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子欲养而亲不待”,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日常与朋友聊天,常常听到后悔的话,说是自己年轻时,虽然也常常想照顾好家中已老去的父母,却因工作忙或为照顾年龄尚幼的孩子,却忽视了对父母的照顾,等老人去世后,自己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深地体会到父母的恩情,想报答父母之思,父母却已到了天国,有时想起来会痛心疾首。有这种想法的人,在现实社会中是很多的。
过去说父母在不远游,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为生活只能背井离乡,只能将年老的父母留在家乡,守着父母过日子的确是不现实的,但做为人子,做为一个有孝心的人,这不应成为借口,如果真有孝心,总是会有办法的。
如果在外条件好了,把年老的父母接到身边,好好照顾父母,让父母晚年有个幸福的生活。如条件差,常回家看看父母,给父母经济上照顾,把用于玩的节假日用在回家看父田上,也是对父母心灵上的安慰。
有首歌唱的好“常回家看看,那怕帮妈妈揉揉肩”,只要心存孝心,孝顺的办法总会有的,怕只怕人无孝心。
中华民族是最讲孝道的民族,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不应该受外来文化的错误影响而丢了孝文化的优良传统。父母老了,乘父母还在人世时,尽尽自己应尽的孝顺,使父母有幸福的晚年生活,才称得上是一个人。不要等父母去了,才后悔万分。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就是在告诫我们,父母在时要好好孝顺父母,不要等父母去了,自己年龄大了,才想起应孝顺父母,这已经晚了,而且将不孝顺的心也很可能传给了下代,而自己也可能面临父母曾面临的情况。
其他网友回答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侍这句话的意思为树将停止摆动,但风却刮个不停,儿女恋赡养父母,但双亲都不在人世了。
其他网友回答
儿时年代国家正是困难期,加上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有点困难,父母尽最大努力不让我们挨饿,别人不愿干得活她们干从不言苦喊累,为陪养我们付出了很大心血和精力,5O多岁爸妈满头白发,给人感觉像六七十岁的人,只要有时间我和哥妹都会帮父母干活拨猪草,碾面,拾粪,做饭洗锅,母亲有一遗传基因每到变天气的日子睡不着觉整夜无眠,可第二天照样下地干活,八十年代妹妹嫁人,我和哥哥参加了工作离开生养我们的家乡,家里就剩父母守家,出去工作挣上了工资单位分得大米,白面,给父母送回爸妈看着雪白面粉和米,眼中全是泪水,想起以前家里断粮的日了艰难,口中喃喃自语“孩子们成了能挣钱养家”看着父母高兴的样心里别提多高兴,谁知刚过上几天好日子父亲因脑血管破裂离开了我们,母亲也不愿跟我们在一起,离不开住了大半辈子的三间平房和周围的左邻右舍在家自己独立生活,我们只能休息日回来看一眼老人家,每年春节,八月十五是全家最高兴的时候,一年后我和哥相继结了婚,回家的次数也少了慢慢变成了一年回一二次家,二年后一早上接到邻居打来的电话说母亲病了,请了假回老家看到妈妈病得不轻和哥妹一起送老人家到医院,医生背着母亲和我们说,没多少日子了老人想干啥吃啥由她吧,我一听不可能吧,妈妈身体一直很好呀,还答应和我一块去北京看天安门呢,医生说那是老人装得怕给你们添麻烦强忍病痛,听大夫这样说我己泪流满面,妈妈为我们受了多少苦和累,自己有了家忘了孤独的母亲,现在妈妈成了这样想在她老人家面前尽孝也来不及真应了那句,“子欲养,亲不待的至理名言,”母亲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不敢离开,日日夜夜陪了母亲二十四天老人家西行去了天堂,终年八十二岁,娘在,家在,特怀念和母亲在一起的岁月无忧无滤,父母生养我们一场不易,别等她们不能吃喝玩的时才想起尽孝,趁着她们年轻,自身行动利索时带上出去转转,看看外面的世界到了“子欲养亲不待”的时候,那就迟了。
其他网友回答
你是否聆听过《孝敬爹和妈》这首歌?你是否阅读过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散文——《永久的悔》?
每当听起这首歌,我会深切地感到:作为儿子的我,长大了,成家了,自从离开了父母,就很少再回家。一直觉得自己很忙,很累,一直为自己不能回家看父母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即使回家一趟,也是去也匆匆,来也匆匆。为了生计,几乎忽略了父母的感受,没有理会他们渐老的容颜,更没有感受到他们的期待。
每次阅读《永久的悔》,我都会泪眼婆娑。试问:有多少人等有时间了,也或有能力了,想着多陪陪父母,好好孝敬父母,而父母却已经魂在天国?又有多少人,甚至连父母去世,安葬,都不在左右?这份悔,这份痛,任何伤痛都无法比拟,任何情感都无法代替。
我觉得这一曲一文,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子欲养而亲不待”,孝顺不要等,也不能等,因为等不起。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在,多尽孝。愿与诸君共勉!
其他网友回答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说我们要对老人赡养时而亲人已去。其实我们不要等到亲人不在时而叹息后悔,在他们健在时要善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