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在抗日战争中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摧毁日军的碉堡?
优质回答:
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八路军129师炮兵主任、我军著名的“神炮手”赵章成,独创了攻击碉堡的办法:将迫击炮弹的装药倒出一部分,然后用辣椒面填满后再装上引信。改装的20发炮弹大显神威,爆炸后浓烈的辛辣气味顺着枪眼飘进碉堡,日军以为遭遇“毒气弹”攻击,纷纷弃堡而逃。
对付鬼子的炮楼或者碉堡,最好的武器当然是可以直射的战防炮或者曲平两用的“九二步兵炮”,37mm德制战防炮各“调整师”是有装备的,后期又得到了苏制37mm战防炮和野炮,比如第74军就得76mm野炮8门。所以在华中正面战场的主要交战区,日军基本是不采取碉堡战术的,因为在国军精锐部队拥有的战防炮和野战炮面前,那就是活棺材。
可惜华北敌后的八路军没有这样的装备,缴获一门日军的九二步炮也殊为不易,即便偶有缴获,后面炮弹也是大问题。我们经常看见的一张八路军操纵九二步炮的照片,那其实是延安炮校的训练照,火炮是各抗日根据地分别送往延安的,为什么不留在前线呢?因为没有炮弹的火炮那就是摆设。
百团大战以后,华北日军纠集兵力进行疯狂反扑,同时加大了用碉堡封锁抗日根据地的力度,缺乏直射火炮的八路军为了打破封锁,只能采取机枪掩护步兵接近炸药爆破的办法硬攻,不仅伤亡惨重而且事倍功半。在血的代价之下,129师师首长给赵章成下达死命令:想尽一切办法,利用迫击炮攻击碉堡!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八路军当时只装备了少量迫击炮。
赵章成是西北军出身,原孙连仲第26路军的一名普通炮手,“宁都起义”时参加红军,对迫击炮的使用既有天赋又有经验。红军强渡大渡河时,赵章成在没有炮架的情况下,用仅有的三发炮弹摧毁对岸敌人三个主要火力点,“炮神”之名不胫而走。注意啊,这是用一艘小船渡江的安顺场战斗,而不是后面的飞夺泸定桥。
赵章成接受刘邓首长布置的任务后,开始冥思苦想迫击炮平射的办法,这确实是个大难题:迫击炮弹是前装式,如果炮口放平,则炮弹就无法利用重力下滑击发雷管,也就不能实现击发。所以用什么东西来助力、让炮弹在炮筒基本放平的情况下能够触发,是迫击炮平射的最大难题,赵章成为此专门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
赵章成他们先选用了擦炮筒的洗杆,又选择了高梁杆,就是想用它们把炮弹“捅”到炮管底部造成击发,但是都不太理想,而且“捅”完后如何迅速把杆子退出炮管,也是个高难度的动作,毕竟炮弹一旦击发,出膛的速度可是不慢。几经实验,均未成功,最后他们还是被日军的掷弹筒击发方式所启发。
这个新发明就是在迫击炮的尾部增加一个400mm的尾管,然后安装拉火击发装置,同时将炮底盘倾斜着地,使炮管和地面形成不大于5度的仰角,如此改装后的迫击炮就基本具备了平射功能。换句话说,赵章成等于把迫击炮改装成为了曲平两用的步兵炮,在简陋的条件下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从此129师主力部队在攻击碉堡时,开始拥有这样的“新式武器”,尽管没有穿甲弹,仍然对日军碉堡造成严重破坏。最神奇的一次,一枚迫击炮弹平射后直接从鬼子的机枪射孔钻了进去,登时把碉堡炸飞,战后日军的武器专家百思不得其解,这就是八路军啊!在最艰苦的条件下,用落后的武器打出先进的效果。
有人会问,为什么这个发明和这样的迫击炮没有大规模运用呢?其实晋冀鲁豫军区的各主力团、各分区都有将迫击炮送来师部兵工厂改装,但问题是八路军拥有的迫击炮数量本来就不多,再加之炮弹稀少,所以没有形成规模化。但是改完的这些82迫,却着实让碉堡里的日军大吃苦头。
