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哪些人物曾让你感动)

网友提问:

文学作品中,哪个人物的出场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优质回答:

文学作品中最令人难忘的人物出场,莫过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为什么这样说? 先来看小说中的描写:黛玉刚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己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这段文字,通过侧面虚写“未写其形,先使闻声”。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带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通过人物衣着和外貌的细腻实写,人物形象立竿见影。 王扶林先生执导的电视剧《红楼梦》,对王熙凤出场的忠于原著的桥段相当精彩,鉴赏一番自有定论。

其他网友回答

不知道金庸先生的小说算不算文学作品,我认为大俗大雅,只要大家喜欢、正面就算了吧;张艺谋先生不是也在拍辰东先生的《遮天》吗?还要大制作。那么我们估且搁下争议,说说金庸先生最优秀的一本小说《鹿鼎记》,其中反侠韦小宝远征罗刹,阵前出场就很出彩,让人失笑且记忆深刻。《鹿鼎记》四十七回:云点旌旗秋出塞 风传鼓角夜临关 ,此一回小宝风光无限,受封“鹿鼎公”,又携“抚远大将军”帅印远征罗刹国,这是小宝在两军交战时,阵前出场的唯一一次。

清军列队已定,后山大炮开了三炮,丝竹悠扬声中,两面大旗招展而出,左面大旗上写着“抚远大将军韦”,右面大旗上面写着“大清鹿鼎公韦”,数百名砍刀手拥着一位少年将军骑马而出。这位将军头戴红顶子,身穿黄马褂,眉花眼笑,贼忒兮兮,左手轻摇羽扇,宛如诸葛之亮,右手倒拖大刀,俨然关云之长,正乃韦公小宝是也。

他纵马出队,“哈哈哈”,仰天大笑三声,学足了戏文中曹操的模样,只可惜旁边少了个凑趣的,沒人问一句:“将军为何发笑?”

这可说是金庸先生的神来之笔,把一个市井小儿,平步青云后的得意写到了极致,三声炮还添丝竹悠扬,诸葛亮、关云长、曹操的闪光处一一在韦小宝身上凸显而出,还有羽扇、大刀为道具,这个排场也是沒谁了!您认为呢?

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只要您细细品读,总能发现其中的精彩、趣味!这恐怕就是读书的乐趣吧。

其他网友回答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写活了凤辣子形象!

其他网友回答

我读过文学作品中,《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林黛玉的出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到回答里边很多朋友大部分都写到了她们,我就不再多说了。

在这里我说一下我看过的外国文学作品里边的,同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出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

小说中安娜的出场,不同寻常,没有采用肖像描写,而是一个侧面烘托。

伏伦斯基问奥勃朗斯基接什么人,奥勃朗斯基回答:一个美丽的女人。

人物对白,让人感觉这个将要出场的安娜好神秘。

下面就是小说里安娜出场的描写。

“伏伦斯基跟着列车员登上车厢,在入口处站住了,给一位下车的太太让路。伏伦斯基凭他丰富的社交经验,一眼就从这位太太的外表上看出,她是上流社会妇女。他道歉了一声,正要走进车厢,忽然觉得必须再看她一眼。那倒不是因为她长得美,也不是因为她整个姿态所显示的风韵和妩媚,而是因为经过他身边时,她那可爱的脸上现出一种异常亲切温柔的神态。

他转过身去看她,她也向他回过头来。她那双深藏在浓密睫毛下闪闪发亮的灰色眼睛,友好而关注地盯着他的脸。仿佛在辨认他似的,接着又立刻转向走近来的人群,仿佛在找寻什么人。在这短促的一瞥中,伏伦斯基发现她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樱唇中掠过,仿佛她身上洋溢着过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从眼睛的闪光里,忽而从微笑中透露出来。她故意收起眼睛里的光辉,但它违反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隐隐约约的笑意中闪烁着”

有意思的是,安娜出场后,作者进行的肖像描写,居然没怎么涉及到具体细致的相貌衣着之类的描写,而是从伏伦斯基的感觉出发,反而出现的是一长串形容词汇极尽概括安娜的举手投足。

比如:“风韵”,“妩媚”,“轻盈”,“娴雅“等等”,这可以说是在中国文学作品小说人物塑造的理念中最忌讳的。中国小说,人物在于精雕细琢,通过人物自体的描述,人物的言谈举止的细节呈现来完成的。

