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郑和下西洋的船是当时最大的船吗)

网友提问:

郑和下西洋有很大的船队,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吗?

优质回答:

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只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其他网友回答

虽然比不上宋时期的造船业,但明处继承了元的造船技术,总体水平依旧可达世界第一,像常说的郑和宝船,可达五千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舰,小的船舰也可达二三千料,这种规模的舰队可让当时任何一国的海军闻风丧胆,自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水师。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好,我是小天,对于题主“郑和下西洋有很大的船队,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吗?”问题小天来回答。当时郑和下西洋用了200多艘海船,将士2万余名,队伍相当庞大,相比于同时期其他国家的航海队伍属于领先水平,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也是伟大的先导者。

郑和下西洋事件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

大家来看一下当时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先进在哪里:

船队在当时的规模

郑和下西洋的旅行中,用了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九桅十二帆,最远航线达6000海里以上,绘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图。郑和船队,规模之宏大,人数之众多,组织之严密,是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人数众多,组织严密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首先,人数多。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第二次:27000人;第四次:27670人;第七次:27550人。

这样数据我们大概可以估算每次下西洋的人数在27000人左右。约明朝军队5个卫,当时每个卫约5000-5500人。

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0人之间;170多;265人。

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其次,船队编制, 根据我们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

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

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

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

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

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

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

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船舶种类的齐全

郑和下西洋的船,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这是我们许多船史专家长期研究的结论。

(1)数量

每次出使都在200多艘。大船“宝船”数量都在40以上至60多之间,而西方航海时哥伦布3至17艘;达加马4艘、麦哲伦5艘。

(2)种类

郑和下西洋的船最少有7种,包括:宝船、马船、战船、座船(战座船)、粮船、水船等。宝船—帅船,取宝之船;马船—快速的综合补给船,搭载中层官员、军需品、各国朝贡的动物,并能作战;战船—护航用,吨位小,机动灵活,配有火器和战斗员,保障整个船队航行安全;座船—用于船队防海盗袭击和执行两栖作战;粮船—装载粮食和副食品;水船—储存运载淡水,在当时世界的航海,都没有此船。

配置专用的水船,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说明造船技术的先进和航海能力。补充一下,关于郑和宝船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目前争论的主要焦点是船型、船的尺度。

装备先进

郑和下西洋船队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明初,火器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不仅种类多,而且质量也有很大提高。热兵器所占比例增多。

郑和船队中装备了先进的兵器:碗口铣,一种可灵活操作的火炮;喷筒,用于水战、攻城池用的。在一些博物馆可以看到一些,水陆通用的。出现了新兵器“赛星飞”是世界上最早关于水雷雏形的记载。

郑和下西洋是一个庞大的船队,船与船、分船队与分船队之间需要联络、指挥、调度,当时还没有近代通讯方式,以及现在的电讯方式。茫茫大海上,晚上怎么联系?刮风下雨雾天怎么办?这都是古代航海要面临解决的问题。这么大、这么多、这么长时间、这么远,如何来管理?而且每次都安全返回,说明中国古代人在指挥和管理上的智慧是了不起的。

那么郑和船队用什么方式联系呢?船队配有交通艇、音响信号、旗帜等装备。史书记载,船队“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务在前后相继,左右相挽,不致疏虞。”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郑和船队是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作战需要来进行编组的,在统一指挥下形成一支严密的船队,这是创造郑和成功远航的重要基础。

