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茶座||走过,爱过,都因为执着——诗集《爱过》序

走过,爱过,都因为执着
——《爱过》序
?文 黎凛

知道湘子这个名字大概有十多年了吧。最初应该是在“浏阳论坛”的网络上,大家在上面涂鸦文字,讨论问题,或者娱乐,彼此有些文字上的接触。其时虽然对这个名字有些好奇,但还没有把她与诗人联系起来。后来,碰巧她的侄儿在我的班上读书,彼此联系过几次,知道了她的真名,但竟然也没有见面。
2012年,我主编的诗歌民刊《中国风诗刊》推出“浏阳诗群集结号”,辑录了浏阳41位诗歌作者的作品,里面就有她的两首诗作,但老实说感觉一般。后来似乎也没有什么联系了,直到某天我在朋友圈里读到她的那首《桃花一开就相爱》,顿时有一种惊艳的感觉。再后来,也就是2017年5月底,浏阳市作协成立诗歌学会,之后,她就成了我们学会微信群里的比较活跃的一分子,成了我们每次同题诗写作的骨干力量;在某次群友组织的周洛之行,我们才有了第一次见面。一个沉稳中透着热情的女子,一个才气充盈而谦虚低调的诗人。
她的诗歌写作日益精进了。尽管由于她的低调,作品发表并不多。每次写了同题诗,她就在微信里发给我求“斧正”,而我很少不竖起三根以上的大拇指的。对她,我不得不刮目相看。我曾经几次梳理过近些年浏阳诗歌的发展脉络,坦白说,就我有限的见识,三年以前,人们或许会把她忽略掉,但自2017年以来,要谈到浏阳诗歌或者浏阳诗人,湘子的名字是绕不过去的一座山。
是天赋,还是勤奋,使得湘子在写作上脱颖而出?真正的答案在她自己的心里。从我上面提到的经历来看,我更加相信厚积薄发——大多数人的才华是积累与磨砺出来的。她说要感谢我的鼓励与帮助,我在写作上对她的“催逼”。其实,她一直很努力,每次写同题诗都很积极,即使有时会迟交“作业”,但我知道,她对自己的写作是设置了门槛的。她不会轻易下笔,非有灵感拜访或独特发现不写作,写完之后如觉得需要也会反复斟酌、修改。我很欣赏她的这种写作态度。或许正是这种与自己为难、和诗歌较劲的“难度写作”态度磨砺了她的心性与才气,提高了她的写作格局与境界。
因此,她知道:怎样让语言亮起来与立起来?怎样让词语开口说话?怎样把语言变形,给人造成陌生感?……这次要与朋友出诗集,她很忐忑,说作品不少,但没有精品,缺乏自信云云。我几乎每天都要在报刊上、新媒体上读读诗歌,常常慨叹好诗难遇,对当代新诗产生深深的失望。不能说湘子的每首诗歌都是好诗,但她的大多数作品我都是喜欢的,至少读着是有感觉的。她不做作,不高深,不先锋,不玄乎,但她真实,质朴,个性,携带着自我的声音、气息与烙印。这就足够。
如果要给她一点建议的话,我想说:摈弃某些太繁复或者太美的语言与意象,因为这些东西往往容易把诗歌的内核遮蔽了。多使用含蓄、简洁而有穿透力的语言。让自己的作品像橄榄,耐嚼;像醇酒,耐品;也像钉子,直抵人心与瞳孔。

说起来难以置信似的,他拥有专业作家的高产与高频发表:三天两头地,我们在学会群里分享他发表作品的喜悦;每年的学会成绩总结里,都有他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多达几十上百种的地方党报,到像《星星诗刊》《中华诗词》那样的文学或者诗歌专业刊物,他的作品遍地开花。
这个人就是田杰。但他实际写作时间才两三年。从2017年开始,他用两三年的时间就超过了许多人半辈子甚至一辈子的努力。我惊讶了,而且佩服。
他的诗作关注社会现实,充满正能量。亲情、爱情、友情,是他书写与歌吟的常见题材;国事、民生、社会,是他描写与表现的重要对象。作品歌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有现实主义的刻画,也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总是洋溢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传递着普世价值,体现了人文精神,积极乐观,格调昂扬,给人鼓舞,令人感奋,予人启迪。
他的诗作,无论是新诗,还是散文诗,都注重结构的经营,布局谋篇很有章法,不少作品丰盈厚重,大气磅礴。也注重技巧的运用,多用比喻、拟人、通感、移用等修辞,讲究虚实的变化,叙述与抒情有机结合,白描与工笔自如切换,描摹形象贴切,语言生动鲜活,对事物或者场景进行绘画与音乐艺术处理,于日常中点染盎然诗意。
在逐渐深入的写作实践中,他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瓶颈:有的作品形容词使用比较多,看起来美感满满,但也可能滑入俗套,语言需要进一步瘦身。如果能够穿透事物的表层,深度开掘诗意;少一些“高大上”,多一些接地气;在保持已有的真我、大我的基础上,更加注意个性化,创造独我;在新领域的开拓、新题材的选择与写法的创新上,深入发力,锤炼特色……我相信,假以时日,他的创作将更上一层楼,庶几在当代诗歌史上留下他的优秀作品。
有的人写诗主要靠生活,有的则主要靠才华。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呢?或者把生活、语言、技巧与思想结合起来呢?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田杰的探索精神与创造力量。相信这一点,就像相信爱的美好,相信世界的美好,相信诗歌的美好。

