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塔论"见" | 从知识到审美的突破:高中语文诗歌如何教学?

诗歌在语文教学中是极其浪漫而又重要的一个板块。与此同时,如何对诗歌进行教学就成为了高中教师面临的一个重难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夏玉庚老师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理想的诗歌教学是使学生在诗歌中得到从基础知识到认知方法再到审美思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基础知识是根本方向
“所有感性认知均需建立在特定的理性知识之上。”我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倘若都没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那就更不用提对作品的审美体验与整体感知。所以高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诗歌教学时,定先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有关诗歌的类型、风格、格律等等,这样可以让他在诗歌学习中少走弯路。这些有关诗歌的基础知识是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根本。
比如教师在讲到《沁园春·长沙》时,首先应该从格律方面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基础知识,之后,再引导学生来体会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之美。
二、认知方法可加速理解
学生在掌握了有关诗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如何真正的领会诗歌的内涵、独立地鉴赏诗歌呢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诗歌鉴赏方法。
(一)古典诗词作品的认知方法
学生在高中阶段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的主要有近体诗和宋词这两个部分,那么教师如何带领学生来学习并读懂这些作品呢,我认为他需要进行如下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也可以称之为准备环节,在这个环节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诗歌的标题以及注释进行学习。有些诗歌的标题就概括了其中的主要内容、感情基调以及题材类型等,比如李白的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一诗歌的标题便点明了其题材类型属于咏怀诗,内容为表达对友人不幸的深切同情,因为写于暮春,所以感情基调总体是伤感的。而注释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重难点词句和写作背景、典故等。第二个环节也可以称之为深入理解阶段,在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对诗词进行重述和解读,共同破除语言方面的障碍,这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第三个环节是综合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在对古典诗词有了总的理解后,可以对特定意象进行总结,找出同属于古典诗词范畴之内的意象之间的关联。总之,用夏玉庚老师的话说,我们可以把这一系列教学过程概括为读标题和注释、重述与解读作品、发现并总结意象。
在这里我们以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为例来说明这一认知指导过程。首先,教师指导学生读标题。其次,教师对此词牌进行解释。古人云,这一曲牌创作自安史之乱平定后,玄宗追念杨贵妃之时。这样的话,就会引起学生对柳永用此词牌名抒发感情的猜想。接下来,教师要指导学生来翻译和品读作品中的语言,要注意课下注释的作用。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和总结作品中的重点意象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如长亭、杨柳等暗示离别。
(二)现代诗歌作品的认知方法
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的不同不仅表现在时间跨度上,而且也表现在认知方法上。在现代诗歌发展史上,受西方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现代诗歌体现出了流派众多的特点,所以我们对学生进行现代诗歌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出发,结合作品的流派特点,对作品中具体意象的内涵进行分析与探索,这一方法对教师教授现代诗歌作品以及学生课下自己品读现代诗歌作品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相关现代诗歌流派进行深入学习应当成为教师指导学生的重点和努力方向。
以《雨巷》为例,教师在教授现代诗歌的认知方法时,因为这首现代诗属于象征主义诗歌,所以教师首先应该要求学生了解这一诗歌流派象征性、朦胧性等主要创作特点。之后学生便可以结合具体的作品来分析其内涵。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就本诗中所展现意象进行分析,通过反复出现的”丁香””雨巷”两个意象的特点,来把握诗歌的内涵与情感。
三、审美思辨能力是升华渠道
高中阶段的诗歌教学中,基础知识是根本。而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思辨能力、陶冶学生情感,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来提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思辨能力。
(一)内容与形式美的认知升华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内容美和形式美。诗歌的内容美主要体现在意象、意境与情感等方面。而诗歌中所蕴含的节奏、韵律、结构等方面则是其形式美的独特体现。诗歌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式的存在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内容,内容使形式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实现。所以教师在对高中生进行诗歌教学时需循序渐进,比如在对学生讲解古典诗歌中的近体诗时,既要让学生体会到近体诗中所存在的格律、对偶等形式美,也要进一步带领学生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哲理,指导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的双重美感。
(二)现实与理想美的认知升华
诗歌是作家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载体,而这种情感有的源于现实,有的高于现实,表现作者的美好理想与憧憬。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除了带领学生感受作品所承载的不同的社会价值,还要让学生切实进入作品所描绘的美好境界,这样才能给学生的认知带来升华。比如在讲到郭沫若的诗歌《凤凰更生歌》时,要指导学生体会当时中国社会现实之惨烈与作者理想之强烈的双重意义。
(三)自然与社会美的认知升华
成功的诗歌往往兼具自然美与社会美,追求情景交融的本色。所以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与赏析诗歌时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更要让学生体会其中富含的人情人性等社会之美,以及二者在作品中的融合与升华。
基础知识是教授与学习诗歌的根本,认知方式是加深诗歌理解的“催化剂”,而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诗歌审美能力的提升,这需要每一个语文教师的不断探索与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力.诗词格律[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
[2] 夏玉庚.从知识到审美的突破——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方向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2020(6).
[3] 吴清滨.高中古典诗歌语体教学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20.
[4] 罗廷敏.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教学方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 END-
作者 | 贺鑫娜
编辑 | 黄子寒 杨闪闪
审核 | 赵鹏爽 杨雨晴 郭茜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