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什么(古代足球起源于哪里现代足球起源于哪里)

网友提问:

足球的发祥地是中国,中国古代的“足球”是怎么起源的?

优质回答:

其实很多人都说足球起源于中国,包括那些足球界的人,比如1978年,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就声称足球起源于中国。而此后1980年,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在《足球运动员的历史》里就讲到足球发源于中国,此后在亚历山大大帝在东方的交战中,足球被传播到了古希腊,罗马,法国和英国。此后足球起源于中国被很多人接受。但是在实际上中国玩足球的时候,世界各地都有着用脚玩的各种各样的“球戏”。不过在中国出土的证据比较多,当然也会带来很多争议。比如埃及就有类似足球的活动。不过现代足球和中国古代足球的规则差别很大,现代足球的规则是英国人创立的。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中国的足球起源。

中国古代的足球叫做蹴鞠,这项运动发展的很早,按照西汉时期刘向的《别录》记载:蹴鞠有传言是黄帝时期的就兴起的运动,也有说法是战国时期就兴起的运动。不过黄帝起源并不是很假的传说,因为马王堆的帛书里面有着同样的记载。但是之后《史记》记载了在公元前时期战国的齐国就有蹴鞠这项运动,当时已经是老少皆宜的运动:

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

可想而知中国足球的历史,此后蹴鞠作为百姓的娱乐活动一直被延续下去,两汉三国时期,玩蹴鞠到最后甚至发展出来了一项蹴鞠舞蹈,也就是所谓的表演性蹴鞠,大概就是在鼓乐伴奏下进行以脚、膝、肩、头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同时还有比赛性质的蹴鞠比赛,以及蹴鞠作为军事训练的工具,锻炼士兵的军事能力。

在唐宋时期蹴鞠变成了充气球,原来中国的蹴鞠用的球是实心球,传说是黄帝在阪泉之战中战胜杀死蚩尤之后,把蚩尤的胃取了出来,塞上毛发让士兵踢来踢去。但是实心球没有充气球好踢,所以到了后面全部是充气球,在宋代皇帝也喜欢蹴鞠,比如宋太祖就玩过蹴鞠,到了明朝时期明太祖禁止士兵踢足球,但是民间踢足球的运动依旧是十分流行,不过在清代,由于统治阶级禁止人民练武和练身,此外戏曲小说的兴起,蹴鞠就逐渐消亡殆尽。

现在足球起于英国足球,英国足球的起源故事是,公元11世纪,英格兰在遭受丹麦入侵,战胜丹麦后,英国人在战场上看到了一个丹麦人头骨,于是士兵们用脚踢丹麦人的头骨,发泄自己的仇恨,最后就演化为一场运动。此后足球迅速发展,但是引起了大量的打架斗殴事件,最后14世纪,英国国王爱德华二世禁止足球。但是在19世纪,足球又开始了兴起,1848年,足球运动的第一个文字形式的规则《剑桥规则》诞生了。1863年英国足球协会成立。此后足球发展为世界第一大运动。

其他网友观点

中国古代最早发现有足球是战国时代,不过当时并不是叫足球,而是叫蹴鞠,差不多同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也有类似的运动,称为古希腊足球。2004年FIFA国际足球联合会确认,中国古代的蹴鞠是足球运动的原型。

相传蹴鞠最早是由于中国黄帝位了训练士兵而发明的一种运动,最早关于蹴鞠的记载是在战国时代的《战国策》。

由于最早是出自《战国策 齐策》,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蹴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齐国(现在山东临淄)。由于当时处于战国的乱世,所以战场上士兵损耗非常快,城市居民不得不应征从军,蹴鞠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让新入军的士兵能够适应军事作战的运动强度,所以统治者们对此也是大力提倡的。汉代时期,延续了蹴鞠军训的用途,西汉刘向在《别录》中记载“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而且西汉时期我国就有了第一部专门讲述蹴鞠的书籍《蹴鞠二十五篇》。

