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历史画卷中,英雄是浓墨重彩的笔迹。而在这浓墨重彩之中,总有几笔深深的忧郁,勾勒出那些悲情英雄的身影。太史公司马迁为后世刻画了一位戎马一生却未得封侯的李广将军,令多少人扼腕叹息却又因惑不已——李广为何难封?真实的李广与《史记》中记载的形象完全相符吗
1、威震匈奴的“飞将军”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诗中的“飞将”指的就是汉代名将李广。李广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其先祖是曾经率军大胜燕国太子丹的秦朝将军李信。由于祖传一套好弓法,李广自幼苦练射箭,成为百发百中的高手。相传他的坐骑是“千里雪”,兵器为“梨花枪”,打起仗来英勇无比,从不畏惧。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李广参军,抗击犯边的匈奴。凭借一手好箭法,他射杀了众多敌人,被升为中郎,成为皇帝的骑士侍卫。汉景帝年间,李广被擢升为陇西都尉,后来又历任骑郎将、骁骑都尉、未央卫尉、郡太守等职。李广在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都做过郡太守,常常与匈奴打硬仗。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的射艺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射杀敌人一定要在数十步之内发箭,为的是保证每发必中,所以常常箭一离弦,敌人就倒地而亡。他还特别善于射杀猛兽。李广在据守右北平时,曾经因一时不慎被猛虎扑伤,然而他竟翻身而起,带伤射杀了这只猛虎。还有一天夜里,李广出猎,远远看到林中似有一只老虎出没,便弯弓搭箭,朝那老虎头上射去。天亮后才发现,他射中的只是草丛里的一块卧石,但令将士们惊奇的是,李广射出的箭不仅准确地射中了石头,而且力量极大,箭头已深深地射进了石棱中。这个故事就是唐代诗人卢纶《塞下曲》中“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由来。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李广出兵雁门关,不幸被大批匈奴军队包围,虽然奋勇拼杀,但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匈奴人素来仰慕李广的威名,没有杀他,而是将他生擒回去。当时,李广身负重伤,被捆在网袋里,夹在两马之间。他观察到旁边有个匈奴少年手执弓箭,骑着一匹好马,便急中生智,趁匈奴士兵不备,突然飞身跳上那匹马,抢过匈奴少年的弓箭,边骑边射,终于突出重围。数百名匈奴士兵紧紧追赶,最后还是让李广逃脱了。从此,李广在匈奴军中赢得了“飞将军”的称号。李广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其英勇善战令匈奴闻之丧胆。
位于甘肃天水市李广墓
2、坎坷的仕途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一生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这就是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由来。李广也因此成为了时运不济、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物的代表。
一生未得封侯是什么概念呢?为什么未得封侯就是人生不如意呢?我们可以将李广与其身边的人相比较。李广的堂弟李蔡与其同朝为官,其人品、才能都不及李广,名声更与李广相去甚远,然而却被封为乐安侯,官至丞相,官名、爵位都在李广之上。连李广的儿子李敢都因跟随霍去病出征匈奴“夺左贤王旗,斩首多”而封为关内侯,甚至李广的不少部下也凭借军功封侯。而李广征战一生,勇猛无双,还是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的元老,却一直没有封侯。据记载,李广一生有几次可能封侯的机会,但都因各种原因错过了。
李广任骁骑都尉时,曾跟随太尉周亚夫出兵讨伐吴楚七国之乱的叛军。在那场战役中,李广夺取了叛军的帅旗,名声大震。回朝后,李广本应论功封赏,但由于他私自收受梁王刘武授予他的将军印,而被汉景帝取消了封赏。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李广出兵雁门关,中匈奴埋伏而被俘。其后他虽奋力逃脱,收集残部返回京师,但因部队伤亡太大,自己又被活捉,按律当判斩首,后来汉武帝开恩将其贬为平民。
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3),李广再次被任命为后将军,出兵抗击匈奴。当时,很多统兵将领都立下了战功而被封侯,李广却再次无功而返。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李广与张骞一同出兵匈奴。李广的部队被匈奴兵围困,与匈奴兵激战之后,死伤惨重。这时张骞的救兵才赶到,协助他击退了匈奴部队。此次出击,李广所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张骞责任最 大,获罪贬为平民;李广被判功过相抵,也没有得到封赏。
