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对手知水平:这些徒有虚名的强者 衬托出明朝的真实无能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你怎么看明朝军队的真实水平?
关于明朝军事水平的强弱,早已成为经久不衰的网络历史圈热议话题。相关论调的两极分化严重,也制造出无数能隔着屏幕对喷的死敌。许多前人就耳熟能详的经典战例,也被后来者们不断进行深挖式分析。但对于那些同明军兵戎相见的对手,却并没有太多客观分析。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点评对手的角度出发,窥探堂堂大明朝的军队的真实水准!不负盛名的蒙古帝国明军的历史声望基础就是之前的蒙古帝国明朝之所以让人对其军事水平高看一眼,首先就是由于其建立在推翻蒙元统治的基础之上。毕竟在大部分人心中,作为蒙古帝国的核心部分,元朝无疑拥有黄金家族治下的大部分资源。作为红巾军分支的朱元璋,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本身也必定有非同一般的战争能力。然而,真实的元朝恰恰在几大汗国中排名末尾。自从13世纪末的忽必烈时代起,帝国的核心就从原本的草原迁往幽燕一带。伴随着新建大都的落成,原有的上都哈拉和林也正式沦为符号性质的政治遗存。同样也使许多蒙古骑兵失去了支撑训练水平的艰苦环境,需要依靠堆砌大量资源才能勉强延缓衰退。因此,在14世纪初的海都之乱中,号称上国强兵的元军就在战争中表现艰难。只能靠自己从东亚大陆上汲取的巨额钱粮,发动连续不断的人海战术。最后重用刚刚内迁不久的色目近卫军,才在漠北的战场上稳住局面。对内也必须依靠当年投诚的汉军世候残部,并不断征发来自土司领内的苗人山民为兵。元朝恰恰是四大汗国中军力最脆弱的那个也是在风雨飘摇的14世纪,一场席卷欧亚大陆的黑死病摧毁了蒙古黄金时代。原本居于波斯的伊尔汗国,就因这轮打击而迅速覆亡。至于东侧的察合台汗国与北面的金帐汗国,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重创。前者不得不开始面对治下的藩属叛乱,后者也在分为东西两部后遭本地权臣架空。至于远东的元朝同样无法独善其身,很快因疫情而造成松散控制体系的全盘瓦解。随之而来的上层内斗和各地民变,成为让朱元璋登顶大位的时代推手。由于不再有堪比当年的强大军团,晚期蒙元统治者主要依靠地方武装的认同来维持门面。例如长期以山西为活动中心的扩廓帖木儿,就用当地人为主要兵源,最后更是以王保保的名称为后世读者所知晓。虽然麾下不乏有类似起源的异族将领,但整体上都是汉化程度极高的归化后裔。要这些人重现成吉思汗、窝阔台或蒙哥汗时期的战力,无异于痴人说梦般的天方夜谭。至于控制江东与大运河沿线的张士诚,也是认可蒙古权威的南方土族军阀。反倒是朱元璋在军事扩张的过程中,对走投无路的蒙古色目驻军都加以笼络。最后依靠他们提供的军事技术,形成对周遭势力的某些不对称优势。自己荣登大位之后,也不忘继续划分相应的军事份地,继续圈养这些来之不易的蛮族士兵。大部分元朝军队 来自地方或雇佣的藩属武装正是由于这样的大格局背景,营造了明军起家阶段的摧古拉朽之势。许多时候,他们的对手要么是战力羸弱的地方乡兵,又或是数量很少的象征性武装团体。乃至大批追随元顺帝北逃的宦官家眷,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重振出靠谱实力。但孤军深入的名将徐达,还是在远征草原时遭多面伏击。其溃败的惨烈程度,让新朝史官都不敢留下只言片语外的任何记录。明朝与北元之间的长期对立,也就因这场风波而基本定型。纵使朱家天子先后寄出招降纳叛、贸易封锁和大规模北伐策略,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449年,建立尚不足百年的明军又在土木堡遭蒙古军队围歼。许多人将这场军事灾难视为孤例,进而甩锅为英宗皇帝的无能和大太监王振的妖言惑众。但在两军交手土木堡前,也先太师的骑兵已数次赢得大规模正面交战胜利。作为明朝边防重镇的大同,就因主力军遭阵斩而慌忙求援。这才有数万京师缓缓北上,陪皇帝走上那有去无回的断头路。即便后来靠新募兵守住北京,也无力对撤回草原的蒙古人进行直接报复。土木堡惨败时 明朝立国尚不足百年虽然也先的新蒙古帝国很快瓦解,但顶着北元皇帝封号的南蒙古大汗却依旧是层出不穷。明朝不仅不能对其进行有效打击,反而在下一个世纪的1550年,再次遭骑兵大军的公然围城。只是因无力组织土木堡级别的野战部队,才免于在城墙外遭遇灭顶之灾。但这批二次南下的蒙古后裔,也不过是穷的连铁甲都不能凑齐的抱团牧民。