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广难封”

大家好久不见!今天是2020年2月29日,是一个四年才有一次的日子!这是多么浪漫啊!所以我决心一定要发一篇文章纪念一下!??(今天这篇推送内容有点丰富哦~大家随我一起来感受快乐和思考吧!)最近剪了两个星星的小视频!自我感觉剪辑比原来进步了一丢丢(超不要脸)大家快点进去!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星星超可爱!!(特别适合无聊,难过,开心,郁闷的时候看嘻嘻)
(这个之前我发过小视频~但怕大家没有看见,所以再发一遍哦~)
(新视频!!!点开有惊喜!!)最近在受尽网课非人的折磨,对于我来说,不管是这次特殊的情况还是这样情况下的教育,我都有很多自己不成熟的想法,但是内容可能有些敏感也许也会过于偏激,所以还是选择自我抒发啦!
(截取我作业的一部分和大家分享)
最近开心的事有我重新拿起了铅笔开始我的素描;在写作课的自我测评中感受到从前对阅读的热爱;星星在慢慢长大,中国在慢慢变好。烦心的事是没有意义的网课和来不及完成的作业,;星星得了蛮严重的皮肤病需要我耐心给她治疗,还有日渐长胖胖的自己。
(被表演了还是好开心!一定会继续努力的!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真的很幸福)
(接下来要好好看书!)
(一诺的花花世界以及碎碎念)
希望一切都能春暖花开?
养了小狗的一诺话变得更多了哈哈哈,下面切入主题!这是一篇上学期我研究了蛮久的文章,今天终于找了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多多与我交流指导!!
浅谈“李广难封”的原因
宗一诺
摘要:李广行动敏捷,擅长骑射,以力战闻名,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但他虽战功赫赫,却至死也没有被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替李广惋惜“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李广难封真的只是因为没有时运吗我将从七个方面分析李广难封的原因。关键词:李广;封侯;天命“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唐朝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诗句,诗句中的汉将军李广是千年来人们争先吟咏的对象。李广征战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射箭百发百中,且在受伤的情况下射杀猛虎,可谓猛将一名。李广射箭的力量,可穿透石头,可见其力量之大;李广在被俘的情况下,可装死逃走,可见其临危不惧逃生能力之强;李广几十个骑兵面对匈奴几万士兵,竟然摆开了“沙漠空城计”,安然脱险,可见其有胆有谋。但就是这样一个武艺高强、匈奴畏惧、士兵爱戴的将军,却终生未曾封侯。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列举几个我自己的看法。一、李广虽勇,功劳不足以封侯《史记·李将军列传》有这样一段对话:“蔡(李广的堂弟)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乞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广自己将未能封侯的原因归结于宿命,王朔将李广未能封侯的原因归结于杀了已经投降的俘虏,但这不都是主因。其实,李广已经说到了堂弟李蔡与属下能够封侯,而自己没能封侯的原因——“无尺寸之功”。李广自文帝时以陇西良家子从军,历事三帝,纵观其几十年的为将历史,虽然作战勇猛,善于以寡敌众,但胜绩颇少,无有大功,这才是未能封侯的关键所在。那到底有多大的“军功”才能够封侯呢?《史记索隐》小颜云:“率谓军功封赏之科,著在法令,故云中率。”所以,对军人而言,写在法令上的“率”已经明确规定了以军功封侯的标准:首先,斩杀与捕获敌军主帅者,封侯。其次,将领及士兵以冲锋陷阵,攻破敌阵,封侯。如《汉书》记载:“楼船将军以推锋陷坚为将梁侯。”再次,杀敌“过当”。所谓“过当”,《史记索隐》案:“计其所将之人数,则捕首虏为多,过于所当也。一云汉军亡失者少,而杀获匈奴数多,故曰过当也”。即斩捕敌数和本部兵马装备的损耗数要维持在一定的比例内,才能构成将领封侯的必要条件。从汉武帝对卫青、霍去病的封授、益封诏书来看,本部兵马的损耗要维持在十分之三以内。《汉书·卫青传》云:元光六年,拜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中略))青至龙城,斩首虏数百。(中略))唯青赐爵关内侯。《史记·卫青霍去病列传》云:以千五百户封敖为合骑侯。以千三百户封说为龙嵒侯。以千三百户封贺为南窌侯。以千六百户封蔡为乐安侯。以千三百户封朔为涉轵侯,以千三百户封不虞为随成侯,以千三百户封戎奴为从平侯。