唐代时期由于马球的的发明,练兵逐渐更多的是用马球,蹴鞠开始向娱乐活动发展,早期的蹴鞠是以羽毛等柔软物实心填充,唐代时期人们以八片尖皮缝成圆形球壳,并在内部放置一个动物的尿泡(动物储存尿液的囊状器官),成为充气的球,这时候的蹴鞠就已经比较接近现代的足球了。所以古代足球是由于练兵需要而起源、发展,并最终蜕变成为民间娱乐活动,得到民众的大范围的推广,但在明朝由于朝政原因,如许多贵族官吏沉迷蹴鞠而荒废朝政,再加上当时的青楼娼妓知道男人爱好蹴鞠,所以为了迎合将蹴鞠变成招揽顾客的活动,导致蹴鞠被认为是下流低俗的行为,所以明太祖下降禁止官吏、武士等玩蹴鞠,清朝入关后,延用明制,蹴鞠被全面禁止,所以就此没落。

其他网友观点

题主“足球”这个引号假的好,中国古代的足球实际上是“蹴鞠”。蹴鞠的确是发源于中国,而且是FIFA承认的足球发源地。但实际上蹴鞠本身和现代足球在比赛形式和发展历史上还是存在一些客观区别的。具体看以下内容:

足球是当今体坛最具文化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球类运动。2004年2月4日,国际足联曾在伦敦举行发布会,时任国际足联秘书长的罗姆·项帕涅做了名为《国际足球运动的发展史》报告,给出了对中国古代的“蹴鞠”运动的官方认证,认可了中国作为足球发源地的历史地位。

关于此讲,的确值得广大中国球迷为之骄傲一番。但不知为何,在二哥看来,古代的蹴鞠运动和现代足球之间总有些若即若离的脱钩之感,于是便回溯了一下古代“蹴鞠”的发展史,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

从工具到玩具

球能够成为人的玩具,是由人类特殊的生理构造、思维方法及社会形态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把镜头往最远处拉,来到远古的石器时代,对于彼时的古人类,显然并没有“蹴鞠”和“足球”的概念,但却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的“石球”作为狩猎、敲砸的工具。慢慢地,随着群居的发展,在狩猎收获渐丰的同时,原始人类不再过度担心被野兽侵犯,便也有了娱乐玩耍的闲情逸致。作为直立行走的生灵,开始用手抛、足踢的方式来进行活动,这便是日后各种球类运动的终极渊源。

关于蹴鞠的起源,西汉学者刘云曾在《别录》一书给出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时间线索:

“蹴鞠者, 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于战国时。”

对于起源于黄帝的说法,1973年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件《十大经·正乱》帛书上记载了一则传说:

“……黄帝身禺(遇)之(蚩)尤,因而擒之。……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

大意是皇帝大战蚩尤获胜后,将其擒获,并命人把蚩尤的胃用毛发塞当球(鞠)踢,并对命中目标最多者进行奖励。由于上古时期并不存在文字,相关事迹只能凭借口耳相传,使得以上传说的历史真实性难以被考证,但其至少体现出:早在两汉之前甚至更早,类似“蹴鞠”的运动就已初现端倪。

相比之下,关于蹴鞠源于战国时期的说法,则更为可信一些。《史记·苏秦列传》中就曾记载:

“因东说齐宣王曰:‘……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大意是说,战国时期的政治家苏秦来齐国游说齐宣王联合抗秦,感叹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区)生活富庶,平凡人家的文娱生活都很丰富,而蹴鞠就与弹琴、斗鸡等并列,属于其中的一种主要消遣方式。之后的史料也对这一说法进行了进一步认证,基本坐实了蹴鞠运动的生发和兴起是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地界上这一观点。

最像“足球”的汉代蹴鞠

汉代起,蹴鞠活动就进入了快速发展和普及的阶段,现代考古发现的诸多汉代石刻,都有表现当时蹴鞠运动的生动图景,其中甚至不乏女性形象,算是最古老的“中国女足”吧。

最早的关于蹴鞠的著述也出现在两汉时期,东汉史学家班固曾在《汉书·艺文志》中收录了当时民间汉人撰写的《蹴鞠二十五篇》作为军事训练的兵书。可以说从汉代起,蹴鞠就被视为一种强健体魄、培养兵士耐力和竞争精神的好方法而流传后世。

