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为什么欣赏王维的诗(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对王维的诗十分赞赏)

网友提问:

《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何说“学诗要先读王维”?

优质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段落极其精彩。林黛玉给香菱开的学诗课程表是这样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红楼梦》48回)

林黛玉教给香菱的学诗的方法是严羽所谓“入第一义,具正法眼”的法门。他反对香菱学陆游的诗,学诗先熟读魏晋盛唐名家,追求“自然悟入”,她认可作诗重在意境的营造,而不是在文字技巧上下工夫,因此她推崇唐诗的意境之美,不喜欢西昆体、江西诗派之类的“宋人习气”。所以,在她开出的课程表里,第一个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百首诗。

其他网友回答

林黛玉之所以说学诗先学王维,一则是因为王维的五言是律绝中较优秀的,而学诗可以先从五言起。二则是王维的诗中有画,追求意境,这不仅是林黛玉的个見,也是成诗的关键。三则最重要的是王维的诗自然入悟,富有禅思,也就是有佛教观念的意味,这是林黛玉思想意识的倾向。林黛玉和贾宝玉一样具有反叛封建,追求自由的初步觉醒而又找不到出路,内心的矛盾痛苦无法解脱,因而都有意于佛教观念,所以她对王维的诗心有灵犀,也想点通香菱。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王维的诗歌从形式上和内容上,都符合黛玉作诗的主张,而且浅近的语言和诗风也易于初学者进行学习和临摹,所以黛玉建议香菱学诗先读《王摩诘全集》。

黛玉作诗的主张是:不以词害意。她在书中的原话是:“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作’不以词害意’。”

从这可以看出来黛玉作诗首先看重立意,就是诗中要表达出写诗人的思想、感情、意境,有了充沛的感情甚至修辞声律都可以放宽或不管。反之,若是一味将心思放在雕琢字句上,就本末倒置了,即便将诗句写得平仄对仗再完美,也不能说是好诗。

书中就有一个例子:香菱对黛玉说:“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听后劝香菱不可学这样的诗,她说:“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这段对话就是黛玉“不以词害意”的主张的佐证。“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帘不卷而屋内香气久久不散,砚台微凹而墨汁越聚越多,这两句写得确实有趣,一卷重帘,一方古砚,在诗人笔下趣味盎然。但是写得再有趣,也只是单纯地叙述一个场景,描写一件物品,其中并无所谓的“立意”,即没有传达出诗人的感情,也就不能让读者感受到意境。

从这可以看出来,黛玉是反对学诗从浅近简单、雕琢字句的开始学,而她的“不以词害意”实际上就是主张立意为本,词句为末,除了声律修辞之外,更重要的是诗中应有所升华,不管是在诗人传达的感情上还是思想上。

而王维的诗为何会被黛玉选中作为香菱学诗的入门教程呢?上面说了黛玉对作诗的观点,下面讨论一下王维诗歌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是否符合黛玉的要求。我认为王维诗歌的优点有以下两点:

一、格律与修辞之美

盛唐时律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完美的境界了,不管是格律上还是气象上。而王维就是盛唐的代表诗人之一。王维的诗以五律最多,在平仄和对偶方面都处理得很好。而在遣词造句上,他的诗中不追求新奇怪异,用词均是常见浅显的词,却常常能准确地描摹景物。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直”和“圆”这样平平无奇的字,却写出了无比壮观的景。

特别是在他那些山水田园诗中,他以画家的敏锐眼光来观察大自然,以诗人的细腻感受描绘了一个色彩层次及其丰富的诗中世界。如: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格律完整,用词平常而准确,这是王维的诗适合初学者学习临摹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宁静清新的诗境和淡泊的隐逸情怀

苏东坡说:“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在诗中不仅是描山摹水,他在山水之中传达出一种清新明秀的诗境和淡泊名利、自甘寂寞的隐逸情怀。读者在诗中仿佛能看到那生意盎然的山间景象,也能感受到诗人心中那一份安静淡然的心态。如那一首著名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写深山雨后的景色,松间的月光,石上的泉水,浣纱归来的女子,摇动莲叶的渔舟,清新宁静却又生机勃勃,诗人的感情已融入了这景色中。

