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 杨度(历史人物杨度)

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清末民初的奇人杨度?

优质回答:

杨度的一生不算长,只有56年,但人生的跨度却很大,大到很难评说。

早年的杨度既是帝王术的贤弟子,又是新学才子;东渡日本留学后,既是心忧天下的传统君子,又是固执己见的立宪派号角;归国投到袁世凯阵营后,既是才堪大用的“帝师”,又是投机取巧的政客;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既是出世的禅师,又是蛰伏的智者;生命的后期更让人感叹,虽是落魄之人,但在很大程度上却又是拥抱时代的勇者、革命志士。

大概也只有身处清末民初那样风起云涌的时代,一个书生才会有这样波澜起伏的人生。

杨度是湖南人,祖父、伯父都在湘军中服役,务农的生父早死后,他是在伯父家读书、成人的。

十七岁时,杨度以才子之姿考中秀才,十八岁再中举人,但在随后的会试中,他却两次落榜。

两次落榜后,二十一岁的杨度没有一心只读圣贤书,他拜在了王闿运门下,醉心研修帝王术,这对他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闿运的门生很多,夏寿田、齐白石等人都是,但真正接过王闿运衣钵并把帝王术付诸实际只有杨度一人。

说杨度是奇人,最传奇之处即在这里,一介书生以帝王术让乱世枭雄袁世凯失了心智——

为什么王闿运没能将帝王术施用在清末豪杰身上,杨度却做到了呢?

这跟他随后的经历有关,王闿运玩的还是老一套,杨度却将他的帝王术糅进了政治新思潮中。

这个政治新思潮就是“君主立宪”。

杨度去日本求学,王闿运虽不同意,但最终还是没能阻止这个志在拨弄天下风云的“贤弟子”。

在日本,杨度虽激情进步,但与其他革命青年不一样,因有帝王术这个文化权谋信仰,对革命他是不赞同的,他崇尚的是有“王”的天下。

虽说和梁启超等人有很多精彩的唱和,但他始终是坚定、或者说是固持己见的“立宪派”。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立场上针锋相对,但在实际行动上,杨度却又是君子的,孙中山邀他参加同盟会,他拒绝后的说法很能代表他的这个君子做派——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

客观地讲,此时的杨度是心系天下的有为君子,而非后来的帝制罪魁。

从某种意义上,袁世凯称帝在某种程度抹杀了清末民初诸君关于“君主立宪”的积极探索。在咱们粗浅的认识中,因有逆历史潮流的袁世凯称帝,咱们忽略了清末“君主立宪”的进步意义。

事实上,在清末,杨度一度是“宪政”导师,不仅清廷看重他,民间也无异议。

清廷下诏准备立宪,依据就是杨度为出洋五大臣写的宪政考察报告。

毫不夸张地讲,那时的杨度就是颇受瞩目的顶层设计者,朝廷大佬们是要听他授课的。

然而,因为清廷对皇权的依恋,以及袁世凯的野心,本算国家前途道路的君主立宪最终没能实现。

民国建立后,虽然共和政体未必适合当时的中国,但潮流已无更改的可能,说的直白点,受了几千年封建帝王的专制统治,民间再无容纳国家有“君”的现实。

理智地讲,杨度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并不是反动的,落后的,但他忽视了时代潮流。

不管你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乃至是良苦用心,一旦逆时代潮流,你就是罪人。

正因为轻视了这一点,随后他和袁世凯一同走进了万劫不复,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怂恿袁世凯称帝的前前后后,杨度再也不是有为君子,他彻头彻尾地变成了无耻且投机的政客。

文人卷入政治,最糟糕即莫过于此,从理想君子堕落成政治婊子!

