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古诗(富含读书哲理的诗句)

网友提问:

有哪些富有哲理值得学习的古诗?为什么?

优质回答:

富有哲理的古诗实在是太多,我估计十人回答九不同!中国古诗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精华和底蕴,是现代人无以复加,甚至永远不会重新创造的文化瑰宝,是我国古代文人的精神格调,也是他们对世间万物的深刻理解和看法。许多古诗都具有非常超前的哲理蕴含其中,作为现代人,读他们的作品仍会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痛悟之感。下面我给题主推荐三首很特别的古诗,并分别简单做一点赏析:

1、《泾溪》

作者:唐代诗人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我的草书作品:杜荀鹤《泾溪》

这首诗的诗文浅显易懂,像是一个古稀来人娓娓道来。水流险急,乱礁丛生之处,人人自危,高度警惕,却往往有惊无险;平流浅水,看起来风平浪静,行船的人往往懈怠,不注意防范,却经常会有船覆人亡的惨剧发生。这首诗写得很曲折,道理也分析得很透彻,短短二十八个字,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朴素的自然辨证法,这正是杜荀鹤《泾溪》诗的真正价值。诗中蕴含的哲理可以归结为三个近义词: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

2、《西施》

作者:唐代诗人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作者第一句就亮明自己的观点,认为家国兴亡自有内在因素!越王勾践在对吴国战争中失利后,根据谋士建议,在苎萝山下觅得西施、郑旦两位绝世美女,并苦心培养三年,献于吴王。吴王夫差大悦,从此沉溺酒色,荒于国政,终被越王勾践反攻灭亡。吴国人据此认为吴国的衰败是因为西施红颜祸水,迷惑君王所致。诗人罗隐为了强调、论证自己的观点,写出振聋发聩的后两句:如果吴国因为西施灭亡,那越国又是因为谁呢?

这首诗其中蕴含的哲理就是最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原因和动力来源的哲学论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由它本身固有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又是同它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密切相关,这就是我们都熟知的“事物发展的内因外因辩证关系”,1000多年前的罗隐已经总结出来了,你说他厉害不厉害?

3、《题西林壁》

作者:宋代文学家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的草书作品:苏轼《题西林壁》

这首诗我以前专门做过类似回答,作为宋代著名的文豪,苏东坡的诗词别具特色,许多作品都蕴含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或自然哲理。这首《题西林壁》,仅仅使用28个字,用非常直白的语言风格,居然阐述了两个人生哲理,一是看问题角度不同,结论可能不同;二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限于篇幅,我的回答就到这里吧。希望题主满意我的回答,随文附上我的近期书法作品两幅我的书法作品两幅,一个是杜荀鹤《泾溪》。请大家斧正,并不吝指教!永书谢过。

其他网友回答

一 杂诗十二首(其一)

【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他热爱自由,所以甘心忍受贫困。这首诗前四句诗,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是说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而不该注重血缘。“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体现他在平凡的生活中寻得欢乐和激动。后四句鼓励人们要及时行乐。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后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

二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朝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是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又是整首诗中最为出彩的句子。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体现了人不需要为过去的事物而伤感,而是应该满怀希望接受新生的事物,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生不逢时,命途多舛,历尽宦海沉浮。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刘禹锡因为参与改革弊政,被贬。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816年),刘禹锡创作诗歌,得罪执政,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后改为连州刺史。元和十四年(819年),刘禹锡因母丧才得以离开连州。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刺史。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此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诗中“二十三年”并非虚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没有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人应该学会向前看,学会接受新事物。

三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是我们中国古代有名的改革家,这首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也有先见之明,这首诗中已经看出他做好了心理准备。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这句话告诉世人,一个人无畏的原因,是因为看得最高,望得最远。

四 已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自珍【朝代】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道光十年(1839)春末,龚自珍因事辞去礼部主事之职,于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动身南归。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来的。

  诗人离京时有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但是诗人并未沉溺其中,他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

  诗人此次南下,是到杭州主掌书院,聚徒讲学。他不无怨恨、不无留恋地告别了过去,但又满怀希望地迎接新生活,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他对国家民族的那一份执著的忠忱,至此化为薪尽火传、泽被后人的一种使命感,“落红”的形象,就成了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这两句诗,体现出诗人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也告诉世人许多逝去的事物并非逝去,而是在为新生的生命做牺牲。

其他网友回答

李白《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后人经常用”乘长风破万里浪”来形容奋发进取的雄心壮志和未来的不可限量.

