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什么让张廷玉进太庙(雍正为什么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网友提问:

清朝张廷玉为何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最主要的核心是——面子,我乾隆不要面子的么?

我乾隆对你张廷玉再好,也经不起你的一再作死啊?

乾隆十四年十一月, 在一次君臣谈话中, 皇帝关心地问起张廷玉的身体。 年事已高的张廷玉则借这个机会, 试探着提起了退休。

乾隆微微沉吟了一下, 说, 我再想想, 你先退下吧。恻隐之心使皇帝决定放他归去享几年清福。 于是乾隆发布谕旨:“(张廷玉) 乃自今年秋冬以来, 视前大减, 盖人至年高, 阅岁经时, 辄非曩比。 召见之顷, 细加体察, 良用恻然……强留转似不情, 而去之一字, 实又不忍出诸口”, 因为“座右鼎彝古器, 上欲久臣几席, 何况庙堂元老, 谊切股肱?”

乾隆派人把这道谕旨送到张府, 说是否真要退休, 听他自行选择。

其实很明显,乾隆内心的想法是,我让你选择退不退休,然后你上书回复一个,虽然我很老了,很难了,但是最后我选择不退休,那么这时候乾隆再发一个旨意,让张廷玉退休了,这不显出来乾隆帝的博大胸襟,爱臣如子,然后俩人皆大欢喜,张廷玉为天下人臣之表,荣归故里。后世,又是一段佳话。我乾隆真是太聪明了。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问题,经典博弈论的问题,张廷玉虽然知道大概率是这个理儿,但是万一你乾隆耍赖,我说我不退休了,你就坡下驴,那我岂不是惨大发了?于是他就当乾隆这个旨意是默许我退休了。然后谢了个恩,准备等着明年春天回乡。

这下乾隆吃了个哑巴亏,老兄弟,你搞我啊?我乾隆不要面子的么?但是君无戏言,明明说出来我支持你的所有选择了,那也只能就这样认了。

原本以张廷玉的资历,和乾隆的一贯对他的态度来说,配享太庙是肯定没问题的。结果张廷玉又开始作了,虽说患得患失是人之常情,但张廷玉在这个让乾隆吃了哑巴亏的节骨眼上,由儿子搀扶着, 颤颤巍巍地再一次进入紫禁城, 跪倒在皇帝面前, 尴尬的说明了自己的忧虑,“免冠呜咽, 请一辞以为券”。

听完张廷玉的请求,乾隆惊呆了,我说不给了么? 现在竟然厚脸皮的过来让我写保证书?不过虽然乾隆万般不爽,但是觉得自己英明神武,鸟生鱼汤,所以还是写了这个恩准张廷玉配享的诏书。但是因为实在太不爽了,忍不住又写了一首诗给张廷玉吐槽一下。

“造膝陈情乞一辞, 动予矜恻动予悲; 先皇遗诏惟钦此, 去国余思或过之。 可例青田原侑庙, 漫愁郑国竟摧碑; 吾非尧舜谁皋契? 汗简评论且听伊。”

汗简评论且听伊,历史怎么评价,就随他们去吧。这句话可谓相当的重了,乾隆这么好面子的人,最重视的当然是历史的评价了。

但事儿还没完。原本皇帝破例开恩,按例第二天张廷玉应该亲自进宫谢恩。没想到张廷玉又作了一把。四十多年一向极重礼数的张廷玉第二天没来,只是让他儿子来谢恩了。乾隆这下勃然大怒,我待你如初恋,你却虐我千百遍。那么张廷玉究竟咋想的呢?他是真病了实在来不了?还是觉得想要的都得到了,干脆不理乾隆了?是没有发觉乾隆之前的种种不满?还是干脆已经不在乎了?