东汉李尤撰写的《鞠城铭》一书中,还曾记述了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份较为完备的蹴鞠竞赛规则:

“员鞠方墙,倣像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列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由然,况乎执机”

可以看出,汉代的蹴鞠比赛是方形的,竞赛队员分为两方各6人共12人;比赛还专门设置了“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的裁判员。这些规则已经非常符合现代竞技体育“公平竞赛”的基本形态。

除此之外,汉代还出现了对所蹴之“鞠”的专业制作方法。当时的“鞠”也称作毛丸,用熟皮缝制,其中填充动物毛发,以做成实心球状。此后,毛丸类型的蹴鞠一直沿用至中唐,才被充气的空心蹴鞠取代。

毫不夸张得说,汉代就是蹴鞠运动在我国古代兴起的第一个高峰,作为蹴鞠发源地实至名归,此后的魏晋时期,仍延续了其将蹴鞠运动作为军事训练和民间娱乐的双重属性。

唐宋时期的兴盛和“浮华”

到了唐宋时期,蹴鞠的制作工艺大大提升。出现了用8或12片皮革缝制的皮革作为球壳,在球壳中塞入一个与外壳尺寸相当的动物膀胱作为球胆,便制成了“气毛球”。该技术的出现使得蹴鞠的弹性大大增加,不再需要以“踢球进穴”的形式进行比赛游戏。这为蹴鞠活动增加了更多的趣味性,在此时期,出现了双球门蹴鞠、单球门蹴鞠,以及着眼于踢球技巧,将动作花样作为评价标准的“白打”式踢法。

自此,蹴鞠运动开始在民间更加盛行,加之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的催化,给蹴鞠活动提供了蓬勃发展条件。蹴鞠运动迅速发展、传播、流行起来,成为了民间主流的运动形式。因为当时的人们在清明、寒食等冷清节日里需要吃冷食,蹴鞠便成为了清明、寒食的保留节目,用以增加体内热量,散发体内的阴郁之气。

发展至宋代,蹴鞠进入全盛时期。然而,随着蹴鞠在民间的普及,更深化了其朝向娱乐化发展,在运动形式上进入了更加偏重于向规范化、多样化和技巧化的阶段,主要注重观赏性的提升。加之受到皇室的提倡,使得蹴鞠作为朝廷接待外国使节的“国礼”,在官办的教坊司中形成了专业的表演人员。自此蹴鞠运动便更多得趋近于杂技或表演,而慢慢了失去了竞技运动本应体现的对抗性元素。

元明清,蹴鞠的“梦魇”

到了元朝时期,由于当时的蒙古族统治阶级实施了十分严厉的民族分化政策,处于汉文化核心区域的宋朝遗民始终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汉民族传习千载的民俗活动自然无非得到官方的扶持与尊重。就这样,曾经作为国家级庆典礼仪的蹴鞠运动只能在民间流传。

在正史《元史·阿沙不花传》中就将蹴鞠运动比作“奇技淫巧”之类的下流活动:

“以蹴鞠而受上赏,则奇伎淫巧之人日进,而贤者日退矣,将如国家何?”

自此,以男性为主导的对抗性蹴鞠运动就从社会公众的视野中逐渐淡出。此后,虽然关于蹴鞠运动的人物刻画曾多次出现在元曲、壁画、瓷器等文艺作品中,但其刻画的形象往往是妇女和儿童。有种说法是,由于当时的女性蹴鞠符合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缠足的变态式审美需求,使得蹴鞠这一运动从大众、健康的形象渐行渐远。

进入明清两代,蹴鞠运动再次走向衰落。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出了名的偏执狂,他为了防止部队军士沉醉娱乐,规定了“下棋者断手,鞠圆者卸脚”的严格军纪:

“在京但有军官军人,学唱的割了舌头,下棋打双陆的断手,蹴园的卸脚,做买卖的发边远充军。《南京刑部志》”

顺治皇帝也曾下过谕旨:

“满洲、蒙古、汉军汉人及诸色人等皆踢石球为戏。本朝平素学习艺业,骑射之暇,旁涉书史,各该旗牛录及包衣牛录,即行禁止。”

自此,蹴鞠运动从唐宋盛行的主流文化核心跌落神坛,再无制度层面上的生存空间。

其他网友观点

足球是当今世界上最具神奇魔力的体育运动,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大运动,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世界上经常参加比赛的球队约80万支,登记注册的运动员约4000万人,其中职业运动员约10万人,全球有狂热足球迷达28亿人,世界杯期间观看人数达100亿人次,全球从事足球产业的人数达1亿人,其影响遍及全球。

国际足球联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蹴鞠”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足球活动。

中国古代足球有一个演变过程。

1,战国时代,足球以毛发纠结而成,后来用皮革缝制,内里填进毛发,称之为“鞠”,拿脚来踢,是一项颇受 欢迎的体育活动。蹴鞠形状演变

2,春秋战国,四片蹴鞠,实心。

3,.汉代六片蹴鞠。汉代蹴鞠之鞠叫 “毛丸” 。在《汉书·艺文志》中的《蹴鞠》二十五篇下,唐人颜师古还做过这样的解释:“鞠以韦为之,实以物,蹴踏之以为戏也。……”

4,唐代蹴鞠空心八片,十二片。内缝法制作。

据 《蹴鞠谱》 和 《蹴鞠图谱》的记载:唐代的鞠已非汉时的“以韦为之,实以物”的鞠,而是有球皮和球胆的气球。出现了充气的足球。

5,现全世界统一的足球标准比赛用球。球的圆周不得多于71厘米或少于68厘米。球的重量,在比赛开始时不得多于453克或少于396克。

足球起源于中国东周时期的齐国,汉代蹴鞠是训练士兵的手段,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体制。如专门设置了球场,规定为东西方向的长方形,两端各设六个对称的“鞠域”,也称“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场地四周设有围墙。比赛分为两队,互有攻守,以踢进对方鞠室的次数决定胜负。

经过汉代的初步流行,唐宋时期蹴鞠活动达到高潮,甚至出现了按照场上位置分工的踢法。唐代蹴鞠已有多种方式,有比赛巅球次数的“打鞠”,有场地中间挂网、类似网式足球的“白打”,有多人参与拼抢的“跃鞠”,还有了设立球门的比赛,这种方式每队有一定人数和固定位置,规定队员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不能移动。同时蹴鞠和佛教一起传到了日本,日语及韩语中仍可见称足球为“蹴球”的用法便是受到中国的影响。

宋代《武林旧事》曾列出了“筑球三十二人”竞赛时两队的名单与位置:“左军一十六人:球头张俊、跷球王怜、正挟朱选、头挟施泽、左竿网丁诠、右竿网张林、散立胡椿等;右军一十六人:球头李正、跷球朱珍、正挟朱选、副挟张宁、左竿网徐宾、右竿网王用、散立陈俊等”。这被认为是历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发名单”。

从东周时期到明朝,蹴鞠经历了发展到高潮的过程,但到了满清,这项活动却走入了衰落,直到今天还在低谷之中。

其他网友观点

提起蹴鞠,多数中国人的第一反应是“最早的足球活动”。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揆诸历史,蹴鞠未必是足球。

与足球相似的蹴鞠

所谓“蹴鞠”,“蹴”是踢的意思,“鞠”则是指球。

学术界一般认为,蹴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齐国,至西汉发展为一项成熟的体育运动。当时用的是“实心鞠”,或以皮革缝制,其中塞入毛、草;或直接用细绳将毛发等捆绑成球状。

西汉的蹴鞠,有竞技和娱乐两种玩法。

竞技玩法带有军事训练的性质。刘向在《别录》中说:

“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令军士无事,得使蹴鞠。”

