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什么要发起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什么叛乱)

网友提问:

为什么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与史思明最终被自己儿子干掉了?

优质回答:

安史之乱中确实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想象:在7年加2个月的叛乱中,叛军出现了四个首领,先是安禄山在范阳矫诏起兵,一年之后,安庆绪杀了安禄山;又过了两年,史思明杀了安庆绪;又过了两年,史朝义杀死了史思明;再过两年,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落下了帷幕。

与叛军无休止的内乱略有不同,唐廷这边虽然换了三个皇帝,但只有第一次的马嵬兵变之后,唐肃宗僭越称帝,之后的唐代宗是合法继位。那么,为何安庆绪和史朝义都选择弑父自立呢?

安禄山有十一个儿子,其中长子安庆宗和次子安庆绪是安禄山原配所生,是正儿八经的嫡子。安庆宗一直留在京城并娶了唐朝宗室女,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身边正是带着宠爱的次子安庆绪,起兵后,唐玄宗处死了安庆宗,安庆绪实际上就是未来的继承人。

说起来,安庆绪虽然善骑射,很得安禄山的宠爱,但是比较懦弱,说话前言不搭后语。这样的一个人,你让他弑父,尤其是安禄山这种有战功的三镇节度使,打死安庆绪他也不敢,但是架不住别人的谋划,谋划此事的正是安禄山的谋臣严庄和贴身太监李猪儿。这两个人都曾被安禄山虐待。

李猪儿十来岁就离开契丹部落跟随在安禄山身边,当时安禄山亲自操刀阉割了猪儿,猪儿疼了整整一天,差点死去,自此以后,猪儿就成了安禄山的贴身太监,伺候他的饮食起居,也承受安禄山的怒火。我们都知道,安禄山是一个胖子,三百多斤,穿衣服都费事,而且身上长疮,起兵后,眼睛更是渐渐看不见了,身上布满毒疮,这让安禄山的脾气更加的可怕,动不动就对下属非打即骂,即便是心腹谋士也不例外,严庄就是其中一些,不同的是,严庄不想忍了,于是开始谋划杀死安禄山扶立安庆绪。

757年春节,严庄和猪儿就进了安禄山的卧室,而安庆绪在外面等着结果。他们杀死了安禄山,就地挖了一个大坑,然后用毯子把安禄山的尸体一裹,就这么潦草的埋了。随后安庆绪继位。只是安庆绪实在上不了台面,所以他总是躲着,让严庄来处理政务。

而原先只是安禄山的部下兼老乡史思明渐渐不服安庆绪,逐渐有了异心,即便安庆绪调兵,他也不肯出兵,反而逐渐占有了范阳。后来安庆绪被郭子仪和李光弼他们围困在邺城,不得不求救于史思明,许诺将皇位让给史思明。史思明这才出兵救援安庆绪,并在唐军撤兵后杀死了安庆绪,理由就是:“尔为人子,杀汝父以求位,庸非大逆乎?吾为太上皇讨贼。”

如此的正义凛然,又是如此的冠冕堂皇。不过,他没想到的是,两年后,他的长子史朝义也把他给杀死了。史朝义是史思明的长子,嫡长子一般都是未来的继承人,但史思明并不怎么喜欢这个长子,反而更喜欢幼子史朝清,并希望史朝清能继承他的事业。而且史朝义和史思明的性格反差比较大,史思明严酷少恩,而史朝义比较忠厚谦逊。

所以史思明总用严苛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儿子,只要史朝义打了败仗,史思明就会说:“史朝义终究不能成就我的大业。”,后来史朝义奉命修筑城堡储存粮食,史思明让他一天完成,结果史思明来检查是否完工时,史朝义还没有抹泥,史思明随即大骂,并说:“等攻下了陕州,迟早要把史朝义杀死”。父子俩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史朝义越来越恐惧。史朝义的部下也感觉到了危机。

761年,史思明驻扎在鹿桥驿,骆悦等劝说史朝义举事废掉史思明自立。他们集结了三百士兵,围住了驿站,闯进史思明的卧室,当时史思明正好去上厕所,察觉事态不对,就跳墙出去,骑马就跑,结果还是被射落马下。后来史朝义又把史朝清母子杀掉。

