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伯龙根之歌:一座奥地利战车工厂的兴衰历程

自从公元6世纪建镇以来,奥地利斯太尔市附近的圣瓦伦丁 一直都是一座优美恬静,人口稀少的农业市镇。该镇得名于曾经在帕绍做过主教的圣徒”雷提亚的瓦伦丁(Valentin von R?tien)“。在铁路于1858年修通之后,这里变得更加繁华了,但也并未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1938年所谓“德奥合并”后,奥地利全境被纳入第三帝国,第三帝国政府想要进一步发掘奥地利的战争潜力,为将来的侵略战争服务。作为工业重镇,斯太尔市及其附近已经有了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林茨上多瑙钢铁厂等多家可以为军工生产服务的大型企业,铁路交通便利,发电厂等辅助设施一应俱全,工业区位条件非常优越。一开始,第三帝国想要把位于斯太尔以西列滕的沃内特工厂改建成战车总装厂。但由于该厂没有铁路专用线而作罢。其后又重新在阿姆施泰滕和恩斯重新选址,最终选择在圣瓦伦丁镇修建一座新的战车总装厂。圣瓦伦丁教区教堂,大概始建于1476年。圣瓦伦丁镇城镇徽章。本公号曾在2016-2018年间将该徽章用作头像图。新的总装厂由已经被纳入赫尔曼·戈林工业集团的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负责运营,熟练工人也将从普赫工厂调来。林茨军区的军用机场可以为工厂上空提供安全屏障,坐落于多瑙河及其支流恩斯河上的两座水电站可以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电力,原材料和成品也可以通过这里的铁路线方便的运进运出。当地的农业人口在经过培训之后,也可以进厂工作。圣瓦伦丁战车工厂规划模型。“德奥合并”之后不久,圣瓦伦丁镇上新修了铁路调车场,高速公路也被延伸到这里。管理人员、工程师和工人们向这里大举搬迁,因此还修建了能够容纳1000人的居住区,住宅、医院、学校等建筑纷纷破土而出。1938年年中,在陆军经济管理部(Heereswirtschaftsamtes)以及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机械与建筑分部的联合协作之下,圣瓦伦丁的战车工厂建设步入正轨,先前柏林阿尔凯特公司(Alkett)的建设工程为这里提供了很多先进经验。按照计划,该厂完工后,产能将会达到月产150辆坦克的规模。为了掩人耳目,陆军最高统帅部(OKH)为该项目取了一个“玩具厂(Spielwarenfabrik)”的代号。第三帝国政府购买了圣瓦伦丁镇农民手中的部分林地,以及附近赫佐格拉德(Harzograd)的部分林地用于厂区建设。伐木、挖掘地基和搭建高压线的工作随即进行。厂房主体的建设工作在1939年上半年时候开始,有五家建筑公司的178名工人参与其中。由于食物供应紧张和强迫加班,工人和监督工作的陆军宪兵闹得并不愉快,宪兵们不得不四处抓捕逃跑和抗命的工人们。1940年4月,驻圣瓦伦丁的宪兵站报告称“工地上的工人对于食物短缺普遍感到不满”,同一份报告还提到,这里的工人们每天至少要辛苦劳动10个小时之久(996?)。正在赫佐格拉德森林里进行的建筑工程。建设期间的临时厂门。建筑工地上面的工棚。1939年时的建筑工地。正在休息的建筑工人。用火车送来的建筑材料。建设中的厂房。圣瓦伦丁的“玩具厂”建设共耗资6500万帝国马克,在设计上非常先进。为了避免在战时因动力线路遭到破坏而阻断生产,该厂分别从斯太尔和林茨扯来了两条高压线,厂区一带还修建了地下环形管道,将所有的水、电、热力和压缩空气管线全部藏匿其中。该厂共有车间9座,还有工人居住区、仓库等设施,1944年还为外籍劳工和集中营劳工修建了宿营地。