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 | 重访弗洛伊德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 ◆ ◆◆
重访弗洛伊德
◆ ◆ ◆◆
弗洛伊德曾经表示:“移情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塑造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和非精神分析治疗中的行为与关系。”
这句话说明了移情的实质,人在潜意识中是没有时间知觉的,当与现在的人物发生互动时,有着和过去的客体发生互动时相似的“背景音乐”的时候,人就容易把现在的客体知觉为过去的,从而产生相似的情感和行为反应。
所以,移情也等于在说,人在和现实中的客体打交道的时候所产生的反应,是缺乏和过去的客体做一个区分的能力。
所以,分析者在分析室也会出现同样的移情。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移情的特殊性在于,它是治疗情境与心理焦点共同的产物,这种心理焦点被明确地表达为移情,这样它便可以成为解释活动的对象。”
所以,移情成为分析室里的一个治疗性工具,分析家通过对分析者解释他的移情,澄清、对质、修通,而完成精神分析的治疗过程,同时,分析家也体察对分析者的反移情来工作。
弗洛伊德“把病人的情欲性移情视作一种顽固的治疗阻抗:病人迫使分析师用反移情来付诸行动,从而共同把分析治疗的健康目的引向用爱来治疗的神经症性目标。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歇斯底里女性病人身上的一种特殊的移情现象,她们中的大多数人非常愿意接受分析——除了某一类女性,为了分析工作的目的,试图保留他们的情欲性移情而不去满足它,这样的方式是不会成功的。这些怀抱强烈热情的女性是无法接受替代物的,她们的本质就是儿童,不愿以心理来替代物质……对于这样的女性,分析师有两种选择:回应她们的爱,或者让一个女人把全部恨意都加诸他身上。在这两种情况下,分析师都无法捍卫治疗的成果。分析师不得不撤退,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弗洛伊德没有提到一个补充的议题和危险:受冲动驱使的或者无良的分析师对不幸病人的性剥削。因为来访者的位置,以及来访者在把分析师移情之后所置于的位置,使得分析师很容易地利用来访者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从而使来访者成为治疗的牺牲品。”
恩斯特.拉帕波特将其发展成两个方向:驱力与自我。
驱力方面与病人前俄狄浦斯期的、依赖的依恋渴望,也就是对养育者的口欲渴望的强度相关。
自我方面与现实感的紊乱和移情幻觉中“好似”特质的消失相关,因此分析家实际上变成了被重新具化了的理想的或者是残忍的父母,相应地它还涉及病人自我功能中的边缘特质。
这两组动态因素都满足了病人对其行为与态度的自我协调的坚定信念,分析家因不能真实地接纳病人的爱的宣言而被感知为一个顽固的、不体谅的人。
拉帕波特说,这样的移情阻抗是如此的顽固,以至于通常情况下分析家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病人转介给其他分析家,有时候即使病人强烈抗议。
布鲁姆对情欲性移情和情欲化移情做了一个清晰的划分。
“情欲性移情指的是弗洛伊德所描述的可预期到的移情发展、诱惑和危机。”
“情欲化移情是情欲性移情的一个特殊类别,是连续体系上的极端区域。它是对分析师强烈的、鲜活的、不理性的和情欲上的占有,其特点是分析师的爱与性满足有显性的、看似自我协调的要求。这种情欲的索取在病人看来似乎不是没道理的或不正当的……现实感的紊乱可能是原始的,或者代表了一种退化性的改变。他们就好像是棘手的爱成瘾者,这些人是比神经症更严重的病人,他们持续面临着现实检验感退化和移情性精神病急性爆发的威胁。”
“布鲁姆后来补充说:爱上分析师并非治疗成功所必需的,而情欲化移情也未必就是分析失败的预兆。”
导读书籍封面
注:
1. 导读原文是罗伯特.S.沃勒斯坦的《论移情之爱:重访弗洛伊德》。加引号部分为文章中的原文。
2. 文中“分析家”和引文中“分析师”是相同角色的称呼,成都精神分析中心翻译为“分析家”,“家”和“师”的微妙区分暗示了分析工作方向上的差异。
讨论现场
撰 稿:刁庆红
微信编辑:玄渊
栏目编辑:贺辉
长按二维码关注
本公众号版权归“雪堂卮言精神分析杂志”及作者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在未征得我们同意的情况下不能转载我们的文章,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的关注。如需转载合作等其他事宜,请联系我们:xtzhypsych@126.com
平台重在分享,尊重原创。文章仅表达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缘分,或许就在“好看”里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