从以上可以看出,王维的律诗在形式上平仄和律,对仗工整,而选词用字上往往能用平常的字表达出不平常的美感;而在内容上,他在诗中创造出宁静明秀的诗境,在诗境中表达自己对闲适恬淡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综上所述,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看,王维的诗都是符合黛玉“不以词害意”的主张的,不仅不会以词害意,而且是“词”与“意”俱佳,况且语言浅近,写景细腻,感情纯真,所以,王维的诗歌才能被林黛玉选中作为香菱学诗的入门教程。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林黛玉和王维幸存“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诗趣,则于《诗经..郑风》诗中,林黛玉和王维二人的凑巧邂逅一样,都相信该诗有一种内在的灵韵策动。…又认为读时不宜心急,像某日晨起看见窗前水仙花已开,清香扑鼻,满心惊喜。尤黛玉酷贪感觉中的那份自如与舒服,曾叹言假如着急去读懂它、钻研它,文字或会像被攀折的花一样美感渐失。……我对《郑风》的印象,是过去看《神雕侠侣》时无意间留下的。程瑛救了受伤的杨过,杨过醒来,看见程瑛在纸上写着“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以杨过的聪明,一见之下已明程瑛的心思。……我较为欣赏程瑛的言语稳重,隐带娇羞…。后来读《诗经..召南》中有“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之语,于是才对同是表达女子所爱的凄惶、以及过后见花即悲的黛玉、形成一种全新的默默赞赏!……我颇喜欢女人在那种风雨即将来临之时,她倚门而立,蹙眉遥望,心里的那种惴惴不安,这样的天气,他会不会如约前来呢?而《诗经.郑风》中的“风雨如晦”的意境,正是被王维和黛玉所能够接受和赏识的!并时常择用于各自的作品里。…其实所谓“风雨如晦”,它并不是真晦,只是阴惨得显得凄凉而已。“风雨凄凄″、“风雨潇潇”都是这个意思。四乡如墨,一灯如豆,这时才渐显出“晦″的影响力。鸡鸣不已,天色越来越暗。人的心情也变得焦急,但他终于是来了,未负初约,踏雨而来,青衫不湿。这样有信的男人,即使是风雨如晦看不清楚面目的时候,露出的风仪也令人心折。…黛玉初识宝玉的悠然“灵动″,便是在大观园里那次突然间的大雨,她是从旁观的角度看到宝玉不顾念自己、只盼着众姐妹快快避躲雨袭的感人一幕,由此滋生了情愫!……世间,有道是“最难风雨故人来”,彼时佇立眼前心仪的君子,才让那女子欢欣雀跃,并低吟“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所以觉得,不要小看《诗经》中的思妇与黄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达实在太妙。那种薄暮思归的意境是有独创性和开拓性的,王维最爱借览,又择拾山水景情且被提炼,创格出了唐诗之盛!…若一日,能懂得这样去想人,才是真的思念![我想静静]…[祈祷]…[谢谢]!!…(写于病房内)

其他网友回答

《红楼梦》中,香菱学写诗是重词语新奇,而轻格调规矩;林黛玉教香菱写诗是重意趣而轻词句。黛玉主张写诗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叫做不以词害意。黛玉跟香菱说,你若真想写诗就听我的,先把王维的五言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熟透,就会写诗了。

王维书法,绘画音乐都精通,还信佛。在开元、天宝年间的诗坛享有盛名,贺之章、孟浩然、王昌、李白、杜甫都不及他。王维善长写五言诗,他的诗是颔联、颈联写得传神,清新淡远,空寂无我,开合自如,将极高的音乐绘画造诣,佛学修养彰显于筝笔下,画面美妙,音调和谐,在诗坛是无人能及的。

王维的诗,由浅八深,写意传神,少用难涩或典奥的写法。王维的诗意趣既真而又深远,正是黛玉写诗的理论。王维的诗从形式上和内容上都符合黛玉的主张,浅近的语言,易于香菱进行学习和临摹。所以黛玉要香菱先读王维的诗,细心揣摩熟透,写诗就不难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