9座车间中,其中7座是120x60m的钢混结构厂房,还有两座120x120m的正方形钢架结构厂房,厂区配备两条铁路专用线,战时还曾计划修建第3条备用线,每个车间都有铁路与专用线相连。1940年9月,工厂各部门从斯太尔迁到圣瓦伦丁,进行投产前的准备工作,此时建筑工作还没有彻底完成。该厂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修理和翻新三号坦克,1941年2-3月,7号和6号车间分别开始加工二号和三号坦克的零部件——其中包括为克虏伯加工的5400个坦克负重轮。同年10月8日,该厂首次完成坦克总装工作。随后的建设和扩建工作一直到1944年春天才告完成。建造完成的车间之一。正在进行修理的三号坦克。“玩具厂”除了负责组装坦克之外,还承接了一部分开发和测试工作,为此,1941年8月时,在圣瓦伦丁铁路线西北的林中又兴建了试车跑道,其后不久又拓展成一处试验场。从保密和避免扰民的角度出发,工厂完成的成品车辆和原型车可以直接从厂区开到这里进行测试,并不需要从公路上面经过。1942年,“玩具厂”正式投产,被命名为“尼伯龙根工厂(Nibelungenwerk,简称Ni-Werk,尼厂)”。尼伯龙根工厂在二战期间最重要的产品就是四号坦克,它的命运也可以说是和四号坦克休戚与共——四号坦克总产量为8209辆,其中有4350辆是在尼伯龙根工厂完成的,这也就意味着该厂独力完成了四号坦克这一主力战车产量的半数以上。尼伯龙根工厂的第一辆四号坦克在1941年11月组装完毕,12月时又完成了两辆新车和一辆翻新车。正式的量产工作到1942年4月才开始,虽然1942年上半年该厂一共只完成了13辆整车,但从下半年开始产量开始稳步增长。1944年德国军工厂(克虏伯、尼伯龙根、沃玛格)共计完成3366辆四号坦克,其中2809辆出自尼伯龙根工厂,占总产量的83.45%,月均产量234辆。这在德国各个战车总装厂产量中已经是非常惊人的数字了,但仍与官方规定的“产能升级之后月产320辆”的目标相去甚远。尼伯龙根工厂厂房,带有浓厚的纳粹时期大型建筑风格,其入口处建有巨大的门楼。第二张照片中,外面停放着汽车和自行车的建筑是一栋办公楼。尼伯龙根工厂附属的两处居住区。四号坦克的生产厂一开始只有马格德堡的克虏伯-格鲁森工厂(Krupp-Gruson)。1940年6月时,德国决定从7/BW批次(F型)开始,将部分订单交给沃玛格和尼伯龙根工厂。所以,尼伯龙根工厂生产的四号坦克只有F1-J型,以及全部的四号L/70(A)坦克歼击车,部分底盘还被调拨走,组装灰熊突击坦克、四号突击炮等变型车。1944年,克虏伯转产四号突击炮、沃玛格转产四号坦克歼击车,由此导致第三帝国控制区内仍在生产四号坦克“本尊”的厂家只剩下尼伯龙根一家,一直到战争结束之前都是如此。与德国其他战车工厂采取的“工作站(Takt)”生产制度(把生产流程分成若干流程,并分布在不同的工作站中完成,半成品车辆需要放置在台车上四处推动,或者利用车间里的天车吊运)不同,尼伯龙根工厂具备完整的总装生产线和二级组装生产线。四号坦克轮组的安装只需要四分钟,而整个总装也只消几个小时就能完成,只有约三分之一的部件需要由尼伯龙根工厂自行加工完成。但与“工作站”制度相比,生产线制度的抗干扰性要更低,一旦物料供应或能源供应出现问题,或者生产线出现损坏,那就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生产。在总装完成之后,尼伯龙根工厂生产的坦克会被火车运到陆军在多勒斯海姆(D?llersheim)的训练场,进行试射等验收工作之后交付军方。尼伯龙根工厂完成的第一辆四号坦克车体,底盘号82601,其底盘和上层结构来自克虏伯。5号车间中的四号坦克炮塔环加工工序。正在加工当中的四号坦克战斗室结构。从细节上看应该属于四号H/J型。
