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现在都在谈孩子的素质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呢?
优质回答:
我是张旭语文,很愿意与您一起探讨问题的实质!
什么是素质教育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的解释是 :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说到素质教育,我们需要追逆它的形成历史。
01、思想源头。
1985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同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最初的思想源头。
02、正式提出素质教育的口号。
199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各地要抓素质教育改革试验区。素质教育观念逐步转化为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进入了区域性试验与探索阶段。
1997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在中小学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由此,掀起素质教育实践的区域性高潮。全国首批建立了十个素质教育实验区,一些省市也建立了省级素质教育实验区。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拉开了素质教育从典型示范转向整体推进和制度创新的序幕。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召开了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由此,素质教育开始作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进入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素质教育是国家战略,但是推行二十多年了,效果如何呢?只能说雷声大雨点小,到了学校层面,就被应试教育挤得只剩口号了。
为什么呢?这就不得不说说应试教育了。
我认为,高考制度不改革,应试教育依然是民众的最终追求。
应试教育是选拔教育,十几亿人的大国,如果不搞应试教育,不就乱套了吗?文革中搞推荐教育,上大学的不都是有门路的吗?所以说应试教育在目前来看,是最公平的教育。发展到今天,无论考试、阅卷,还是录取已经没什么后门了,不管王候将相的子女,还是平头百姓的子女,只要学习好,就能上大学。老百姓只担心孩子的学习,从来不去考虑要巴结什么人。所以,在目前的中国,应试教育是最公平的事情。
当然了,应试教育由于追逐分数,因而忽视了品德教育,这是不争的事应。但是鱼与熊掌哪能得兼呢?
非要说应试教育的弊端,只有一样,就是品德教育的缺失。
品德教育的缺失,是很严重的后果,小到损害个人、家庭幸福,大到侵害国家利益。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但小老百姓是法无扭转的,因此,我们只能等待国家的行为了,
素质教育如果落到实处,应试教育的弊端——品德教育的缺失就会迎刃而解。但推行素质教育,全靠国家的政策和决心。
去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通知》的核心有两条:一是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二是民办学校不得提前招生,纳入义务教育。这样一来,小学的“择校”渠道就被堵塞了,名校的生源优势就不存在了,普通学校之间的暗中竞争也就失去意义了。客观上说小学的应试教育就要被扼杀了,而素质教育就会落地生根了。
从目前国家实施的战略看,首要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
《通知》要求各地要确保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全覆盖,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地方,稳妥实施多校划片,采取随机派位方式入学。
公办和民办普通高中均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招生范围、招生计划、招生时间、招生方式进行统一招生,严禁违规争抢生源、“掐尖”招生、跨区域招生、超计划招生和提前招生,严禁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混合招生。
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各类竞赛证书、学科竞赛成绩或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设立任何名义的重点班、快慢班。
严禁初高中学校对学生进行中高考成绩排名、宣传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教育行政部门也不得对学校中高考情况进行排名。
继续压缩义务教育学校特长生招生规模,至2020年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
这些政策显然是向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存在的各种弊端开刀。
第一,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和”以随机派位方式入学”,将打破初中名校得天独厚的生源分配制度,使名校和普通学校在生源上处于同一起跑线。
第二,”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各类竞赛证书、学科竞赛成绩或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将使以往为了各种证而费尽心机的人,再也没有机会了。一定程度上将减轻儿童的学习负重。
第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设立任何名义的重点班、快慢班。”不设重点班和快慢班,会让所有的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从而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
第四,”继续压缩义务教育学校特长生招生规模,至2020年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这将使特长生失去进入名校的资格,使家长争相给孩子报各类兴趣班丧功利意义,进而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
毫无疑问,政策是非常好的,是在让九年义务教育趋向素质教育。但是就怕下边歪嘴和尚们不严格执行。
问题是初中和高中依然在应试教育中奋然前行,想要推行素质教育,就得推翻唯一公平的中高考考试制度,这恐怕太难了。
所以说素质教育只能在小学阶段推行,落实的彻底与否,只能看当地政府对国家政策的执行力了。
综上所述,我们是无法,也是不可能选择让孩子接受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的。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我至今不明白什么是素质教育。虽然手头上有几本书也是谈素质教育,但从定义上重复循环,从逻辑学上讲就是循环定义。
我又好问问题,什么教育不提高人的素质呢?
…弄了半天,也没搞懂什么是素质教育。
其他网友回答
现在有些淡忘了,印像中陶行知,蔡元培,当然还有国外,曾经在头条上讲过一个真正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简单几句’一个学校,有一个集合班,是全校让老师们最头疼的”调皮蛋,不服管教又最别出心裁的坏学生集中在一个班,大概二十多人。
一个新来的女教师听众多老师和校长介绍后,毛遂自荐,勇敢承担信心满满,第一堂课前,调皮蛋们就准备如同王贵,汤怀,张显们要刹周侗一个下马威一样…
没承想,一堂课下来,个个都成了崇拜,心悦臣服并十分虔诚心生敬意旡限爱戴的绵软的羔羊了…
最后,这群蛋蛋中有杜鲁门,邱吉尔,麦哲里尼,希特勒,华尔街中众多的银行家金融家…这位女教师太伟大了!
陶行知好像也如女教师,深受推崇爱戴!为什么?这就是润物细旡声,?却警天动地,旡比伟大!这才配得上教育家的头衔!这才是名符其实的素质教育!
