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历史真相让人吃惊?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字数:字数2485,阅读时间:约6分钟
历史提问有哪些历史真相让人吃惊?
答:比起煌煌史册上,诸多让人吃惊的军事政治“历史真相”,今天不妨聊一下另一类:那些中国科技生活文化史上,许多让人大开眼界,更发人深思的“历史真相”。一、大唐“揍印度”,就为吃口糖?大唐外交一桩给力大事,正是“揍印度”: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大唐使节王玄策率团出使印度大陆的摩伽陀国,却正赶上摩伽陀国爆发叛乱,杀成一团的乱兵们,顺手抢了大唐使团的财物。这可把王玄策大人气得够呛,愤然率领使团自卫还击,不但把作乱的摩伽陀国王子抓了俘虏,斩杀了一万三千多乱兵,还抓了一万两千多俘虏回长安汇报工作。从此“天竺震惧”,一顿大扬国威。可问题来了,好端端的,王玄策大人跑到印度干啥去?其实,就为了“吃糖”——学习印度的制糖技术。中国虽是糖果的故乡,但隋唐年间,印度制糖业早已跑在前头。产自印度的“石蜜”,自三国年间起,就是“中国贵之”,公认贵族享用的高档奢侈品,素来以产量稀少价格金贵著称。晋朝时就有特殊法令,只要有人能增产二升石蜜,就能获得十斛谷子的重赏。可重赏之下,制造“石蜜”的熬糖技术,当时依然可遇不可求。直到大唐年间,唐太宗咽着口水拿定了主意:天竺有,那就派王玄策去瞧瞧?然后就误打误撞,有了一桩中国古代外交史上空前的“揍印度”奇事。
当然,缔造奇迹的王玄策,正事儿也没耽搁。随着“天竺震惧”,印度大陆先进的熬糖技术,陆陆续续传入大唐,并与中国本土蔗糖业完美对接,终于造就了中国古代蔗糖业的突飞猛进。从唐宋年间起,中国糖果的产量越来越高,质量也越发精美,明代时更出现了“黄泥水淋糖法”,使制糖的成本大大降低。糖果,不但从贵族的专享,变成了民间的美食,更随着陆海丝绸之路走出国门,畅销世界各地。
直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糖果出口国。81804年至1829年,中国仅输往美国一国的糖果,就从每年几百担暴涨到上万担。甚至“远如不列颠岛,亦有华糖踪迹”。与其说,是当年王玄策的愤然一击,换来了“熬糖法”这个吸金神器。不如说,是那时中国人开放学习的精神,造就了这青出于蓝的逆袭。二、宋朝窝囊,全因爱吃羊?北宋为何积贫积弱?一个流行的说法,就是缺马。特别是燕云十六州的丢失,让大宋失去了良马产地,以至于马匹稀缺,无力组建强大骑兵军团。“大宋运气差”的感慨,也一度长期流传。可如果细较真历史,“缺马”这事儿,真不能背锅。北宋前期时,马匹真心不缺,单是宋初讨伐北汉时,就一次性调度十七万匹马。后来与辽国的战争里,彪悍的宋军骑兵,也打了一堆漂亮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全国仅饲养的官马,就有二十万匹以上。大宋能够打出《澶渊之盟》的和局,养马业的功劳也同样大。那为啥到了后来,大宋的骑兵就越发稀缺了?一个宋朝贵族的特殊爱好,确实“神助攻”:吃羊。在两宋王朝的餐桌上,羊肉公认是最受欢迎的奢侈品。宋朝宫廷就有“御厨止用羊肉”的规定。待到宋辽和平后,那更是撒开欢了吃。《宋会要》记载,北宋中期时,宫廷每年要吃掉四十四万斤羊肉。许多北宋皇帝更是羊肉的“铁粉”。比如宋仁宗时期,每天御厨就要宰杀二百八十只羊以供皇室食用。就这宋仁宗还吃不够,有次半夜醒来流口水,近臣慌问咋了,答:“思食烧羊”。