工人们正在加工四号坦克负重轮。车间当中布置的大量机床。中间是天车轨道。8号车间当中的火炮装配工序。在尼伯龙根工厂试验场中进行试车的VK 3001(P)样车。崭新的四号坦克被用火车从尼伯龙根工厂运往多勒斯海姆。从前线送回尼伯龙根工厂进行翻修的四号H型坦克。尼伯龙根工厂为庆祝当月第100辆坦克下线搞了一个简单的庆祝仪式、具体月份不明,但这是一辆四号H型偏中期的型号,所以很有可能是1943年5-6月份。作为第三帝国最新、设施最先进的战车总装厂,一直生产四号坦克这种相对保守的车辆似乎有些说不过去。1942年3月,尼伯龙根工厂开始生产“保时捷虎”这种庞然大物。6月20日,希特勒前来参观工厂,并同时要求将月产量提高到200辆的水平。8月27日,另一位纳粹高官——帝国军备部长施佩尔前来参观,他对保时捷虎式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并亲自下场进行试驾——不幸的是,保时捷虎式的通过性几乎全面落败于四号坦克,外加其各个子系统故障频发,最终导致生产计划被取消。1942年12月,尼伯龙根工厂和阿尔凯特公司合作,着手将现有的保时捷虎式车体改装成重型突击炮,并在次年3月完成首批15辆,这就是后来所说的费迪南德自行反坦克炮。因为电传动系统的生产较为复杂,分包商(西门子-舒克特)未能按期交付足量产品,3月时计划完成35辆费迪南德,但实际只完成了20辆,尼伯龙根工厂动员多方力量进行协调,但也于事无补。3月30-31日间,施佩尔再次造访,并试驾了已经改装完毕的车体。4月4日,希特勒、施佩尔和古德里安等一众高官又来视察,希特勒提出优先进行费迪南德自行反坦克炮的总装工作,四号坦克的生产工作可以放到次要位置。随后,又从阿尔凯特公司抽调熟练技工来协助总装,最终到5月12日时一共完成了86辆。之后,希特勒又下令让尼伯龙根工厂在1943年12月前,将四号坦克的月产量提高到250辆的水平。希特勒等纳粹高官参观尼伯龙根工厂。赶工中的保时捷虎式车体。正在尼伯龙根工厂进行组装的费迪南德自行反坦克炮。第653重型坦克歼击营的营徽,图案为插入多瑙河波涛的宝剑,该营以此表达自己对尼伯龙根工厂的谢意。1944年下半年,尼伯龙根工厂开始生产猎虎坦克歼击车,这是该厂生产的第二种重型车辆。由于该厂的起重设备和加工设备“冗余度”较大,所以无论是费迪南德还是猎虎,其巨大的重量都没有在总装阶段造成太多麻烦。生产上的问题都是原材料供应不足和盟军轰炸造成的。正在进行总装的猎虎坦克歼击车。1944年,尼伯龙根工厂在生产设备之间搭建了防护墙,以减少空袭时弹片飞溅造成的破坏。1944年年末尼伯龙根工厂的新产品——四号坦克歼击车L/70(A),该车由阿尔凯特公司设计,尼伯龙根工厂生产,是一种应急方案。1944年,德军战线一缩再缩,盟军对德国境内的交通、能源和生产设施展开了系统性的战略空袭,让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德国军事工业雪上加霜。尼伯龙根工厂面临着轴承和变速器供应紧张的问题,但由于生产能力的增加,他们仍然在1944年第三季度时超常发挥,把四号坦克的产量提高到了月产287辆的水平。在技术水平和人员工作水平难以提高的情况下,产量的增加势必需要投入更多劳动力。战争爆发之前,圣瓦伦丁的总人口尚不足2000人。1941年秋季,尼伯龙根工厂共有4800名员工,大部分为奥地利人,其余为德国人。随着战争的推进,第三帝国人力资源日益紧张,来自法国、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和苏联德占区的外籍工人,以及来自集中营的600名奴隶劳工被塞进了尼伯龙根工厂的劳动大军,随着时间推移,外籍劳工的占比越来越多,到了1944年秋季,尼伯龙根工厂已经聚集了8500人之众。8月份时,附近的毛特豪森集中营还向尼伯龙根工厂转移1500名囚犯,充当奴隶劳工。在外籍劳工当中,法国工人人数最多,技术水平最高,也最受信任,德国当局甚至允许他们在营地中开设妓院“改善劳动条件”,以及回国休假。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之后,有部分在此之前回到法国休假的工人就此逃亡,一去不返。