不仅在丢蒙古帝国的脸,也比不上来去匆匆的也先部下。但明军却用自己的真实能力,让他们找到了短暂自信。好在明军自己也对能力差异有清晰认识。因此在整个15-16世纪,都出现过边军拒战而继续招募外族骑兵的诡异状态。前者只愿意呆在固定城寨中,对于任何前出构筑防线的计划都异常抵触。后者则在历次南下平息民变时,都需要向朝廷申请调拨蒙古军户。最后到面对17世纪的满洲八旗,也还期望收买破落的蒙古部族为夹攻盟友。可见任何用蒙古盛世去衬托明军实力的算法,都不过是蹩脚而又可笑的嫁接手法。明朝军队自己都深受蒙古风格影响远未成形的西方世界早期中欧冲突 赋予了明朝的被想象空间造成明朝军力强盛幻觉的另一个哈哈镜,就是近代早期的西方探索势力。基于目前的世界大背景与后来的清朝中后期遭遇,使得不少人容易对明军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再通过各类渲染加工手法,将之扶正为对冲外部世界影响的理想主角。然而,明朝所遭遇的葡萄牙东方帝国与早期荷兰东印度公司,都不过是近现代世界秩序的雏形。自15世纪初开启的大航海时代,一直要到18世纪结束才基本完成对全球大部分水域的探索工作。至于将整个世界重塑为新时代格局,则更是要等到19世纪结束。因此,明朝所需面对的先行者们,就带有浓郁中世纪属性的半成品。他们既没有工业化时代的生产力优势,也不存在能迅速融资的现代金融体系,还在人力资源层面处于非常极端的渺小态势。远东在早期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占比很低其次,远东在近代开拓者眼中的地位实际并非不可或缺。在现代商品经济还没有成型的阶段,能够直接撮取的贵金属、大宗奢侈品或少数紧俏物资,才是航海家们要优先考虑的争夺对象。当他们从大西洋海岸的家乡起航,就可以在非洲获得黄金、象牙和奴隶,去印度洋或南洋群岛寻找各类香料。倘若需要土地播种经济作物,也有气候适宜的大西洋群岛以及处女地遍布的神秘美洲。只有等贸易体系逐步建成,才开始为垄断各区域间的转手商路而涉足明朝海岸。至于后来能吸引现代资本家的巨大存量市场,就不是16-17世纪的必要经营理念。在此背景下,明朝军队所要肩负的压力也并不轻松。在首次遭遇葡萄牙船队的1521-22年间 ,原本只有15艘常备战舰的广东水师,就被迫花巨资建造新船和募集沿海渔民。但仅仅是围攻小型的近海桨帆船队,也往往需要数十天的来回折腾。在对方没有大型战舰与重火力配置的情况下,也经常陷入被动局面,只能以效率极低的火船和人海战术予以遏制。最后也不能做到全歼对手,任由对方在风向对路后扬长而去。类似的情况不要说在欧洲,就是被明朝视为蛮夷的印度、中南半岛和南洋等地都很难出现。明军遭遇的西方来客武备水平在殖民中都属下流此后,类似对待蒙古人的态度也再次浮现。明军不得不捡起对方丢下的二手武器,并将之视为改善战力的国之重器。在16世纪中期的默许澳门建城后,更是一面限制海防系统开工,同时又将留居地作为巩固边防的重要阵地。等到危机深重的17世纪来临,也只能考虑借用那些相当于武装保安的殖民地卫兵,作为反击满洲八旗的教导部队。纵使朝中的保守派态度扭捏,也挡不住自己对过时武备的孜孜追求。还是在进入17世纪的1601年,刚刚组建不久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涉足远东。此时的他们在东方尚未建立稳固基地,近乎以行走的船队作为唯一支点。但号称常年巡防当地的明军,依然对这些缺乏根基的新来者没有办法。最后不得不采取低效率的围困手段,并怂恿对方到更远的台湾岛落脚。这才用足以让无数粉丝跳脚的曲折路线,宣布自己从荷兰人手中夺回了澎湖。但这支船队之所以会辗转来到福建,也是因为进攻葡属澳门无果。等于是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寻找有机可乘的薄弱环节。究竟是天朝上国的大军强悍,还是蕞尔小邦的武装黑奴厉害,在这些初来乍到荷兰船长的眼里或许就根本不是问题!明军自己都不能避免雇佣西洋士兵成色不足的抗日英雄抗日履历 也明军被人标榜的重要原因明军普遍为后世吹捧的第三个要素,源自他们与日本幕府之间的6年半岛战争。同样是依靠日后两段不愉快历史的对比,让人容易忽略可观情况的巨大不同。毕竟,明朝不是后来的民国,但丰臣秀吉的邦联也不是那个可怕的昭和军国。要明白万历朝鲜战争的具体成色,就必须看到整个日本在中世纪的技术停滞。由于地理位置实在偏远,这片东方群岛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稳定而成规模的对外交流管道。历史上的数次外部影响,不是出于偶然,就是因交涉对象的自身问题而无法持续。