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的“废物皇帝”,却凭一特殊嗜好,给朱元璋送来神助攻

历史迷聚集地,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问答
音频
人物
视频
辟谣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字数:2145,阅读时间:约5分钟
中国历代亡国之君里,“作精”从来不少,而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却堪称其中“作天作地”的一位。这位皇帝的执政生涯,除了横征暴敛,就是天天声色犬马,放任老婆奇皇后与太监朴不花乱政,各路贵族权臣也是掐架不停。历代昏君祸国的戏码,到他这里全齐活。最后折腾得天下大乱,明朝北伐军兵临大都(北京),他轻飘飘一句“今日岂可复作徽、钦!”然后就撒腿开溜——版图空前广大的元王朝,就这么活活断送在他手里。
(元顺帝)“作”得如此硬核,以至于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里,都忍不住调侃他一把:当明教的仁人志士们热血澎湃,决心刺杀元顺帝时,智囊彭莹玉却泼了盆凉水——咱明教能发展得这么好,还不是因为这皇帝太“作”?倘若把他杀了,上哪再去找这么废物的对手?所以“这鞑子皇帝,可不是咱们的大帮手么?”坚决不能杀!不过,不吹不黑的说,作为一位连金庸都“舍不得杀”的“作精”皇帝,亡国之君元顺帝的一项历史贡献,不但远远超越“昏君”范畴,更叫诸多历代圣君望尘莫及——科技贡献。
元朝本就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黄金年代,而以能力论,元顺帝也是个实打实的“科技学霸”。动手能力出名强。他曾亲自设计建造了一艘长达一百二十尺的“龙船”,该船不但做工精美,且内部有强大机械装置,可以操控机关前行,龙头龙尾龙眼还能摆动。还制造了名为“宫漏”的计时装置,整个“宫漏”全由机关操作,上面有神殿宫女飞仙等各式工艺品,每到子午时报时,这些工艺品就会自动摆动,场面十分好看。
(宫漏)当然,别看手艺登峰造极,但这位元顺帝,可没有什么远大的科研目标。每次做好了“作品”,就问身边太监们好不好,只要听人说不好,立刻把“作品”砸稀巴烂。说白了,就是图个乐。但如此精妙设计,也叫当时的元顺帝,有了“鲁班天子”的雅号。就算是后面同样以“手艺”著称的明熹宗朱由校,倘若看过元顺帝的“作品”,恐怕也要服气叫声师父。而放在中国古代手工业史上,元顺帝的这类“作品”,更有着重要意义。就以他那“全自动操控”的“龙船”来说,以设计工艺论,堪称继承了唐宋车船工艺的核心技术,更将其水准抬高一台阶。元朝亡国后,这种“龙船”技术也代代升级,变成了明清年间活跃在内河里的“四轮足踏车船”,运输护航都是好手。
(元·王振鹏《龙舟图》局部)当然,以元顺帝这么强大的手艺,要是只有自己窝在深宫里“搞发明”,显然也“英雄寂寞”。所以在元顺帝那瞎指挥的执政时期,他也时刻注意网罗科技人才。他身边的詹希元、范舜臣、李国凤、张庸等宠臣,都是当时中国一等一的科学大牛,为他陆续造出了“纺纱碾”“三村小日晷”“五轮沙漏”等新发明,每一样都代表当时的高精尖技术,叫他玩得龙颜大悦。值得一提的是,元顺帝还高度重视科技图书,元代的诸多科技典籍,比如《农桑衣食撮要》《农书》《河防通议》等巨著,多次被他搜罗并重新印刷,收藏在元朝皇宫里。虽然在当时,这些宝典主要供他阅读消遣,却也因此躲过了元末的战乱荼毒,幸运流传下来。除了“宅”在深宫里“玩科学”外,元顺帝也十分重视“科学实践”,最出名的一桩,就是元末的黄河治理。这场由水利科学家贾鲁主持的大型工程,虽然惹出了“挑动黄河天下反”的大乱,却到底扛着千难万难成功竣工——这项工程,是中国古代第一次采取“北堵南疏”治理理念的黄河全面治理工程,动员十几万人,成功以新型工程技术,结束了黄河为害数十年的水患,留给未来明王朝,一条畅通安全的黄河。就连满满槽点的元末农业,元顺帝竟也进行过“科学尝试”:他曾经专门招募培养精通农业生产的“农师”,然后派去农村“教民播种”。可见,在“科技兴农”这事儿上,一辈子作天作地的元顺帝,理念很先进。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理念如此先进,元王朝为何还会土崩瓦解?看看元末的景象就明白,当时的大元朝,腐败已经烂到骨头里。连年的天灾人祸,民间饿殍遍野,可朝堂之上,元顺帝却还在一掷千金,忙活他的“科学娱乐”,大小官员照贪照捞,如此悲惨现状,又如何“教民播种”?就连一条治理成功的黄河,都成了元末大乱的催命符。
反而是接下来的明王朝,充分尝到了“元顺帝科技探索”的甜头。元顺帝苦心印刷的大批农业科技图书,都被明王朝照单全收,然后推广全国。接着就有了空前的工程奇迹:明太祖朱元璋执政的三十年里,元代时种植有限的棉花等作物,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种植。
元顺帝“宠臣”们苦心开发的“高科技杰作”,比如“纺纱碾”“筒车”等“作品”,都成了全国推广的新型农具。还有曾藏于元顺帝皇宫的《河防通议》等图书,更助推了明初一系列工程奇迹:明朝开国不到二十八年,就修治塘堰四万九百八十七处,整治河道四千一百六十二处,治理堤岸五千四十八处。(《河防通议》)就连元顺帝“教民播种”的举措,明初也继承下来。明朝开国的前三十年里,曾以立法的形式,强力推广桑麻作物的种植,并派人到各地推广农业种植技术。这一系列的苦心,也换来了强大的治国成果。开国时历经战乱,到处“田野荒芜,人烟断绝”的大明王朝,不到三十年时间,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农业税粮突破三千二百万石,是宋元最高数值的近三倍。铁产量高达9232吨,是宋元最高数值的两倍多。中国古代史上一个“远迈汉唐”的黄金时代,就此震撼开场。如此治国奇迹,实事求是说,真有元顺帝的“贡献”。甚至更证明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硬道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核心技术更是国家重器。当然更重要的是,再强的科技,也要以正确的方式,用对地方。参考资料:彭少辉《元代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陈梧桐《明史十讲》、申友良《元顺帝时期的防灾救灾研究》、李绍强《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往日文章回顾:民国初期的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的购买力?大宋这项硬核科技成果,为何却坑死了大宋自己?有在看吗?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