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荀彧为什么会帮曹操?
优质回答:
没错,荀彧是心向汉室的,那么谁代表汉室呢?唯有汉献帝,汉献帝在哪里,哪里就是汉室,荀彧要忠于汉室,就得和汉献帝在一起。
荀彧是在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的那一年,被举为孝廉,又在同一年董卓惑乱朝纲时弃官回家,乱世之中荀彧为了家族生存,需要寻找一个明主,可是在公元190年的时候,放眼天下,谁才是乱世明主呢?谁才是符合荀彧心向汉室的主公?荀彧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这一年,关东州郡十一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推举袁绍为盟主,同时还有河内太守王匡、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后将军袁术、奋威将军曹操、长沙太守孙坚、冀州牧韩馥。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参与讨伐董卓的诸侯,有幽州牧刘虞、降虏校尉公孙瓒、徐州牧陶谦、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焉等等,荀彧要投靠谁呢?谁才能匡扶汉室呢?
荀彧首先投靠的是同乡人冀州牧韩馥,可他刚到冀州时,韩馥已经被袁绍取代,荀彧的弟弟荀谌及同郡的老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但荀彧发现袁绍并非明主,因此离开,为什么荀彧觉得袁绍不是明主呢?
因为当时袁绍的政治主张是另立皇帝,废除董卓立的汉献帝刘协,改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袁绍如此做法,和董卓又有什么区别呢?皇帝代表着一国之根本,岂能随便废立,另立皇帝等于动摇国本,袁绍的政治主张与荀彧的政治理想相差甚远,因此荀彧选择离开。
荀彧离开了袁绍,就选择了曹操,为什么选择曹操,因为曹操这个人与其它的诸侯不一般,其它的诸侯在忙着抢地盘,争利益的时候,曹操在不顾个人安危的讨伐国贼董卓,公元191年的曹操,算是天下少有的贤臣,以匡扶汉室为已任的代表。
为什么这么说?
十一路关东诸侯联合讨伐董卓,除了孙坚之外,只有曹操不顾个人安危,发兵攻打董卓,差一点就丢了性命,反观其它诸侯,天天设置酒会,分取利益和地盘,这样一比较,唯有曹操是匡扶汉室的代表。
荀彧被举为孝廉的那一年,曹操是西园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两人同朝为官,估计也认识。再往前,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时不畏强权,敢于对犯法的宦官家属动手,这叫鼎公执法。曹操任议郎时,不惧压力,敢于为前朝正直大臣窦武、陈番翻案,这叫直言纳谏。
曹操的种种言行,显然得到了荀彧的耳闻并赞赏,但荀彧投靠曹操最重要的目的还是—迎回汉献帝,重振汉威。
而这一点曹操听从了,不但听从了,而且对待汉献帝的态度毕恭毕敬,跟和平时期臣子对待皇帝的态度没什么两样,这才是荀彧最赞赏的地方。
迎回汉献帝之后,荀彧才有施展理想的地方,从此之后,曹操在外征战,荀彧在朝堂上主事,曹操主外,荀彧主内,为了共同的理想—匡扶汉室而努力。
至于刘备,公元190年到191年,刘备还在青州平原郡的平原县做县令,一个县的县令,小的不能再小的官吏,跟上面的十几路诸侯是无法相比的,也没有多少人认识刘备,这个时候的荀彧根本就看不到刘备,或者说根本就不认识刘备。
至于说荀彧后来为什么不投靠刘备呢?比如说刘备打下荆州后,开始有地盘,原因很简单啊,汉献帝在曹操那里,汉献帝才是正宗的汉室,也是东汉帝国名正言顺的皇帝,有着名正言顺的皇帝不投靠,去投靠刘备,荀彧又不是傻子。
其他网友回答
荀彧,字文若,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年少有名,南阳名士何颙见之惊叹:“此子有王佐之才!”汉元年,荀彧被举孝廉,任守宫令,但不满董卓的专横跋扈,弃官归乡,带领族人迁往。也曾辗转冀州,被袁绍奉为上宾,但他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大事,遂离袁奔曹,曹操大悦,称其为“吾之子房”。此后荀彧一直跟着曹操身边出谋划策,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后来曹操赠送了一个空着的食盒给了荀彧,荀彧明白曹操想告诉他要“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但为了不违背他自己的遗愿,最终服毒自尽。荀彧一心向汉,辅佐曹操的主要目的是想是匡扶汉室,刘备打的旗号也是汉献帝的“皇叔”,两人本应该是最佳的合作搭档,可为什么荀彧不投奔刘备?
