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绝命诗”?这些“绝命诗”背后有什么故事?
优质回答:
#诗文赏析#
绝命诗
※※※※
一日,大明皇宫。
明太祖朱元璋赐宴一位名叫来复的印度和尚。为感谢大明皇上赏饭,和尚献诗一首。诗中有“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颂陶唐。”几联。
“苏合香”是外国进贡的,又用金盘盛着,皇恩浩荡呀!和尚受宠若惊,献诗颂之。孰料龙颜大怒。盖因诗中有个“殊”字,拆开来不是“歹”“朱”么。又言什么“无德”。来复和尚便一命呜呼,不能复来。
当过和尚的明太祖极讳“僧、盗、光”等字眼。凡诗中出现此等字及同音字“生、道、秃”的作者的诗都成了绝命诗。
但,因拆“殊”字杀人,后人也称朱元璋为“歹”“朱”。
聊作《诗悲》一首。正是:
意欲颂陶唐,谁知惹怒亡。
殊拆分两字,百姓乃羔羊。
注:资料来自《明史-文苑传》
其他网友回答
诗歌言志,人生将尽,诗人们大都用诗歌来阐发此生理想。他们或用诗篇来表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或用歌诗来阐发人生无常、末路亡国的悲痛;或是一种生死如一的潇洒。
爱国凯歌
自古而来,中国文人皆有文者气节,”我以我血荐轩辕”是古来文人的勇气。山河破碎、国家分裂之际,文人以血祭华夏,抒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华章。屈夫子怀沙遗恨,文天祥伶仃咏叹,陆放翁千古示儿,夏完淳永别云间,谭嗣同狱中题壁,每一首诗歌都是其绝命之时的心情映照,都是时代政治的反映,是诗人情怀的寄托,是一个故事的浓缩。
屈子《怀沙》:惩连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离闵而不迁兮,原志之有像。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怀沙是屈原临终所作绝命诗,大意为怀石自沉。屈子投江一事,千百年来人们争论纷纷。有人说这是一种精神的延续,有人说这是一种愚者的行为,有人甚至推翻屈子爱国的论断反道解说,究竟汨罗之魂代表着什么?在我看来,屈子之精神千古长存。面对楚国的政治腐败、社会黑暗,他选择战斗,纵使失败,贬迁边地却九死不悔。难道他不明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道理吗?只是他选择以己身独破黑暗。倘若这世间之人都去明哲保身,漫漫长夜又该如何度过。他选择投江并非是一种愚者的行为,而是如佛祖以身饲鹰一般的慈悲。他不愿世人长处黑夜,故以己命唤醒天下光明之心;他对光明与纯净有着完美的追求,所以决不允许半点污渍的存在。常人总以己之悲欢论述他人之悲欢,所以总有人说屈原太傻不知明哲保身,事实而言并非他太傻,而是太清醒。他清楚地知道这世间治国者常有、圣贤者略出而身毁者不多,所以愿意以身唤道。佛家有语”莫以我心忖佛心”,本是说世人于柴米油盐中努力平衡自己的欢愉,而极少考虑世间万物的悲喜,但圣贤、佛祖已经超越俗世之藩篱而走向自在的世界,他们的天地与常人之天地并非同一天地,以此来告诫世人境界未到之时莫要同心相映,让世人对圣贤常怀敬畏之心、常有慈悲之心。诗中亦然。虽然诗歌确实需要读者与诗人共情,方可领悟其间奥秘,但读者亦应努力提升自我之境界,方可揣度圣贤之方境。
末路之悲
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字重光,25岁嗣位南唐国主,39岁国破为宋军所俘,囚居汴京三年,这首词就是他亡国入宋以后、被毒死前不久的作品。此词中,词人以至真的情感与世人相见,正如王国维在《人问词话》中称其”不失赤子之心”,又谓其”阅世愈浅”、”性情愈真”。李煜词的一个重要的特色,就在于他的纯真无伪饰,李煜的”真”是一种全无理智与反省的纯情性的”真”。他在亡国之前耽溺于享乐,而在亡国之后又耽溺于悲哀,看似词中的情感内容是不同的,然而其任胸中性情之倾注而无所节制,则是始终如一的。正是因为他全心全意去感受世间至情,所以他才能从一人故国之悲扩展为千古人世无常之痛。这种人世无常的末路之叹与项羽”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无奈悲痛有相同的情调。楚汉之争,项羽兵败,围于乌江,王图霸业自此搁浅,此时所唱之歌则是深沉的末路悲痛。
浮生若梦
唐寅《临终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苏轼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袁枚《绝命词》赋性生来本野流,手提竹杖过通州。饭篮向晓迎残月,歌板临风唱晚秋。两脚踢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如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不休。
进乎儒而出乎佛、道是大多数文人必走的道路,少则由儒家进学,进仕,宦海浮沉几经波折之后渐入道家逍遥之境,如白居易、苏轼、唐寅。乌台诗案,苏轼险些丧命,此后他的心态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在《与参寥子》中言”仆罪大责轻,谪居以来,杜门念咎而已。平生亲识,亦断往来,理故宜尔。而释老数公,乃复千里致问,情义之厚,有加于平日。以此知道德高风,果在世外也。”东坡一生几经坎坷,元祐党争,政治之斗使得他一贬再贬乃至海南,但他却变化心态而成就诗国之业。故其临终总结,认为其坎坷三地,方是其功业所成。唐寅则更加悲剧,本为解元,但却被卷入科场舞弊案,一生未得入仕途,潦潦余生以卖画为活。在他的绝笔中更多的看到的是一种看破红尘、万物归一的佛家思想。他自认是人世的羁旅客人,又何畏生与死,故其视死如生,死生同一。袁枚本就性情潇洒、疏散自如,所以其诗中更多的表现出一种淡然的潇洒。
其他网友回答
南宋爱国大诗人陆游临终前作诗《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很好的诗,只是可能不算绝命诗,绝命诗一般是指被处死前而非寿终正寝吧。
袁崇焕,抗击后金将领,被崇祯帝冤杀,凌迟处死,临死前任然不忘报国: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如图)
清末维新志士谭嗣同,在戊戌政变后被捕,在狱中他在墙上题下了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仅仅几天后,丧心病狂的慈禧太后未经审判就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杀害于菜市口,谭嗣同临刑之前仰天大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早年,汪精卫曾经刺杀摄政王载沣,被捕后曾经口占一绝: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应该说汪某人很有才气,也少年义气。如果那个时候他被杀,历史上又多了一个烈士。可是当时日薄西山的清政府没有判决汪精卫死刑,后来汪某人成了大汉奸,有人改了汪精卫这首没有用上的绝命诗,每一句前面加了两个字,讽刺他:当时慷慨歌燕市,曾羡从容作楚囚。恨未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
无产阶级革命家夏明翰,就义前的就义诗更有名: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真正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抗日将领吉鸿昌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1950年,国防部次长吴石中将(中共地下党员)和其他三位地下党员被捕遇害,他吟诵着自己在狱中写下的绝命诗从容赴死:天意茫茫未可窥,悠悠世事更难知。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如今在北京西山森林公园有这几位烈士的雕像(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