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才不遇:丁拱辰与清朝炮兵的师夷长技路线失败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你怎么看东亚帝国对技术人才的天然压制?
丁拱辰的名字在今天几乎无人知晓,但他曾经真的是整个清朝军队中的顶级炮兵大师。只是由于很多不可抗的时代因素,被埋没了才华和本应获得的时代赞誉。初出茅庐鸦片战争中的清军 被英国人打的千疮百孔1841年5月18日,福建人丁拱辰离开自己在广州的贸易事务,带着收集整理的西洋炮学资料前往广东官衙投效。此时的地方大员,正因鸦片战争的紧张局势而焦头烂额。看似数量有限的英军,已经把自以为稳固的防线打的千疮百孔,并在稍后逼迫主导地方战局的奕山赔款数百万元。虽然官员们普遍对西方火炮缺乏准确认知,但还能意识到丁拱辰的材料非同一般。奕山很快给了丁拱辰一个六品军功顶戴,让他参与监造新炮和指导演练炮术。由于正规军在与英军的交战中被彻底打残,就只能教导刚刚招募来的壮勇,到曾是驻防八旗炮手的演练场中训练。丁拱辰绝非专业的军事技术人员,但依靠自己的数学功底和常年在外经商的交流经验,还是吸收了不少造炮用炮知识。放在当时的大清,已属非常罕见的鹤立鸡群。例如懂得利用倍径比铸炮、了解火药的配造、熟悉洋炮的瞄准具使用方法,还对弹道抛物线有粗浅认知,甚至会使用几何知识测算距离和修正弹着点散布。丁拱辰本人的画像不久,丁拱辰整理出来的材料就被其他沿海省份要去,本人亦被推荐给道光皇帝。但对官员们提出将他送到北京效命的建议,皇帝本人也是不置可否,当然也不会要求各地统一学习和推广新式炮学。因此,将他一直留在广东,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和协助练兵。随着鸦片战争结束,这股吸收新器物的热潮也就慢慢退去。正当丁拱辰以为自己可能要被彻底埋没在广州时,新的太平天国又在广西迅速蹿起。于是,就在好友的推荐下被调往前线,重新获得了展现学识的重大机会。1851年7月20日,丁拱辰领着十多名随从、工匠抵达桂林。同时携带了新式火炮、火箭、喷筒的样品,以及1辆专用的野战炮车。随后在当地设立炮局,筹办各类工具和材料的准备工作。他一共指导铸造了106门轻型火炮,包括2门可以发射14磅重弹药的欧式榴弹炮,余下均是重量在100-500多斤之间的较轻型号,使用的炮弹也在0.5-3磅之间。鸦片战争中 由丁拱辰指导铸造的新跑广西之行鸦片战争的失败 并未让清军吸取多少教训如果只是需要提供新式火炮,朝廷并不需要特意调来丁拱辰。毕竟,背靠广东的广西省不愁没有输入洋炮渠道。但他能够贡献的技能,在当时的环境下仍旧独一无二。虽然此时距离鸦片战争结束已近10年,但偌大的帝国还是找不出另外一个能具备相同才干的炮兵专家。长期以来,清军火炮配备的瞄准具都是非常粗糙原始。有的是在炮身上加装准星和照门,纯粹凭借三点一线的原理来指导瞄准。稍稍进步点的手段,就是在炮身上临时安放蜡制或者铅、锡制的小工具,让炮手利用星斗与炮身中线进行校准。然后根据弹着点的偏差来估算和调整准星位置,提高下一轮射击的精度。这些都是由17世纪的传教士南怀仁引入京师八旗炮营,后来慢慢向外扩散。但随着本人去世,清军炮手们也渐渐丢失这项能力。丁拱辰在广西监造的轻型火炮 装有前后表尺丁拱辰为了扭转这种情况,将监造的这批轻型加农炮全部装了欧式的前后表尺。前表是立于炮身的一个锥型工具。后表是带有刻度的矩尺,由螺丝固定在炮尾,可以灵活地上下调整刻度。他还带领炮手在演练场对新炮进行了多次试射,既能测试火炮的性能与质量,又能训练新人的操作能力。最后凭借测炮象限仪测量的结果,制成简单的射表,并根据弹着点分布的情况将仰角度数转化成划在表尺上的刻度。炮手们也就很快学会了利用表尺在实战中进行瞄准和修正。另外比较重要的是,他还传授了测距工具的制作与使用,使得炮手们可以在较为准确的把握目标距离的基础之上开炮。在这批火炮中,丁拱辰最重视的还是榴弹炮。当时的清军,仅限于京中的内务府造办处和工部,能在鸦片战争前能熟练制造和使用此外武器,而且还是拿17世纪的臼炮进行双点火操作。因此,这批在广西制造的榴弹炮就多少是往前推进一步。其使用的榴弹只需由药室内释放出的火星便可点燃延时引信,操作更为简单且稳定性也不错。丁拱辰传授的测距方法 源自16-17的欧洲旧技术此外,丁拱辰配备的炮弹多系榴霰弹。因在火药外弹内又填充了2磅的小铁弹,所以威力极为可观。他的徒弟就凭借这些榴弹炮和榴霰弹的娴熟操作,在向荣营中立过大功,被直接从武生提拔为守备。另外,考虑到战场多覆盖了茂密的植被,他给炮手们提供了一个如何准确定位的小诀窍。