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历史上并不存在的名人)

网友提问:

历史上有哪些很知名,但却没有留下姓名的人?

优质回答:

正史《三国志》对打斗场面描写的并不像《三国演义》里那么多,也没那么精彩,但这一段记录却出现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武力值简直可以称得上时“逆天”,但遗憾的是,他却没有留下姓名。

“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

原文也许大家没看出什么,但通过我的解读,会发现,这里面的某个人非同小可。

当时的太史慈还在扬州刺史刘繇麾下,但刘繇没有让新投的太史慈做将军,而是让他侦查孙策动向,太史慈只好带着一个骑卒出去侦查。

结果两人真的就和孙策撞见了。孙策这边有包括他在内的骑手十三人,包括韩当、宋谦、黄盖等人,都是孙家老班底的顶级大将,大家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十三骑并非什么普通士兵。

2对13,但是还是打了起来,还是太史慈先动的手,“慈便前斗”,两人打斗场面被还原在了《三国演义》里,所谓孙策拿了太史慈手戟,太史慈夺了孙策头盔,算是平手。

但两家主将打斗,双方剩下的人有两种反应:

1.勒住缰绳看自家主将表演。

2.两方策马混战在一处。

第一种反应大多数是在演义里出现的,而正史最可能是第二种情况,因为记载的最后说了“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就是说对方大部队都来了,大家才解散。

这个“解散”大家细品,要是光孙策和太史慈打,肯定用不着解散,多用于描述数人的集体行为后分散开。

也就是说,在太史慈和孙策打斗在一处的时候,极有可能是太史慈的这位骑卒小弟,单挑了包括韩当、黄盖在内的12个东吴骑将,而且还撑到了大部队到来。

如此一来,这位骑卒小兄弟,身份也就是个太史慈的近卫,其武力值绝对算得上时一流了,一人单挑数人,也就吕布、赵云这样的水平才有可能。

但这个事件挺有名,被罗贯中搬进了《三国演义》,但这位骑卒就这么出现了一回,没有名字,但他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创造了太史慈和孙策的单挑环境,更让人难以置信的还是侧面推测出的近乎逆天的武力值。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古代的史家对女性历来都是惜墨如金,可女性却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说起《二十四史》,外戚乱政之事总不绝于耳。外戚源自何处?女人!有了皇后、皇太后的存在,才有了外戚的出现、才有了所谓“外戚乱政”。可翻遍《二十四史》,又有几位女性留下了全名全姓呢?很少!即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除了她自造的名字“曌”和前夫兼老公公唐太宗李世民所赐的名字“媚”以外,她的原名究竟叫什么,一千多年来一直都是谜一般的存在……

再如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太后——秦宣太后,也就是电视剧《芈月传》中芈月的原型。很多人看了这部电视剧之后,理所当然地认为宣太后就叫芈月。其实,这个名字完全是编剧的牵强附会,其源自于一次考古发现。在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过程中,有考古学者发现一尊陶俑身上有一个类似“脾”字的文字。后来据一些古文字学者考证,这个字并不是“脾”,而是两个字——“芈”和“月”。因为出现了楚国的国姓芈,有人便牵强附会地说什么秦始皇陵兵马俑其实是宣太后的陪葬、不是秦始皇的,电视剧《芈月传》的编剧更是索性把“芈”“月”二字演绎成了宣太后的名讳!

可作为秦始皇的高祖母,宣太后的陵寝怎么会和秦始皇的陵寝出现陪葬坑的“重叠”部分呢?这显然是说不过去的,不是吗?古代帝王家的陵寝虽然靠近,却不是紧挨着的,各自都有自己陵寝的内城、外城和地面建筑。即便宣太后的陵寝靠近秦始皇陵,似乎她的陪葬坑也不应该伸入秦始皇陵的陵区范围之内才对……

即便这样的事情真的阴错阳差发生了,我们凭什么就此认定“芈月”二字就是宣太后的名讳?要知道,秦国乃至秦王朝是一个“物勒工名”的时代,任何官方制品都必须留下工匠的姓名以便将来出了问题进行追责。“芈月”二字难道就不可能是工匠的姓名吗?秦王朝一统天下之后,征召原楚国疆域内的工匠来烧制陶俑,恰巧这位工匠就出身楚国宗室也未可知,不是吗?在那个姓和氏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的时代,男子使用芈姓似乎也谈不上“不正常”。毕竟秦王朝推行郡县制之后,男子称氏的土壤都已经消失了,加之楚国已经灭亡,那位来自楚国故地的工匠,名字中以芈为姓也是可以说得通的。