乾隆也不知道,虽然怒发冲冠了,但朕是鸟生鱼汤,我再忍。当天下午,乾隆命军机大臣傅恒和汪由敦写旨,令张廷玉“明白回奏”是怎么回事。 汪由敦是张廷玉的门生, 与张廷玉关系极深。 他知道这回乾隆是怒大发了。赶紧派人把消息传给张廷玉,让他有点准备。

这时候张廷玉真的吓傻了,作了最后一回,第二天一大早, 天还没亮,他就跑到宫中叩头请罪。乾隆再次更是惊了,我旨意还没发出去呢,你这就来请罪了,这次再也不鸟生鱼汤了, 破口大骂张廷玉一顿,然后自己亲自写了一篇上谕,列张廷玉四大罪状…

虽然当时乾隆因不想把事儿闹大,没有追究。但不久之后,借由召集廷臣开会,开会的结果不出所料,大家一致认为张廷玉不应配享。于是张廷玉被皇帝明令取消配享资格, 灰溜溜回到了老家。

至此,张廷玉身败名裂,但故事还有下文。乾隆又因其他案子想起来这件事,遂派人去张廷玉家收回三朝皇帝的赏赐。其实乾隆这个好面子的主,主要是怕张廷玉写下什么怨怼之词留到后世,于是派人去看他家里有没有什么书籍文章。可以想见,若是真被查出了什么,那文字狱的力量足以让张廷玉家灭族。于是收缴赏赐之物变成了抄家,好在确实没有查出来什么。

但张廷玉经此打击,门生故吏散尽,心灰意冷,终于还是死了。

最后,乾隆听闻这个消息,在已经完成既定战略目标——张党的打击之后,也还是做出了眷念老臣之姿态,给张廷玉配享太庙, 恤典如常, 谥文和。

只是这个“太庙”,不知道当初的张廷玉是否还会想要呢….

其他网友回答

配享太庙,为人臣者的终极追求

太庙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供奉的主要是殡天的皇帝,后来也加进来一些有大功劳的大臣。

对于现代人来说,配享太庙有啥用?不就是死后多吃点天子吃剩的冷猪肉吗?

可对于古人来说,能够与先辈皇帝们同享一个庙堂,接受后世帝王的祭祀,那可是终极追求。

清朝国祚276年,只有26个臣子最后成功完成“配享太庙”的梦想,其中唯一的汉人就是张廷玉。

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张廷玉,三朝老臣登巅峰

在康熙年间,张廷玉就已经崭露头角,49岁当上刑部副部长,从二品大员,已经算是平步青云了。

雍正一朝,张廷玉凭借出色的个人能力和低调的性格,走向人臣的巅峰。

雍正认为张廷玉“气度端凝,应对明晰”,接连给他升官,最后做到了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兼管吏户两部,位极人臣。

雍正有多喜欢张廷玉,有两个例子可见一斑:

一是有一次张廷玉因病休假一段时间,休假结束后给雍正请安,雍正说:“我前两天给身边人说最近手臂痛,因为大学士张廷玉如朕手臂,他生病不就是我臂痛吗?”

另一次就是雍正在遗嘱中特意嘱咐乾隆:

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功甚巨。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洵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报其始终不渝。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位高权重的人臣古往今来都是非常危险的,但是张廷玉却坚持了很多年,在乾隆朝早期也是股肱之臣,究其原因,是因为此人“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就是传说中的低调有内涵,从不与君主抢功劳,为人沉静老实又能干,实在是盛世难得的好臣工。

再聪明的人也挡不住岁月,老年张廷玉被乾隆玩得团团转

乾隆这个人,实际上比雍正还难伺候。

雍正是表面冷酷内心热烈,是个真性情的皇帝,只要你保持忠诚,干好雍正交代的任务,他就会对你格外的好。

乾隆正好相反,他是表面仁慈,内心严苛,故作神秘让人捉摸不透。再加上张廷玉在乾隆时已经快八十岁,脑子不如以前好使了。

两人最直接的冲突来自于张廷玉的一次“退休申请”。

乾隆十三年,张廷玉已经76岁了,他这一生侍奉三代皇帝,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今年过古稀,位极人臣,连配享太庙这样的超级荣誉他都得到了。此时他只有一个愿望:平安着落,衣锦还乡。