即在榴弹中装填大黄烟方,让炮弹射出后会一路带着烟雾飞去。不但轨迹清晰,而且能够在落地后形成可辩的标识,以便能轻松调整炮口仰角。除了火炮技术,丁拱辰还贡献了其他比较有新意的武备。例如带去广西的轻型野战炮车,虽然是欧洲军队在拿破仑战争前使用的双尾式,但放在当时的远东依然属先进产品。他还对这种炮车做了一点小小改进,在双尾末端之间装了2个小轮子,希望以此吸收一些后坐力。在抵达广西后,又因为觉得战场地形过于崎岖,便认为这种炮车很不适用。随即给新炮全部配备要塞或舰船上使用的短炮车。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把这些炮车的轮子全去掉。理由同样是出于适应地形的需要,觉得用轮子反而累赘。丁拱辰因广西地形问题 下令拆除炮车轮子成效难见
广西仿制的榴弹炮图纸与同时代英国榴弹炮图纸的对比经过几个月的埋头苦干,丁拱辰将总结的经验全部编成书册。考虑到军营未必能完全消化内容,他又增加了个简化版,一并印发到前线各营。但毫不意外的是,这番艰辛努力还是很难帮清军获得实质性的提高。1851年9月,太平军攻下了永安州城,取得了能够长期固守的据点。但他们没有单纯防御城墙,而是在州城外围设置多个据点。外围清军也只是零零散散驻扎周边,各个军营居然布置在敌方阵地外30里位置。所以,每次发起攻势都得为行军浪费大量时间精力。直到当年的12月至,由向荣重新主导前线指挥后才开始不断将营地前移。丁拱辰测炮和训练炮手的工具即属于此类正是得益于向荣的促动,清军的火炮优势开始有所发挥。从1852年1月5日起,清军建起阵地和炮台,与太平军的主要据点之间发生多次激战。配置的火炮除丁拱辰监造的新品外,还有许多其他地方运来的重炮。期间,榴弹炮的表现尤为亮眼,在一次太平军的主动出击中,用近距离发射霰弹给对方造成巨大伤亡。钦差大臣赛尚阿非常满意,称赞榴弹炮是:行军第一利器。1852年3月17日,乌兰泰、许祥光和张敬修领军出动,用22门火炮射击太平军的一处营地。总计发射了700多发炮弹,其中有400多发击中目标。次日又射击1100多发,命中了其中的600多发。第三天再发射1000多发,并有700多发命中。整个太平军的外围防御阵地都受到了严重破坏,甚至有清军炮台已经在轰击永安城中的建筑。但表面上的热闹非凡,还是掩盖不了整体局面的尴尬处境。清军在巨大的火力优势支撑下居然还是无法完全打穿太平军的防线。后者倒是利用清军防线的疏漏,强行突围而去,由此开启一路北上的攻战狂潮。清军放炮只要求多、快、连续 对如何精确瞄准只字不提时代悲歌即便物资严重匮乏 太平军在炮战中也显得比清军从容清军在广西的失败,也称得上是洋务运动前火炮师夷之路的终结。虽然朝廷毫不吝惜地购进更多西方火炮,但再难有能像丁拱辰这样能提供一条龙服务的专家。当然,他本身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除自己的一点数学基础外,就是和西方商船、军舰炮手的经验交流,造成知识体系非常陈旧。但就算呕心沥血的努力传授,也没有让太多部队消化相关内容。随着与太平军的交战规模逐渐扩大,那些由他亲手带出来的炮手只怕早就编制大乱,在损失严重的清军兵勇中烟消云散。丁拱辰的努力 并没有帮清军提高多少整体水平丁拱辰自己在初到桂林的时,曾受到赛尚阿的当面赞叹。钦差大臣回忆自己十年前拜读过丁拱辰的《演炮图说》后便仰慕不已,还直呼他是铸炮大师,表示一定要向朝廷保举他。然而,这只是典型的口惠而实不至,后者获得的奖励仅仅是一个皇帝原先赐给钦差本人的荷包。临走,前又给他的团队50两白银的奖金而已,至于举荐之说则干脆没有下文。1853年底,咸丰皇帝才通过其他人推荐,拿到了丁拱辰的作品。随后将之交给蒙古悍将僧格林沁,希望他能在派上用场。但因丁拱辰本人长期出洋游历,招纳到京师任职的打算也就不了了之。直到1863年,他才被再次推荐给了李鸿章。但放在洋务运动大开,有海量新知识涌入国门的背景下,他的新作品完也遭完全湮没。本人最终只荣获一个候补知县位置。直到洋务运动展开 清军才有像样的正规炮兵这样的经历称得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经过上百年万马齐喑的大环境,任何改良之路是如此步履蹒跚。掌握真才实学的人大多无法担任台柱,唯有在零敲碎打中奉献自己的全部技能。点
推荐阅读
华尔与洋枪队:为拯救上海而死的美国传奇佣兵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冷炮的知识星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