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孔子为推行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为何得不到一家的接受?
优质回答: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处于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中,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如儒、法、道、墨等,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璀璨的时候,也是中华文明从雏形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儒家思想作为显学,终于成为整个中华文明的外在核心力量,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生活于 2500 年前。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然而,与身后的极具殊荣想比,孔子的一生,可以说是满面尘土鬓如霜。当时的儒学,在列国均遭受冷遇,孔子周游列国没人待见,形容自己“惶惶如丧家之犬。”说的是有一次,孔子在郑国的时候与弟子们走散,他一个人在东门外彷徨。弟子子贡到处向人打听老师的去处,这时有一个人告诉他说:“在城东门那边有一个看上去像丧家之犬一样的人,一个人在那边徘徊好久了,你去看看是不是你的老师吧!”子贡按指引找到孔子后,孔子问他如何找到自己的,子贡便向孔子转述了那人的话,他本以为孔子会生气或者悲伤,不料孔子只是苦笑着说那人的形容很传神:“是啊,我确实像条丧家之犬啊!”
《史记·孔子世家》里这样记载了上面这件事:”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儒士”,这个身份已注定了他内心有情怀,却手中无权杖;注定了他要在离乱的时代颠沛流离,在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同时不断寻求自我完善——这和我们很多人的境遇,没有两样。
孔子得不到重用,应该是孔子的思想与他生活的年代背景对不上号。
2500 年前,中国正是春秋末期,即将进入战国年代,天下开始大乱,天下诸候尾大不掉,纷纷自立,不再听从周天子的调遣,或者仅仅是名义上听从周天子,但实际上周天子已无法实际控制。既然天下已不是周天子能控制,诸候王之间为了利益存亡,纷争四起,存亡难料。孔子认为这种社会现状是大家不遵守周礼而造成的,所以他思想主张的核心是“仁”与“礼”,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希望治化天下,让天下有个太平,或者叫天下大同吧。
但在春秋末期中国的实权者—诸候王眼里,他们的难关是身处大争之世,怎么在诸候纷争中活下云,不被其他诸候吃掉,而最好又能吃掉其他诸候。能助他们实现愿望的人,也就是他们必然重用的人,也是能帮助他们打败对手的人。当时要打败对手有两个条件,一是充分整合、提升自己地盘的实力,二是优秀的军事策略与思想。孔子的思想显然不能帮诸候达成这两个条件;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孔子把社会教化好,你早就被其他诸候吃掉了,黄花菜都凉了。相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法家通过令行禁止与利益重新分配的法制改革,能整合松散的社会力量,短时间内使国力大为增强。相比之下同时期的法家人物更能得到诸候的重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另外军事上的人才也就是当时所谓的兵家,也很容易得到重用如孙武、孙膑、庞涓、白起、王剪、李牧、廉颇都是当时春秋战国的风云人物。
时事造英雄,当时大争之世的中国,首先需要的是政治家与军事家,孔子得不到重用,并不是他的才能不足,而是他当时的思想不符合时代主要矛盾的潮流;
孔子周游列国得不到重用,但后来在汉朝统一天下后,他的思想却又得到了重用,这是因为当时诸候已灭,只有一个皇帝,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你死我亡的斗争,而是重建秩序纲常,便于社会管理与生产发展,此时孔子的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可以派上用场了。
学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要注意结合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看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来分析考虑得失,才能更好地理解、批判、继承、利用儒家思想。历史一幕一幕,多少似曾相识,成大事者,要有洞察时局的能力,能高屋建瓴。世间大事,均在进退之间,能进则进,该退则退。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在鲁国从政失败,流窜各国跑官要官,第一站是卫国。卫灵公盛情接待孔子,卫灵公的宠姬南子甚至和孔子暧昧。
但后来卫国爆发内乱,孔子立即就带着贤徒们离开了卫国。
食人之禄,却不忠人之事,请问儒家们所看重的义和脸呢?你就是养几十条狗好几年,你遇到坏人,狗也不会全丢下你跑了啊。
孔子曾受鲁昭公的礼遇,但在鲁昭公被家臣围攻之时,孔子及其弟子没有任何表示,后来鲁昭公逃到齐国去避难。
鲁国大乱,孔子就去了齐国。但他不是去帮助鲁昭公复国的,而是当了齐卿高昭子的家臣,以求得与齐景公交往的机会。还学起了音乐,高兴地三月不知肉味。
没想到被齐相晏婴揭了老底,没得到重用,又回到了鲁国。
孔子不顾父母祭祀,求爷爷告奶奶、托关系走后门,周游列国十四年,跑官要官,哪怕反臣淫妇给官,他都想当。却像娼妓处子,始终无人肯用。那么多国家,那么多君主、名相都瞎了吗?如果你觉得别人都不行,就你自己行,那你可以去精神病院看看,还有没有救了!