1944年10月17日,尼伯龙根工厂被盟军实施地毯式轰炸,受损严重,生产大受影响。其后,其部分生产设备被转移到如下四条作为地下工厂的防空隧道当中:艾本湖(Ebensee)代号为“水泥(Zement)”的隧道。齐普夫(Zipf)代号为“泥灰岩(Schlier)”的隧道富尔特(Furth)代号为“木犀草(Reseda)”的隧道富尔特代号为“迷迭香(Rosmarin)”的隧道艾本湖的“水泥”防空隧道。生产设施的分散意味着尼伯龙根工厂的产能将再也无法恢复到巅峰水平。1944年四季度,尼厂完成339辆四号坦克,48辆猎虎,月产能回落到一季度水平。1945年一季度,该厂又完成了506辆四号(包括10个底盘),26辆猎虎。德国原本计划让该厂在1945年2月停产四号坦克,转产三号/四号通用底盘战斗车辆(Panzerkampfwagen mit Einheitsfahrgestell III/IV),但由于战局所迫,根本无法实现。1945年3月23日,尼伯龙根工厂再次遭到地毯式轰炸,其后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产。1945年4月,东部边境集团军群(Heeresgruppe Ostmark,实质上为南方集团军群余部)将65辆黑豹和虎式坦克送到这里进行修理,战车生产工作在4月22日时完全停止。在1945年3月23日的轰炸中受损的尼伯龙根工厂厂房。在轰炸中被掀翻的四号坦克车体,从最后一张车辆的期型来看,这些照片应该是1944年10月轰炸之后拍摄的。在轰炸中被毁的猎虎坦克歼击车装甲壳体和成品车。1945年5月7日,美国第259步兵团占领尼伯龙根工厂,次日将其移交苏军,圣瓦伦丁镇也成为苏占区。1955年,该厂被交还给奥地利,两年之后,奥地利政府将尼伯龙根工厂归还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该公司于1974年将其拖拉机生产部门迁移至此。1990年,斯太尔将尼伯龙根工厂整体出售给加拿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马格纳公司(MAGNA),马格纳又将部分厂房租给CNH国际公司的农机工厂。如今,CNH公司的欧洲分部坐落于此,他们占用了尼伯龙根工厂的三座厂房,用于生产拖拉机驾驶室和农机总装工作。其余厂房被马格纳用来生产汽车零部件,试验场也归马格纳公司所有。在瓦格纳多幕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终章,众人觊觎的那枚带有魔力的指环最终在熊熊大火中沉入莱茵河的河底,鄙陋的神国灭亡,万物新生,一切又归于平静。7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的人已经很难想象,位于奥地利的这片正在慢悠悠的生产拖拉机和汽车配件的厂房,也曾经造出过费迪南德和猎虎这等凶蛮大物。尼伯龙根工厂的建筑基本保存完整,只有几座纪念碑在这里作为历史的见证,静静的诉说着奴隶劳工的血泪史。战后已被初步清理出来的尼伯龙根工厂厂区。
如今的尼伯龙根工厂厂区。尼伯龙根工厂的大铁门,专用线似乎已经废弃,左边的小碉堡是为了防止外籍劳工在遭受空袭时趁乱逃跑而建设的。
厂区办公楼,在那个黑牌子的位置曾经悬挂着哥特体的“Nibelungenwerk”字样。
位于赫佐格拉德的集中营奴隶劳工纪念碑。
尼伯龙根工厂1966年生产的斯太尔品牌农用干草装载拖车产品铭牌。尼伯龙根工厂如今生产的Case-IH品牌拖拉机。点
推荐阅读
底特律梦工厂:历代美国坦克装甲兵部队的摇篮
甲壳虫涅槃:1938-1949年的德国大众公司发展史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冷炮的知识星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