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元29军多少人(二十九军宋哲云将军)

网友提问:

对于北平抗战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该如何评价呢?

优质回答:

孙殿英无需多说,东陵盗宝给民国政府捅了不小的篓子,也不利于对溥仪的统战工作,溥仪最后倒向日本人,难说不也有孙的一份“功劳”。而宋哲元名声坏在凤翔一战,万余平民死于攻城战火不说,还公开杀降,处死了3000多名战俘。

宋哲元从清末民初就跟着冯玉祥当兵,南征北战,为冯氏立过不少战功,成为西北军“五虎”之一,其人武功虽盛,行事却太过残忍。

1928年,宋哲元部击退陕军李云龙(字虎臣,即与杨虎城二虎守西安的另一虎,不是亮剑中的那位)一部后,又向驻守凤翔的另一部陕军党玉琨部发起攻击,这党玉琨的确不是东西,大肆纵兵盗掘陕西的秦汉古墓群,兵纪废弛,百姓痛骂。但宋哲元攻城的时候火力太猛,动用了1500门炮,还规定每炮必须至少要发射100颗炮弹,凤翔县民在乱战中死伤过万,这在“军阀混战”的历史中实属罕见。党玉琨被击毙不说,辛苦盗掘的周代、秦、汉时的宝贝全部被宋哲元缴获,后来除了部分将领留存,其余全部换了军火。

党玉琨部士兵,被俘5000人,宋哲元亲自主持监斩,由“大刀队”先斩后坑,杀掉500降兵,当晚各分部又杀降3000多名,只有赵凤林部觉得太过残忍,私放了一千几百名俘虏。

中原大战后,西北军土崩瓦解,宋哲元归附张学良,1931年6月,宋部改组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驻守华北,九一八后,宋哲元联合七员将领发表全国通电,宣誓“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

历史终归给孙殿英与宋哲元留下这一段“正名之战”的机会。

1933年2月,日本出动日军和伪满军组成的10万联军攻进热河,热河抗战正式打响,然而张学良的嫡系东北军却兵败如山倒,手下的汤玉麟、万福麟纷纷溃逃,还有部分将领投敌,关键时刻,只有土匪出身的孙殿英带领孤军组织抵抗,通过血战摘掉了自己头上的耻辱帽子。

继孙部之后,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很快也行动了起来,二十九军大刀队手中的大刀再也不是用来内战斩首杀降,而是招呼到了日寇的脑袋上。

“大刀大刀,雪舞风飘。杀敌头颅,壮我英豪!”

喜峰口战役,歼灭日寇五千余人,宋哲元的二十九军不仅洗刷了自己的耻辱,也重重“践踏”了所谓“皇军的荣誉”,更是唤醒了中华民族抵抗的决心和意志。

长城抗战结束两年后,宋哲元被任命为“平津卫戍司令”,势力大增,经过多次扩编,兵员达到十万之众,宋哲元不光北拒日本,同其他军阀一样,还始终提防着蒋介石的渗入。宋哲元虽然拒绝了日本人的拉拢,没有响应日本人诱他宣布“华北五省自治”的建议,却火中取栗,与日本人签订有“中日经济开发协定”(国府宣布不承认),此时的日本,早已是不断增兵,做好了开战准备,而宋哲元虽口头逞强,但却并未对未来的战争做好真正的准备,对对手动向有明显误判。

七七事变爆发后,宋哲元部仓促应敌,且边战边谈,一直对与日本谈判结束战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在一次谈判后主动拆除北平外围防御工事,以示谈判诚意。当日寇发起大举总攻时,再临时准备抗敌,却已经来不及了,南苑之战,佟麟阁、赵登禹双双殉国。在日寇限二十九军于7月29日凌晨前从北平全部撤出士兵的最后通牒下,宋哲元屈辱的接受了通牒,准时撤出了北平。

其他网友回答

多谢邀请!不才楚塞江郎,现在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切磋这个问题。“对于北平抗战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该如何评价呢?”就此问题,我个人大致是这样认为的:

