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历史上有哪些没文化装有文化,闹出笑话的人?
优质回答:
亲身经历,在文革时期发生的两件事。我们村的革命委员会主任是在部队学了几个常用字,服员回乡的。一次大队畜牧场抓阉分仔猪,仔猪分雌雄抓阉。主任先在纸上写好,做成纸团让大家抢。“好!我抓的是男的”,一个下手快的高呼起来。社员们都打开看,有写的是男的,有写的是有女的。大家戏笑着去领取“男猪”“女猪”。雌雄两字虽是常用字,但对没上个学的人说确是有点强人所难,又不懂装懂,闹出笑话。
另一件事,那时时兴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学校由苦大仇深贫协会管理。家父所在学校是沿海一个大村庄,有六个教师。那时工资也下到贫管会发放,当时农村按农历评工记分的,老农根本不知还有公历存在,就用农历发放。三年两头闰,结果缺额,等于给老师加了工资,成为笑淡。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上那些没文化装有文化,闹出笑话的的人比比皆是。
在冯梦龙编写的一本书中,专门记录了一个大的篇章,对那些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的人,加以讽刺。转录几则,徒增笑耳。
北齐的时候,有个不学无术之辈竟然当了北平府参军。一天有个士兵犯了罪,这位参军大人就让手下给他读律法,看这个士兵该当受什么样的处罚。手下人读到犯了这个罪应当”枭首“,他误以为是”浇手“。虽百思不得其解,但堂堂参军又不能说自己不懂,就果真拿水来给这个士兵浇手,闹了大笑话。
还有一个把司马相如和司马迁混为一谈的笑话,两个人在客栈坐着聊天。一个说:”司马相如每天抱着卓文君,真是好不快活啊!“另一个人接口说道:”是啊,是啊,就不知道被阉割了之后,这日子可咋过啊。“
节度使韩简性格粗鄙,每次跟文士对话谈吐,总是不能知道文士讲些什么,常为这种事而感到耻辱,于是就召请一个举人讲《论语》中的《为政篇》,听到“三十而立”一句,隔日,对从事说:“现在我才知道古人的朴实,年到三十方能站立行走。”听者大笑不止。
其他网友回答
武则天的看门狗
垂拱二年正月,在皇帝李旦“一再请求下”,武则天仍然临朝称制,招致满朝文武和皇室宗亲强烈不满。
为了镇压反对自己的宗亲和大臣,武则天大兴酷吏政策,先后任用周兴、来俊臣和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
这些酷吏徇私枉法,残害忠良,将包括狄仁杰在内的一大批忠直大臣打入天牢,遭到各种酷刑逼供,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酷吏们极大地稳定了武则天的统治地位,但他们大多出生低微,不学无术,备受世家大族和朝廷亲贵所不齿。
酷吏们也知道自己的短处,便找各种机会妆点自己,争取挤入上流社会。比如来俊臣为了提升社会地位,强娶太原王氏之女为妻。
妙答武则天得高管
而酷吏侯思止附庸风雅,弄巧成拙的故事更是被人嘲笑了一千多年。
侯思止出生在一个贫寒家庭,为了升官发财,他向朝廷上书,诬告舒王李谊和裴贞谋反。于是朝廷下令追查,把李谊和裴贞全家都处死。
武则天召见侯思止说:“现在国家正需要敢于说话的人才,我本想提拔你为御史,可听说你不识字,以后这工作不好开展呀!”
侯思止回答说:“臣听说有一种名叫獬豸的神兽,它长得像麒麟,能分辨是非曲直,识别善恶忠奸,如果它发现坏人,就用头上的角去顶他。臣想这种獬豸应该也不识字吧!但并不影响它为国尽忠,为民除害。”
武则天一听非常高兴,马上封侯思止为御史。
满嘴跑火车的侯思止
侯思止走马上任后,办了很多伤天害理的冤案,得到武则天赏识。然而,随着官位不断提升,他不识字的硬伤逐渐暴露出来。
为了提升“文化品味”,侯思止故意咬文爵字,经常说些牛头不对马嘴的话,旁边的人迫于他的淫威反而溜须拍马,侯思止越发得意。
直到提审御史中丞魏元忠那天,侯思止才知道自己闹出的天大笑话。
侯思止像往常审犯人一样喝问魏元忠:“你是不是想变成白司马?还不赶紧招供,我让你吃一顿孟青。”
魏元忠听得哈哈大笑,旁边狱卒也忍不住爆笑起来。侯思止这才意识到这两句口头禅有毛病,赶紧把魏元忠扶到上座,请他解释这两句话的来历。
魏元忠告诉侯思止说,白司马不过是长安西边一片坟地,而孟青则是当年用木棍打死叛乱小头目的将军而已。
据说武则天和大臣们听到侯思止与魏元忠这场对话后,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侯思止的可悲末日
闹了这个大笑话后,侯思止决定效仿来俊臣与世家大族结亲。于是侯思止上书武则天,请求迎娶赵郡李自挹女儿为妻。
武则天接到奏章感觉为难,就让几位大臣商议此事。凤阁侍郎李昭德看到奏章后大笑说:“以前来俊臣强娶王庆诜女儿,已经让国家蒙羞了。今天侯思止又想索娶李自挹女儿,难道他还想再侮辱国家一次吗?”