其他网友回答

佛教来到中国以后,经过长期磨合以后,逐渐被中国主流文化接受,派生出具有特色的佛教分支即“禅宗”;禅宗讲究一个“悟”字——

下面介绍几首哲理诗,都带有禅意;至于能否悟出些什么来,就要看各位的缘分了:

其一:

终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是作于唐朝的一首“悟道诗”;作者是谁已经不么考;诗的意思简单明了;刻意追求的目标也许一事无成,而那些看起来不经意的索求却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人生,无论经历过多少,到最后,只想守着似水的流年,庭前看落花,花开花落间,将日子过成一杯清茶的味道就好。 您说是不是呢?

其二:

朝看花开满树红, 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 花与人间事一同。

——唐·龙牙禅师

这首诗也是充满着禅意;能不能够悟出来,也就是说能否从“得失”或者“聚散”的悲欢中走出来,也要看各人的造化功夫。

人世间得失无常,聚散随缘。经历的,都是修炼;等走远了再回首,会发现这一切会让我们变得坚强和清醒。只有善于总结经验,注重过程的人才少一些人间烦恼。

其三: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南北朝?善慧大士《偈七首··其一》

山不转水转,人不转心转,心被境遇束缚则烦恼,心能驾驭境遇则喜悦。乐莫大于无忧,苦莫大于多欲,富莫大于知足,贫莫大于贪婪。

什么是“心如止水”?什么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风物长宜放眼量。

其他网友回答

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或事理的诗。

哲理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每一首都说明了一个道理。

我今天分享15首哲理诗,每一首都有一个名句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宋代: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哲理】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借助客观的事物之后,以往很难的事情也会变得简单。

《论诗》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世上人才辈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新一代的崛起,就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哲理】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万山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迷醉。

《晚春二首·其一》

唐代: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哲理】春天就要逝去,花草都争芳斗艳想要留住春天,没有姿色的扬花和榆荚也不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会辜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前出塞九首·其六》

唐代: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哲理】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做任何事时,只要抓住最重要的点,就能事半功倍。

《蔽月山房》

明·王阳明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哲理】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便会发现不仅只是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

《感遇·其一》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哲理】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折断呢!有的人坚持原则,并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而是天性高洁。

《妾薄命》

唐代:李白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哲理】以美貌取悦他人的人,能得宠到几时呢?以美丽的面貌或表面文章取得的成果,终究是不长久的。

《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哲理】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要憋在心里。人生应该有所作为,要说出来,要行动。人具备了“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的能力,就要表现出来。

《绝句》

宋·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哲理】合口味的好书,读起来饶有兴味,但往往很快就读完了。对脾气的朋友,谈起话来很投机,非常盼望这样的知心朋友多多前来与之交谈,但偏偏不见踪影。

世界上的事情每每是这样,希望和现实总是发生矛盾,不如意者十居八九,一个人一生中是很难遇到几次真正轻松愉快、开怀大笑的好时光。

《不寝》

唐·杜牧

到晓不成梦,思量堪白头。

多无百年命,长有万般愁。

世路应难尽,营生卒未休。

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哲理】人世间的路应该很难走到尽头,谋生的手段到了死的那天也还不会停止。人们为了谋生,追求名利,可是,在追求名利的过程当中,又有多少烦恼。

《桂源铺》

宋·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哲理】小溪无法阻断,只要有一溪在,就宜让出一条路使它走出前村来。今人每爱用此诗来比喻时代潮流的挡不住,一切违反潮流的行径措施不但没有用,只是制造骚乱困扰而已。

《晚步西园》

宋·范成大

料峭轻寒结晚阴,飞花院落怨春深。

吹开红紫还吹落,一种东风两样心。

【哲理】东风吹开了春花又吹落了春花,一种东风却是两种不同的心灵。一个人或一件事,都有可能会成为成就者和毁灭者。

《文章》

宋·陆游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君看古彝器,巧拙两无施。

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

胡部何为者,豪竹杂哀丝。

后夔不复作,千载谁与期?

【哲理】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其实作者所说的“天成”,并不就是大自然的恩赐,而是基于长期积累起来的感性印象和深入的思考,由于偶然出发而捕捉到灵感。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哲理】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不学习,知识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错过了学习的时间,少年还会回来吗?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