宋哲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爱国军阀,其内心的爱国主义和军阀主义思想几乎同样强烈,故常常致使他陷入相当复杂、激烈的思想斗争中而无法自拔。他无疑具有根深蒂固的军阀割据思想,在平、津时的所作所为,一半确系受日本人所迫,另一半却是因为他仍希望能够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王国,实现其军事割据之目的。蒋介石曾对其不遗余力地尽心拉拢,但他却始终与蒋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卢沟桥(七.七)事变以后,他一直口口声声地公开宣称说要为冯玉祥的西北军留点底子,充分映射出在其内心深处,冯玉祥始终要远高于蒋介石。而面对当时蒋已全面完成统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高压政治形势,原西北军的大多数将领都本着“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处事哲学,选择与时俱进地倒向了蒋介石;只有宋哲元却仍一如既往地对冯玉祥始终保持着一片耿耿忠心,如此忠诚执着,实属罕见,令人敬佩慨叹不已!长期在华北艰难维持,民以为赖;又在日寇猖獗肆虐、东北全境沦陷、南京默然纵敌、二十九军兵力装备均不足以御敌的严峻形势下,慷慨秉持民族大义,敢于毫无畏惧地打响抗战第一枪,对国家、对民族均功不可没,值得永世纪念。虽曾因制造“凤翔大屠杀案”及与日本多次进行“弱性”外交而遭国人深恶痛绝唾弃谩骂,但后又以喜峰口大捷豪勇一战而尽雪前耻,并再借卢沟桥奋起军威血性抵抗日军而扬威二战,彪炳史册。综而言之,宋虽一生中多有劣迹,但却是中华民族第一个提刀举枪率部抵御日寇入侵的民国将军、在职军长,永远无愧于“民族英雄”的伟大光荣称号!

宋哲元(1885年10月30日——1940年4月5日),字明轩,汉族,山东省乐陵市城关镇赵洪都村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原冯玉祥部下西北军五虎之一,冯玉祥对他十分赏识,称赞他“勇猛沉着”、“忠实勤勉”、“遇事不苟”、“练兵有方”。幼年家贫,读书刻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从军;北洋陆军随营武备学堂毕业后,服役于冯玉祥部,历任哨长、连长、营长、团长;1922参加直奉战争,升任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长,是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1924年参加北京政变,10月冯部改编成国民军,宋哲元任第一军第一师(后改为第四师)师长;1925年秋改任热河特别行政区都统。曾在承德避暑山庄内成立蚕蜂学校推广种桑养蜂,振兴热河农业;还兴办军械厂,可以小批量仿制德国毛瑟20响驳壳枪等武器装备。1940年4月5日,宋哲元因中风不语病逝,葬于绵阳附近的富乐山,享年56岁。后国民政府追升其为一级上将。

据相关资料介绍,其生平主要事迹如下:

1926年,宋哲元部撤离承德时,市民夹道相送。1926年任国民军北路总指挥、西路总司令,先后在南口、多伦等地指挥所部对直奉联军和晋军作战。并于1926年9月17日五原誓师后,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军联军北路军总司令兼暂编第1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4方面军总指挥。1927年11月任陕西省政府主席。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中,任冯玉祥军第4路总指挥。战败后冯玉祥余部退居晋南地区。负责北方军事善后的张学良将其整编,该部缩编为陆军第3军,下辖3个师,宋哲元任军长,归东北军序列。1931年6月,宋哲元部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第三天,宋哲元即率第29军全体官兵,向全国发出”抗日通电”,坚决表示“哲元等分属军人,责在保国。谨率所部枕戈待命,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奋斗牺牲,誓雪国耻。” 1932年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兼察哈尔省政府主席。 1933年1月2日,日军攻占山海关。10日,宋哲元奉张学良令,率29军由山西阳泉移驻北平以东的三河、宝坻、蓟县、玉田、香河一带驻防训练。第29军部队在宋哲元指挥下,在平东驻地准备抵抗日军入侵,迅速构筑工事,进行战前训练。1933年2月22日,日本关东军调集4个师团,纠合伪满洲国军队总计10万余人,向热河分三路进攻。3月4日,热河省主席汤玉麟率部逃脱,日军进占热河省会承德城。3月8日,宋哲元奉张学良电令接防长城线喜峰口到宽城附近阵地。随后,宋哲元指挥第29军将士在长城要隘喜峰口、罗文峪与日军展开血战。第29军以大刀队与日军展开搏斗,经过激战,消灭日军6 000余人,获喜峰口大捷,震动全国。1937年,以喜峰口血战为背景创作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歌曲唱遍了全中国。 1935年被授为陆军二级上将,任平津卫戍司令、冀察绥靖主任和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

因卢沟桥事变时,宋哲元对是否抗战摇摆不定,拒绝蒋介石对他的支援,七月二十九日、三十日,平津相继陷落。1938年春,宋哲元将军改任一战区副司令,不久染上肝病,于1940年3月辞职改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并到四川绵阳疗养;4月5日病逝。