但杨度这个人奇就奇在,堕落之后他并没有彻底沉沦在历史中,相反在深刻反省后,他竟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重新站立了起来。

他先是加入了国民党,后又加入了我党,并且在白色恐怖下为革命做了很多事。

他自己两句诗很能概括他这个民国奇人——

他生命的大半程追求的是“圣主开基第一功”,最后一小程追求的却是“男儿报国争先死”。

其他网友回答

杨度是清末民国初的传奇人物,他表面上看似一个飘忽不定的谋士,而实际上,他骨子里有一种执着之气,执着于探索医民救国之道。

在杨度病中自写挽联道:“帝道真知,如今都成过去事;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而他的恩师、近代最后一位纵横家王闿运却说:“弟子杨度,书痴自谓不痴,徒挨一顿骂耳。”蔡锷将军很能理解杨度,他说:“湘人杨度,曩倡《君宪救国论》,附袁以行其志,实具苦衷,较之攀附尊荣者,究不可同日语。望政府为国惜才,俾邀宽典。”

杨度(1875年1月10日-1931年9月17日)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师等。杨度是农民子弟,后来,他考取了秀才,并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顺天府乡试成举人,但是,第二年之后,他甲午科、乙未科会试均落第,在会试期间,恰逢康有为等“公车上书”,他也跟随着,当时,他认识了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等。后来,他回到湖南,师从于船山书院一代名儒王闿运,从王闿运那里学到了纵横学、儒学和各家学说。杨度尤其醉心于帝王之术,他曾对友人说:“余诚不足为帝王师,然有王者起,必来取法,道或然与?”杨度执着于以帝王之术来经营世事,努力想当帝王师。他成了当时最博学并深谙谋略的杰出谋士。

杨度是一个敏锐机智、思想活跃的人,他并没有因谙熟帝王之学而拒绝新观念,时局的变化使杨度开始兴趣新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湖南推行新政,谭嗣同、熊希龄、唐才常、梁启超等在长沙办时务学堂,而杨度与蔡锷、刘揆一等一起去听课学习,并开始议论当时国事。新学让他开阔了眼界,他觉得不能仅仅守住旧学而坐井观天了,于是,开始了他游学东洋的历程。

杨度像

第一,留学日本,研究宪政,坚持走君主立宪救国道路

杨度曾两度到日本留学,第一次是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当时,杨度的恩师一直劝王闿运不要出国,但杨度当时接受了新学,对于出国是很向往的,于是,杨度瞒着他的老师自费留学日本,进入了东京弘文书院师范速成班学习。他与黄兴等是同学,当时日本受维新活动的影响,思想很活跃,中国有相当一些留学生都受到了影响,杨度也受影响,他开始积极做一些与新思想密切相关的事。

比如,在弘文书院师范速成班的结业会上,东京弘文书院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发表了贬低清国人的言论,杨度受新思想的影响,有一些教育方面的见识,他便当场与校长就国民性和教育问题进行激烈辩论,引起广泛的关注。后来,杨度以《支na教育》为题,将他在辩论中发言的内容发表在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上,而这篇文章得到了中国留日学生的大力支持和广泛赞誉,杨度成了留日学生中的名人。

再如,杨度在留日期间,曾与湖南留日同乡杨笃生等创办了《游学译编》,这刊物在留学生中很有影响。可是,《游学译编》需要经费,但在日本很难筹到经费,为了让《游学译编》继续办下去,杨度不得不回国筹集经费。杨度回国后,先去拜访他的恩师王闿运,之后,他奉师命谒见了张之洞,张之洞一见杨度便对他非常欣赏,认为杨度是一个很有才的年轻人。

杨度的才识逐渐受到了当时湖南文化官员的重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被保荐入京参加新开的经济特科进士考试,初取一等第二名。而一等第一名是梁士诒,可是,梁士诒却因为其名字而倒了大霉,他的名字被解释成了“梁头康尾”,与康梁戊戌变法联系起来,慈禧太后很讨厌这名字,梁士诒被除名,杨度也受影响,而且,杨度是湖南师范生,在日本期间有攻击清廷的言论,被怀疑与唐才常是同党或革命党,因而被除名,并受到通缉。后来,梁士诒成了北洋政府的财长,成了杨度的政敌。