将军李沮、李息及校尉豆如意有功,赐爵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霍去病领军五万,损失一万五千人及装备,斩获捕获七万四百四十三,本部兵马装备损失数占斩捕敌数的五分之一以内,斩捕敌数需为本部兵马装备损失数的五倍以上,同时本部兵马的损失要在十分之三以内,才能封侯。最后,各领兵将领之间的配合与协调是评定将领军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如张骞因未能按期与李广汇合夹击匈奴,失侯当斩,赎为庶人。以上四条标准,李广每一条都“未够班”。孝景时,“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虽“合战”、“力战”,但并未击败匈奴。武帝时,“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此次战役李广军队被匈奴击败,李广被生俘,后饶幸逃脱,赎为庶人。“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李广这次又是无功而还。“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军功自如,无赏。”李广虽重创左贤王部,但是本部兵马也损失惨重功过相当。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李广此次为前将军配合卫青出击漠北,因军队失去向导而迷路,未能与卫青会师夹击单于主力,李广因此而自杀。李广至死也未能立功而封侯。二、李广治军不严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曾将李广和程不识对比“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李将军列传》中记载: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李广宽缓,程不识严苛,两种治军方式的差异,造成了“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的结果。当然我们可以认为李广宽待士兵、广得人心,才深受士卒爱戴。但《孙子·行军篇》曾说:“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为必取。”明朝黄淳耀也曾评价他说:“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得意处,在为上郡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军队的战斗力来源于几点:一是武器装备,二是组织架构,三是战略战术,四是主观能动性。李广军除了武器装备,另外三个都有问题,怎么能打胜仗?仁爱士卒是一种美德,可是管理军队,就要像程不识那样:谨慎小心,不可怠慢,随时准备作战。假如匈奴兵在李广的部队休息时突然闯入,后果则不堪设想。松散的纪律或许能赢得士兵们的拍手称赞,但不可能会组建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队伍,只凭借李广的威名无法吓退匈奴兵,单枪匹马与匈奴作战无法保证战争的胜利。我们不能忽略李广治军放任自流,无法做到令行禁止的弊病,这样一位将领实非大将之材。三、李广气量狭小,不善容忍《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李广被贬为庶人后,“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蚡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 ‘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 军 而 斩之。”在历史上,以隐忍著称的当属韩信与张良。韩信受辱于胯下,得势以后,找到曾经侮辱他的人,不但不恨、反而感激,并且封他做了官。张良亦曾为老人三拾履,最终得到《太公兵法》,后为刘邦之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两个人最后都封了侯。这或许不是他们封侯的最主要原因,但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俗话说: “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相比之下,不难看出李广气量狭小、善于记仇的弱点。这不是成大事的人应具有的风度。四、李广诱骗杀人,因果报应李广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杀已降”。李广曾经向一个算命先生抱怨自己的功劳这样大、能力又强,却不能封侯。