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李广在多次请命出征之后,终于被汉武帝任命为前将军,随大将军卫青出兵匈奴。然而,此时李广已年过60岁,汉武帝认为他“数奇”(命运多舛),特意嘱咐卫青不要让李广与匈奴单于正面对阵。行军过程中,卫青发现了单于的驻地,便决定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前去偷袭。同时,卫青命好友公孙敖与他一起对阵单于,而派李广从东路出击。李广向卫青请命与匈奴单于正面作战,并说出“臣愿居前,先死单于”的豪言壮语。然而,卫青没有同意。李广一气之下,拔营而走,没有向卫青告辞就领命出发了。东路道路崎岖,水草又少,很不利于行军,李广的部队因为缺乏向导而迷失了方向,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与大军会合。
后来,卫青询问李广部队迷路的情况,李广自知难辞其咎,回朝必会受到责罚。此时,一生未得封侯的悲情涌上心头,李广心情沉重地回到自己的军中,对他的部下说:“李广一生与匈奴打了七十余场仗,如今有幸跟从大将军出兵对抗匈奴单于。然而大将军将我的部队派往远道,途中又迷失了道路,这岂不是天意!况且我今年六十多了,终究不能再面对那些执法官、审判官了。”话音刚落,一代“飞将军”就拔刀自刎了。英勇征战的“飞将军”就这样殒命了。见如此悲壮的场景,李广的部下士兵无不痛哭流涕。老百姓闻此噩耗,无论男女老少,也都为之感叹不已。
飞将军李广
3、勇猛有余,谋略不足
李广为何难封?有人说是生不逢时,有人说是运气不济,有人说是性情所致,也有人说是不善用兵。事实上,在重视军功的汉朝,李广终生未能封侯最重要的原因是战功不够。
在司马迁笔下,李广英勇善战,才华横溢,令敌人畏惧,令军民爱戴,是个举世无双的大英雄。然而,李广究竟立了多少战功,是不是个出色的将领呢?司马迁对此的记录却是文笔多于史笔,大多用“杀首虏多”、“军功自如”等语言模糊表述。这并不是司马迁的疏忽,而是因为李广实在没有多少像样的军功可以载入史册。
李广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但都是小规模战役,而且败多胜少,至多功过相抵。汉武帝时,论赏封侯的标准是斩获敌首上千,李广未能达到这一标准。而与他同时期的卫青、霍去病,同样出征匈奴,却多次斩获敌首数千以至上万;同样带兵经过雁门关,却没有像李广一样中敌人埋伏损兵折将,而是领兵有方,取得优势。据统计,卫青一生七次出征匈奴,一共斩获首虏五万多级;霍去病四次出征匈奴,斩获首虏级数超过十一万。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李广的战绩都不能与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
作为汉代最著名的将领之一,李广为何在疆场上频频失利,成为一个不称职的将领呢?这与他的行事方式有关。李广武艺、射艺超群,英勇过人,却容易冲动,爱逞匹夫之勇,加之少谋略,所以一对多的格斗能占上风,带兵作战却没有章法。
汉景帝时的典属国公孙昆邪曾称赞李广“才气天下无双”,然而紧接着的评价却是“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李广经常一个人冲上去与敌军拼杀。这样的作战方式对于普通士兵而言固然可取,但成为将军后,倘若还置大军于不顾,自己奋勇杀敌去,便难免落败。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在多次战役中凭借自身的好武艺和好箭法击退了敌人,但几乎看不到他统领军队集体作战的描述。最能证明这一点的莫过于李广受伤被俘之后冲出敌围,然后收集余部回京。然而他为何会与部队失散,独自被俘?不难推断,他又是单刀赴敌,忘记自己是一军统帅了。
此外,李广带兵习惯率性而为,对军队缺乏纪律约束,对作战策略缺乏统一部署。据记载,李广的部队没有严格的编制、队列和阵势。士兵晚上不打更,也不巡逻自卫,只在远处布置侦察兵。这样松散的管理不利于严肃军纪、提升整体作战能力,而且往往在突如其来的危机面前缺乏应对能力。
4、心胸狭窄,缺乏气度
有一次,李广与懂得卜算的王朔聊天,说:“自汉朝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很多才能不及我的人都已按功封侯,唯独我没有封侯,是命中注定吗?”王朔不答,反问道:“你可曾做过什么可悔恨的事情?”李广想了想,说:“我做陇西太守时,羌族人造反,我诱降他们后,又杀死了他们。”王朔说:“这就是你不得封侯的原因了。”(《史记·李将军列传》)杀死俘虏当然没有直接导致李广不得封侯,却反映出李广的胸襟气度不足,这成为阻止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还有一件小事也反映出李广心胸狭窄。李广被贬为平民的两年间,常外出打猎。一天夜里,他与随从骑马外出,回来时路过霸陵亭。霸陵亭尉上前呵斥,不让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便说:“这是前任将军李广。”霸陵亭尉则说:“别说是前任将军,就是现任将军也不能在夜间通过!”之后扣留了李广。后来,李广被起用,便找机会把这个亭尉杀了。这个故事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的一个小故事很像。韩信年轻时曾受人胯下之辱。后来,韩信做了大将,便将当年侮辱他的小民招到军中,做了一个不小的官。同样是受人侮辱,韩信能不计前嫌,李广却睚眦必报,可见其心胸狭窄。
李广自杀后,后人常归罪于卫青,认为是卫青重用好友、排挤李广。李广 的小儿子李敢记恨在心,当场刺伤了卫青,然而卫青却对此事缄口不提。事实上,卫青当时只是奉汉武帝的命令从事,没有徇私。面对李敢的冤枉和过激行为,卫青完全可以凭借权势处置李敢,但他反而息事宁人,可见胸襟和气度远在李广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