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遗嘱丢了爱新觉罗家族220年江山,咸丰皇帝想干啥?

在全世界历史上,帝王君主临死前立下遗嘱,这是非常寻常的事情,“遗嘱”最重要的功能是对基业的交代,这是政治人物,尤其是帝王的重要历史责任,这些安排有些是成功的,但还有些,则被历史证明是空前的失败。
在后者当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清代咸丰皇帝的遗嘱了,这直接导致清代影响最大的政变——1861年辛酉政变,爱新觉罗家族220年权力被一介女流架空,事实上终结了爱新觉罗家族的江山,同治、光绪两代后继君主均下场凄惨。
很显然,这绝不会是咸丰皇帝的本意,也就是说,他本人临终前的政治安排完全失算了,那他的本意到底是什么呢?
先来看下咸丰皇帝的遗诏是什么,他的安排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皇长子立为皇太子,又奉朱谕皇长子先立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
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流尽心辅弼,赞镶一切政务”
也就是说,立皇长子为皇太子(这没什么疑问,就只有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并派了八个顾命大臣,这八人实际上是以重臣肃顺为首的。
第二点,“两印均大行所赐,母后用“御赏印”印起,上用“同道堂”印讫。凡用朱笔者,用此代之。述旨均用之,以杜弊端。
也就是给两枚印章,一枚给的是其皇后慈安,另一枚给皇上(由于皇上年幼,由其生母,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掌管),一切军机文件,必须要按下印章才能生效。
咸丰之死
当然,由于后来发生了辛酉政变,所以后来的清政府当然要否认这份遗诏的合法性,所以清代后来的官方说法是:八大臣伪造诏书弄权。不过从目前遗留下来的史料证据分析,这应该仅仅是为了宣扬自己合法性的策略而已,咸丰皇帝的这份遗嘱的真实性是很高的。
咸丰的安排是一个很简单的权力制约之术,咸丰皇帝,或者说任何皇帝的目的没有任何疑问,有两点,第一点:国家机器能正常运转,不能乱,基业必须在;更重要的是第二点:权力最后必须落到自己亲儿子手里。
不过由于同治年幼,大清动荡的特殊局面,咸丰必须先将国事暂时安排给重要大臣处理,也就是顾命八大臣;但是,如果完全把权力给大臣,鳌拜故事又可能重演,所以需要有制约,咸丰一方面故意将顾命大臣人数增多,有不设首席(事实上的核心是肃顺),使得他们难以形成合力,此外再给两宫太后印章,使得她们有名义上抗衡顾命大臣的权力;此外,一些有极重大威胁的人物,必须排除在权力中枢之外——这个人就是之前和自己争夺皇位,并且有重大矛盾的恭亲王奕?。
顾命八大臣
不过,有两个事情有矛盾,首先咸丰皇帝为何会安排女流干政,“后宫不得干政”是古代中国政权的政治正确,尽管特殊时期会出现吕后、武则天、刘娥、孝庄这样的人,但一旦皇权稳定后,让女性干预政事都相当不正常,而清王朝自孝庄太后去世后,已经近200年没有女性干政了,清末野史小说中有许多关于咸丰皇帝欲行钩弋夫人的故事,处死慈禧太后记载,这些虽然都无任何证据,但至少能体现出民心:大家都认为,女流干政不正常。
咸丰皇帝并不是不学无术的荒诞君主,对于女主干政的危害不可能不知道,尤其是,慈禧太后本人的政治能力和政治意愿在咸丰还在位的时候就已经有相当的表露,咸丰对她不可能没有任何忌惮。
事实上,这可以理解为清王朝出现的一个BUG,大清王朝自康熙之后,就没有皇帝年幼登基的例子,历代太子都是经历过相当的历练,有了相当的政治威望、政治能力和政治班底之后才登基,所以都没有什么大问题。
同治皇帝可是说是努尔哈赤以来,清朝第一位执政时几乎完全没有掌握国政的权力
而咸丰皇帝年纪轻轻就暴死,这根本上反映出的就是大清国运的衰退,这种情况下,咸丰实在没有选择,处理政务的人当中只能选择能力最强的顾命八大臣、而能力同样很强的恭亲王又必须排除在外,而皇权的核心守护者呢?除了两位太后实在是无法选择,咸丰也不可能想到,后来慈禧会如此厉害。
咸丰的本意应该是:皇帝年幼时,八大臣努力处理国家大事,并且帮助培养皇帝,但是由于两宫太后在此,也不能放肆;当皇帝成熟后,自觉把权力还给皇帝,至于两宫太后,这一个是德高望重且自己无子嗣的皇后慈安,另一个是同治皇帝的亲妈慈禧,她们不可能害皇帝,后来事实证明,这实在是低估了慈禧的权力欲。而同治皇帝后来年仅19岁就暴死,这就更出乎其意料。
不过,咸丰皇帝的安排有两点不好,一种是程序上的,咸丰没有说明事务最终的决定权在谁手里,他可能是故意模糊化为之,使得两方能更好的制衡,但后来却引发扯皮,一开始是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趾高气昂,根本不把太后放在眼里,任何诏书都要求必须盖章;另一个是宏观上的,咸丰的权力安排根本不平衡,国家实际管理权全部落到以肃顺为首的激进新管理手中;而以奕?为核心的旧失利者、满蒙贵族、汉人旧官僚等都没有照顾到……
最终呢?程序上不明确,矛盾被激化,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血腥政变。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