《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 ‘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 ‘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 ‘“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馀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 ‘祸莫大於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广诱敌投降,却在那八百多人投降之后把他们一日杀光。尽管李广事后对此后悔不已,但那八百多条鲜活的生命已经无法追回。“祸莫大於杀已降”,那些人都已经投降了,为什么还要杀他们呢这是大的祸患,是失德的行为。古人信奉因果报应,枉杀太多无辜(我个人听过一些《易经》也相信人是有福报的,这样乱杀无辜福报会消失,甚至对下一代产生影响,这也可能是李氏家族后来衰弱的一小部分原因。)李广从伦理道德上也是不能被封侯的。五、李广缺乏敏锐的政治眼光《史记》记载,“梁王授李广将军印,还,赏不行。”李广缺乏敏锐的政治眼光,他在关键时刻不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公元前154年的吴楚“七国之乱”给李广的仕途带来了机遇。李广以骁骑都尉的身份跟从太尉周亚夫平叛,在昌邑城下夺取敌方的旗帜,立下大功。这也许是李广一生中能够凭借军功封侯 的唯一机会。但是他却因自己政治上的幼稚,葬送了这大好的机会:私自接受了梁王刘武的将军印,这触犯了皇帝的大忌。梁孝王刘武是汉景帝刘启的弟弟,自幼受到其母亲窦太后的宠爱,史载:“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在西汉前期,诸侯王与中央的矛盾日益尖锐,而中央迫于形 势又难有作为,只能以防范为主。所以,皇帝对于中央官员特别是军事将 领与诸侯王来往极为忌恨。李广作为中央军的将领,接受一个地方诸侯王 的将军印,让皇帝作何感想尤其是这 个诸侯王是皇帝的亲弟弟,野心勃勃,时刻准备取皇帝而代之!所以, 回到长安,李广没有得到任何封赏。这也许是李广一生中犯的最大政治错误,给他的一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六、李广缺乏谋略李广缺乏为将者最重要的一项能力——智谋。斗智斗勇, 首先是斗智,其次才是斗勇。作为一 个将军,李广在“信、仁、勇”上表 现得非常好,在“智、严”上有大缺陷。有人可能会说,擒杀三个匈奴射雕手后,遇到大队匈奴骑兵时的应对措施,不正是李广临危不乱、有勇有谋的表现吗?这个要看你从哪个角度 来看问题了。单从现场的情形看,李广的这手“空城计”玩得相当精彩。在逃无可逃的情况下,这也许是当时唯一正确的做法。但是,如果反思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窘境,剧情恐怕就要改写了。作为一个边郡守将,负有统领大军、守卫边防的重任。为捉三个匈奴射雕手,竟呈匹夫之勇,置大军于不顾,以身犯险。为将者,还 有比这更鲁莽的吗?万一主将出事, 大军怎么办,边境怎么守?缺乏大局观,只顾眼前小利,典型的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没有 统揽全局的真本事,靠临时耍点小聪明蒙混过关的,关键时刻无不以失败告终。通读《史记?李将军列传》,我们很难看到哪里能体现出李广作为一个统兵将领的智慧谋略。驻守边郡时,与“匈奴日以合战”“皆以力战为名”(这与“智战”相反)。全凭着敢打敢拼,不计后果地死缠烂打,打出了一 个“飞将军”的名头。以至于汉景帝 害怕这位“战神”因自负其能,战死沙场,折了汉军胆气,而不得不把他 从打仗的边境上调开。李广为之自豪 的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绝大部分应该在这一时期。从《史记》中, 我们看不到李广运用了什么智谋,取得了什么军功,受到了什么封赏。司马光说:“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资治通鉴?汉纪》)明末名将黄淳耀也曾评价 他:“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 则覆矣。”因为谋略的欠缺,李广在战 场上的表现大失人望,这也是汉武帝不敢再重用他的原因之一。七、从天命论浅谈李广难封虽然我们现在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天命论这一观点我仍然想探究一番。古人认为,人的生死、贫富、寿夭等是生来就已决定的,人是无可奈何的。早在《诗经》中就有对“命”记载: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那么对天命的相信对李广命运究竟又有何影响呢?第一部分从李广自身层面《李将军列传》中记载李广的自身命运观的文段共有两处,一是李广因久久不得封侯而自恼,与王朔的交谈。李广以怀疑态度对自己不能封侯的原因阐释为“岂吾相不当封侯且固命也”,即将不能封侯归因为骨相不和,命该如此。二是李广最后一次出战匈奴,由于“事不遂人愿”,卫青私自将李广由前将军并入右将军部队,使得“广部行回迄,而又迷失道”,错过了与单于交战机会,贻误军机,以致李广最后抑郁负气不堪刀笔吏凌辱而自杀。