杨度被通缉之后,回到了家乡,期间他娶了中路铺黄氏仲瀛为妻。但是,杨度一直向往着接受新思想,在结婚后不久,他便第二次赴日本东京,再次进入了弘文学院学习。刚好他的弟弟和妹妹是湖南省第一期官费留学生也到日本留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秋,杨度与梁启超在横滨相遇,他们忧虑国事,为国家的未来而担忧。杨度对应着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创作了《湖南少年歌》发表在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上,表达了湖南人救国勇气,他写道:“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尽掷头颅不足痛,丝毫权利人休取!”至此,杨度与梁启超成了志同道合的人。

第二年,杨度从弘文学院转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而在政法大学的经历对杨度后来人生的影响非常大。当时,他与汪精卫的是同学,与蔡锷更是关系十分密切,蔡锷休假日都到杨度家吃饭。入学第二年,杨度被选为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后又被推举为留美、留日学生维护粤汉铁路代表团总代表。

这期间,杨度做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比如,他带头请愿,要求废除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美粤汉铁路借款续约,主张收回路权,由清政府自办,以维护国家主权;他发表《粤汉铁路议》申明他的观点。

再如,杨度在政法学院集中大部分学习精力,研究西方各国的宪政,逐渐成了宪政理论专家。同时,他在思想意识上,他开始坚持宪政立场。因而,当时在留日学生中关于保皇派与排满革命派的争论中,杨度并不介入两派论争。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以留日学生维护粤汉铁路代表团总代表的身份回国,与他的老师王闿运研究关于维护粤汉铁路权的对策,最后决定提出官绅筹款自办。他带着方案去拜见张之洞,他的方案得到张之洞的大力支持。不久,清廷收回了粤汉铁路的自办权。杨度干得很漂亮,他因此事的成功而声望大增。

杨度在东京还遇到了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孙中山,可是,他与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却是不一样的。杨度与孙中山曾就中国的前途问题辩论过多次,“聚议三日夜不歇,满汉中外,靡不备论;革保利弊,畅言无隐。” 杨度虽然不赞同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但他却将黄兴介绍给孙中山,促成孙、黄合作,成就了孙、黄后来的革命情谊。

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时,极力邀请杨度加入,但都被杨度拒绝了。杨度很开明地向孙中山表示:“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参看章士钊《与黄克强相交始末》等)此后,杨度很长时间一直没有与孙中山合作,孙中山坚持要革清廷的命,而杨度坚持走君主立宪救国道路。

杨度在日本的学习活动和经历以及他所接触的人表现一个重要现象:近代中国早期的革新者,如孙中山、黄兴、蔡锷等,都是在日本开始他们的活动的。

杨度雕像

第二,从议政到从政,执着于君主立宪

弱国无外交,清廷的腐败软弱使海外留学生也受遭殃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文部省颁布无理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并称清国人“放纵卑劣”,肆意侮辱清国人。留日学生群起抗议。杨度以留日学生干事长的名义递交抗议书,带头向日本政府抗议。

当时,在关于留日学生的学业问题上,留学生意见不一,分为两派,一派主张自办学校;另一派主张向日妥协。湖南人、华兴会创始人之一、中国同盟会会员陈天华蹈海殉国,以示对日抗议。杨度作为总干事长,被一些留学生指责为办事不力,工作很困难。

此时,国内开始掀起了关于宪政的讨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派出镇国公载泽以及端方、徐世昌等五大臣至欧洲、美国、日本考察。考察大臣为了给清廷交上考察报告,五大臣出洋的参赞熊希龄到了日本之后,他知道杨度和梁启超学识丰富,且对宪政比较了解,便请他们执笔起草报告,于是,杨度便写成了《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而梁启超写了《东西各国宪政之比较》),这些报告影响巨大,杨度声名显赫。五大臣回国后,清政府参照杨度的报告下诏预备搞立宪制度。杨度作为立宪派的思想代表也从此开始扬名。