皇室如此带头,羊肉在民间的身价,当然也就暴涨。官员们宴请客人,常见“会客食羊肉”。民间大小城市里,羊肉充斥在各个酒楼饭铺,宋代羊肉菜肴,竟有数十种之多。价格当然水涨船高,有些地方的羊肉价格,竟卖到每斤九百多钱。就连“弟弟”辽国,就借这事占大宋便宜:宋辽榷场贸易,每年辽国卖给大宋的几万只羊,常见老弱病羊扎堆,运到汴京时就要死一堆。就这大宋也得咬牙照买:没法子,金贵啊!病羊都这么吃香,何况好羊。放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北宋,养羊业也迅速膨胀起来:宋仁宗年间,昔日的产马重地陕西,每年就要牧羊一万六千多口。刑州洺州等地都设立“牧羊监”。大片原先养马的草场,从此全改成养羊。大宋的战马数量,也就从此急剧萎缩。被羊“驱赶”得没地方的马匹,就算存活下来,也是“急有征调,一不可用”。待到宋夏战争爆发,乃至后来金兵南下,北宋统治者不止一次惊奇发现:大宋竟然没几匹马了。如此惨状,宋仁宗在位时就叹息“战马乏绝,何策可使足用”。其实,您少吃两口羊,或许就能多活几匹马。对战略资源的肆意侵占,忘战必危的悲惨后果,才是积贫积弱的北宋,留下的触目惊心的教训。三、救国的明清桐油明清年间,随着西方科技文明的高速发展,许多中国领先世界的传统工艺,都被无情“超车”。但一桩唐代起就越发火热的产业,却是身价暴涨:桐油业。中国人提炼使用桐油的历史,是从唐代开始。但长期以来,桐油产业都是“小众”产业。直到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设立官办“桐园”,大量种植桐树,桐油的产量从此暴增,应用也越发广泛。应用在雨伞、造船、建筑、医药等各个产业,到清代时已是“功用日宏,妇孺皆知其利。”16世纪时,葡萄牙人惊见了涂有桐油的中国船只,在海上破浪的雄姿。桐油的身价也在欧洲攀升,从明代中期至鸦片战争前,桐油,亦是中国对外的出口物资之一。
而随着鸦片战争轰开中国国门,许多中国昔日强大的传统产业,都被西方商品冲得七零破碎。比如曾畅销世界的中国制糖业,就在近代“洋糖”的挤兑下一度生存艰难。但同是中国本土产业,桐油业却逆风而上。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广,中国桐油成了电机电缆电线等高科技产品必须的“宝贝”,身价也水涨船高。
在落后挨打的近代史上,从晚清至民国年间,中国长期是世界上最大的桐油出口国,桐油的出口量更连年暴增,几乎独霸国际桐油市场。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列国军备竞赛加剧,桐油更成了稀缺商品。抗战前夜的国民政府,可以每年通过桐油赚取数千万元法币的财富。1937年中国桐油的出口额更突破八千万元法币。全面抗战爆发前夜,中国的“本钱”,相当多都是桐油赚来的。甚至,在抗战最艰苦的年代里,也正是强大的桐油产业,成为当时中国与欧美列强谈判的本钱,以桐油为抵押,一次次换来急需的军火与粮食,支撑中国度过最艰苦的抗战相持阶段。古代史上,作为涂料的桐油,在20世纪那场卫国战争里,确实有着救国的意义。核心技术对于国家命运的价值,近代史上逆风而上的桐油产业,就是最好的注脚。参考资料:李丽《印度熬糖法入唐研究》、张建东《羊大则美:宋代饮食文化中尚羊习俗略探》、刘玄启 《桐油贸易与抗战初期美国对华政策变化》往日文章回顾:秦始皇当年修的高速公路,过了2000年都不长草,真的?汉惠帝刘盈,为何从善良的少年,变成万念俱灰的行尸走肉?有在看吗?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