但是史朝义在军中的威信并不高,虽然继位但并不能有效调动各个节度使,以至于史朝义在同唐军作战时处处挨打,到了763年就兵败自杀。安史之乱也落下帷幕。

其他网友回答

粟特人安禄山建立的“大燕”政权,历时八年,两姓四任皇帝。有意思的是,四人都死后,居然被河朔地区的将士立祠称“四圣”。直到五十年后,唐廷强行拆毁祠堂,并对安禄山掘坟毁棺,才终止了这个畸形的习俗。

更有意思的是,“四圣”之间的皇位传承,都是以暴力方式完成。安庆绪弑父,夺了安禄山的皇位;史思明又以除暴为名,干掉安庆绪夺了皇位;史朝义又在部将的支持下,弑杀史思明抢了龙椅。拢共八年时间,三起连环杀,“大燕”政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安庆绪弑父夺位

安禄山于天宝十四载十一月起兵,次年(至德元年)正月初一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至德二载的正月初一,本来是安禄山登基周年庆,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一天居然是自称“火神”的他,灭火的日子。

安禄山之死,可以用“四头猪的故事”讲述。

第一头猪就是男一号大“肥猪”安禄山。安禄山的肥胖世间罕见,肉嘟嘟的大肚皮下垂到膝盖。所以,他每次穿衣服很困难,需要一个力气大的助手,用头顶着他的肚皮,再用双手使劲勒腰带。

这种力气活,宫女没法完成,就落在了“劁猪”李猪儿的头上。李猪儿从小跟着安禄山,很得信任,某一天安禄山突然笑眯眯地对李猪儿说:阿猪啊,想不想永远伺候在我身边啊?想吧,那你就必须做“劁猪”!

安禄山一脸坏笑,手起刀落,把李猪儿割了个干干净净。李猪儿昏死数日,从死亡线上逃生,从此成了安禄山的御用“宫男”。不过,他对安禄山的那份恩情,随着“劁”下的东西一起烂掉了。

大概被“劁猪”暗中诅咒的原因,“肥猪”起兵不久,浑身长满毒疮,搞得双目几近失明,连登基仪式都虎头蛇尾,匆匆结束。

金灿灿的皇冠摸得着看不见,“肥猪”的脾气越来越暴戾,动不动对身边的人一顿棍棒皮鞭。“劁猪”能忍,有的人不能忍,比如“野猪”严庄。

“野猪”跟“劁猪”不一样,人家有尊严。这位严庄是读书人,靠一肚子坏水,帮“肥猪”步步高升,是体面而又狡猾的谋士。如今,他居然沦落为跟“劁猪”一样的待遇,不由“坏水涌动”。

于是“野猪”找到第四头猪,“蠢猪”安庆绪。安庆绪是安禄山的次子,由于大哥安庆宗被杀,事实上他已经是安禄山的嫡长子,未来皇位的继承人。可是这家伙居然被“野猪”说服,决定提前上位。

于是,蠢猪、野猪和劁猪,联合上演了一场杀“肥猪”大戏。“肥猪”正晾着大肚皮睡觉,“劁猪”挥起大刀,砍开了让他流了几吨汗的皮囊。“肥猪”到死都不知道谁杀了他,断气前他被“福尔摩斯”附体:“一定是家贼所为!”

史思明夺了安家的龙椅

说安庆绪是蠢猪,猪都要集体抗议。他坐上龙椅后,把大权交给了严庄,又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把大本营范阳,交给了史思明,还给他起了个相当帅气的名字“安荣国”。

既然都“安”了,一家人,安庆绪放心了,“安荣国”笑了,一家人嘛,皇位是不是也可以轮流坐坐?

当安庆绪被唐军围在相州,拿树皮当点心,与老鼠对视,四目泪汪汪时,史思明驻兵魏州,就是不伸援手。

乾元二年正月初一,史思明已经自称“燕王”:那个字能不能改一下?如果你不想继续吃老鼠的话!安庆绪一咬牙,派人送信,皇位是您的啦,只要您肯出手相救。

相州解围后,安庆绪信守承诺当“君子”,奉上玉玺。史思明却当了“伪君子”,他以安庆绪弑父为由,把他及几个弟弟,全部打发去拜见安禄山。

史朝义依葫芦画瓢

史思明跟安禄山一个德行,性情暴躁。尤其是在连吃败仗后,那张臭嘴见谁骂谁,动辄杀人。

史朝义奉命进攻陕城失败,点燃了史思明的怒火,他把史朝义、骆悦等人叫过来,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差点动刀。想想大敌当前,转而恨恨地令他们修建三角城屯粮,必须一天内完成。

史朝义等人退出来,火急火燎,赶紧组织人马筑城,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终于完工了。没想到史朝义一看:什么?这叫完成任务了?外墙为何不抹泥?

