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和太傅是什么意思?
国公,封爵名,位等同或低于郡王,为封爵的第三等,公爵的第一等。该封爵亦传至越南。北周始置国公一爵,居于郡公、县公之上。封爵亦传至越南。
按唐制:郡王与国公并为从一品。自隋唐至元明,基本不变。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据著作记载始于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担任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辅弼官,帝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位列三公之一。
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楚国也设有太傅。秦朝时期被废止。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东汉则长期设立。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朝鲜高丽时代亦设太傅,朝鲜王朝改称大傅,为辅导太子的东宫官。其制甚早,西汉起称为太子太傅。后亦用作虚衔。
太傅位列三公,正一品位,处于专制统治者的核心位置,是皇帝统治四方的高级代言人。
司空和太傅谁的官大?
太傅比司空官位高。
在汉朝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将太师、太傅、太保特称三师,以正其名。然非道德崇重则不居其位,无其人则阙之,故后世历代多以为赠官。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其中太傅和三公一般为虚职,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
白居易为什么称为太傅?
曾官太子太傅,太子的老师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称白傅或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出身于一世守儒业的小官僚家庭。
白居易曾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感伤诗、闲适诗、杂律诗。⒈讽谕诗。讽谕诗共一百七十多首,以《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为代表。其内容: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奢侈享乐以及各种弊政;多方面反映人民的苦难,对人民表示深切同情;反对统治阶级的扩边战争,抒发爱国主义思想。其艺术特点:选材真实典型,主题专一明确;善于通过外貌描写和细致的心理刻画塑造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善于将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通俗易懂,词浅意深。⒉感伤诗。以《长恨歌》和《琵琶行》为代表,这是唐代长篇叙事诗的杰作,历来广为传诵。⒊闲适诗和杂律诗。这两类诗数量最多,但思想性和艺术性不及前两类,多为流连光景和往复酬唱之作。其中有些写景抒情名篇,如《赋得古原草送别》《暮江吟》《钱塘湖春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太傅和少傅区别?
太傅是正一品,少傅是从一品。名义上都是辅佐太子,教导太子的人。但实际上太子太傅与太子少傅不一定都真的是太子的老师,有的只是作为赠官加衔的名号,而非真的有教导太子的权力和义务。
明史官职志载“太傅为三公一,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太子太傅,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子,而谨护翼之。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大概可以理解为:太傅,三公之一,官居一品,是辅佐皇上处理政务的大臣;太子太傅,从一品,是教导,保护太子,当太子老师的大臣。
太傅尝用兵什么意思?
太傅:本来是官职名,往往因为某个人当过这个官职,被用为这个人的代称。例如,杜甫当过“工部员外郎”,因而称为“杜工部”。那么,这里的“太傅”代称章郇公这个人。尝:曾经。以前有一次。用兵:带兵作战。
太傅尝用兵,有二将后期,欲斩之——章郇公曾经有一次出兵作战,有两名将领延误日期,太傅要处斩他们。
太傅是匹马吗?
太傅不是匹马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始于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担任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辅弼官,帝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楚国也设有太傅。秦朝时期被废止。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东汉则长期设立。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东晋太傅是什么官职?
东晋时,太傅变为了虚衔封号,没有实职?。
太傅这一官职,始于西周时期,初由周公旦担任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在帝王年幼或者缺位的时候,太傅理论上可以代为管理天下,所以在西周初期,周公旦担任太傅时,因为周成王一开始年幼,周公就实际上在代为管理天下。秦朝时期,太傅被废除,也即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没有太傅。不过,进入到西汉时期,太傅一职曾被短暂恢复设立。东汉时期,太傅则长期设立。
太傅时年七八岁时的意思?
世说新语》里的小故事一则: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尤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
奕于是改容曰:“ 阿奴欲放去邪?” 遂遣之。 这里的太傅就是“安石不出,如苍生何”的谢安,谢奕是他哥哥,阿奴是那时候哥哥对弟弟的爱称。翻译下来就是:谢奕做剡县县令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就拿醇酒罚他喝,以至醉得很厉害,却还不停罚。
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子,在他哥哥膝上坐着,劝告说:“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怎么可以做这种事呢!”
谢奕脸色立刻缓和下来,说道:“弟弟要把他放走吗?”
于是就把那个老头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