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值理论是谁提出的 期望值理论表明,在进行激励时要处理几个方面关系,即

期望值理论?

期望理论也称为“效价-手段-期望理论”,属于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理论,其认为员工的工作行为是建立在一定期望基础上的,必须让员工明确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以激励员工,同时使员工明白其欲求的事物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期望理论的计算公式为:M=V×E,其中M代表激励力,是直接推动人们采取某一行动的内部驱力;V代表效价,指个人对某一行动成果的价值评价,以及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E代表期望值,是个人对某一行为导致特定成果可能性的估计与判断。

延伸阅读

期望值原则?

期望理论对于心理学来说是属于管理心理学的内容范畴,而期望理论一般用在企业或者是组织对员工工作的鼓励和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这个理论是有著名心理学家佛鲁姆提出的,他认为如果要推动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就需要有一定的动力做引导,而这个动力就是由个体自身的需要和动机出发的。当个体在对某个行为有一定的预期结果的时候,个体会对这个结果产生一种倾向性,也就是说这个结果会对个体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那这个时候个体就会比较倾向于采取该种行为模式。这就是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而期望理论在管理者运用到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员工会因为为了达到某个工作或者是组织上要求的目标时,个体可以通过完成这些目标来完成任务,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中个体还可以在某个方面的需求感到满足。弗鲁姆也提出了在一个组织当中,期望理论的模型应该是以下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个人的努力、工作的绩效、奖惩制度以及满足个人的需求。其中,个人的努力是指个体在对某个任务和目标完成所需要的能力和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完成组织给予的任务和工作,并且根据最终的工作效果来决定个人的工作绩效;而组织就会根据个人的工作所带来的最终效果来决定奖惩的范围,而这种奖励的制度最终可以满足到个体的某些需求。在个体满足这些需求的同时,个体就会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更加的积极和投入。这就是期望理论实施的过程

期望理论的缺陷?

1.期望值与效价概念混淆。期望值是指人们判断自己达到某目标以及这一目标满足需求的可能性的概率,也就是说“期望值=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目标满足需要的可能性”;而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个人需要的价值,也就是说追求一个目标值不值得。而追求一个目标值不值得应包括两个方面的评价标准:一是追求目标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二是目标满足需求的程度是否值得,这也就是目标满足需求的判断评价。这也就是说“效价=目标满足需求的程度+目标满足需要的可能性”,由此可以看出期望值与效价相互间在“目标满足需要的可能性”评价判断上是相互重叠的。概念不清与混淆必然带来理论在实际运用中的混乱,比如这样的叙述:“升职、加薪等与个人利益直接相关联的事情,就容易使人产生较高的期望值。因为受工资、奖励总额与比例的限制,人们的高期望值是不可能都实现的。对于未能实现者,就会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挫折感也会越强烈”。这里所述的期望既有“目标满足需要的可能性”评价,但也含有“目标满足需求的程度”的判断,所以很难说这一叙述中的期望是指“期望”还是指“效价”,归根究底还是其概念的混淆造成的。

2.缺乏对行为意志过程的考量。用人讲究能、责、权、利的统一,由此才能最程度激发人们的潜能并发挥人们的积极主动精神,这一论点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并推之于运用。但是在期望理论中只进行了对人们工作能力等人们工作期望值的考量,以及对由工作所获利益等方面人们工作效价的考量。由此可见,期望理论在关注了人们行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对工作积极主动性影响外,却忽视了人们的道德意识、责权意识、规则意识、义务意识、优越意识等意志过程对人们工作积极主动性激发的关键作用。

3.适用范围具有局限性。期望理论是在需要确定目标确定下的激励理论,由此也就使得很多需求与目标难以确定的状况难以进行运用。比如在工作奖金奖酬等方面运用期望理论也许是有效的,但将之运用于具有升职愿望而上级又不可能给予预先肯定答复的状况则又难以实施。

4.反对训练教育对员工积极主动性的基础作用。期望理论认为,一个人最佳动机的条件是:他认为他的努力极可能导致很好的表现;很好的表现极可能导致一定的成果;这个成果对他有积极的吸引力。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内心已经建立了有关现在的行为与将来的成绩和报偿之间的某种联系。因此,要获得所希望的行为,就必须在他表现出这种行为时,及时地给予肯定、奖励和表扬,使之再度出现。同样,想消除某一行为,就必须在表现出这种行为时给予负强化,如批评惩处。由此期望理论应该和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成果有一定关系。但弗鲁姆却明确主张:“以预期的报偿或结果来刺激员工行为,不必一味地以直接报偿对特定行为反复诱导以期求得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这实际上是过于夸大了期望理论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否定了工作训练与工作行为规范教育的有效性,并且也间接否定了企业文化等企业理念教育与执行的重要性。事实证明,行为规范的训练与文化氛围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我们常见的对服务员工行为规范的训练、“以顾客为上帝”的思想教育与相关文化氛围建设等,无可置疑的都是激发服务员工服务积极性非常有效的手段。

比较期望值理论、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实例说明?

期望值理论:人是完全理性的,决策时选择期望值最高的 期望效用理论:引入边际效应递减,可以解释人的风险规避 前景理论:引入人的得失参照,可解释在人们对风险在不同情况下的规避或趋近

什么是期望理论的内容?

(一)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

1、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发力量取决于它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到该结果的期望概率。用公式可以表示为:M=∑V*E

其中,M – 激发力量,V – 目标效价,E – 期望值。

个人的期望模式: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绩效)→组织奖励(报酬)→个人需要

(二)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一种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公式表示为:激动力量=期望值×效价。

1、期望理论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

2、维克托?弗鲁姆(ViCtorVroom)的期望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

什么是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一种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公式表示为:激动力量=期望值×效价。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在这个公式中,激动力量指调动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期望值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达到目标的把握程度;效价则是所能达到的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这个理论的公式说明: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越大,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发起的动力越强烈,积极性也就越大,在领导与管理工作中,运用期望理论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是有一定意义的。

期望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期望值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弗罗姆(V.Vroom)首先提出的。弗罗姆的基本观点是人之所以能够积极地从事某项工作,是因为这项工作或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求.

1.弗罗姆认为某项活动对某人的激励力取决于该活动结果给此人带来的价值以及实现这一结果的可能性,公式可以表示为:M=V·E其中:M一激励力,表示个人对某项活动的积极性程度,希望达到活动目标的欲望程度;V一效价,即活动的结果对个人的价值大小;E一期望值,即个人对实现这一结果的可能性的判断。

2.期望理论对企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它明确地提出职工的激励水平与企业设置的目标效价和可实现的概率有关,这对企业采取措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具有现实的意义:首先,企业应重视目标的结果和奖酬对职工的激励作用,既充分考虑设置目标的合理性,增强大多数职工对实现目标的信心,又设立适当的奖金定额,使目标对职工有真正的吸引力。

3.要重视目标效价与个人需要的联系,将满足低层次需要(如发奖金、提高福利待遇等)与满足高层次需要(如加强工作的挑战性、给予某些称号等)结合运用;同时,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职工认识安全生产与其切身利益的一致性,提高职工对安全生产目标及其奖酬效价的认识水平。最后,企业应通过各种方式为职工提高个人能力创造条件,以增加职工对目标的期望值。

什么是期望值和效价?

效价,指个人对取得某一结果的偏爱程度。

期望值,指的是某一特定行动将会达成预期成果的概率。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用公式可以表示为:M=V*E,其中M表示激励力量,这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潜力的强度。

V表示效价。

E表示期望值,0<E<1。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