之后,杨度在日本的相当一段时间,皆是在努力宣传宪政,传播宪政思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杨度在东京创立《中国新报》月刊,他自己任总编。此时,杨度与梁启超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杨度坚持“不谈革命,只言宪政”,因此,他也与孙中山等在政见方面分开了。接着,杨度很勤奋写文章,他发表14万字的重磅论文《金铁主义》和其他不少文章。其主要论题是宣传君主立宪,主张成立政党,建立国会,实行宪政。杨度还组织政俗调查会(后改名宪政讲习会、宪政公会),以设立民选议院为立宪运动的中心目标。不久,梁焕奎、范旭东筹备湖南宪政公会,想请杨度为会长,恰遇当时杨度的伯父逝世,杨度回国,担任成立湖南宪政公会会长,起草了《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他请他的老师王闿运修改后,联络很多湖南名流联名上奏,掀开了清季国会请愿运动之先河。杨度的影响越来越大。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春,当时清廷的两位重臣袁世凯、张之洞,联合保荐杨度,以他“精通宪法,才堪大用”为由,清旨让他入朝出任宪政编查馆提调,因他仅有举人功名,只能是候补四品。杨度开始从议政走向从政,当起了清朝的官员。

此时的袁世凯对杨度非常重视,他想利用杨度的宪政知识来为他的政治目的服务。袁世凯专门请旨,让杨度在颐和园向清廷的皇族亲贵讲解立宪精义,并主张开设民选议院。之后,杨度还被清廷委任为高级讲师,经常出入颐和园,为王公大臣们补学宪政知识。清政府在袁世凯等人的倡议下,开始要搞“立宪”,而立宪活动的文件基本上都是由杨度执笔起草的。杨度成了清廷立宪活动的理论和政策权威。

清廷的所谓“立宪”活动开始了,宣统三年(1911年),清廷真的成立了“皇族内阁”,杨度因筹备活动有功,加上袁世凯等人的推荐,他成了“内阁”中的统计局局长。杨度的这一段经历,使他与袁世凯的关系越来越近,两人建立了很深的私交。杨度感到袁世凯对他有知遇之恩,而且,他感到袁世凯是一个能做大事的人,杨度开始想起了他年轻时的帝王之学,他感到袁世凯正是他想找的不一般的人物,杨度在心里从此开始把自己当成了袁世凯的帝师,并且很忠心地辅助袁世凯,为他做事,维护他。

杨度接二连三地为袁世凯忙乎着,甚至冒险维护袁世凯。比如,清廷摄政王载沣一直把杀袁世凯认定为清皇室最危险的敌人,他想杀了袁世凯,让杨度起草诏书,杨度竟然敢拒摄政王令,据不草诏,并冒死找理由想救袁世凯。

再如,袁世凯离开朝廷后,在家乡装着钓鱼,此时武昌起义爆发,杨度特意跑到袁世凯的故乡去,当起了袁世凯的幕僚。

又如,宣统三年(1911年),袁世凯加入了内阁,杨度也当了内阁学部大臣,但是,杨度感到袁受到排挤,杨度便与汪精卫发起了“国事共济会”,杨度利用他与孙中山、黄兴等的关系,为袁世凯与南边革命力量进行调停,杨度成了袁世凯的联络代表之一。

从此时直到民国元年(1912年),杨度一直坚持他尊崇的“君主立宪制”,期间,黄兴到北京时,曾极力邀请杨度加入国民党,但他没有答应,留念他的立宪理念。后来,与宋教仁、覃振一起并称国民党桃源三杰之一胡瑛也诚心邀请杨度加入国民党,杨度却提出,只有国民党放弃“政党内阁”,他才会考虑加入,这表明杨度依然坚持他的君主立宪主张。