史朝义慌忙解释:大伙儿累了一夜,一会儿就抹泥。史思明却像点着了的鞭炮,止不住口地喷粪,什么污言秽语都骂,连亲儿子一起挨个问候祖宗八代。

等史思明骂累了,墙上的泥灰也抹完了,他还觉得不过瘾,临走前又指着史朝义的鼻子,留下一句恶狠狠的话:等我拿下陕州,就宰了你这个家贼!

说实话,单纯从自然人角度,史朝义真的还算是个好孩子,他性格很温顺,不好杀戮,对待将士们也很宽厚。可是史思明怎么也看不上这个儿子,多次公开声称,要杀了史朝义,立次子史朝清为太子。

当晚,骆悦等人找到史朝义:这架势我们都不会有好下场,给您两个选择,一干掉老史你上位,二我们投唐不伺候您了。史朝义思来想去,被迫点头应允了骆悦的计划。

史思明正在看小品演出,被骆悦等人从厕所里提溜出来。临死前他亲自演出:儿啊,我死不足惜,你岂不要挂上弑父恶名(催泪型)?诸位兄弟们,早上是我错了,到长安你们再处置我行不(动情型)?你们这些胡贼,大逆不道,我哪儿对不起你们(大义凛然型)?

结果,骆悦不光看戏不给钱,还亲自动手勒死了史思明。

“大燕”为何上演连环杀

1.安禄山、史思明个人性格缺陷放大

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行伍出身,性情暴戾,尤其当受到外界压力时,通常拿身边的人泄火。这种人往往还有一种过度的自信,认为自己对部下有牢不可破的掌控权,忽视了人性的微妙之处。

他们忘了,他们自己就不是受道德约束的人,身边的人怎么可能是谦谦君子?玩火者必自焚,杀人者必被人杀,以暴制暴通常就是他们的归宿。

2.胡人崇尚武力,不受汉人礼仪教化约束

从秦帝国以来,中原汉人王朝,从未发生过弑父事件,而“大燕”政权,却接连上演丑剧,这跟胡人的文化习俗有关。

安禄山是粟特人,史思明是突厥人,游牧民族崇尚武力,暴力为王的文化特性,在他们身上体现得非常突出。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也总发生弑父夺位事件,随着儒家文化的深入人心,这种现象才在中原绝迹。

所以,安庆绪和史朝义弑父,其实是民族文化特性,催生了他们的行为。

3.“大燕”内部政治分裂,部曲性质严重

“大燕”政权说白了就是一个军阀政府,根本没有建立完善的文官体系。史思明虽然曾经设立了三省六部,可就是个空架子,没有相应官员。

安禄山起家,靠的是部曲势力膨胀,虽然这帮他摆脱了中央控制,可是它带来的制度性缺陷,也为自己埋下祸根。那些大大小小的将领们,都具备拥兵自重的资本。

安禄山的幕僚体系,包括严庄、张通儒等人,都是一群不受传统道德约束的读书人,他们的智谋,往往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当出现政治分裂的情况下,他们就是助纣为虐的加速器。

安禄山的死,让“大燕”内部的分裂加剧,倘若不是唐廷一再出错,根本轮不到史思明有机会上台。

其他网友回答

安禄山和史思明都犯了一个大忌:在天下未定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处理好自己和儿子们之间的关系。

安禄山本身很胖,起兵的时候身体已经出问题了,等侥幸的攻入了长安之后,已经渐渐的双目失明,身体到处生疮,三百多斤的大胖子,已经是糖尿病晚期的症状了。

这个时候,对于安禄山其实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安禄山的权威是建立在个人而非皇权神圣性的基础上,安禄山手下的大将可以服安禄山,但是如果安禄山死后,还能不能服安禄山的儿子就很难说了。

但是安禄山居然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因为病困而更加的狂躁,动不动就殴打处罚身边的仆役和大臣,更没有把自己的儿子,晋王安庆绪当作储君来培养,反而还威胁不传位给他。