首先得从荀彧的家世说起,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祖父荀淑号为“神君”,以品行高洁著称,荀彧的父辈有兄弟八人,被称为“八龙”,甚至他的兄弟孩子都在曹魏集团颇有建树。魏晋时期,整个中原世族最有影响力的,要数颍川荀氏。在东汉末年门阀家族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里面,其实皇权的地位并不是特别的突出。与其说荀彧为了汉朝协助曹操,不如说在众多豪强中,旬氏一族认为曹操具有称霸天下的实力,所以荀家会帮助曹操。
荀彧曾被举孝廉,入汉朝为官,自然认为自己是汉臣,在扳倒董卓上出过一份力,弃袁投曹,是他认为曹操比袁绍更能兴复汉室,与他抱着同样想法的人不少,因此曹操的势力集团中也有不少忠汉的老臣,他们想借曹操之手“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有一个鲜明的例子便是:建安元年(196),汉献帝从长安返回洛阳,在要不要奉迎天子的问题上,曹操集团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毕竟就是个“拖油瓶”,但在荀彧的建议下,曹操将汉献帝接到自己的身边,这也符合了曹操早期“匡扶汉室”的志向。
但或许连荀彧也没有预料得到,随着魏国的扩张,曹操的势力集团分为了三部分:一部分是曹氏与夏侯氏为首的,坚持拥立曹操称帝,想要推翻汉室;第二部分是坚持兴复汉室,忠于汉朝大于曹操的汉室旧臣,荀彧就在其中,还有一部分眼看复汉无望,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只得明哲保身,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曹操加封魏王已是大势所趋,然而这个时候荀彧竟敢站出来公然反对:“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惹怒了曹操,此时此刻,对汉室的忠心大于了家族的利益,锦上添花固然可喜,但荀彧却遵循本心,就算最后自尽或许有的也只是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无奈,绝无后悔。
和曹操相比,刘备打着皇叔的旗号起事,在平民百姓中也许具有号召力,但是矗立百年的门阀氏族对之嗤之以鼻,属于有空名而无实力,加之蜀汉偏安一隅,比不上处于中原的曹魏,并不被其看好。所以,即便刘备打着汉室正统的旗号,可终归正统的皇帝在曹操手里,荀彧也不得不为曹魏谋划。
“士为知己者死”,荀彧弃袁奔曹操,是因为与袁绍相比,曹操更能实现他“兴复汉室”的期望,虽然最后曹操违背了当初的志向,但如果荀彧因此又弃曹奔刘,和“三姓家奴”一般的吕布不是一样吗?不仅会被刘曹集团的人不齿,更可能被天下人唾弃,这样的一个骂名是谁都不想去背的。因此,他只能继续选择曹操作为自己价值目标的实现者,其表面上是忠于曹操,但内心却是为了“汉祚”,可谓是用心良苦。
其他网友回答
荀彧对曹操一统北方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但是在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时,他觐言曹操不应该如此,曹操并没允纳,最后荀彧郁郁而终。荀彧心中想的是匡扶汉室,刘备打的旗号也是中山靖王之后,两人本应该是合作的最佳拍档,可为什么荀彧不与刘备合作,反而选择了曹操呢?
公元190年,曹操干了一件让世人觉得他忠于汉室的事件。当时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而关东联军惧怕董卓精锐的凉州军的战力,无人敢向关西推进,全都屯兵酸枣一带。而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但是曹操因兵力不足而败。后撤兵回酸枣时,曹操还进言应该再次作战,可无人听从。曹操这般行为感动了袁绍的一个谋士,那就是荀彧,荀彧以匡扶汉室以己任,看到曹操如此卖力地讨伐董卓,对于汉室的忠心比袁绍要真实多了,且曹操野心没有膨胀,荀彧自然是想归附曹操。而当时的刘备,依附公孙瓒,只是小小的平原相,实力过于弱小,且没有做出任何效忠汉室的表现,只有空口号,相比于曹操显得微不足道,所以荀彧放弃刘备,选择了曹操。
就算刘备后面逐渐扩大势力,手下兵多将广,占据荆州并攻打益州,可以做到在群雄中有话语权,但是荀彧已在曹操阵营效劳多年,也不可能再次投奔刘备,失掉自己的名节。曹操以为荀彧可以为自己谋天下,荀彧以为曹操可以匡扶汉室,但是他们没有看透各自的小心思。当曹操都野心一步步显露出来时,荀彧觉得匡扶汉室无望,抱负得不到实现,便郁郁而终。
以前一直搞不懂荀彧,既然一心向汉,甚至可以为了忠于汉室而去死!为何偏偏又选择辅助曹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后来才发现荀彧才是真正的大智、大贤。
野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因为环境逐渐培养起来的,曹操就是如此,甚至袁绍、袁术等也是如此。起初大家都忠于汉室,但随着汉室朝廷的逐渐衰落,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强大,那份取而代之的野心就逐渐萌芽,甚至连刘备也是如此。面对汉室的衰落,荀彧并没有像王允、袁隗、董承等愚忠、死忠,而是类似于曲线救国的意思,选择辅助割据势力以实现匡扶汉室的目的。