武则天觉得此时已经天下太平,酷吏政策已经没有继续实施的必要,而这帮没有文化的酷吏已经成为累赘,得找机会收拾他们才是。
公元693年,武则天下令民间禁止使用丝绸,然而侯思止顶风作案。李昭德抓住这个机会指控他滥用丝绸,将侯思止乱棍打死。
隐语方言害死人
侯思止当初闹下的那个笑话,就是没有文化装有文化的代表。除了吃没文化的亏以外,掉进方言的沟里面也是侯思止闹笑话的重要原因。
不论唐朝还是近代,民间普遍有使用隐语的习惯。比如问人:“您贵姓?”对方回答说:“敝姓张冠李。”不知道的人听得云里雾里,还以为对方是三姓家奴吕布后裔。
其实对方姓“戴,”他把自己姓氏隐藏在“张冠李”三字后面。
这种隐语再加上谐音,运用范围就更广了。比如问朋友为何上街?对方回答说:“我去打天长地,”我们就得悟出此君是去打酒了。
这种隐语已经消失在民族语言文化中。然而,随着互联网兴起,这种隐语变成“你造吗?我宣你,男票女票”等等网络语粉墨登场。
方言是一个谜,令人神魂颠倒;方言又是一个坑,让人频频中招。就像几年前广为流传的“倒鸭子(道牙子)”,笑翻了大半个中国。
一派狐言:
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侯思止没有《康熙字典》,也没法百度或谷歌一下,只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合理运用,不料闹出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看来学识和品德同样需要修行,再好的伪装终究会被揭穿。侯思止的悲剧就在于还没弄清楚伪装的咒语,就满世界放飞自我了。
其他网友回答
没文化闹出的可能不是笑话,而是悲剧。
比方说,当年的梁惠王。曾经的魏国是战国最早变法的诸侯国,最先强大起来,魏武卒打得秦国找不着北。可是,魏国并没有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到了梁惠王,魏国已经徒有其表,外强中干了。这个时候,励精图治应该是国君该做的事,可是梁惠王呢,就做了一个字:装。装成王者的样子,还特别请来了孟子给他撑场,让孟子给他讲王的道理。孟子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意思是,你别以为你的大梁城固若金汤就高枕无忧了,要做王,就要懂得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去做一个仁者无敌的王。然而,梁惠王不过是装个样子,他怎么会听呢!他根本不相信魏国会怎样,大梁会怎样。结果,魏国不可逆转地衰落了。大梁城的结局,就是被水淹陷落,成为了历史。
其他网友回答
北人生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上,哪里没有呢?”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从前有一个一字不识的大老粗却官运亨通,连升三级。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这年大比之时,这个大老粗看到别人都急急忙忙地上京赶考,他也装模作样地去赶热闹。当他走到京城时,天已经黑了,城门已经关了,他进不了城,就坐在城门口哭。恰好这时碰到皇太子巡城,看到他哭得很伤心,就问是怎么一回事。他把情况说了一遍,皇太子看他是来应考的举子,就把他带回宫中,第二天派人把他送到了主考官那里。主考官一看是皇太子送来的人,所以不看文章就把这个大老粗取成了头名状元。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个番邦国家派来使者,送上一张皮兽皮,说中原如果认得这是什么皮,就两国交好,如果无人识得,就要派兵开战。朝中文武无一人认得这到底是什么兽皮,皇上十分着急。有人说:“新科状元博学多才,见多识广,何不宣他前来看看。”皇上马上宣他上殿,他看了半天也认不得是什么皮。就随口说了一句:“狗屁。”番邦使者一听大惊,中原竟有如此能人,认得这是狗皮。只好连忙赔礼,表示两国修好,岁岁来朝。皇上见化解了一场干戈,龙颜大喜,就给大老粗升官一级。这一年大老粗的主考官过生日,很多人都给主考官送了祝寿对联,大老粗也请人帮忙写了一副祝寿联,谁知帮他写祝寿联的人跟这个主考官有仇恨,就写了一副骂主考官的对联,当时主考官根本没有看谁写的对联的内容,就一并收藏起来。过了一年主考官被人参了一本,说他阴谋造反,被罢官。抄家时,把原来别人送的那些祝寿联也抄了出来,一看搜有的祝寿联都是恭维主考官的,唯独大老粗写的那一副是骂他的。皇上认为,状元公有先知之名,早就知道他要造反,所以一年前就骂他了。于是又给大老粗升官一级。这正是:运气来,大老粗连升三级,倒霉时,主考官削职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