于是,大臣严庄、仆役李猪儿就在一天夜里突入安禄山营帐,一刀杀了安禄山,埋在床下,然后立安庆绪为皇帝。

这对安禄山叛军的影响是巨大的,叛军的二号人物史思明就因为安庆绪杀父,所以自立为燕王,根本不听安庆绪调遣。后来果然,史思明趁着给安庆绪解围,直接杀掉了安庆绪。

但是史思明也没有高明到哪里去。史思明拿走了安庆绪的皇位,自封为大燕皇帝,封自己的儿子史朝义为怀王,史朝兴为太子。但是史思明为人同样很暴虐,史朝义战败,差点就直接将其军法从事了;还扬言:“等攻克了陕州,一定要杀了怀王。”

这这让史朝义完全没有了退路,整天忧心忡忡。结果史朝义被手下的军将骆悦、蔡文景挟裹造反,直接兵变擒住了史思明勒死。史思明临死前还在说:“这样杀我太早了,不如能拿下长安再说。”

可惜,他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第一代叛军领袖安禄山和史思明的死亡,叛军其他的军头都是和史思明平辈论交的老将,史朝义完全没有任何能力号令他们,结果众叛亲离,最终自杀身亡。这也意味着七年安史之乱的终结。

归根结底,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因为太过暴虐,对身边人,尤其是自己的儿子都动辄以生死相威逼,结果让自己的儿子走投无路,只能铤而走险弑父。

其他网友回答

安禄山率军叛乱,造成了唐朝历史上空前的大破坏,从此,辉煌的盛唐开始走向衰败。安禄山在洛阳登基称帝,与唐军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但就在这关键时刻,一手终结了大唐盛世的安禄山却一命呜呼。

755年12月,安禄山命史思明留守范阳,自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从范阳起兵一路势如破竹,攻入洛阳,占领长安。但好景不长,安禄山漏出了凶残的本来面目。为了给被唐玄宗杀死的儿子报仇,安禄山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很快失去民心。失去民心的军队就是一场赌博。

此时,唐肃宗已在灵武即位,郭子仪率五万精兵赶到灵武,被打翻在地的唐朝又爬起来了。在这一阶段,唐军和叛军形成了拉锯战,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输赢。安禄山的心情随着战事的输赢而起伏。狂喜的时候大吃大喝,发怒的时候暴打手下。河北境内原来投降的人又回归唐廷,山西的局势也骑虎难下,安禄山惶恐不可终日。时不时会大骂严庄等大臣:“都是你们这些人唆使我造反!”他甚至想撤兵回到范阳去。

安禄山非常胖,有350斤重,平时就用两只手捧着垂下来的大肚子。眼睛看东西也非常模糊。身上还长着疮,肉已经腐烂发出了臭味。因为病痛的折磨,安禄山心情暴躁。动不动就暴打手下将士,以减少自己的痛苦。

严庄是安禄山的第一谋士,权倾一时,即便这样,轻则挨骂,重则挨打。严庄长期受虐,便起了杀意。他开始寻找机会。安禄山身边有个宦官叫李猪儿,从十几岁就伺候他。安禄山起床时,李猪儿用头顶着他的背,安禄山穿裤子时,李猪儿用头顶着他的肚子,如此尽心照顾伺候,稍不留意,就是一顿棍棒。李猪儿天天提心吊胆,生怕被打。

安禄山和他喜欢的段氏女子有一个儿子,叫安庆恩,安禄山非常喜欢。段氏也经常在安禄山耳边鼓捣:让安庆恩来当接班人,换掉窝囊废的哥哥安庆绪。

安庆绪是安禄山的次子(长子为唐玄宗所杀)已经被封为晋王,册封太子之位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但是自从父亲喜欢安庆恩以后,时常训斥安庆绪。安庆绪开始如坐针毡,生怕被废。早有杀心的严庄此时找到了突破口,他把安庆绪、李猪儿叫到一起,对安庆绪说:你知道大义灭亲吗?有些事情不得不做,机不可失;对李猪儿说:你挨得鞭子还少吗?这帮毫无忠信的乌合之众一拍即合,计划如何干掉安禄山。

一天晚上,严庄和安禄山拿着兵器,守在安禄山的寝宫门前,让李猪儿一个人进去,李猪儿进到帐中,一刀捅进安禄山的肚子。安禄山想去拔床头的剑,但是他太胖,只听他大喊:贼人必定是严庄!安禄山心里明白也是没有用了,喊完倒地身亡。严庄和安庆绪才冲进来,他们让人在宫里面挖个大坑,用毛毡把安禄山裹起来,直接埋掉。

