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感命运多舛,叹李广难封

命运多舛,李广难封
教孙儿背唐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告诉她,诗中说的龙城飞将叫李广,她仰起小脸儿问我,谁是李广。我说,是一位将军,她又问,为什么不教胡马度阴山呢?我说,因为坏人怕他。随着一声“哦”后说,那他一定是个最厉害的将军了,我回答:是。
李广厉害,这是国人尽知的,李广难封,大家也都知道,李广为什么难封,历代探讨也是多多,一是归于他运气太差,二是归于皇家寡恩,后世遇到身不逢时,或立功而未能达到自己预想中的封赏时,往往以李广的遭遇来说事儿,以此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纵观李广一生,运气实在是太差,他历经汉文、景、武三朝,多次出击匈奴,大小七十余战,战功赫赫,然终其一生也没被封侯,临死前最大的官职也不过是郎中令,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谈及人生“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时,开头一句便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作为“广在郡,匈奴号曰‘汉飞将军’,避之,数岁不入界”的一代名将,何以终生不得封侯,其实李广在文景之时已成名,但那时汉朝实力还无法同匈奴相抗衡,如封李广为侯,那就标志着汉对匈奴是以战为主,这点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来说,心中是一清二楚的,所以在《汉书》中记载,文帝曰:“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
武帝时,汉分四路击匈奴,正是这次的出征,给李广身上铬下一个深深的耻辱印记,他被捕了,成了匈奴的俘虏,尽管后来他逃了回来,但这在当时也是要斩首的死罪,武帝还算大度,没过分处置,任由其按当时的规定,靠亲友的赎金,“赎为庶人”。
东西方对被俘一事的态度相去甚远,西方以生命为重,东方以面子为重,国人最看重的就是这“面子”,二战时,日本战败,在密苏里战舰受降的盟军五位统帅中,有两位曾经被俘,即使那麦克阿瑟也是逃离战场的败军之将一枚,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想当年,朝鲜战场那被俘志愿军官兵,回国后有哪个有好的结局,相比那几万去了台湾的不说有天壤之别,说差别甚大当不为过吧,所以,这被俘也就注定了李广悲剧的命运,同时也让李广失去了汉武帝的信任,尽管李广也一再出战匈奴,想斩杀单于,洗脱罪名,但汉武帝对李广却是又用又疑,封侯变成了李广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再击,无功,再击,功过相抵,这老天似乎总是同李广过不去,尽管他努力努力再努力,好运却总是与他无缘,以至于最后一次出征时汉武帝告诫领军的卫青,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让他打头阵,嫌他晦气。《史记》载:“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什么叫数奇,就是命数不好,这就看出李广在当时已被看作一不祥的象征了。果然,在此仗中他竟迷了路,在卫青遣人问责后,便拔剑自刎了。
我觉得生不逢时,运气不好自是其原因,但更大的原因怕还是应该从其自身性格上去找。他杀霸陵尉一事,充分说明了他性格上的缺陷。
史载,李广赎为庶人后。赋闲居家无事,某夜找人饮酒,被霸陵尉发现,其时夜禁,常人不得夜行,于是李广自报身份:故李将军。然而霸陵尉说: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就是说即使是现将军也不能夜行,何况你还是个“故”,按说这霸陵尉也是按规定行事,并无不妥,但李广却当时隐忍了下来,及至重新被启用,第一件事就是请求霸陵尉同行,“至军而斩之”。
韩信当年受胯下之辱,功成名就后荣归故里,重赏那市井无赖,并让其从军,有个好工作,这是对侮辱的一种最高明的处置,让人看见韩信的襟怀博大,两相比较,这李广就差得太远啦。
不可否认,李广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又是一位体恤士卒,治军简易,能同士卒同甘共苦的好将军,,他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
但他却也有很多的不足,自负其能,缺乏大局观,遇事不分轻重缓急,治军虽崇尚简易,但几近散漫的地步,性格也刚愎自用,其遇事睚眦必报,心胸狭窄,不能容人,更有那杀降之举让他背上不道义之名。
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是极高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并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彰显李广的高尚品德。
说了那么多这原那因的,其实归根结底“李广难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汉武帝不喜欢他,对他有成见。并对他被俘一事耿耿于怀,视为不祥,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广难封”也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了,这正应了那句名言: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