起初荀彧选择了袁绍,后来发现袁绍难成大器,所以才转投曹操。那一年是191你,荀彧才29岁。那一年刘备还在基层工作,还一无所有。后来荀彧认识刘备的时候,曹操已经很强大了,而且其野心还没有扩大。直到后来,曹操统一了整个北方,曹操从司空到丞相,再到魏王,曹操野心逐渐外漏出来。但此时的天下大势已归于曹操,即使荀彧对曹操诸多不满也改变不了大局了,也不能去改变。因为荀彧知道汉室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倘若曹操出事了,中原大地又将会掀起另一场血雨腥风,刚刚平定的北方地区又将大乱,受苦的还是人民。他也知道即使是刘备,恐怕也会和曹操一样。最终,面对时局的无奈,荀彧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
其他网友回答
荀彧作为铁杆儿的忠汉派,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会去尽心辅佐汉贼曹操,而不是一心想中兴大汉的刘备呢?关于这个问题,本人看过很多回答,不是按照《三国演义》的情节去推论回答,就是回答不到点上。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以上这个问题,首先是因为我们一般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太大,小说毕竟是小说,会带有很强烈的人物反差。再有就是我们习惯以结果论过程,认为只要结果是这样的,那么他努力的过程也是奔着这个方向去做的。这种观点是带有主观臆断的,不是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逻辑去探讨历史问题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依据史料来回答这个问题。
先来看看曹操的早期经历。
公元174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经司马防(司马懿的父亲)举荐为洛阳北都尉,棒杀了当时皇帝最宠信的大宦官蹇硕的叔叔蹇图,此事在整个洛阳城引起了轩然大波。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讨伐颖川一带的黄巾军。后因公被任命为济南相,在任上整治贪官污吏,肃清邪乱之事。曹操认为黄巾之乱爆发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百姓太过迷信鬼神之说,便下令拆毁祠庙。使得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公元187年,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人,谋划废掉汉灵帝,拥立合肥侯。找曹操过来商量废立大事,被曹操一口否决。公元189年—190年,董卓掌权后想拉拢曹操,任命曹操为骁骑校尉,但曹操不愿与董卓同流合污。便逃归乡里,散尽家财,首倡义兵讨伐董卓。然而讨伐董卓的各路诸侯都是想借这个机会起兵反抗朝廷,争夺自己的利益。没人愿意去和董卓硬碰硬。曹操却不顾生死,带着自己新招募的几千兵马与董卓对抗,结果寡不敌众,大败而归。
公元191年,袁绍与韩馥谋划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时,又找去曹操商量,结果曹操再一次严正拒绝,他认为:“皇帝方才年幼,并没有什么罪过,天下大乱是因为皇帝身边的奸臣掌权,现在要做的是该如何除掉皇帝身边的奸臣,而不是连皇帝一块废掉。况且废立皇帝是天下最不详的事,没有伊尹、霍光那样的威望和能力是无法成功的,就凭袁绍和韩馥根就做不成这事”。后来,袁绍和韩馥也以失败告终。公元196年,曹操迎奉天子到许昌,汉献帝刘协至此不在流离失所。东汉宗庙社稷始立,朝中的政治环境得到改善,在州郡设置天官,兴修水利,募民屯田。曹操有了政治威望,经济基础,自然也不缺少文臣武将。便对不臣服东汉王朝的地方诸侯开始四处征伐,各个击破。
从曹操的早年经历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不畏强权,立志报国的热血青年,他想要凭借一己之力,拯救整个大汉王朝,虽然起初由于得罪权贵,四处碰壁,半生潦倒,但是经过曹操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我们再纵观各路诸侯,没有一个是真心为国效力的。不是想篡汉自立,就是想裂土封王。当初,荀彧在袁绍手下任职时,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才果断离开的。其实荀彧离开袁绍最重要的原因是袁绍有不臣之心。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绍、韩馥以商议,认为献帝年龄幼小,被董卓所控制,又远在长安,不知生死。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作为忠汉派的荀彧毅然离袁绍而去,投奔时任东郡太守的曹操。
而此时的刘备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我们先来看看在荀彧投靠曹操之前,刘备的早期经历。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尉。
公元189年,大将军何进派毋丘毅到丹阳一带募兵,刘备在途中加入,因打败下邳盗贼立功,被任命为下密县令。不久又投靠公孙瓒,被任命为别部司马。公元191年,刘备与青州刺史田楷共同对抗袁绍,刘备又因功被任命为平原县令。后来北海相孔融被黄巾军所攻,派遣太史慈向刘备求救。刘备居然惊奇的说到:“孔北海竟然知道天下还有个刘备呢。”便即刻发兵去救孔融。可见刘备此时却是没什么名气。荀彧也正是这一年投靠曹操的,所以本人怀疑此时荀彧可能都不知道天下还有刘备这一号人物,何谈辅佐刘备呢?
