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会造成粮食短缺吗(疫情需要囤积粮食吗)

网友提问:

由于疫情有的人怕粮食不够吃,你会囤积粮食吗?为什么?

优质回答:

怕灾难回归

其他网友回答

民以食为天,人们在面对灾难的时候,总是希望做出一些行动来缓解恐惧的心理,疫情面前最能给人带来安全感的酒应该是粮食了,所以才出现了很多人怕疫情会影响到农业生产,所以一些地区出现了囤积粮食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的发展也一样,就拿我们东北地区来说,囤积和抢购粮食的现象比较少,其实真正分析下来,完全没有必要囤积粮食。

先从我国粮食生产数据上看,我国近几年的粮食产量一直稳定,已经有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并且从粮食消耗的数据上看,我国的粮食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剩余,比如2019年我国稻谷产量2.09亿吨,剩余1430万吨,小麦产量1.34亿吨,剩余1400万吨。虽然我国每年都会进口大米,但是这个进口量只占我国国民食用大米1%,之所以进口大米不是因为大米不够吃,而是因为进口大米的多样化,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再从我国粮食储备量上看,从90年代开始,我国就建立了专门的粮食储备制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大灾害或是粮食减收的年头,可以有足够的粮食供应老百姓食用。再有就是通过国储库的不断收粮和放粮,来调节市场粮食价格,让粮食价格在一个稳定的空间内运行,防止上涨过快,影响国内百姓的生活水平,所以我国的储备量大概在1.5-2亿吨左右,完全可以保持粮食的供应和价格的稳定。

再有从我国今年的粮食生产和消费量上看,目前我国东北地区已经开始进行备耕,前段时间为了防控疫情所采取的措施已经完全解除,所以国内的农业生产不会受到疫情的影响,如果按正常推断的话,今年的粮食产量也应该稳定在6.5亿吨以上,大米和小麦的产量最少有3亿多吨,加上我国储备的2亿吨粮食,这些粮食最少可以供14亿人食用两年以上,所以因为外国的大米暂缓出口,就认为今年国内的粮食会短缺是没有道理的。

受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内的大米价格会在一定时期出现上涨的现象,但是这个涨幅不会太大,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涨价或担心供应不足而出现囤积粮食的行为。天气逐渐炎热,大米储备时间过长,容易发霉和变质,所以还是避免储备过多,遭受更大的损失。由于疫情有的人怕粮食不够吃,你会囤积粮食吗?为什么?欢迎大家交流,更多农村精彩,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个人囤积粮食,其实应该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囤一年的粮食,个人囤半年的粮食。这样双重保险,就不怕任何饥荒。

任何人提到的个人囤粮会变质,不知是无知还是别有用心。合理的保存,特别是真空包装的,明明标注质保期十八个月,难倒半年一年就坏了?

如果我们每人养成囤粮的习惯,每年如此,持之以恒,就不会出现恐慌抢购。

一个人囤一百斤,就是一千四百亿斤,等于七千万吨。国家现在有几亿吨粮食库存,七千万只是十分之一多点。空出来的仓库,仍然可以进口更多的粮食。如果世界出现大面积粮食危机,我们可以拿出人道主义去救灾,或者稍微赚点。

等夏粮丰收的时候,国家应该鼓励老百姓囤积粮食。

其他网友回答

疫情并不影响我国的粮食生产,也不必听信社会上一些传言,更没有必要囤积粮食。

疫情对我国粮食生产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我国耕地范围广,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即便是一个区域遭受灾害也不会对全国的粮食安全造成重大危害。从疫情流行分布状态分析,疫情主要集中在人口集聚区,大中城市,人口密度较大的公共场所。而在农村地广人稀,农业生产都是大田作业,机械化耕种,发生人际传染的几率非常低。也就是说疫情不会在农村扩散,疫情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粮食生产。

那么、在疫情基本得到有效阻断的形势下,为什么会出现囤积粮食的不安心里?这就需要从世界范围内考量今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一是澳洲大火,二是蝗虫灾害,三是美国的流感及新冠肺炎 ,四是粮食出口国越南、俄罗斯、埃及等国家停止粮食出口。这些天灾病业和人为动作,使人们产生联想并形成心理上的异常压力。特别是蝗虫灾害从始发地东非跨过红海进入亚洲,东进到印度和巴基斯坦,对农作物秸秆、绿色植物寸草不留。故此、压力的作用转化为屯粮。其实、这部分人是不了解我国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备情况,如果知道了、其囤积粮食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信息显示。2019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达到66384万吨。其中:稻谷产量2.096亿吨,食用消费1.58亿吨,小麦产量1.34亿吨,食用消费1.235亿吨,粮食生产自给自足是安全的。另外、国家粮食储备政策是稳定人心的基石。按照国际通用粮食储备每消耗1亿吨粮食,储备粮食占比17%-18%,我国的粮食储备是国际通用标准的两倍多占比达到35%-40%。

总的一句话,我国的社会制度不是西方社会的制度,我们的制度是为人民服务的。相信国家是你的坚强后盾,害怕和囤积粮食是没有必要的担忧。

其他网友回答

想囤点,防饥荒。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