可是乾隆不这么认为,他觉得“配享太庙”的大臣岂有告老还乡之理?他认为张廷玉这种行为是只考虑自己的全始全终,而对皇帝全无眷恋之情。于是把老张廷玉批驳了一顿,第二天还把自己的批驳整理成文昭告天下,将此事上升到“不守臣节”的高度。

张廷玉吓得够呛,再也不敢提退休了。

可是四年后,张廷玉80岁了,他实在承受不了朝政的繁忙,再次向乾隆申请退休。

这次乾隆不玩硬的玩软的,他对张廷玉下了一道谕旨,大意是你年纪确实大了,我强留你似乎太没人情味,但是你是庙堂元老,我实在舍不得啊。是否退休,你自己决定吧。

乾隆这是欲擒故纵,他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希望张廷玉表达依依不舍之情,自己再法外开恩让他告老还乡,一段君臣佳话留名史书。

可是张廷玉实在是太老了,他没有领会到领导的这层深意,把乾隆的谕旨当成同意他退休,于是赶紧谢恩,打包回家。

乾隆有点郁闷,没想到张廷玉临走前又来找他,希望赏赐他个铁券,确保他配享太庙的资格永久有效。

乾隆估计内心一万头羊驼飘过,不过他还是同意了,事后写了一首冷嘲热讽的诗赐给张廷玉,大意是:你这么求我实在可怜,我就特别恩准你既退休又配享太庙,我不是尧舜之君,配不上你这皋契之臣,将来历史怎么评价我们君臣,随他去吧。

张廷玉晚节不保,乾隆为了自己名声“法外开恩”

按理说乾隆的这一顿操作应该让张廷玉有所警觉,可是他毕竟已经八十多了,估计脑子都是糊里糊涂的,毫无危险意识。

按照礼仪,乾隆赏赐张廷玉铁券,第二天他要亲自去谢恩,可是他竟然因为不愿意早起,派自己儿子去代替自己谢恩。

乾隆终于发飙了,派军机处大臣写旨意让张廷玉明白回奏,而军机处的汪由敦跟张廷玉关系好,他悄悄找人告诉了张廷玉,于是谕旨还没到,张廷玉就跑到宫里叩头请罪了。

这样一来,有人给他暗通消息的事彻底暴露了。乾隆大骂张廷玉,取消了他的伯爵爵位和配享太庙的资格,后来还找个理由去张廷玉老家抄家查证。

一位清帝国的超级大臣,所有的荣誉被乾隆一夜扒光,回到故乡后张廷玉门庭冷落,根本没人敢来拜访,他就在孤独和郁闷中死去了。

不过在张廷玉死后,乾隆又下令恢复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毕竟这是自己老爹雍正留下的遗嘱,他也不好公然违背。

只是张廷玉已经死去,这件事他无法得知,似乎也没有多大意义了。乾隆说,“余于廷玉曲事保全,使彼泉下有知,当如何衔感乎?”

你说,张廷玉如果泉下有知,是会感谢乾隆呢,还是会想把乾隆带走?

其他网友回答

张廷玉一代名臣,察言观色能力极强;最终不能在乾隆时期善终,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魔咒在他身上印证,主要是张廷玉是三朝重臣,手中权利太大,被乾隆皇帝忌惮,晚年生活坎坷;二是他是汉人不是满人,满清皇室对待汉人,虽然没有蒙元那样轻视,将汉人列为三、四等人,但也重视不到哪里去;作为汉臣,能配享太庙,那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这也是满清统治者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罢了,从整个满清王朝,只有他一人配享太庙,就可以看出;所以说,他对于满清统治者来说就是一个工具罢了,老了,走不动了,也不能再继续奉献才能时,就会被统治阶级摈弃。三是权利斗争,在乾隆时期,张廷玉已是汉族士大夫的领军人物,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满族士大夫的利益,特别是雍正皇帝驾崩以后,他作为三朝元老,顾命大臣,已和当朝庄亲王同被认命为顾命大臣,这也使他树大招风,坎坷结局已注定。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各位网友发表不同的意见,相互学习,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声明一下:张廷玉晚年被乾隆取消配享太庙,但是在张廷玉死了以后,乾隆还是让其配享了太庙。