因此,所谓宣太后叫芈月,不过就是电视剧《芈月传》编剧的一厢情愿罢了。两千多年以来,宣太后到底叫什么,没有人知道!在史籍中,这位做了秦昭襄王四十年主、甚至影响了中国历史走向的女人,只留下了宣太后和芈八子两个称呼……宣太后是谥、八子则是在秦惠文王后宫之中的位分。我们唯一可以确认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宣太后姓芈,仅此而已。

芈姓是楚国的国姓,无论大宗的熊氏、还是小宗的屈氏、景氏、昭氏,都源自于芈姓这个总根!换言之,宣太后是楚国的宗室女基本没有疑问,这一点与史籍的记载也是相符的,但她肯定不是楚威王的庶出的女儿!很可能只是芈姓的一个远支之后。毕竟,在那个时代,国君的亲生女儿作媵妾的情况并不那么常见。更何况,惠文后是魏国人,根本不是楚国人、更不叫芈姝!宣太后又怎么可能是惠文后的陪嫁媵妾呢?还同父异母的亲姐妹呢,电视剧《芈月传》的编剧脑洞开得不是一般地大!

宣太后的“太后”身份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例。但她这个太后并不完全是为了显示尊贵,反而多少有些“不得已”。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八子”这个身份,她不是秦惠文王的王后,而是妾!在宣太后之前,根本没有太后之说,只有系国君谥号的某后称谓。如惠文后,她是秦惠文王的王后,在秦惠文王去世之后,为了与新王后以示区别,通常会加上丈夫的谥,于是便有了惠文后这个称谓。当然,这主要还是体现在文字记录方面,日常生活中如何称呼,无解!除非可以穿越……那么,问题就来了,芈八子只是妾,而且惠文后已经存在了。在秦昭襄王成为秦王之后,该如何称呼他的这位生母?继续称“八子”或者称“惠文后”显然都不太合适。于是,“太后”二字应运而生了并一直沿用到了清末。至于“宣”字,那是死后的谥,宣太后活着时谁敢称她“宣太后”,恐怕小命难保……

无论宣太后还是芈八子,都不是名字,芈八子充其量也只给出了一个姓,我们只知道宣太后姓芈,至于她的真名叫什么,没有人知道。即便是距离宣太后只有一百多年的太史公,他也不知道!等到哪天宣太后真正的陵寝被发现、地宫被打开,如果没有被盗,或许我们还可能从陪葬品中找出宣太后的真实姓名。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一种猜想,宣太后到底叫什么,或许永远都是一个谜!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志》登场人物中,有一个曲阿小将 这个人的惊鸿一现之后,就没有了下午文,连姓名也没留下

“慈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

在三国演义中,对曲阿小将的描述更多一点

太史慈踊跃曰:“此时不捉孙策,更待何时!”遂不候刘繇将令,竟自披挂上马,绰枪出营,大叫曰:“有胆气者,都跟我来!”诸将不动。惟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拍马同行。众将皆笑。

却说孙策看了半晌,方始回马。正行过岭,只听得岭上叫:“孙策休走!”策回头视之,见两匹马飞下岭来。策将十三骑一齐摆开。策横枪立马于岭下待之。太史慈高叫曰:“那个是孙策?”策曰:“你是何人?”答曰:“我便是东莱太史慈也,特来捉孙策!”策笑曰:“只我便是。你两个一齐来并我一个,我不惧你!我若怕你,非孙伯符也!”慈曰:“你便众人都来,我亦不怕!”纵马横枪,直取孙策。策挺枪来迎。两马相交,战五十合,不分胜负。程普等暗暗称奇。

这个曲阿小将,无名无姓,却有胆量跟随太史慈, 以两人之力,挑战孙策带领的十三名东吴将领

不管他的实力到底如何 ,光这一份胆气, 就已经不凡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