杨度支持袁世凯是尽心尽力的,他甚至还特意邀请他的恩师王闿运出山,进京担任袁世凯内阁的国史馆馆长。

杨度这一时期一直想通过君主立宪制来振兴国民,他认为中国应像日本一样,实行君主立宪制,这种制度最适合当时的中国现实;而在杨度的内心深处,他一直有一种之前他老师王闿运教育他而形成的“帝师”心理在作怪,这也使他后来继续追随搞复辟的袁世凯。

第三,追随复辟,写下了人生最大败笔

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的野心露出来了,他解散国会,背叛了原来与南方革命力量合作的约定,而此时,杨度却当上了袁世凯组建的参政院参政。第二年,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为袁世凯摇旗呐喊,他大声呼吁:“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

作为曾经新思想的代表,杨度此时已经在思想上落伍了。时代变了,而杨度却仍坚持着“君主立宪”。他的大声论调让袁世凯喜出望外,大肆称赞,袁世凯称杨度的论调是“至理名言”。

杨度对袁世凯的卖力还不止于此,杨度在袁世凯政府当学务副大臣时,与孙毓筠、刘师培、李燮和、胡瑛、严复等人共同发组织了“筹安会”,杨度任理事长。他们极力主张和宣传君主立宪制,为袁世凯称帝打造舆论。袁世凯对杨度十分欣赏,亲自为杨度赐匾,题上“旷代逸才”四个字,以此来表示对杨度的特别恩宠。

杨度沉溺于他的“帝师”梦想中,而洪宪帝制的政策一出台,杨度便广受声讨与唾骂,连杨度原来的挚友梁启超也称杨度为“下贱无耻、蠕蠕而动的嬖人”。

在激烈变化的时局中,大浪淘沙,逆潮流的守旧者必然被淘汰,但他们往往不问责自己而是怪罪别人。洪宪帝制失败后,袁世凯在临死前大声喊着:“杨度误我!”他认为正是杨度坚持君主立宪制影响了他,使他复辟帝制。

而袁世凯死时,杨度却为他写了挽联:“共和误中国,中国不误共和;千载而还,再评此狱。明公负洪宪,洪宪不负明公;九原可作,三复斯言。”

洪宪帝制彻底失败,黎元洪当上了总统,他所发布的关于“惩办通缉帝制祸首令”时,杨度被列在第一位。这个时候,杨度遁入空门,闭门修佛,他以“虎禅师”为名写了不少论佛的杂文、偈语,以佛学态度思考人生。之后,张勋兵变搞复辟,清廷邀请杨度入京,杨度拒绝,并通电给张勋等说:“所可痛者,神圣之君宪主义,经此牺牲,永无再见之日。度伤心绝望,更无救国之方。从此披发入山,不愿再闻世事。”

此后,他作为俗家弟子,进入佛境,学佛参禅,悟出了禅的精神即是“无我”,大讲“无我主义”的“新佛教论”。

第四,告别君主立宪,转向共和,最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其实,年轻时专攻帝王学、纵横学说,之后又接受新思想,并执着于君主立宪制的杨度,很难真正地倾心于佛学。君主立宪失败之后,杨度不久之后又活跃于政治舞台上。

此时,杨度的政治主张逐渐由君主立宪制渐转向民主共和。民国十一年(1922年),南方的局势严重,陈炯明叛乱,杨度受孙中山委托,以孙中山特使的身份通过曹锟的秘书夏寿田,极力游说曹锟,有效地阻止了吴佩孚对陈炯明的援助,帮助孙中山度过政治危机。孙中山赞扬杨度能履行政治家诺言,没有忘记在日本东京时的约定。

民国十一年(1922年)杨度终于告别了以前的政治主张,在上海加入中国国民党。对此,孙中山很高兴,特电告国民党全党,称赞杨度加入国民党为“此次来归,志坚金石,幸勿以往见疑”。此后,杨度到山东,策应张宗昌北伐,为北伐作贡献。

杨度加入国民党之后,经常与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一起活动,并通过孙中山认识了共产党员李大钊等,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了解共产党的理论主张。1927年,李大钊被捕,杨度在北京想尽办法营救李大钊和中国近代著名报人成舍我。但未能成功把李大钊等救出来。