咱们分析一下原因:

张廷玉其实自己没做错什么,他一生小心谨慎,把康熙,雍正这样的主子此后的特别好,可见他的小心谨慎和办事能力是没有问题的。

他错就错在没有功成身退,见好就收。

张廷玉是三朝元老,自然不经意的就流露出来先帝对自己的赏识,可能说话间经常露出当年跟先帝公事的时候如何如何,而偏偏遇到的新领导是乾隆。一朝天子一朝臣。先帝爷用着顺手的人,新领导未必用着舒服。乾隆是什么性格的领导?号称十全老人。也就是说特别的自恋,自信。这个人非常相信自己的能力,张廷玉也是出了名的精明,能干,这两个人互相不服气,两个性格互补的人可以搭档,两个性格相同的人,可能就成了对手。乾隆就曾经公开说,先帝改革时,张廷玉也就是个秘书,无非就是整理一下奏折,无足轻重。当然这个话肯定不太客观,但可以反映出乾隆在心里就不喜欢张廷玉这个人是真的。

而且乾隆的朝政纲领跟雍正是不太相同的。雍正死了以后,乾隆把雍正的改革行政大部分都废除了。而巧的是,这些新政基本上张廷玉都参与了,而且还是主要的参与者和践行者。在这个过程中,多多少少乾隆与张廷玉会产生一些不愉快。

乾隆佩服的是自己的爷爷康熙,对于自己的父亲雍正,他并不认可。认为自己的父亲太刻薄,不仁慈。乾隆欣赏自己爷爷才是真正的仁君。这一点从他登基的时候发誓在位时间绝不超过自己爷爷就可以看得出来。而张廷玉真正大红大紫就是在雍正时期。所以乾隆要实施自己的想法能不拿张廷玉开刀吗?

最后乾隆发怒取消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导火索就是怪张廷玉了。

张廷玉告老还乡的时候,他的学生提前一天告诉了老头,结果老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还没等乾隆的正式批准诏书下来,就直接去谢恩。乾隆这么自负的人一看就火了,就说我还没正式下旨你怎么就知道的?看来你虽然告老还乡了,你在我身边还有不少的心腹啊,你还能控制我,乾隆当即下令取消张廷玉的配享太庙的资格。至此,张廷玉彻底沦落。

那为什么后来张廷玉死了以后有配享了太庙呢?

可能乾隆一直自诩自己是个大孝子。自己父亲给自己的遗言怎么能不遵守呢,反正张廷玉也死了,自己的气也出了,得了,就还让他配享太庙吧。

这个事,乾隆做的也有点任性了。

其他网友回答

张廷玉一生政路坎坷起伏,辅佐不同的皇帝遭受着不同的境遇,早年雍正时期,备受赏识得到重用,可晚期由于得罪乾隆而屡屡碰壁受到冷遇,他没能安享晚年,却在死后得到至高的殊荣。然而作为政治待遇落差如此之大的一位大臣,张廷玉是怎么死的呢?

1749年,张廷玉已身处晚年,乾隆为了将其换掉,名义上假借其已是花甲之年,特许他每逢天气糟糕的时日可以不用上朝,实际上还特意找人代其职。张廷玉为人聪明得体,便主动提出辞职归乡,在得到乾隆同意以后他要求最后上朝一次。

最后一次上朝时,张廷玉进了了一份奏折,要求皇上能遵守先皇的承诺,保证其死后能进入太庙。乾隆虽然心有不满,但是同意了他的要求。谁知张廷玉得到承诺后没有亲自谢主隆恩,而是派儿子前去叩恩,这令乾隆火冒三丈,大肆指责张廷玉不懂规矩理法。张廷玉听闻后,次日便亲自进朝叩谢皇恩。