第二天,严庄说安禄山病危,下诏立安庆绪为接班人。安庆绪登基称帝后,才为安禄山发丧。恶贯满盈的安禄山落得被儿子手刃的下场是罪有应得。

758年,安庆绪的叛军被郭子仪率领的唐军打得节节败退,唐军很快收复洛阳和长安。安庆绪此时被困在邺城,史思明带兵从范阳赶来救援,不久,史思明喊着“替死去的父亲惩罚逆贼”的口号,杀死了安庆绪。随即自己即位大燕皇帝。

史思明的长子史朝义跟随父亲征战多年,为人谦逊,爱惜士卒,深得人心。但是史思明却喜欢胡作非为的小儿子史朝清,时常有杀掉史朝义的念头。

761年的三月,史朝义遭到唐军的阻击屡战屡败,史思明痛斥了儿子一顿,并称要杀掉他以立军威。然后让史朝义一天之内修好囤粮的三角城。

清早,三角城按时修好,不过外墙上没有抹泥。史思明看到后大怒,将史朝义和几个大将大肆辱骂。史朝义吓得战战兢兢,解释说:“士兵们忙了一夜,太累了,歇一歇就抹泥。”史思明一听,马上呵斥道:“你爱惜士兵,就敢违抗我的命令吗?”于是,马上让士兵起来抹泥,眼看着士兵顷刻间完成。史思明瞪着憎恶的儿子,临走时说到:“等我拿下陕州,当晚就斩了这家贼!”

史朝义听后忧惧异常,他的部将骆悦和蔡文景三人商量后说:如今死到临头,只有废立君王,叫来帝王身边的曹将军一起商量行事。史朝义听后低头不语,骆悦说:你若不忍心,我们只好投归唐廷了。史朝义考虑了许久才点了点头。

当晚,骆悦等人带兵闯入史思明寝室。仆人手指茅厕。此时厕所内的史思明听到屋内的动静后,翻墙逃到马厩,正准备骑上马逃跑,被眼疾手快的骆悦部将射中,翻落马下就擒。考虑到众心不齐,骆悦最终勒死了史思明,于是,史朝义即大燕皇帝位。一年后,史朝义多次兵败,自觉走投无路,在林中自尽。历时7年多的安史之乱,至此终结。

与其说安史叛乱是被唐军平定,不如说是自取灭亡。安禄山和史思明一味的信奉弱肉强食,崇尚武力,当他们暴虐无常,嗜杀成性、众叛亲离的之时,也为自己的生命敲响了警钟。

其他网友回答

史载,安禄山是辽东“杂胡(突厥、鲜卑混血民族)”。他在唐玄宗时期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史思明是其麾下的重要将领。后来那场长达八年(7年2个月)之久、使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就是由他俩发起的。

安禄山于天宝元年被封为平卢节度使,十年后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其地分别在今天的辽宁朝阳、北京、太原)节度使,手握重兵,实力雄厚。一贯野心勃勃且为人狡黠的安禄山洞悉到唐王朝早已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朽,以及外强中干的空虚内情,又因与宰相杨国忠争权,导致矛盾激化而难以消弭,遂铤而走险,于天宝十四年(755年)11月,以讨伐奸臣杨国忠为名,自范阳起兵反唐。

安史叛军攻势犀利,河北州县望风披靡,地方官员和守将们或逃或降,或被俘杀。叛军势如破竹,兵锋很快逼近洛阳,唐玄宗派大将封常清去洛阳到洛阳招募了六万新兵,可是这些人没有经过军事训练,很快就被叛军击溃,洛阳随即沦陷。洛阳防卫战失败后,封常清和驻军陕州(今河南三门峡)的名将高仙芝一起退守潼关。监军宦官诬告封、高二将,唐玄宗听信一面之词,将二将杀害,并请卧病在床的老将哥舒翰掌兵赴潼关。

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命部将史思明经略河北。洛阳被叛军攻占后,河北军民痛恨叛军的残暴行为,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在常山太守颜杲卿和平原太守颜真卿的领导下抗敌自保 。诸郡纷起响应。