民国十七年(1928年),杨度到了上海,在上海定居下来,此时,他一方面以经营字画作为表面营生,实际上,他成了杜月笙门下的“清客”;另一方面,他暗中为共产党提供过不少情报,他还加入中国互济会,捐助过大额经费。

在上海时,杨度最后写的作品是《杜氏家祠记》和《杜氏家祠落成颂》,是为杜月笙大说好话的,他在文章中赞杜月笙说:“予初闻杜君名,意为其人必武健壮烈,意气甚盛;及与之交,则谦抑山下,恂恂如儒者,不矜其善,不伐其能。人向往之,其德量使然也”。

民国十八年(1929年)秋,中国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残酷镇压中国共产党,而杨度由于之前与李大钊等杰出共产党的交往,逐渐了解共产党的主张,他感到共产党才是能救中国的政党,于是,在共产党最艰难时期,杨度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潘汉年介绍杨度入党,伍豪(周恩来)亲自批准,杨度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周恩来单线联系。后来,周恩来撤离上海,由夏衍同杨度单线联系。

对于杨度加入共产党一事,当时有人讽刺他是投机分子,而杨度厉声反驳:“方今白色恐怖,云何投机?”杨度的共产党身份是严格保密的,极少人知道他的这一真实身份,直到四十多年后周恩来病危时,才将此事公布于世。当时,周恩来派秘书来告诉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王冶秋,让他转告《辞海》编辑部:《辞海》上若有“杨度”条目,要把他最后加入共产党的事写上。

杨度晚年在上海与家人合影

孙中山先生曾建议杨度写一部《中国通史》,杨度开始做准备,搜集了不少资料,还写出了大纲,但是,杨度近六十岁时,有肺痨病和费病,撑不住了,1931年9月17日在上海租界因病去世,逝世后安葬在万国公墓。周恩来、潘汉年都前往吊唁。

杨度有功有过,有靓丽的革新举动,有传播新思想的光辉业绩,但他也有过保守,有过违背历史潮流的荒唐行动,特别是在袁世凯称帝时极力维护帝制,虽然在“君主立宪”问题上,袁世凯重在“君主”,而杨度重在“立宪”,但毕竟是逆潮流而动的,他因此也为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大的败笔。不过,在他晚年,他接触马克思主义,在白色恐怖的严峻背景中,他加入了共产党,这是他真正的觉悟。

杨度虽有过,但他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他的努力是应该肯定的:

首先,在清廷腐败,内忧外患的局势下,他是最早想通过建立“宪政”来实现救国梦想的积极知识分子之一,杨度所撰写的《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实行宪政程序》等,是中国最早较系统地阐述“宪政”理论的文章,对于传播宪政思想,反对腐败清王朝意义重大。

其次,他和梁启超等很早就想组织新政党,推动清廷政治改革,他们酝酿把新政党命名为“宪政会”,计划将建党的本部设在上海,由杨度出任干事长,他们还初步讨论新党的纲领,将其定为:“尊崇皇室,扩张民权;巩固国防,奖励民业;要求善良之宪法,建设有责任之政府。”(《杨度 “君宪国师”的哀歌)他们还筹划在国内争取政界要人和立宪名流加入。这虽然有与清政府妥协的一面,但在当时提出建立新党,提出“扩张民权、巩固国防、奖励民业”,这是进步的举动。

再次,杨度在传播宪政思想方面的贡献是最大的,起先,他联络湖南士绅在长沙成立宪政讲习会湖南支部,并上书清政府请开国会,这是最先提出召开国会的。之后,在杨度的领导下,组成宪政讲习所,扩大活动范围,他们以“开国会”为名扩大号召力,向政府请愿。再后来,其声势浩大的宪政传播迫使清政府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月,让宪政讲习所更名为“宪政公会”,并成为清廷民政部批准的合法组织。杨度召开评议会,重新修订章程,确立该会的宗旨为“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杨度出任改选后的常务长。这虽然有妥协的一面,但在当时却是确实可行的,杨度的这些活动对于促进社会政治改革是积极的,也是进步的。

