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红楼梦》里的李纨这个人?
优质回答:
李纨(首见第二回),金陵十二钗之一。李守中女,贾珠妻,贾兰母。她出身于金陵名宦之家,从小受封建礼教熏陶。青春丧偶之后,她被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清静守节,面对贾府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俨然是一个局外人。除了晨昏定省,礼尚往来,她大部分时间幽居在稻香村中,或做点针黹,或课子读书,即使受命暂时理家,也只“按例而行”,并不“多事逞才”,以致得到了“大菩萨”的美名,小厮们也都说她是“第一个善德人”。但一旦与姐妹们走进诗的王国,她便焕发了青春。她第一个支持探春起诗社,第一个自起诗坛别号,她还自荐执掌诗坛,挥洒笑谈,诗兴勃发。她行酒令时抽得的花签是“霜晓寒姿”的老梅,她也十分喜欢栊翠庵怒放的红梅。可以说,“香欺兰蕙”的梅花是这个美而不艳,洁身自好的少妇的象征。
她不轻易臧否人物,却有着自已的好恶标准。平儿受冤打,她首先抚慰;黛玉病笃,独有她流着泪赶去看视。以凤姐之尖利泼辣,从未有人敢当面针砭和使凤姐让步,独有她这“厚道人”却连笑带挖苦地做到了,逼得凤姐当着众人面笑着直讨饶,连呼“好嫂子”。与姑娘们嬉笑在大观园的时光终究是短暂的,在漫长的生涯中,她只能“竹篱茅舍自甘心"(第六十三回李纨抽得的花签诗句)。判词和《红楼梦曲》都表明,李纨晚年正当因子得贵,诰命加身之时,却随即死去,终究是一场“梦里功名”。对以一生的凄凉悲苦,换取了“虚名儿与后人钦敬”的节妇们,作者表露了沉痛的哀怜之情,实际上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于妇女的摧残。续书写了贾兰中举,却未突出李纨“昏惨惨黄泉路近”的结局,一定程度上与曹雪芹原意相悖,减弱了这个被封建礼教葬送了青春的节妇的典型意义。
其他网友回答
李纨在《红楼梦》十二金钗中排名第八,是荣国府长孙贾珠的妻子。遗憾的是,丈夫过早离世,撇下了她和5岁的儿子贾兰。从此守寡,心如:“槁木死灰”,情绪极为消沉。有的红学研究者对李纨说三道四,褒贬不一,莫衷一是。那么,应该如何评价李纨这个人呢?
李纨在《红楼梦》中出场比较晚,是作者虚拟人物。她性情忠贞,端庄秀丽,明白事理,处事圆滑,超然物外,内心有着沧桑之痛。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与她的身世,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李纨是金陵名宦之女。她的父亲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其家族知书达理。其父继承家风以来,遵循古人教导“女子无才便为德”,对李纨要求可以不读书,但要认真读《女四书》、《列女传》等,记得前朝贤女,认得几个字,以懂得“三从四德”为终极。李纨就是在这样家庭中长大。
李纨嫁到贾府成为长孙贾珠的妻子,其地位可行而知了。不幸的是其丈夫过早去世,扔下了她和5岁的儿子。在这种情境下,李纨应该怎样面对呢?改嫁?那是不可能的,她所受的教育不可能改嫁。那怎么办?这就是她为什么把精力用在孩子身上,而自己却包容,洒脱的主要原因。
李纨没有因为家庭遭到变故而灰心丧气,萎靡不振,而是似换了个人,把精力全部用在孩子身上。监督并督促他读圣贤书,为科举考试做好案头准备,同时,还安排他学习武术,寄望他成为能文能武的人物,在她的心目中,孩子就是她的希望,寄托着她的梦想。
李纨为了自己的生活充实,安排好孩子之外,就是把精力用在贾府中的姐妹身上,用自己的胸怀迎合姐妹们的意望。她组织诗社,自荐诗社负责人;拿出自己居住的稻香村作为社址;她接受林黛玉建议为自己起了名号:“稻香老农”;她又提议特邀王熙凤做诗社监社御史,以解决经费问题。王熙凤对此也甘拜下风,因为她非常清楚,大观园众女人们的心,已经与李纨相通了,决不能再与李纨闹别扭了,再说也用不着。因为,李纨在权力斗争中已经弃了争夺,即便对她说说狠话、也只不过快活快活自己的嘴巴而已,妯娌俩只有矛盾而没有抗争了,愿以和平共处了此一生。
李纨的性格表面看上去很乐观,开朗,无所顾忌,有种超然处世的态度。
李纨的诗知识广博,内蕴丰富。贾宝玉曾评论李纨诗,赞扬道:“善看,又最公道”。也许,这就是《红楼梦》作者,是想通过诗社,来写出李纨的才情所设计的精彩篇章吧?因为,我们所看到的李纨,平日没怎么样,都是些平常事,给人以无好,无为,不得不为之感觉,是在礼教压迫下的牺牲品。