宋哲元病故后,蒋介石赠送“天地正气”挽幛,又送挽联:“砥柱峙中流,终仗威棱摄骄虏;星芒寒五丈,不堪殄瘁痛元良。”冯玉祥赠送“乾坤正气”挽幛,所赠挽联曰:“共患难三十年,直如左右手,自长城战役挫敌锋,铁铮铮同服有胆;抱疾疚一二载,曾做奋斗思,闻西蜀电函告噩耗,无梦梦莫名伤心。”

周恩来挽联为:“失地未收回,虎威昭重卢沟月;绵阳惊不起,鹃声啼破锦江春。”朱德和彭德怀赠挽联一幅:“一战一和,当年变生瞬间,能大白于天下;再接再厉,后起大有人在,可无忧乎九泉。”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挽联曰:“应知创始难,大功未竟公何恨;谁说今终易,晚节无亏死犹荣。”新华日报挽联曰:“往日日寇奸交织,境复危疑,率能汉旗飘扬,民族英雄足千古;今兹河岳未还,时方艰险,忽报将星陨落,清明风雨悼先生。”

张自忠、冯治安,刘汝明共挽联:“率全军,哭我公,虽死犹生,敢继执干戈卫社稷之志;感知己,报祖国,此身尚在,决不苟富贵惜生命而存。”

1981年6月,中共中央第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定宋哲元为抗日爱国将领。2005年9月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赠予宋哲元亲属抗日英雄纪念章。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侵则删)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抗战史问我就对了。

北平抗战期间,宋哲元的所作所为和918的张学良没有本质不同。

在日军兵临城下,蒋介石一再命令抵抗时,宋哲元为保持平津的地盘和29军的实力,多次和日军谈判,试图避免冲突。

蒋介石希望其他部队包括中央军进入平津,宋哲元怕是抢地盘,断然拒绝。

蒋介石命令他去保定坐镇,准备和日军决定,宋哲元却自己跑到天津去和日本人谈判。

卢沟桥打响后,日军为了增兵进攻,曾经有1个月的空档期。

期间,日军不断忽悠宋哲元,许诺停战随后又反复反悔。

那么,根据基本常识,宋哲元应该做作战部署,在这基础上再进行谈判。

但宋哲元不但没有任何部署,反而根据日本要求拆除北平防御工事,甚至差点将宛平城的主力撤出,交给保安部队驻守。

最终,这段时间29军基本没有准备,被日军集中兵力威逼到眼皮下,同时被切成几段。

结果,日军全面发动进攻,29军实际上已经处于日军分割包围中,根本无法抵抗。

日军一部,甚至直接开到29军南苑大本营的围墙下。

在日军猛攻下,29军全线崩溃。

短短10天内,北平天津先后沦陷,29军伤亡失散近万人,赵登禹和佟麟阁将军殉国。

宋哲元的所作所为,看不出是什么爱国者,而完全是一个自私自利军阀行为。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先来看一看29军是怎么形成的?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的西北军土崩瓦裂,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陕西藉的将领杨虎城被蒋介石收买,封锁了潼关,断了西北军回家的路。

以宋哲元张自忠等人不愿意投降的西北军旧部退到了山西境内,这一年的冬天很冷,他们的心中更冷,缺衣少粮,没有后勤补给。不管是东边的张学良,还是西边的阎锡山,都对他们是不欢迎的态度,黄河对岸的陕西,他们又回不去。

后来,经过他们自己的积极努力,蒋介石同意收编他们。但前提是必须征得张学良的同意,因为黄河以北都是张学良的地盘。张学良不过是一个花花公子,只要将介石点头了,他这关是比较好过的。

1931年,29军正式建立,由宋哲元担任军长。

在后来的长城抗战中,顶在第一线的是张学良的东北军。

本来还有一些战斗力的东北军,在张学良的带领下,全然没有半点精气神。差不多逢战必败,逢战必逃。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东北军连自己的老家都不要了,还会防守关内的这些城市吗?

在需要英雄的时候,29军出现了。这支装备很差,连饭都很难吃饱的军队,展现了他们良好的战斗风貌和战术素养。

因为西北军一直缺兵少粮,枪支和弹药都不足,所以他们经常操练大刀,冷兵器练习的倒是比较熟练。

因为日本人有飞机大炮的掩护,再加上成熟的战术素养,任何一支中国军队在白天都无法战胜日本人。

西北军创造性的改造了夜袭战术。白天他们防守,晚上开始背上大刀,组织敢死队,向日本人发动奇袭。

打了一天仗的日本人,晚上睡得像猪一样。29军的将士们,如同神兵天降,用一把大刀把日本人砍的屁滚尿流。

因为在日本,如果脑袋被砍掉了,传说灵魂只能成为孤魂野鬼,无法进入祖坟,这是非常耻辱的。所以日本人对29军的大刀,吓得晚上都睡不着觉,生怕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阳。

