教师如能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深钻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渗透、交融、同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其中有两句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我引导学生思考:“直的猛士”是不是指四十多个被害的青年?在学生认识到这里是泛指“真正勇猛的革命者”的基础上,我紧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点拨:为什么说他们是哀痛者和幸福者?他们为什么而哀痛?又以什么为幸福?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这两句话的含义:真正勇猛的革命者充满了正义感和勇气,他们不回避黑暗的现实,对反动统治怀着满腔的仇恨,他们在血腥屠杀面前豪不畏惧,面对牺牲者的鲜血,他们牢记血海深仇,化悲痛为力量,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浴血奋战。他们看到了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和人民悲惨的命运而哀痛,是哀痛者,他们为自己能投身于正义斗争而幸福,敌人的血腥屠杀吓不倒他们,他们的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革命而献身,是幸福者,“真的猛士”的幸福观,体现了他们的伟大和崇高,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了继承和发扬爱国传统的教育。如在教学《项链》一课时,我在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时,让学生讨论“应该怎样评价路瓦栽夫人?”通过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路瓦栽夫人有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为“借项链出风头”,一时的欢乐换来了“失项单粻厕救丿嚼搽楔敞盲链赔项链”的十年的辛酸,其悲剧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她既是资产阶级思想的体现者,也是受害者。她有错误,我们既要批评她的爱虚荣的庸俗的作风,也要同情她的不幸遭遇,让学生懂得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真正的爱美之心的区别,从而爱到教育。课文中有许多……余下全文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