赵章成后任二野的炮兵旅长、炮兵师长、特纵参谋长、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等职务,1955年授少将军衔。前两年的电视剧《炮神》就是以他的事迹为故事原型,只是编排的太离谱,也严重夸大了八路军的火炮实力,又弄成了抗日神剧,可惜。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搞碉堡这事,咱还的从头说吧,不然您直接嚼咕,也出不了啥味道。
咋说呢?当年日本人扛着枪拉着他们家九二步兵炮,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吧,咱大半个家就被日本人给占了。
后来咱顶住了,日本人还吼吼着啥三个月灭咱大华夏,这也成了泡影,整个就是痴心妄想。
这不,对峙形成之后,就日本人那点子家底,抠吧抠吧捅嘴里头在吸上两口的德性,他也兜不住这么大的战场。
再加上咱就到日本人的占领区,建立根据地,那根据地建立起来,日本人的后方这就成筛子了,那那都是眼了。
这不,日本人受不了了,这就要对咱进行所谓的剿灭,这真心想多了。
折腾来折腾去的,日本人眼瞅着咱越来越壮大,所以后来就以防御为主。
在这里可有一个问题,就日本人那点子人,撒下去每平方公里也没几个人。
这不就沿着公里,修起了碉堡,有那么个意思把整个地区,划拉成一格一格的,这就好看守了。
日本人之所以弄这些个碉堡,那完全是因为咱家真就没有几门炮,拿他们修的这些个碉堡还真就没辙。
咋说呢?人总是被逼出来,你修,咱就得想办法破不是。
说道根子上,碉堡不就是个乌龟壳吗?他又动不了,一个办法不成,咱俩,俩个办法不成,咱来三。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你说的道是轻巧,这都赶上神剧了。”
别呀,咱说话这都是有依据,要把咱先说一个抗日期间的一个小故事,您自己听听,那个时候拔日本据点有的时候,还真就不怎么难,没炮哇咋拉,照样往死里弄他。
举例
话说,咱在敌后抗日,国民党瞅着不痛快,就说什么游而不击,是坐大的,这说的就不靠谱,坐那能大了?老百姓的眼睛雪亮着呢,又不是看不着,咱不抗日?老百姓能支持咱?所以咱是抗打的,不是坐大的。
当然这事要是搁到国民党和咱之间,就是说说,但这个时间点上,美国人到是想看看咱到底抗不抗日,所以就有了观察组去咱家瞅瞅的事。
顺带着也有记者组成的小团体去咱根据地看看,这其中就有一个这样的记者小团体,他就三个人,其中有一个二百多斤的大高个,叫福尔曼,他们要去晋绥八分区去采访。
他这路上就见识到了咱如何拔那炮楼据点的。
话说当时,咱和日本人之间都有封锁线,咱这里的封锁线都是人民群众组成的,平时有儿童团拿着红缨枪负责监视看守的,您要是想通过咱的封锁线,那得是拿路条,咱家政府批的路条有了,咋也好使,没有?不好意思,那红缨枪指不定就得捅过来。
过去咱这块的封锁线,只认条不认人的,当时福尔曼一行人说,他们看到这些个儿童团,就感觉这些人的眼里都有杀气,瞅着他们让他们不敢说话。
那么过了咱的封锁线,下一道这就是日本人的封锁线。
这日本人的封锁线就有讲究了,背靠公路,什么封锁沟啦,什么封锁墙啦,沟沟坎坎的连成一片,然后在封锁墙上建碉堡。
您听听,就这阵势,您要说拿下这碉堡不难,那就是胡说八道。
就这东西,还有一个名叫昭和长城,按照岗村宁次的说法,他们修建各种碉堡炮楼的动用的土石方量,比咱家长城都多六倍。
所以当时福尔曼瞅着也嘀咕,他们穿着一身的八路军军服,这咋过?是不是得整点装束啥的,混过去,或者是在晚上悄么兮的摸过去?
但瞅着他身边一个连的护送部队,也感觉很困难。
可就在这个时候,他就听到前方,叮呤咣啷这战斗就打响了。
“咋的?这是要拔了敌人的据点,然后顺顺利利的过去?可能吗?”
所以在福尔曼的眼里,大白天的带队打这一仗的家伙,一准就是个疯子。
这人叫王长江,您还别说,他还真就是疯子,但平时您要是没啥事,也是客客气气的一个人,大家伙平时也不叫他旅长什么的,就叫王先生,您一听就明白,这个人绝对是个和蔼的人,可您千万别戳到他的痛点,戳到了他还真就能疯起来。
别的不说,就拿福尔曼通过日本封锁线的事,上级要求他百分之百的护送三个美国人顺顺利利的给弄到晋绥八分区里头。
所以在他眼里,嘛叫百分百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拦在眼跟前的日本人全干趴下了,可不就百分百了吗?