总结

综合上述几点,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在当时已近是领先世界水平了,那么多的船只,航行的时间长度,最终还能安全返航,可见当时我国航海业的发达。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的话可以留个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的历史事物。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舰队是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它不仅是 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特混舰队,也是世界上历史上最强大的特混舰队之一:(一)郑和其人郑和(1371-1433年)原姓马,名和,字三宝,出生在云南省昆阳州人(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郑和的父亲和他的爷爷曾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觐。郑和母亲姓温,非常贤良。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哥哥叫马文铭。郑家在当地很受人们的尊敬。1381年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派手下大将傅友德、蓝玉等率30万大军,发起统一云南的战争。在战乱中,年仅11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虏,被阉割,在军中做秀童。云南平定之后,1385年,又随军调往北方,先后转战于蒙古沙漠和辽东等地。19岁时,被挑选送到北京的燕王府服役,从此追随雄心勃勃的燕王朱棣身边,逐渐得到朱棣的信任。尤其是1399-1402年,朱棣为和他的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进行了“靖难之役”,郑和立下功劳,帮助朱棣登上皇位。郑和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1404年,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赐姓“郑”,从此更名郑和,史称“三宝太监”。郑和是太监,自己没有子女,他做官后,从他哥哥过继一个儿子,他儿子结婚繁衍后代,主要有两支:一支在南京,有几百人,苏州有个分支;一支在云南,主要在玉溪,并有一分支到泰国清迈市。(一)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1、人数众多,组织严密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首先,人数多。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  第二次:27000人  第四次:27670人  第七次:27550人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现在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0人之间;170多;265人。 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其次,船队编制。根据 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2、船舶种类齐全航海活动离不开船。从中国造船历史看,由木筏—独木舟—船,由木船—金属船—合成材料的船,船的大小、形状、种类、材料都不断变化。郑和下西洋的船,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这是 许多船史专家长期研究的结论。(1)数量每次出使都在200多艘。大船“宝船”数量都在40以上——60多之间,而西方航海时哥伦布3—17艘;达加马4艘;麦哲伦5艘。(2)种类一些学者根据文献如《龙江船厂志》、《武备志》、《西洋记》、碑刻等记载结合郑和航海的需要进行研究,认为郑和下西洋的船最少有7种,包括:宝船、马船、战船、座船(战座船)、粮船、水船等。宝船——帅船,取宝之船。马船——快速的综合补给船,搭载中层官员、军需品、各国朝贡的动物,并能作战。战船——护航用,吨位小,机动灵活,配有火器和战斗员,保障整个船队航行安全。座船——用于船队防海盗袭击和执行两栖作战。粮船——装载粮食和副食品。水船——储存运载淡水。在当时世界的航海,都没有此船,配置专用的水船,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说明造船技术的先进和航海能力。关于郑和宝船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论。目前争论的主要焦点是船型、船的尺度。3、装备先进郑和下西洋船队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在宋代之前是冷兵器时代,从北宋到清代中叶是冷兵器和火器并存时代。明初,火器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不仅种类多,而且质量也有很大提高。热兵器所占比例增多。郑和船队中装备了先进的兵器;如碗口铣,一种可灵活操作的火炮;喷筒,用于水战、攻城池用的。在一些博物馆可以看到一些,水陆通用的。出现了新兵器“赛星飞”是世界上最早关于水雷雏形的记载。郑和下西洋是一个庞大的船队,船与船、分船队与分船队之间需要联络、指挥、调度,当时还没有近代通讯方式,以及现在的电讯方式。茫茫大海上,晚上怎么联系?刮风下雨雾天怎么办?这都是古代航海要面临解决的问题。这么大、这么多、这么长时间、这么远,如何来管理?而且每次都安全返回,说明中国古代人在指挥和管理上的智慧是了不起的。那么郑和船队用什么方式联系呢?船队配有交通艇、音响信号、旗帜等装备。史书记载,船队“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务在前后相继,左右相挽,不致疏虞。”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郑和船队是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作战需要来进行编组的,在统一指挥下形成一支严密的船队,这是创造郑和成功远航的重要基础。(三)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技术大家知道,在人类步入航空和航天时代之前,航海是人类科技成就的集纳点,航海科技的水平反映出一个时代科技发展水平高低。今天,海洋技术仍然是高技术领域。郑和下西洋的辉煌,就反映了 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独领风骚的科技成就。