古人说:诗歌可以兴、观、群、怨。现代社会,诗歌有什么作用?一首诗能够改变什么?悉尼曾经说过:一首诗不能阻止一辆坦克的前进。
大概是2019年冬的某天,诗友李朋建在群里说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的村子里有一户人家,三四个崽女不养娘,把老娘扔在破旧的老屋里单独生活,不管她的死活。他就给他们读了一首诗,之后,几姊妹就把娘接回去赡养了。一首诗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改变了一些人的性情,善莫大焉!原来,诗歌的教育、讽谏等功能一直都在。
这首诗就是杨建的《敬老院》。是作者某次参观一家敬老院后有感而发。诗作描写了自己在敬老院的见闻感受,冷静而隐忍的笔触下,涌动着诗人情感的潜流,流露出悲天悯人的沉郁情怀。现实主义的题材书写,再次焕发光彩,其意蕴直指人类的终极命运。诗作甫一诞生,即引来众多夸赞。后来,山东诗人施钢荣为之评论,引起了更大的反响。
大约是在两三年前,我从一个文友的口中得知了杨建的名字。其时才知道他写诗。不过从后来读到的他的诗作可以看出,他写诗的时间应该不短了。那种生活的积累,语言的打磨,基本功的沉淀,不是一蹴而就的。“君子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起初对他的不了解,或许是我孤陋寡闻,又或者是他的低调使然,但玉石的光泽终究是无法掩藏的。
他还在雕琢自己,认真而仔细。常常在“浏阳诗歌”公众号以及他的朋友圈里读到他的作品。他的诗歌都来自于生活,没有那种完全不知所云的神神叨叨、支离破碎、玄之又玄。语言比较干净利索,语感不错,真切细腻,有画面感,有抒情味,有审美共鸣。如果能够精益求精,进一步加强语言的张力与意象的弹性,增强暗示性、穿透力与感染力,突出陌生化效果,避免同质化倾向,则其写作将日臻于进步。
在写作之余,杨建还热心诗歌公益,经常满怀热情地协助组织诗歌活动,担当文学义工,其热忱执着的诗人情怀难能可贵。

诗歌首先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应该与语言进行搏斗,不屈不挠地。
王国维曾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与做人一样,写诗也要不断扩大自己的格局。
杜甫曾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走过,爱过,都因为执着。浮世之上,你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你守望的麦田必然会麦浪翻涌。
……
这些话,送给他们,并与之共勉。
现在,他们三位要出版诗歌合集了,嘱我作序。我非名人,亦非行家——在诗歌方面,既无理论之建树,也乏实践之佳构,然盛情难却,故斗胆为之。
我想,于其个人而言,这是他们成长进步阶梯上的一个小结;于浏阳诗歌而言,则又为其百花园中添一硕果。于公于私,皆为可喜可贺之事。
他们的作品就摆在这里,不需我多饶舌,读者诸君自可判别好坏优劣。这些作品,问世之初大多既已阅览;在写这些文字之前,我特意打印了诗集的草样,细细翻阅,确有人行山阴道中,繁花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之感慨。相信诸位读者也不会入宝山而空返。
2020.4.19
主编:黎凛
副主编: 杨建
编辑:谢茂华 谢海燕
出品:浏阳市作协诗歌学会
《中国风诗刊》编辑部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投稿邮箱:3466310481@qq.com
●End●
——关注浏阳诗歌,给你诗意家园——
本号仅供交流学习所用,不做商用。
诗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文案版权归平台,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自 纯 独 多
由 净 立 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