所以这就有了前面的战斗。
当战斗结束,通知福尔曼的时候,福尔曼都感觉到惊讶,他有点后悔自己没跟上去,发挥记者的作用,这也没办法,他也只能拍点战后吊的照片回去。
所以他赶到阵地上头的时候,一拍照片,可就收不住手了,在他眼里太难以置信了,这么险要的地方咱是如何拿下的,一头骡子带的胶卷,就这么一下子被他挥霍了一多半。
这还没到根据地就这样了,没法子只能让后边再送一骡子带着胶卷过来,毕竟那会可没有数字相机,都是用胶卷拍的。
所以这个被攻克的据点都是有照片为证的,而这个据点就叫马坊据点,我们是用云梯登上去攻破的。
而这一次作战,也颠覆了美国人对咱的印象,他们一直以为咱八路军是没有文化的军队,打啥战斗,这都是人海战术,其实不是那样的,因为他看到了这次作战的作战草图。
而且进攻的时候,咱重点照顾日本人,把日本人干趴下了,剩下的伪军直接就投降了。
那么福尔曼这顿拍,拍完之后,一直就感觉有点可惜,所以后来和王长江坐在一块就唠叨了这么一句:“可惜啊!没有抓到日本俘虏!”
这话直接就戳到了王长江王疯子的痛点上了,他真疯了,一拍桌子就说:“我带你去抓!”
得咧,福尔曼一听他比王疯子还兴奋:“等等!”
他干嘛去了,他去抗他的摄像机去了。
于是在后边,我们就在历史上看到了福尔曼将这第二次攻据点,抓俘虏的过程完全拍下来了。
根据后来人们的说法,美国的记者比美国大兵还要勇敢,这福尔曼是沿着咱重机枪的弹道,跟着咱的士兵一块冲锋的,整个过程相当的清晰,您要知道,在战场上福尔曼扛着这么一个大东西,日本人肯定先照顾他呀,毕竟谁知道这人到底抗了个啥秘密武器。
最终他拍到了咱七八个人冲进碉堡里头,把里头的日本人给揪出来的场景。
这咱可真没有吹牛,也不是啥神剧杜撰出来的,这影像资料现在都有,小编是看讲武堂的时候,知道这事。
当时福尔曼挺兴奋的,您要知道日本人的俘虏真不好抓,咱别的不说,当年抗日前期国民党华北抗日,前三个月一个日本俘虏都没有抓着。
当然咱现在能抓到,也是因为日本人那老兵咣叽咣叽的让咱杀了不少,这补充上去的新兵就不行了,再加上遥遥无期的战争,日本人自己都有点厌倦了,这就好抓一点。
但是在好抓,那也是和抗战前期做的比较。
所以这些个资料那是相当的珍贵。
通过这个事,咱就知道了,咱取碉堡的时候,虽然没有炮,咱也是正儿八经的进攻下来的。
当然咱也有智取的。
您比方说挖地道,在外边瞅好位置,算好炸药的用量,咱自己将地道捅到这碉堡的下边,一把炸药塞进去,咣叽一下啥都没了,接着在冲上去瞅瞅,看看有没有活着的,有的话再捅死就完事了。
再有就是把那碉堡围起来,断水断粮的,渴不死也得饿死你,当然这法子有点费时间,前提是切断敌人和他们后援的联系才成。
接着就是从敌人内部瓦解,当然日本人这头就别想了,他不是有伪军吗?
咱把这伪军给争取过来,给他来个中心开花,也不是不可能的。
打个比方,一个炮楼三层,第一层一般是日本人,上边的二三层是伪军。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这和电视里头的说法不一样啊?”
哎!电视你就丢一边去吧,咱就解释一下日本人为嘛在第一层。
因为日本人也怕伪军和咱有联系,把他们一锅给端了,这种法子一般在日本人数量稍微多的情况下使用,您比方说十几个的情况下。
如果是一两个的话,他们就会蹲在上头了。
其实这事,在范昌标的《回忆晋察冀军区骑兵团》就有记载。
就这种炮楼,事先约定好,信号一发,咱从外边往里头打,伪军是从上边往下打,这就能端了,所以日本人咋防备也没有用。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咱咋让这伪军做内应呢?”
方法有很多种,您比如咱摸到他家里头,给他来个秉烛夜谈啥的,或者请他吃一碗胡辣汤,坐那好好聊一聊也成啊。
在有就是本身他在根据地也有家,想要过年过节的回去,你这就得要路条才行吧,可你一个伪军咋能给你批路条呢?
这就看你的表现了,表现好了,给你记下来,到了时间给你批路条。
您听着是不是有点神剧的样子,他还真就是这样的,只是电视里头拍的太夸大了,这事小编也是在看《讲武堂》的时候知道的。
那么还有吗?