长城抗战,让29军一战成名。

战后,南京政府和日本人达成了协议,国民政府的政府军队不得进入华北地区,29军则为非正式军队得到了发展的机会,迅速扩编成了一支12万人的军队。

从这时起,宋哲元们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像所有的旧军人一样,开始穿上长袍马褂,和文人墨客混迹于政界会所。

他们内部也发生了很大的矛盾。宋哲元和张自忠相互看不起,日本人利用这个机会对他们实行挑拨离间。

1937年抗战爆发后,日本人经过张自忠防守的廊坊地区,突然向北京发动了进攻。宋哲元部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被迫退入了保定。进入北京的张自忠部被缴械,张自忠被全国人骂成汉奸。后来的张自忠,知耻而后勇,在后来的抗战中,与日本人展开数次血战,直至在枣宜会战中战死疆场。

而宋哲元等人则慢慢退出军界,两人虽老死不相往来,但心中仍拿对方当兄弟。

抗战爆发前,宋哲元把华北地区当成了自己的地盘,拒绝中央军进入河北。最终导致华北地区全面沦陷,抗战进入了被动状态。

长城抗战后,宋哲元沾沾自喜,把自己当成了战神,喜欢上了各种应酬,整天迎来送往。从此就放松了对军队的训练,内部的兄弟们也展开了争权夺利。29军从骁勇善战便成了酒囊饭袋,因此七七事变时,他们虽然人数众多,却依然一败涂地。

对于这种状况,宋哲元作为军长,应该负主要责任。

其他网友回答

有一道题叫,为什么伪军大多出自西北军和东北军,其实,了解了解冯玉祥和张学良,就知道宋哲元、韩复榘、石友三这些人了。

很多人都知道是宋哲元的29军在卢沟桥事变中打的抗日第一枪,但是不知道的是,当时的宋哲元一直妄图通过和日本进行谈判来和平解决卢沟桥事件(卢沟桥反击事件并不是宋哲元指挥)。

在中原大战后,原来西北军序列的宋哲元和韩复榘裂变成新的势力,九一八事变后,阎锡山东山再起重新掌管山西,韩复榘则取代了奉系的张宗昌主导山东,宋哲元则趁机占领直隶,结果北方局势就演变成了,中原大战当时最大的收益者,张学良在失去东北后没有了地盘。这也是张学良最先出局的原因,能力不行的,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根本站不住脚。

宋哲元的二十九军,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军,而是在直隶(宋哲元占领的地盘是今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快速扩充的将近十几万的军队,之所以宋哲元能够取得这么大的资本,是在九一八事变中,真的英勇的打了几次抗日的战争,当时国内抗战呼声很高,二十九军因此成为很多人的希望。

但是,在站稳脚跟后,宋哲元反而畏手畏脚,不想和日本人撕破脸皮,在卢沟桥事变后,甚至有私下和日本人媾和的举动,西安事变后,就连蒋介石都在准备抗战,因为已经到了不打不行的地步了,蒋多次致电宋哲元,要求其坚决抵抗日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宋哲元对蒋介石的发电,却置若罔闻,认为自己有能力摆平平津和日本的关系,对,你没有看错,当时的二十九军已经不处于中央控制之下,结果宋哲元中了日本的缓兵之计,当日本四十万援军到来之时,宋哲元根本无力抵抗,只能率领二十九军撤离北京。

在利益面前,军阀想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地盘,如果,当时宋哲元能够和蒋介石同心协力,华北局势当不会那么惨淡,当然,将二十九军收归中央其实也是蒋介石的目的,蒋介石通过囚禁张学良瓦解东北军,通过擒杀韩复榘,来取回山东的军事力量。其实,宋哲元是明白的。

在民族大义面前,军阀并不能放下自己的军事交付中央,乃是中国在抗战中惨败的重要原因,假如民国是一个团结的民国,当时抗战绝不会如此艰辛。

当然,原来西北军序列的韩复榘在抗战初期,几乎表现的和二十九军一致,当日军打到山西的时候,阎锡山和他们的表现还是一致的,其实,说到底,北方就是军阀混战的根源,一致没能进行彻底的革命,阎锡山、韩复榘、宋哲元、张学良他们对抗战表现出的不抵抗,保存实力等等行为,都是老一派军阀的作风。

史论纵横认为,看待军阀问题,应该把他们当成一个整体,有对比、有联系的去看待。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