乾隆见状便明白定是有人走漏风声,于是借题发挥执意要追查该人,并借着这个名义指责张廷玉在皇宫中安插线人间隙,发展私党,于是将之革除爵位。

人倒众人踩,群臣见状便纷纷劝告皇上,张廷玉原是没有资格入庙的。但碍于先帝的承诺,乾隆并没有罢免他入庙的权利,而是将他免官,以工作赎罪。

次年,张廷玉借学生去世之名要求归乡,并主动提出放弃入庙的资格。乾隆认为他不识时务,非常时期还要回家,便通过审判罢免了他入庙资格。

1755年,张廷玉病逝,原本已无资格入庙的他,乾隆却一改常态,认为他一代老臣,使其进入太庙。

张廷玉配享太庙

张廷玉,清朝时期的大臣,辅佐过不同的君主,仕途起起落落,在不同时期遭遇不同的从政境遇,他曾在雍正时期极度受到赏识和提拔重任,后因得罪乾隆而未能安享晚年,处处受冷,那么这位政治待遇落差如此大的大臣为何会在死后破例进入太庙呢?

雍正在位期间,张廷玉以其绝佳文笔与政治才干颇受皇上赏识与重用,任礼部尚书,教导皇子们读书,任《明史》主编,后执掌改良军机制。且张廷玉为人处事缜密老成,心思细腻独到,皇上将众事均与之商议,雍正死后,下诏使其入太庙。

改朝换代后,张廷玉不得乾隆待见,且二人之间屡屡爆发矛盾,最终乾隆取消了张廷玉的入庙资格,乾隆甚至对其恨得牙痒痒,那么为何在其死后,又转变态度令其入庙呢?

据悉,是乾隆在张廷玉病逝后,为了做出眷顾老臣的态度,且对于违背先帝的遗诏也心存愧疚,于是转变态度,宽恕了他生前的行为,谥其为文和,恩准其入庙。

然而张廷玉为什么有资格得到雍正恩典,成为破例的汉臣呢?有许多人持有这种观点,认为张廷玉在修撰清圣祖实录时删减了许多对于雍正名声不良的内容,多加赞扬其品德,掩盖其即位的真相,顺应了雍正皇帝的意愿,并且在修著明史时也杜撰了许多雍正好品行的内容,博得了他的好感,赢得其器重,因而能够成为清朝唯一破例入庙的汉臣。

张廷玉墓

张廷玉十分长寿,在83岁时高寿生病去世,他曾在雍正时期极度受到赏识和提拔重任,却在乾隆当朝后饱受排斥,屡遭冷门,却在死后由于乾隆突然转变态度破例进入太庙,那么这位政治待遇落差如此之大的大臣,他去世以后的墓在何处呢?

张廷玉出生在安徽桐城,于是他逝世以后便落叶归根,其墓地也建造在家乡桐城,总共占地七千多平,已经列入国家重点文物名单,受到了保护。

纵观该墓园,由方位上看,整个的朝向是自西北向东南,结构上是围绕着墓冢向四周扩散,看上去成扇状,由上至下的功能作用不同。墓的顶端用于摆放祭祀物品,比如供奉时用的桌子、香炉、烛台等等。墓的中间是留给后人用于跪拜的场所,左右两排分别陈设了很多座石头雕像,有动物、兵俑,还竖有碑文。张廷玉墓最底部的位置是享堂,用于张家家族族谱以及人物生平事迹典故的记录。

这座张廷玉的墓其实并不是完好保存至今的,早在文革期间,它也未能幸免于难,惨遭了几乎毁灭性的破坏。之后由国家出资修整、重建了这座古墓,他才能保存下来,留存至今让我们能够看到。至1983年,该张廷玉墓正式列入文物名单。

张廷玉一生政路坎坷起伏,辅佐不同的皇帝遭受着不同的境遇,早期雍正对它的赏识,以及晚期受到乾隆的冷遇,他没能安享晚年,却在死后得到至高的殊荣。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