最后,看看杨度很矛盾却又很真诚的两幅对联——

袁世凯称帝时,他写对联《贺袁世凯称帝》,把袁世凯夸得很肉麻:

“听四百兆人巷祝衢歌,恍亲见汉高光,唐贞观,明洪武;

数二十世纪武功文治,将继美俄彼德,日明治,德威廉。”

而对于领头推翻洪宪帝制的蔡锷将军,他也写对联真诚悼念:

“魂魄异乡归,如今豪杰为神,万里江山空雨泣;

东南民力尽,太息疮痍满目,当时成败已沧桑。”

其他网友回答

作为地地道道的湖南人,杨度流亡日本时,曾作《湖南少年歌》:“我本湖南人,唱作湖南歌。湖南少年好身手,时危却奈湖南何?湖南自古称山国,连山积翠何重叠。五岭横云一片青,衡山积雪终年白……”此歌首刊于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上,其爱国之心、慷慨之志、磅礴之气,如一记闷棍,敲打在沉睡国民的头脑之上,成为了时代的强音,尤其一句“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曾激励无数人前赴后继,为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抛头颅洒热血。

杨度,字皙子,湖南省湘潭县人,1892年考取秀才,1893年考中举人,后参加会试落第,支持“公车上书”,因此与袁世凯、梁启超等结识,后回湘潭,师从湘中名儒王闿运,入王闿运师门学习三年,王闿运精通帝王之学,醉心帝王之术,杨度深得其学,并对他一生的事业追求产生极大影响。

后来,杨度开始接触新学。世纪之交,西学东渐,湖南推行新政,梁启超、谭嗣同、熊希龄等人在长沙开办时务学堂,杨度甚觉新鲜,与蔡锷、刘揆一等人一起参加学习,谋求兴国安邦之道。不久,在西学的影响下,杨度两度自费留学日本,先后在东京弘文书院、日本法政大学学习,期间曾与黄兴、蔡锷同学,与梁启超过从甚密,并结下深厚友谊,这些经历和交往,都对杨度的思想产生过影响。

1905年,杨度以留学生维护粤汉铁路代表团总代表的身份,带头请愿,发表《粤汉铁路议》,要求废除1900年中美粤汉铁路借款续约,主张收回路权自办,最后粤汉铁路权成功收回,杨度因此声名四起。

从《湖南少年歌》中可以感觉到,杨度当时非常敬佩美国总统华盛顿,说明他曾经向往过共和国体,后来却转向了支持君主立宪,而且不遗余力,这种转变可见王闿运的帝王之学对他的深刻影响。

1908年,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开缺回家,许多人避之不及,杨度却看上了袁世凯这棵“大树”,不但为落寞归家的袁世凯送行,还时不时专程前往袁家嘘寒问暖,献计出谋。民国之后,他甚至还对人说:“余诚不足为帝王师,然有王者起,必来取法!”什么意思?意思是袁世凯非帝即王,我杨度只要袁公上台,咱就是帝王师,辅佐他成为日本明治天皇那样的有为之君。说这话时,杨度脸上是何等自信!然而,民国已立、皇帝早已成为时代所抛弃如臭气熏天的裹脚布,杨度却仍然醉心其中,其观念又何其落后!

后来,主张君主立宪杨度,果然发起组织筹安会,为袁世凯称帝鼓与呼,捧起了这场天大的闹剧,最后,自己也成为了有识之士共同讨伐的对象,被人以漫画讥为“走狗之首”,连曾经的知交梁启超都公然与之决裂,一世英名,付诸东流。

杨度作为清末民初的有志之士,有爱国之心,有谋国之举,四处奔走,竭力鼓呼,其心若赤子,然而,虽心赤,才不继,虽志坚,眼光浅,虽大才槃槃,雄辩滔滔,终不脱书生意气。据说,袁世凯抱恨去世前,曾经大呼:“杨度误我!”