所以,当我看到安娜这个人物出场,作者居然用这种笔法写,起初不能理解,后来看完整本书之后,我恍然大悟了。

安娜的这种出场方式,是依据安娜在整个小说中的精神气质而设定的。安娜,是一个让人感觉捉摸不定变幻多姿的女人。她像云,像雾,像烟霞……总之,无论哪种姿态,在不同的读者头脑中出现,呈现出的就是不同的姿态但同样具有美的特质的安娜。

作者通过伏伦斯基的眼睛,吉蒂的眼睛,陶丽的眼睛,列文的眼睛,精心塑造安娜这个无以伦比的美丽形象。

作者托尔斯泰说过,他在小说中主要写家庭问题,安娜和卡列宁的家庭是整个小说的主线。安娜这个人物,寄寓着作者的谴责又同情的矛盾态度。所以,描绘安娜是怀着满腔的激情的,他赞美安娜的外貌,颂扬安娜的为人,因此安娜的出场,是在别人的感觉里,是亦真亦幻的。

【我是王莉。感谢你停驻阅读。祝阅读快乐。喜欢,关注我哦。】

其他网友回答

文学作品中,有好多人物出场都很有独到之处,令人印象深刻,印象最深刻是红楼梦中刘姥姥的出场。通过这个小人物的出场来引出王熙凤。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 故事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未知朝代的封建大家庭中的人、事、物,其中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通过对一些日常事件的描述,体现了在贾府的大观园中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众女子的爱恨情愁。除了这条主线以外,还有很多副线,其中有一条副线的主要人物就是刘姥姥,由她的活动来引出贾府的一系列事件,特别是要引出王熙凤。这样写有三个原因。第一,刘姥姥家跟王夫人有点瓜葛,所以刘姥姥才进得府去,说得上话,才能把那些事给引出来。第二,刘姥姥是个局外人,所以她看什么都很新奇,通过她的眼光自然而然就把荣国府的情况介绍出来了。第三,刘姥姥是个芥豆之微的小人物,正因为她小,所以她就可以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陪衬作用,她不仅可以陪衬王熙凤,而且她可以陪衬贾府最起码的仆人,因为她的地位比仆人还低。刘姥姥出场就表现出她见识不凡。刘姥姥称呼贾府的仆人不是叫大爷,也不是叫老爷,而是称他们为太爷。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要称县官县令才是县太爷,所以刘姥姥在称呼上就显示出她那种胆战心惊,那种小心谨慎都反映出封建社会那种严格的等级观念。像刘姥姥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老婆婆,在荣府的仆人面前,都是根本不起眼的,所以都要尽小心。那些仆人当然都不把她放在眼里了,幸亏有一个忠厚老仆,就对她说,说你呀,到后门的后街上去打听去。那么刘姥姥呢,就绕到后门上,这个“绕”字用得也非常好。到后街后门上,我们就知道了,宁府荣府占了宁荣街的大半条街,前门到后门,她还没进院子呢,还没见到一个主子,甚至没见到一个仆人,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荣府之大,宾客之贵,仆人之多。刘姥姥进荣国府,她见的第一个人是周瑞家的,第二个人是平儿,王熙凤且不出场呢,可是读者会感到处处有王熙凤的影子。刘姥姥陪衬的第一个人物是周瑞家的,曹雪芹采取的就是步步陪衬的手法,他是通过周瑞家的来陪衬王熙凤,通过周瑞家的那些言谈,显出荣国府的显赫和王熙凤的权势。第二个就是通过平儿来陪衬王熙凤,因为平儿长得又漂亮,穿得又非常阔气,刘姥姥一开始以为她是王熙凤,后来才知道,她不过是个有身份的丫头罢了。刘姥姥见过了平儿跟周瑞家的,最后王熙凤终于出场了。王熙凤出场还不是直截了当地马上就露面,这个地方写得实在是太高明了,是通过刘姥姥的听觉和视觉来写出王熙凤的出场。先是自鸣钟,这个自鸣钟就是挂钟,这个甭说在乾隆中期,就是在解放前,谁家里面有一个自鸣钟,那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财产,听了自鸣钟响了几下以后,只见小丫头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周瑞家的和平儿忙起身,急忙走了,一个“乱”,两个“忙”,就形象地写出王熙凤的权势和威风,谁都不敢有一点差错。王熙凤还没有露面,她手下人马之多,权力之大,威严之重已经充分显示出来了。所以说刘姥姥的出场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通过这个市井小人物的一言一行既说明当时贾府的情况,尤为引出主人公王熙凤埋下重要的伏笔!所以印象深刻!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