孔子的一生是跑官要官的一生。他周游列国,兜售治国理政的方法,终“为权臣所轻蔑,为野人所嘲笑,为暴民所欺负”,“惶惶如丧家之犬”!主要原因很简单:这样喂不熟的白眼狼,换你是君主,你愿意用他吗?
其他网友回答
儒学倡导的仁爱思想在春秋争霸中没有用
这是因为,第一,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正处于周王朝中央政权逐渐削弱,诸侯并起,争霸天下的时期。天下乱纷纷,诸侯之间一切靠战争和国家的实力说话,孔子那套“温恭俭良让”的仁者爱仁的思想根本就行不通,这也是他周游列国推销政治理念而屡屡碰壁的原因。一句话,孔子的儒学思想在春秋时代不接地气,过于理想化,在实战中没有作用,也当然不会受各诸侯的重视,更别提推行儒学思想了。
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孔子开创的儒学,承接了周王朝的“王道”思想,在生产力很落后的青铜时代,依靠井田制和奴隶制,王道思想推行起来问题不大,但是随着整个社会从青铜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生产力提高,奴隶制和井田制废除,各诸侯国财富积累,已经有了向垂垂老矣的周王朝叫板的能力,争霸野心顿起,礼崩乐坏,在各路诸侯国的杀伐之中,孔子却宣传不合时宜的仁爱思想,也难怪受冷遇。
第二,孔子开创的儒学是一套思想理论体系,不是实战之术,在春秋时代受冷遇,在战国时代更是不被人重视,就拿儒学亚圣孟子来说,也是带着弟子到处在各个国家乱转、讲学、辩论,却拿不出一项可供国君使用的富国强兵的办法,都是大而无当的说辞和高屋建瓴的道德优越感。这是儒学的短处,那些儒学理论看着很高大上,但是实施起来却是狗咬刺猬,无处下嘴,根本没法与实用的法家、纵横家相抗衡。商鞅用法治让衰弱的秦帝国崛起,其余六国因为法治推行不利而亡国。儒学在战国时代能干什么?耍嘴皮子而已。也难怪魏惠王(梁惠王)没事就把孟夫子喊去侃大山解闷,侃来侃去侃成一部《孟子·梁惠王》,一个国君将儒学当成侃大山的佐料,可见儒学“如丧家之犬”这种不受待见的程度。
总之,儒学在杀伐乱世没啥用,但是在和平年代治国就很有用。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在奴隶制彻底崩溃的时期,推销的“克己复礼”、“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思想体系,不符合奴隶们起来斗争的需求。所以,周游列国,到处碰壁。复辟不得人心。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你是皇帝!有生杀大权!有个人告诉你说克己?什么自我批评?你会怎么想?所以孔圣推行的克己在当代不会比奴隶主们接受!但孔圣一生知难而行!他老人家是在为我们后世种下克上的种子!如果几千年没有克己文化!那现在提出来克己可能也不会被我们认可!有没有这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