最能代表和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天文航海技术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2、地文航海技术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3、《郑和航海图》《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三、郑和下西洋的航程郑和下西洋具有历史性的突破,他的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到达南端的好望角,也就是说抵达了大西洋,涉及三大洋,为此前的中国航海史上所没有,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居于领先地位。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要早83年和107年,在当时靠木船、仅凭借自然的风力航行,克服海上种种困难是非常了不起的。不仅要有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航海经验,掌握海洋知识,而且也需要勇气和探险精神。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在中国历史上,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期就开辟了西航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两广地区,最远到达今天的斯里兰卡。唐宋时期,中国的远洋船舶抵达波斯湾,到了红海和东非海岸。这在中国文献和阿拉伯文献中都有记载。元代著名的旅行家汪大渊在1330年和1339年两次乘商船到达桑给巴尔。《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忽必烈皇帝曾经派遣使者访问马达加斯加。这些为以后中国人的航海奠定了基础。元代以前中国西航的远洋航线,船舶基本上是进行沿岸航行,船的规模、数量和人数、航行的次数,持续的时间都远不及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使中国的远洋航行出现了实质性的突破,开辟了一些新航线,形成了多点交叉的海上交通网络。郑和下西洋,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刘家港集结,沿海南下,在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等候太平洋西北季风,11—12月,季风来了,便穿过台湾海峡和南海,第一站到达占城,再到东南亚各国,进入印度洋。前三次主要在印度以东,最远到达古里。它是古代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第四次开始到达西亚、东非地区。有学者对航线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为郑和重要航线有56条,航线总长15000英里。如开辟了古里到溜山到东非索马里摩加迪沙(木骨都束)、卜喇瓦、肯尼亚的麻林地。并向南航行到比剌(莫桑比克港)、孙剌(今索法拉港)。分船队进入了德拉戈阿港附近附近的南非风暴区,远远超过了季风航行的要求。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从航海发展史角度看,比较成熟,具有创新性的突破,为以后的航海奠定了坚实基础。下附据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资料综合分析(作者:佚名) ,郑和船队的船舶分类与规模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个等级。1、宝船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它在船队中的地位,相当于今日大型舰队中的旗舰,为整个船队的主体船舶。明人祝允明在《前闻记》“下西洋”条中所说的“如清和、惠康、长宁、安济、清远之类”的船名,很可能就是这种宝船。郑和船队中的巨型宝船,主要建造于南京宝船厂。据郑和随行人员巩珍的目击纪实,说这种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但没有言明宝船的实际尺度。另据《明史》等有关史料所见,宝船尺度最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宝船上的航行设施也不同于一般,据有关资料称,大型宝船设有九桅、张十二帆,其“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1957年5月,在南京下关三叉河附近中保村的明宝船厂船坞遗址中,出土一根巨型舵杆,全长11.07米,据舵杆上原有的榫孔测算下来,这支舵的舵叶高度,为6.25米左右。由此足见巨型船体一斑。关于宝船的船型,如考虑到南海与北印度洋波涛汹涌和气候恶劣等条件,郑和宝船当是擅长于远洋航行的尖底福船船型。这种海船“其底尖,其上阔。”可见,郑和下西洋以选用此类船只为宜。2、马船马船又名马快船,是明初的大型快速水战与运输兼用船,《明会典》注明,“以备水军进征之用”,明人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中,称其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有八桅,其体型尺度与《瀛涯胜览》中提到的中型宝船一致。在《续文献通考》卷五十三“职官”三中,曾提到“马船”专司供送官物。由此揣测这种船舶编列在船队之中,其主要任务可能是运载船员所携带的马匹以及下西洋时输出或输入的大量物品。3、粮船罗懋登说,粮船有七桅,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这种船舶主要用来运载船队所需的粮食以及后勤供应物品。使船队沿途航行无补给匮乏之忧。4、坐船坐船据《南船记》所载,全称“战座船”,其功用是“战船曰座,即边营陆寨之帅幕也,号令之所以真气者也。”在郑和船队中,这种船是大型战船,又据《三宝太监西洋记》说它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有六桅。5、战船战船是罗懋登提到的最后一种船型,有五桅,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是担任护航的专用舰船除以上所说的主体船舶外,在船队中还有一些其它辅助船。例如“水船”,便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辅助船。

其他网友回答

是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