其实,李纨的性格并不是与世无争,心如死灰。她的性格是光彩的,《红楼梦》作者把李纨安排在贾府,丈夫早逝,与5岁孩子在一起生活,同时,把孩子培养成状元,与姐妹们组织诗社,不谈家务政事,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目的就是衬托李纨内心的愁苦。果然,李纨孩子贾兰考中举人,成了进士,征战南北,壮烈牺牲。孩子的死,对她打击是致命的,落了个“枉与他人作笑谈”的结局。
李纨的性格是随着社会与人生的变化而变化。其实,她的命很苦,只是从表面上看不出来而已,因为她的性格决定了她必须要有旁若无事,做好“三从四德”。
李纨早已看透了当时的社会与人生,能忍则安,这些已形成了她包容一切的性格,这与封建社会“三从四德”有直接的关系。
李纨的这一性格是虚伪的。表面看是为了孩子,为了他人,其实,她是为了自己,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她的虚荣心在客观上成就了孩子,满足了周围姐们们的餍足,同时也达到了自己主观上的欲望。
总之,李纨的性格不现实,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人,有了遭遇,要正确面对,不要听任社会和他人的非议,改嫁有什么不对呢?当然,在那个封建社会环境下,改嫁也是很难的事,但是,也要为自己考虑好后路,不能只看现在,不望将来。这样性格必然导致孤独凄凉的悲剧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他网友回答
人是会变的,本来是活泼可爱的,但是受了伤以后就不会像从前那样了,李纨这个人也不列外[呲牙][呲牙][呲牙]
其他网友回答
李纨,贾宝玉亲嫂子,贾蘭的母亲。由于贾珠早夭,李纨青年守寡,侍亲养子。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红楼梦里对李纨的描写大多数都是赞美的,但是在李纨的判词中,作者讽刺她“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至于在判曲中,更是直接批判她“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所以李纨这个人,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她能在贾府这样人多口杂的环境中,独善其身,虽居是非之中,却远离是非之事,所以李纨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人,却不像王熙凤那样锋芒毕露,而且真正的大智若愚,比薛宝钗做的还要好。
在红楼梦里,长辈对李纨的评价应该是比较不错的。比如凤姐要过生日,李纨也要出份子时,贾母赶紧拦住她说“你寡妇失业的,那里还拉你出这个钱,我替你出了罢。”贾母这样说,至少说明贾母心疼李纨,当然更多的是对李纨年轻守节的一种认可。奴才们对李纨的评价是“浑名叫作‘大菩萨’,第一个善德人。”仆妇也都认为李纨是个“厚道多恩无罚的”,连王夫人都认为自己儿媳妇“尚德不尚才”,所以李纨在红楼梦的名声很好。这就给很多读者一种假象,即认为李纨是一个肯吃亏的老好人,因为老好人多半都肯吃亏。
实则不然,李纨非常精明。从她领着大观园的小姐们,去找凤姐拿银子。让凤姐当面揭短后,岂料李纨唇枪舌战,吧王熙凤一顿猛批,口才之好,语言之犀利,连王熙凤都得甘拜下风。所以这才是李纨的真实面目,或者说真正性格。平时李纨的和蔼可亲,尚德不尚才,虽然不能说是装出来的,至少不是她最真实的状态。
李纨自己的利益如果没有受到侵犯时,她与世无争;如果她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她立即针锋相对,强烈反抗。所以李纨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人,她绝非是红楼梦里所说的 “大菩萨
”,如果李纨真的是菩萨心肠,那么作者也不会批评她“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所以大菩萨的称号,对李纨来说是一个讽刺。也有不少读者分析,认为李纨非常吝啬,不肯自己拿银子陪小姑子们玩乐,这属于瞎盖帽子,能用官中的钱,为什么要用李纨自己的钱。陪小姑子们玩乐的花费,本来就应该让李纨出。属于在金钱上,李纨就是一个寻常人,谈不上大方,也谈不上吝啬。该花的钱,她也会花。
故而李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第一她是一个对人无害,但是也不允许别人伤害她的女人。第二她是一个合格的儿媳妇,一个非常负责的母亲,一个中规中矩的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