自刎前,他将自身悲剧命运归之于天,“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又迷失道,岂非大哉! ”可以说,李广是在一种对天命的畏惧与屈服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悲剧性的一生的。从文段中可以看出李广一方面封侯心切,即使屡遭失败,他仍然不服命,对自身“难封”命运持怀疑态度,苦苦奋斗追求;另一方面他却又暗中臣服于天命,以天命之名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而正是这样一种矛盾的心态作用于李广心理层面的深层次影响,助力了他一步步走向“难封”的悲剧命运。从哲学上来看,对天命信服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即认为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即天命主宰人意志行事;若是人的行为乃至思想有违他的意志,就会受到惩罚。由此看来,对于将生死托付于命运的李广,天命文化所带来的不自信等等负面心理状态对其日常生活以及其一步步走向悲剧命运的深层次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的不自信直接助力于他每次与敌交战损失惨重。在《李将军列传》中,曾对李广有这样的记载: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箭本来远距离攻击武器,李广对其使用却近乎到了“虏战”的地步,以致“其射猛兽亦为所伤”,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李广的不自信。李广迫切希望立功,希望一招克敌,招招致胜,然而不自信自己拥有真正的百步穿杨之实力,为了圆满自己“飞将军”的神话,他便选择了这样一种近乎肉搏的方式。而其直接结果就是“其将兵数困辱”,士兵因为与敌人距离过近而常陷入包围,伤亡惨重。长此以往,几乎次次战役“广军几没”,李广丧失了邀功领赏的条件,也就导致了其难以封侯。因此,从李广自身来看,他对天命的迷信所导致的心理层面的负面影响应是对他的“数奇”命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的。第二部分从统治阶级层面从统治阶级来看,早在汉文帝时期,文帝对李广难封的解释: “小者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石户侯岂足以道哉。”就可看出李广“不遇时”的观念已经开始在统治阶级形成。而到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时,“大将军青可受上诫, 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便更是赤裸裸的反映出了武帝对李广的“数奇”之命的深信不移。不怀疑能力、年龄,却从命运上对李广有彻头彻尾的不信任,我们也就不难想象武帝在李广出征时为什么只给他配备少量残次兵马,不予以他与单于单打独斗,正面交战的机会的原因了。缺兵少马,还总是遇上十倍于己的敌人,李广的封侯也由此变得难上加难。后人感叹李将军,感叹世事不公,不仅是为李将军鸣不平,我想,更多是抒发一种情怀,渲染一种悲剧气氛。毕竟,不同于喜剧,悲剧的力量能够震撼人心,气贯长虹。对于李将军,同样如此,不同于卫、霍的年轻得志,平步青云,无往不利的人生历程并不能激起读者内心的震撼,而李将军所经历的种种不幸与坎坷更能引发我们内心深深的共鸣,甚至让千百年来的读者流下几滴“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泪水。你看那李将军乃将门之后,行伍出身,身经百战,英武过人,却命途多舛,终其一生,未得封侯。多么不幸,多么凄凉,简直像极了怀才不遇的我自己啊!尤其是失意之时,这种似曾相识之感尤为强烈。古人喜欢以英雄,美人自喻,感叹自己时运不济,怀才不遇。所以文人们愿意怀念李将军,吟咏李将军,以至于在诗文中只选择性记忆李将军的命途坎坷,壮志难酬,却选择性地遗忘了他也曾全军覆没,兵败被俘,甚至睚眦必报仇杀灞陵尉,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或许这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吧,终究也只有前者才能与作者内心的不忿心意相通,也唯有“李将军”能托的起“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那一份重于黄土般浓烈的凄凉。但是其中那真正的苍凉与悲怆,又岂是一句的“李广难封”所能涵盖的?(写在后面的话:研究历史或者文学真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你说从古至今有多少事情在不断重演呢?文章很多都是自己的观点,有不正确的地方欢迎大家多多指正哦!最后祝大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乐乐!??)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