其他网友回答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林小静

杨度是清末活跃在政坛的风云人物,曾长期主张君主立宪的思想,在清末民初纷繁复杂的政治派别中,杨度既不属于革命派,也不完全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张玉法先生曾称杨度是“立场介于保皇与革命之间”。杨度虽是主张君主立宪的代表性人物,但他的政治主张却先后几次发生过剧烈的变化:1908年4月他进入清政府宪政编查馆后,从反对清政府到为清政府辩护,与此前的君主立宪论相差甚远。其后,他又重申君主立宪的主张,两次参与复辟活动。

杨度

早年杨度曾留学日本,在那里他逐渐形成了以开国会广造舆论、以国会推动立宪的思想,通过考察比较世界各国的政体后,他指出最适合中国的当为君主立宪制。杨度倡导的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基础上建立责任内阁,君主是国家元首,责任内阁则是政府,杨度指出中国要想富强起来,必须变革现有的政治制度,将国家改造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他主张君主立宪论主要出于两个原因:第一,在君主立宪制度下,掌握最高权力的应为国会,这样才可达到“发达国民”之目的;第二,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因中国封建贵族势力庞大,难以在短期内铲除,因此他认为“尤不必以君主一人之故,而牺牲全国人民以敌之,贻国家以危害”。

杨度手书

1907 年1月,杨度出于“因国事危迫,举世无一定之方针,欲对国民有所陈说”的目的在东京创办了《中国新报》,其后不久他在《中国新报》上发表了《金铁主义说》一文,比较了世界上的民主立宪国和君主立宪国,认定最适合中国的是君主立宪制,而非民主立宪制。他说:“金者黄金,铁者黑铁;金者金钱,铁者铁枪;金者经济,铁者军事,欲以中国为金国,为铁国。变言之即为经济、军事国、合为经济战争国。” 1907 年 7 月,杨度与熊范舆等人在东京成立了宪政讲习会,他不仅通过《中国新报》鼓吹召开国会,而且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同时抨击了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不过悬立宪之虚名,以召革命之实祸而已。”

杨度

杨度主张的君主立宪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他认为君主立宪制下负主要责任的应为责任内阁,它是民富国强的保证,“政治革命之目的,则以改造责任政府为其惟一之目的。”但同时责任内阁时刻受到国会的监督,对于责任内阁不负责任之行为,国会有权对其进行弹劾并改造。第二,他着重鼓吹要召开国会,因为国会的本质是代表人民参政议政,但是杨度所主张的国会并不是从普通民众中选出,能进入国会的人必须是“有身家智识者”。第三,杨度强烈呼吁要尽快制定宪法,君主立宪制下,宪法的主要作用在于限制君主的权力。可见,这时杨度极力倡行的君主立宪制仍是要限制帝王的权力。

1908年4月20日,杨度经袁世凯和张之洞等人的推荐进入了清政府的编查馆,负责起草宪政法令章程,从此杨度的立场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他不再主张反对清政府,也不再强烈请开国会,而是赞扬“政府公忠”。即便日后民间都在抨击清政府的假立宪时,杨度仍就任了清内阁的统计局局长,完全成为了清政府的御用官僚。清政府覆亡后的1915年3月,杨度又站在了袁世凯复辟帝制一边,极力鼓吹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好处,不过这时他的君主立宪论与早前的却已大相径庭了。

参考文献;

侯宜杰:《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杨度》,《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1期。

蒋懿菊:《杨度思想转变初探》,《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唐自斌:《杨度与民初两次复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第2期。

左玉河:《立宪乎,共和乎:辛亥革命前后杨度的心路历程》,《安徽史学》2013年第4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其他网友回答

在国家积弱积贫的年代,多少人为了打倒列强使国家富强,上下求索,四处探索,产生奇人杨度,是时代的产物。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