我们熟知的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都是《三国演义》杜撰的,就连在讨伐董卓的行动中,也没有看到刘备的身影。此时的刘备应该是在公孙瓒手下任职,公孙瓒同样也没有参加过讨董战争。所以荀彧不会选择辅佐刘备是理所当然的。反观曹操早期的表现,棒杀蹇图、肃清污吏、首倡义兵、反对王芬、韩馥和袁绍废立皇帝等事件,无不体现出了曹操不畏权贵,勇于奋斗,为国为民的精神。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所以荀彧选择曹操是顺理成章的。
然而天意弄人,就在曹操官渡之战大胜袁绍后,野心开始逐渐膨胀。曹操不再满足于做一个东汉朝廷的司空。接着就是罢三公自立丞相,然后是魏公,魏王,甚至还想着改朝换代。曹操与荀彧起初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他们凭借着满腔热血除暴安良,为了把大汉王朝建立成一个高效廉洁的太平国家,而不断努力奋斗。眼看胜利在望之际,曹操在巨大的权力面前,背离了自己的初衷。这是荀彧所不能忍受的。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阻止曹操做任何事,自己昔日拼命辅佐的战友,如今却成了大汉王朝的掘墓人。此时的荀彧要想活下去,只能是陪着曹操一起改变初衷,但是他做不到,他对大汉王朝的忠心至死都没有改变。这就是荀彧的高尚之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不只是诸葛亮的代名词,荀彧也当之无愧。
其他网友回答
没有人生下来就想造反,曹操的初衷也是匡扶汉室,这一点上和荀彧的目标是一致的。更何况,刘备做了皇帝而曹操终生仍是汉臣,两人究竟谁是汉家的乱臣贼子,还有待商榷。
曹操年轻的时候,正值西汉最昏暗之际,他因为家族的关系而得以做了“洛阳北部尉”,相当于公安局长。洛阳是大汉帝国的首都,满城都是王公贵族,这些人和他们的家人奴仆仗势欺横行,根本不把王法放在眼里。年轻气盛的曹操,立志做有为之官,对犯法的权贵毫不手软。
他曾经把大宦官蹇硕的叔叔打得半死,为此得罪了宦官集团。但因为他的出身(曹操的父亲也是大宦官的养子)而没有受迫害,只是被外放了事。
后来董卓为乱朝堂之时,认识到曹操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极力拉拢曹操,曹操不为所动,反而想着趁机为朝廷除掉董卓这个祸害。他趁着接近董卓的机会,欲刺杀对方,因为董卓警醒而未能如愿,只能选择逃跑,然后散尽家财招兵买马起兵反抗董卓,希望为汉家除残去秽。
曹操在统一中国北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策略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这后来被人说成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一“奉“一“挟”之间意思完全不同,虽然这是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但我们能够肯定的是,颠沛流离的汉献帝,在曹操那里终于安稳下来。
大部分历史学家们,都肯定曹操前期是没有“代汉自立”之心的。这样的曹操,和荀彧的政治理想是高度契合的,所以在荀彧投奔曹操之后,被曹操视为“吾之子房”,成为曹魏集团第一谋士,为曹操制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策略,成就了曹操的丰功伟绩。
曹操对于“代汉自立”这件事,态度是十分暧昧的。在封魏王加九锡之后,他自己成为北中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这时候如果他想要篡汉,是有条件也有能力的,但在有人劝他代汉时,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众所周知,周文王已经占据了天下的三分之二,却仍不肯推翻商纣王,最后是他的儿子武王伐纣,才取得了天下。
曹操的意图很明显,自己是不肯代汉自立的,他把这个任务留给了儿子曹丕。曹操为什么自己不肯做呢?后人分析他一方面是不肯背负乱臣贼子的恶名,同时也因为曹氏家族世代都是汉臣,他不忍行篡位之事!
但他的野心是明显的,而且曹氏家族代替刘氏也是必然的事情,这让忠于大汉王朝的荀彧很痛苦,他不赞同却又无力阻止,最后只能郁郁而终(也有人说是被曹操毒杀了)。荀彧的悲剧,在他投奔曹操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题目中关于荀彧辅佐刘备的说法,是不靠谱的。如果荀彧真的投奔了刘备,结局没什么不同。在乱世之中,有多少人心中都做着皇帝梦,刘备比曹操也不遑多让,甚至比曹操还心急,分荆得益之后,野心已经抑制不住,自己封自己为汉中王,继而登基做了皇帝。
如果荀彧在刘备手下,估计早就一命呜呼了!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