意即,通过蹴鞠,可以观察士兵是否具有勇猛作战一类的才能;无事之时,军中会用蹴鞠来操练士卒。

这种玩法要在“鞠城”中进行。“鞠城”两边地上,各挖6个洞,称为“鞠室”。比赛时,两队各派出6名队员,将球踢进对方“鞠室”次数多的一队获胜。

上述规则,与现在我们玩的足球,确实颇为相像。所以,2004年,国际足联将“蹴鞠”确认为现代足球的最早形式。

图:汉朝蹴鞠场地,体育史学者唐豪绘,摘自田志生《中国古代蹴鞠发展演变的研究》

另一种娱乐玩法,属于民间消遣。《盐铁论》里说,“康庄驰逐,穷巷蹴鞠”,意即穷人当时也爱玩“蹴鞠”。不过,他们没有能力像汉高祖那造起“鞠城”,只好改变玩法。

西汉的民间蹴鞠,不受场地、人数限制,参与者比拼的是耍球的技术,而不是踢球进洞,后世称之为“白打”。

图:东汉画像石上的蹴鞠人物形象

向篮球、排球靠近的蹴鞠

西汉往后,蹴鞠虽仍属“用脚踢球”,但与足球的相似度,变得越来越小。

唐代时,实心鞠被动物膀胱制成的充气皮球取代,游戏规则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多鞠室也被单球门代替,对抗的双方分别在球门(在两根竹竿上张网,网上开口,名为“风流眼”)两侧,以踢球进“风流眼”的次数较多的一方为胜,球技主要体现在将球踢高入眼。由于左右“门柱”高达数丈,球门又小,想将球踢进并不容易。

这种玩法,有些类似现代足球(仍主要依赖脚踢)与现代篮球(风流眼高高在上)的混合体。

有些学者声称,唐朝的蹴鞠,还有双球门玩法。不过从现存史料看,还很难证实这一结论。

宋代是蹴鞠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由12块熟牛皮“密砌缝成,不露线角”,且“正重十四两”(约合430克)的高品质“皮球”。当时市场上售卖的鞠,有数十种之多。

在玩法上,宋代继承了唐代的单球门规则,将之命名为“筑球”。

宋人编写的《蹴鞠谱》《蹴鞠图谱》等,记录了当时蹴鞠的设施、规则、诀窍。比如,每队上场的6人中,包括一名“毬头”、一名“守网”、两名“正挟”和两名“副挟”。比赛时,正、副挟先从守网人那接到球,然后传给“毬头”,再由“毬头”起脚,将球送入网眼之中。

当时的球技,有所谓“十踢诀法”:

“肩如手中持重物,用背慢下急回眸,拐要合膝折腰取,搭用伸腰不起头,控时必使双睛顾,捺用肩尖微指高,拽时且用身先倒……”

除脚以外,头、肩、背、胸、膝、腿等各个部位,在蹴鞠中都有使用。

一场正规的蹴鞠比赛是什么样的呢?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详细记叙道:

“左军球头苏述,长脚幞头,红锦袄,余皆卷脚幞头,亦红锦袄,十余人。右军球头孟宣,并十余人,皆青锦衣,乐部哨笛杖鼓断送。左军先以球团转众,小筑数遭,有一对次球头,小筑数下,待其端正,即供球与球头,打大臁过球门。右军承得球,复团转众小筑数遭,次球头亦依前供球与球头,以大臁打过,或有即便复过者胜。”

大意是:这场在皇宫庆典上进行的表演赛,双方各十余人,分穿红色和青色的锦衣,分为左右两队。左军先开球,“以球团转众,小筑数遭”(当是在本队球员之间传球,但具体传法不清楚),然后传到次球头那里,由次球头“小筑数下,待其端正”(如何小筑,如何算端正,也不清楚),再传给球头,打在球头的“大臁”(指腿的两侧)上,让球通过球门高处的风流眼。然后,轮到右军。最后以过风流眼次数多者为胜。

这种两队分列球网两侧、依次序交换球权、以让球进入高处“风流眼”的玩法,有些近似于现代足球(用脚踢)、现代篮球(高空球眼)与现代排球(两队分列网的两侧)的混合体。

图:《戏毬场科范》中所录的宋朝蹴鞠场示意图

近似踢毽子的蹴鞠

相对于上面这种带有竞技色彩的“筑球”,宋代的民间蹴鞠,更热衷于“白打”。“白打”玩法很多,少则1人,多至10人,都有相应的名目。比如:

2人蹴鞠名为“打二”:“两人对立,各用左右膝,一来一往三五百遭。”

3人蹴鞠是为“转花枝”:“各依位相立顺行,子弟茶头过泛,周而后始。”

9人蹴鞠叫做“踢花心”:“一人居中为心,八人皆在边厢为花,依次顺转,四边皆跟花心。”

这些名目,都属于以脚耍球类游戏,玩法近似现在的踢毽子。

图:《三才图会》中所录的3人蹴鞠玩法示意图,玩法类似现在的踢毽子

“白打”这种类似踢毽子的玩法,对体力和场地的要求都不高,娱乐性、观赏性又强,于是,宋代的女性、儿童,也成为这项运动的热爱者。《文献通考》中,记有宋代“女子蹴鞠”的盛况:

“宋女弟子队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

这些参与踢绣球的女性,衣着华丽,球技高超(球不离足,足不离球),让观众们兴奋不已。

经历了宋代的鼎盛后,蹴鞠在明代开始走向衰落,仅剩下“一人场”“三人场”等娱乐玩法,竞技玩法被抛弃。到了清代,蹴鞠就近乎绝迹了。

图:明人杜堇所绘《仕女图卷》(部分)中的女子蹴鞠

历代帝王,喜欢蹴鞠者不乏其人。著名的有汉武帝、汉成帝、唐玄宗、唐僖宗等。

宋代自宋太祖、宋太宗起,许多皇帝亲自投身蹴鞠运动。从元人钱选临摹的《宋太祖蹴鞠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赵匡胤和赵匡义、赵普、石守信等人蹴鞠时的场景。

显然,这是一种除了游戏用具仍是球,玩法上却更近似于踢毽子的运动。

图:《宋太祖蹴鞠图》

因为《水浒传》的缘故,宋徽宗和高俅喜好蹴鞠,在今天尤其广为人知。书中说,高俅奉王都尉之命,到端王府(当时赵佶还未登基)送笔架。等候时,高俅见端王“足穿一双嵌金线飞凤靴,三五个小黄门相伴着蹴气毬”,突然:

“那个气毬腾地起来,端王接个不着,向人丛里直滚到高俅身边。那高俅见气毬来,也是一时的胆量,使个鸳鸯拐,踢还端王”。

史料中的高俅与蹴鞠,不如小说中的情节丰富。其记载,见于宋人王明清所著《挥麈后录》。当时,高俅奉命去给端王送东西:

“值王在园中蹴鞠,俅候报之际,睥睨不已。王呼来前询曰:汝亦解此技耶?俅曰:能之。漫令对蹴,遂惬王之意。”

大意是说,高俅通过一场“对蹴”,展示了自己的“球技”。至于端王和高俅具体是如何“对蹴”的,《挥麈后录》里并没有说。

图:电视剧《水浒传》中,高俅展示球技

其实,结合上文对宋代蹴鞠的介绍,并不难推测:无论是宋人《挥麈后录》的记载,还是明人《水浒传》中的演绎,高俅在端王面前所能展示的球技,无外乎《蹴鞠图谱》中介绍的“背剑拐”、“秋千搭”等花招,其规则,俱与现代足球有着极大差异——如果端王当日是在府中玩竞技游戏,那么高俅所参与的,当是一种近似于现代足球(用脚踢)、现代篮球(高空球眼)与现代排球(两队分列网的两侧)的混合游戏;如果端王玩的是“白打”,那么高俅所参与的,当是一种更近似现代踢毽子的游戏。不管它是什么,其规则与形式,都与现代足球有着极大的差异。

综而言之,“蹴鞠”从来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游戏。它在秦汉之时,确实有些近似现代足球,但后来的发展演变,使它与足球的相似度越来越小。到了高俅的时代,他所踢的蹴鞠,虽然不太容易具体定义,但已不宜说成是足球了。也就是说,“蹴鞠”是一种有着自己独特的演变历程与演变方向的中国古代运动。

其他网友观点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