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什么是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Microeconomics)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是指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其经济活动,如个别企业的生产、供销、个别交换的价格等。

微观经济的运行,以价格和市场信号为诱导,通过竞争而自行调整与平衡;而宏观经济的运行,有许多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达到的领域,需要国家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出发,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

经济学是怎么样的一门学科,为什么要学数学?

经济学是建立在模型上面,模型更多的是来自于数据,对大量数据的处理才能归纳为规律,才能得出结论。经济学是一门偏数理统计方面的学科。

宏观上面各个经济学家的理论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对一个地区或者多个地区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处理上面的。

微观经济学逆向选择的定义

微观经济学逆向选择的定义:在经济交往中,因信息不对称使得信息不充分的一方在交易中选择了他们本来不想选择的事物,这种情况就叫作逆向选择。

一般说来,在信息充分的市场上,价格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其调节作用,但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会发生逆向选择,逆向选择会使价格机制失灵了,高价格不再能够刺激供给的增加和刺激需求的缩小,逆向选择发生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使得价格失去了平衡供求、促成交易的作用。

工程经济学中等值定义

资金有时间价值,即使金额相同,因其发生在不同时间,其价值就不相同。反之,不同时点绝对不等的资金在时间价值的作用下却可能具有相等的价值。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数额但其“价值等效”的资金称为等值,又叫等效值。资金等值计算公式和复利计算公式的形式是相同的。

经济学中生产规模的定义

生产规模是指一定量生产要素投入所能获取的最大产出量。

当只有一种生产要素为可变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为固定投入要素时,生产规模由固定投入要素的规模所决定。而当所有生产要素都增加或减少时,生产规模则发生扩大或缩小的相应变化。

经济学中的溢出效应定义是什么

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简而言之,就是某项活动要有外部收益,而且是活动的主体得不到的收益。溢出效应分为经济益处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等。 1、由于个别企业的行为而对消费者或其他生产者可能造成的好的或坏的经济效果。 2、一国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增加对别国的影响。 3、溢出效应,有技术溢出效应,跨国公司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发明者,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供应来源,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实现其技术转移。

经济学上需求量的准确定义是什么

需求量:一个市场上所有居民愿意购买某产品的数量。

该定义包括四层含义:

1、指有支付能力的购买量 ;

2、指是“一段时间的”购买量;

3、该“愿意的”购买量可能不同于成交量 ;

4、指在一定价格下愿意购买的量。

经济学词典中超前消费的确切定义

超前消费又称消费超前、消费早熟,是指居民的消费水平超过本国同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消费行为。

超前消费产生的外部原因,是西方发达国家消费方式带来的国际示范效应,但主要还是宏观管理失控,消费基金膨胀和对劳动者消费引导失误,接下来,跟由国内富裕阶层引起的国内示范效应也有关。

这种消费虽然在一定时期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危险性极大,由于消费基金膨胀,挤占积累基金,造成固定资产投资不足,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消费品生产,尤其是高档消费品占用的资金和资源过多,造成产业结构畸形发展,膨胀起来的消费需求在国内生产满足不了时,需要用外汇进口大量消费品,从而造成国际收支逆差;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上升,被刺激起来的消费需求,反过来又形成增加工资的压力。

微观经济学的定义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的一门学科。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有效的。

西方经济学中利润的定义是什么

这个定义比较宽泛,利润也称净利润或净收益。

1、从狭义的收入、费用来讲,利润包括收入和费用的差额,以及其他直接计入损益的利得、损失;

2、从广义的收入、费用来讲,利润是收入和费用的差额,也就是所谓的收入减去成本。

利润按其形成过程,分为税前利润和税后利润。税前利润也称利润总额;税前利润减去所得税费用,即为税后利润,也称净利润。

西方经济学中收益的定义是什么

收益是指就该财产收取天然的或法定的孳息。收益权也可以依法律的规定或所有人的同意,而归非所有人取得。生产上或商业上的收入,营业收入得到益处。收益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中。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收益定义为“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把收益看作是财富的增加。后来,大多数经济学家都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1890年,艾·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把亚当·斯密的“财富的增加“这一收益观引入企业,提出区分实体资本和增值收益的经济学收益思想。

预期在经济学中的定义

在西方经济学中,对预期的关注由来已久,最先在专著中论述预期的是凯恩斯,但是凯恩斯学派关于预期的论述是零散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从根本上讲,凯恩斯的预期观是“非理性”的预期观。此后经济学家约翰.穆斯、罗伯特.卢卡斯等分别对预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最终形成了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 预期基本可以分类为静态预期;外推型预期;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经济政策无效论是理性预期最终的理论归素,因此他们据此提出的政策是:充分利用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政府应避免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