例如曾热衷于同列岛贸易的半岛国家–百济,就被新罗邻居与唐朝远征军联手摧毁。随后有产生许多度来人集团的东北亚强权–渤海国,也在契丹人的辽帝国崛起后被消灭。大量人口和经济物资被迁往南方,造成日本海贸易的衰落。加之后来的两次蒙古入侵,也使岛民有一种天然的对外抗拒感,不利于自己的主动涉外探索。古代日本的涉外交流 经常被外部因素所打断因此,直到明英宗被蒙古人俘虏的15世纪中期,日本的整体军事水平都非常欠佳。模仿自东北亚移民的骑射传统,就没有合格的战马与复合弓技艺支撑。地位低下的征召民兵,连基本的方阵都难以维持。少量火器对战局影响是近乎为零,而船舶制造也在各海岛区域中属于下等。若非有百年后的大航海时代影响,蜂拥而起的大名和武士也很难依靠战国内乱,磨练出足以出岛远征的大规模兵团。在半岛的6年时间里,他们不仅难以保障海上的补给线安全,也在常规步骑兵方面处于绝对劣势。仅仅在火绳枪等局部层面,拥有说得过去的那点优势。但就是这样一支不能符合时代标准的弱旅,还是让明朝军队付出了极大代价。为了能将他们从自己最重要的藩属国驱逐,朝廷先后将手里最为重要的几支实干部队派往半岛。包括分布在辽东与宁夏之间的北方边军、在东南海岸抵御倭寇的雇佣浙军,以及来自广东的水师部队。然而,他们从未发挥出多少理论上存在的巨大优势,反而将战争不断拖入消耗与对峙。尤其是围攻技术的缺失,让他们无法奈何日军建造的简单山城。而后者恰恰是符合列岛内战需要的特殊产物,在欧亚大陆则属于早已被淘汰的公元前水准。因此,野战中还能啃老本的明军,在攻坚场景下就异常艰难,白白消耗着人命与大量真金白银。日军的弱势 并没有让明军获得多少优势1598年,还是野心家丰臣秀吉的病死,让久拖不决的战事得以迅速平息。提前预备在近海设伏的明军船队,也居然在有本地仆从协助的情况下失利,让大部分侵入半岛的日军都得以安然回到国内。这样的真实发挥,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与强军形象挂钩。只不过是后来者为弥补近现代历史中的诸多缺憾,选择性的无视了大部分重要参数。倘若战争中的日本能像后世那般全国动员,那么仅靠明军的这点发挥也很难达到惨胜效果。最后,嘴上看不起日本对手的明军,也像对待蒙古和葡萄牙人那样加以控制使用。许多无法回国的下级武士与火枪手,被俘虏他们的明朝将领收为家丁,也就是战争中的精锐近卫。他们在后来的萨尔浒战役中表现顽强,甚至让再度捕获他们的八旗军都要高看一眼。最后还有人借着在酒宴上表演舞剑,企图刺杀清太祖努尔哈赤,精气神完全超越了那些会轻易缴械的明朝军户。日本的火枪手和少量武士 还被明清双方所器重心态总结明朝实际上还遭遇过许多其他类型的对手当然,明朝在200多年的统治期内还遭遇过许多其他类型的对手。其中就有消灭他们的关外清军,越南、缅甸、东察合台汗国等地方势力,以及众多揭竿而起的农民军队伍,甚至是遭到灭顶之灾的土司及海盗。但他们却总是容易被有意无意的忽略比重,让位于本文列举的三大知名因素。满期八旗的原因最容易理解。虽然他们是明朝的最后埋葬者,却因更长的统治周期而不免承受更多失败污点。恰逢赶上千年剧变,遭遇到无数不在同级水平线上的敌人,就成为几乎永世不得翻身的甩锅垃圾桶。连最初的胜利也都要被人为的打上折扣,使读者在宁远大捷的虚幻和吴三桂开山海关的气馁中寻得自虐心态。清军因为历史问题而完全沦为甩锅垃圾桶至于越南、缅甸和东察合台汗国,也都有各自的必然缘由。前两者无论胜负几许,都在客观上跳出了明帝国的朝贡宗藩关系。尤其是越南,完全是在公认的王朝最强阶段,完成了堪称史诗级别的惊天逆转。这种足以反应明军真实水平的案例,当然不能为明朝的吹捧者所待见。至于行将就木的察合台汗国,也是在更低层面暴露了明朝军事的最真实状态。加之这些对象的影响力比不上前文例举的三者,自然会被渲染发明家们所永久雪藏。不过,五味俱全的还是反明的各路义军势力。他们的来源、规模、影响力和自身特制都有很大不同。许多相关内容也散布在漫长的历史记载当中,很难被几个特定战役给直接归纳总结。但正是这些连国家组织能力都不具备的对手,往往能给明军制造着长期困扰。读者如果有心探索,就不妨从这些偏向地方的记录中窥探一二。各路反明义军的表现 是更为直观的反射更重要的是,明朝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才是其能够避免提早溃败的原因所在。由于之前的蒙古破坏性对外扩张,使得后来者不必面对唐宋时期的复杂多国体系。也是借着文明转型和霸权易手的高速旋转,能够暂时在封闭的东亚大陆内独善其身。最后有幸成为许多人竖立的文明繁荣标杆。而后世终究如何评价这面所谓的旗帜,恐怕也会是文明何去何从的微妙写照。点
推荐阅读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