有!岗村宁次就在他的书里说过一个例子,说有一天有一个炮楼他就看到一大堆的人,戴着白帽子,腰里洗系着麻绳,什么哭的,抬棺的,撒纸钱的,还有吹的。
一大帮子人,乌拉哇,乌拉哇那吹的,眼瞅着就到跟前了,炮楼里头有想看热闹的,这就放了吊桥下来瞅,结果这帮人到了眼前从棺材里头拿出了家伙,这顿敲。
一个炮楼就这么没了。
方法很多,活人还能把自己给憋死了,没有炮,咱有智慧不是?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缺乏重武器,我们一般都是用智取的方法摧毁日军的碉堡。
在抗战时期,因为兵力有限,敌后部队活跃,日本为了加强占领区的统治,修建了不少的碉堡。因为所占地区太广,修筑碉堡数量众多,加上敌后部队缺乏重火力,所以大部分的碉堡都是比较简易的土木结构,只能防御机枪和步枪的子弹,连大口径机枪都可以击穿,只有一些重要地点的碉堡才使用了钢筋、水泥。
因此对付碉堡最好的办法就是平射炮和大口径机枪。这种碉堡一般只要一两发炮弹就可以摧毁。沿海的游击队曾经用美国轰炸机上的12.7毫米机枪攻击过碉堡,也只需要几十发子弹就可以把碉堡打掉。
百团大战时的八路军炮兵部队,他们用大炮干掉了不少碉堡
当然敌后部队的武器大部分比较差,只有少数重大战役才有火炮支援,大口径机枪也是稀有物,因此一般下强攻的话只有派士兵冲上去爆破了。但是炮楼周围往往有壕沟和铁丝网,这种方式损失会比较大,如果不是时间紧迫,一般极少采用。
时间如果比较充裕的话,敌后部队也会采取挖地道爆破的方式。不过鬼子也很狡猾,会采用听音等办法加以提防,并不那么容易得手,所以一般都会采取智取的办法。
封锁炮楼
比较常见的智取办法是找内应。因为兵力有限,很多碉堡都会派驻一些伪军加强防御。这些伪军战斗意志不高,很多只是被迫当了伪军。因此通过一些关系加以策反,他们就可能愿意反正。有了他们做内应,要夺取碉堡就比较容易了。除了伪军外,另一个合作对象是维持会等伪组织,利用送食物等机会配合部队杀进去。
另外一种办法则是长期围困,把对方逼走。这种情况下通常会找一些神枪手,在碉堡附近狙击出来的敌人,让他们没法离开碉堡。最后因为缺少食物和补给不得不撤走。
为了迫使敌人早点撤走,各地都有绝活。像河北的游击队捉了青蛙以后在它们嗓子里抹上辣椒,扔到碉堡附近的壕沟里,蛙声连片让鬼子没法休息。还有一些地方则是把死去的小动物尸体扔到碉堡附近的水源里,让鬼子没有水喝。
类似的办法还有很多,只能说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其他网友回答
上小学的时候,读过一本有关民兵抗日的回忆录,有参加抗日的老民兵口述,记录者整理而成。其中就有一篇是摧毁日军碉堡的故事,因为方法很奇妙,所以印象深刻。
在一年的寒冬,日本鬼子要在一个据点里修一座碉堡,找到附近村子的村长,让村子里出民工。而村长实际上是抗日干部,赶紧召集村里的民兵骨干商量对策。有人说找理由不出工,有人说出工不出力,但都觉得不妥。这时,一位老瓦工突然说:应该出工,并且尽快修好碉堡,并且接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大家一听,一致称好。
第二天,村长带着村里的青壮年来到鬼子的据点,很快就将碉堡修好,鬼子很高兴,就住进里面。天冷又是新建成,碉堡里很冷,鬼子就在碉堡里架起木柴烤火,谁知没几天,碉堡突然倒塌,将鬼子全部埋在废墟里。
原来,老瓦工安排和泥时,多加水,因为天冷,碉堡看着很结实,其实碉堡的砖都是被冰冻在一起的,并且很多关键部位的砖缝都对着,里面砖缝很大,都用泥水灌上。一加热,冰就会熔化,砖与砖之间失去了联系,碉堡不倒塌才怪。
其他网友回答
想摆平一个碉堡,其实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和80年代的南疆轮战,碉堡在我进攻部队面前完全就是活靶子。连级、营级甚至团级炮火覆盖,单兵无后坐力炮、六九式火箭筒、火焰喷射器……随便拿出一样,越军用钢筋混凝土修筑的碉堡在我们的火力打击下,只能变成一个又一个的活棺材!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在火箭筒还没有批量生产的时期,我们大批量的采用火焰喷射器来对付三哥的碉堡,结果一喷一个准。甚至在实战过程中,还曾经出现过一个喷火手用一次喷火,打掉了左右相邻的两个印军碉堡。
再往前的朝鲜战争,那个时候的我们虽然没有足够数量的远射火器,但反坦克手雷和爆破筒已经批量普及,至少在电影《上甘岭》中,我们爆破美军的碉堡通常就采用这两种武器。
虽然这两种武器使用的冒险系数极大,必须要顶住敌人的火力抵达碉堡前方,甚至是贴近碉堡,但只要成功的抵达攻击位置,基本就可以一击成功。
可是在比这还要早的抗战时期,我们没有成批量的火炮,更没有听都没听说过的火箭筒和火焰喷射器,即便是最简单的手雷和爆破筒,那也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东西。哪怕是最简单的炸药,当时的诸多八路军和游击队部队也同样是搞不到,因为当时的我们真的是一穷二白。
就像《亮剑》中,李云龙对赵刚抱怨时所说的话,他接手一个标准的八路军步兵团,别说是炮火类重武器,哪怕是一支用了多年、连膛线都磨平的老式步枪,还得是几个战士轮流用,这样的火力想对付敌人的碉堡,这不是开玩笑吗?