唐朝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率朔方军出击河北,屡屡获胜,河北的民间武装也加入到朔方军中;河北十几个沦陷州郡纷纷杀叛将归唐,切断了安史叛军和后方的联系,使来自卢龙、范阳等地的叛军将士军心不稳,士气低迷,安禄山甚至一度想放弃洛阳逃回三镇老巢。

眼见唐军就能收复洛阳,平息叛乱,但杨国忠却猜忌防守潼关的宿将哥舒翰,拒绝采纳他提出的据险坚守以待敌内乱以及由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北攻范阳直捣敌巢的正确建议,怂恿玄宗下诏促逼哥舒翰立即出兵收复洛阳、陕州。天宝十五年6月, 哥舒翰被迫出兵攻陕洛,结果被叛军击败,潼关陷落,长安岌岌可危。一时间,关中大震。

唐玄宗仓惶逃往巴蜀,到马嵬坡时,禁军将士哗变,杀杨国忠,逼迫玄宗缢死杨贵妃。玄宗不顾民众挽留,留下太子李亨,自己逃往成都。李亨逃奔朔方节度使驻地灵武(今宁夏灵武)。7月,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安禄山派悍将孙孝哲率军攻入长安,他自己仍留在洛阳。孙孝哲在长安将安禄山的政敌以及眷属斩杀殆尽,把投降的文武官员强行押往洛阳,并授予官爵。叛军在长安大肆抢掠,秩序崩溃,骚动不安,民众对其恨之入骨,日夜盼望唐军卷土重来。他们时常偷袭叛军吏卒,和官军遥相呼应,叛军疲于应对,顾此失彼,就连长安西门外都控制不住。孙孝哲等人日夜酗酒淫乱,再无进取之意,使唐军得到了整军备战的良机。

就在这段时间内,唐将鲁炅坚守南阳、襄阳,拼死阻挡住了叛军向南进犯的通道。张巡、许远死守睢阳长达10个月,他们顽强抵御,拼死搏杀,守住了江淮地区。唐军主力因此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并从江南等地得到了源源不断地物资供给。

长安被攻陷后,郭子仪、李光弼率五万步骑从河北开至灵武,壮大了朝廷声势。河西、北庭、安西节度使也率兵马来援。唐朝还借来回鹘、于阗、羌等西域诸族的兵马协助平叛。至德二年(757)正月,坐困愁城的安禄山被对其心怀不满且觊觎大权的儿子安庆绪所杀。李光弼坚守太原,屡次挫败叛军;郭子仪收复河东,解除了来自侧翼敌人的威胁,为收复东、西两都做好了战略准备。

757年9月,郭子仪统帅朔方军以及西域各族军十五万众自凤翔出发,一举攻克长安,10月收复洛阳,安庆绪败逃邺郡(今河南安阳)。留守范阳的史思明不愿意受安庆绪辖制,率十三郡8万将士归降唐朝,被唐廷封为归义王,兼任范阳节度使。但朝廷并不信任他,一直在暗中策划消灭他。事情泄露后,史思明起兵复叛,与安庆绪相互声援。眼看被扑灭的战火又要复燃。

758年9月,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军20万,后增兵至60万讨伐安庆绪,声势虽然浩大,但无统一指挥,令出多门,监军宦官鱼朝恩等人还从中掣肘,所以进展很慢。次年3月,史思明率大军来援邺城,在城外大败60万唐军。史思明诛杀安庆绪,兼并其军,返回范阳,自称大燕皇帝。

9月,史思明领军攻克洛阳,与唐军对峙。761年2月,李光弼围攻洛阳,被叛军击退。此后,郭子仪、李光弼等被解除了兵权。

3月,史思明重蹈安禄山覆辙,被他那个野心勃勃、心狠手辣的儿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军心涣散,众将士和弑父篡位的史朝义离心离德,屡被唐军所败。762年10月,唐军在回鹘兵的帮助下一举收复洛阳,史朝义逃往莫州(河北任丘),次年正月逃回范阳,却被史思明旧将所拒,走投无路下,被迫自杀,历时7年多的安史之乱,至此终告平定。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战乱虽然被平息,安史的残余势力并未被彻底消灭,反正割据的局面已经尾大不掉。中原、关中地区的经济民生遭到巨大的破坏,吐蕃对唐境的侵扰日益加剧,唐朝的国力被削弱,其全盛的时代也成了昨日黄花 。曾经威加海内、花团锦簇的大唐无可挽回地走上了下坡路。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剽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