哪怕是事后,他从后勤张部长的手里要来了20箱手榴弹,这几百枚手榴弹的到来也让独立团的官兵深感自己富的流油。可事实上,这种边区造的手榴弹质量极差,由于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手榴弹的威力甚至只相当于一枚放大版的二踢脚。
响声是挺大,可杀伤力啥也没有!
那14年的抗战,我们又如何对付日军的碉堡呢?武器的限制虽然在此,可人的智慧毕竟是灵活的,在实战的磨砺下,我们也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打击日军碉堡的方式!
1、神枪手点射碉堡射击孔
这种战术只在局部战斗中使用,毕竟远距离命中狭小的射击孔,并且还是在对方火力的扫射之下,这样的命中难度不亚于去参加一场奥运会射击比赛。
至少在抗战的历史上,能做到连续命中日军碉堡射击孔,这样的神枪手直接就可以名垂军史。
2、炮火击毁碉堡
尽管八路军的炮火实在有限,但这不代表没有,所以利用有限的炮火去打击日军的堡垒,这在抗战期间也极为常见。
至于火炮数量不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巧妙的机动战术进行弥补,例如,部队甲缴获一门火炮,他们利用火炮摧毁了这个区域的日军碉堡。附近的八路军部队乙闻讯后就借调走这门火炮和相应的炮手,再去摧毁他们区域内的日军碉堡。
3、直接放火烧
这个战术就不用多提了,我们非常熟悉的老电影《小兵张嘎》,刚一开头就是老钟叔企图烧掉日军碉堡的情节。
由于缺乏炸药,那八路军和游击队就在日军的碉堡附近点起大火,通过高温烧死或烤死里面的日伪军,或者通过高温引爆碉堡内的敌军弹药。
例如《小兵张嘎》的最后时刻,游击队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引爆了日军的炮楼。当然,前提还得是敌军堡垒内部没有足够的水,或者火力不足以压制外围围攻的八路军和游击队。否则他们大可以通过水来灭火,或者直接从碉堡冲出来进行人工灭火。不过,人的智慧毕竟是无穷无尽的,关键时刻即便是敌人,他们也会想出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灭火。
就像这部电影中,当游击队点燃了炮楼外的大火,被游击队火力封锁在炮楼内的日伪军,立刻顺着射击孔向着火点投掷手榴弹,通过爆炸的方式将火炸灭!
4、使用炸药或火药爆破
事实上,这才是抗战时期最常见的爆破日军碉堡的方式,不过也涉及到了两大困扰难题:
一是需要有足够的血性,在日军的火力封锁下冲到碉堡的旁边,这个过程中的伤亡率是极大的。最惨烈的一次,甚至要追溯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战役,为了摧毁上海郊外的碉堡,最严重的一次伤亡,为了炸掉国民党军队的一个碉堡,我进攻部队报销了整整一个营。
二是没有标准化的炸药,不过这个可以通过老前辈的发明创造来解决。没有炸药,众人可以配制黑火药,毕竟这是流传千年的东西。黑火药的威力虽小,但大家可以通过数量来弥补,一公斤黑火药比不上一公斤炸药,但我拿100公斤黑火药来顶替,这总可以吧?
就像老电影《地道战》中,高传宝在战前商讨如何摧毁黑风口的日军炮楼时,曾提到要使用160公斤炸药来爆破炮楼,他提到的所谓炸药,很有可能就是用土制方法所配制的黑火药,或者是山寨版的炸药。
总而言之,武器弥补不了的事,大家也会通过智慧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