可不是为名声名誉为其它,为升学率所左右了的专攻!
其他网友回答
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就是素质教育。
对于智育大家都不陌生,各种的补习班,学校的成绩排名,唯分数衡量一个学,大家都知道。
但是每一次开家长会,我们几乎不会问,老师,我的孩子体育课好吗,身体够不够健康。老师我的孩子人品道德需要教育吗······
成龙只有小学文化,但他很爱国,这就是最根本的素质。
王宝强十年的群众演员,这需要多大的意志克服多少困难才能坚持,这就是素质。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素质源于生活,并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素质指思想、文化、身体,代表人体生命之中的德、智、体三大方面,就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素质通常被用于评价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身体的健康程度;以及家族传承的惯性思维和对事物的洞察能力、智商和管理能力、情商以及与职业技能所达级别的综合体现。素质是一方根据沟通了解对另一方社会性综合行为印象的综合评估,是对某人行为的肯定性或否定性评定,分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
素质教育由来已久,但就素质本身而言,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对素质定义完全不同,素质是真正“与时俱进”的高标准。原始社会的素质就是能够快速狩猎、获取食物,能够机警的察觉、预防危机;农耕社会的素质就是能够成为种植能手,提升生产劳动收益……素质简单的讲就是适应社会群体生活,一系列利人、利己行为活动的统称。
素质是融入群体的智慧
素质展现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行为能力
素质是个人参与社会群体性活动能力的统称,它包含个人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行为素养等诸多方面。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个人参与社会生产、分工协作的基础,正如有人说:“拥有健康的人拥有全世界,失去了健康全世界将与您无关!”健康的身体是个人开展正常学习生活的基础;文化素质用以界定个人掌握人类智慧知识的多寡,掌握知识量多的人文化素质相对更高,正所谓智慧源于知识;行为素质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必定以特定的方式参与到社会生产分工、协作之中,参与生产分工、协作的行为实践构成了个人的行为素质。
素质不同于成绩或者荣誉能够通过试卷或者少数指标就能做出界定,素质是个人众多生活行为的集合,它根植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浸润在点滴之间,却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来衡量它。素质是“与时俱进”的,它会根据社会物质保障程度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原始社会能够快速狩猎成功、机警的应对各种危机就是高素质;农业社会能够精耕细作,取得生产丰收就是高素质;危机时刻【比如“新冠肺炎疫情 ”】能够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救人于水火,就是高素质……
素质是分享与协作的智慧
素质是群体性生活智慧
群体智慧,英文collective intelligence,单一个体所做出的决策往往会比起多数决的决策来的不精准,群体智慧是一种共享的或者群体的智能,以及集结众人的意见进而转化为决策的一种过程。它是从许多个体的合作与竞争中涌现出来的,群体智慧在动物、人类以及计算机网络中形成,并以多种形式的协商一致的决策模式出现。人是社会是群居的,因此任何素质都不可能是个体性的行为,而必定是一群人共有、共享、共同遵守的行为实践才能被成为素质。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素质同样不会是个人的孤立行为,它是某个团体的集体社会生活行为实践,是群体性生活智慧。很久以前,达尔文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弱小的动物【包括人类】绝对不能单独存活。就人类身体而言,不具备单独生活的强大能力,人类的躯体相对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对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无力的反抗。因此,人们需要做出各种努力,寻求各方帮助,才得以获得在地球上的存活优势。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工具。那么,你面临的危险处境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艰难。任何个人行为只有符合群体发展需求,才能被同伴认可,自己才能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素质必定是利他、利己并被多数同伴接纳的中和体。
素质源于实践
素质源于生活实践
素质是人们对他人生活行为的综合评定,它不是实验室的产物,高素质必须与特定的社会环境融合起来。人生成长素质源自真实,也就是需要”眼见为实”,冷暖只有亲手感知才知道,旅途的愉悦只有路过才知道,鞋是否合适只有脚知道……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一定需要给予孩子足够多的实践体验,让所学知识内容能与实物相结合起来,让学习“脚踏实地”。
1、素质应侧重实践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学习活动需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学习应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正真的“学以致用”、学能有所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任何理论的基础都源自于生活经验的总结,也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人们常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练又说真把式。”获取素质与生活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孩子开始学步到能够自由行走,必定经过无数次的跌倒再爬起来;从孩子开始会讲出第一个字音,也必定经历了无数个犯错被纠正,而后才能完成自如交流。而今很多教育已经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比如德育几乎停留在了教材上、自然课停留在了图片上…….以至于孩子们对于小麦、玉米、韭菜、水稻等食物的苗完全没有区分它们的概念。
素质的意义在于求知,现在很多教育活动的第一目标是要求孩子记住,而不是理解、更不是知识与内容能够相互结合起来。生活中时常有人说:“授人鱼不如受人以渔”,但是实际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乐于“授鱼”而不是“授渔”给孩子,人们侧重于要求孩子背诵课文、完成试卷得高分,却少有引导孩子们掌握记忆与的高分的学习方法。因此,素质教学课堂教学应通过有限的知识学习上升到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探讨,引导孩子由此及彼能够联想学习到新的事物。
2、素质是在与人协作、分享、奉献中养成的
素质代表着德、智、体,其本源为社会交往中人们对于某人的印象品位,是人们互评的结果。如果把素质定义为“舶来品”是完全正确的,获得素质、提升素质都离不开与人交往,素质不是实验室的产物。因此,提升孩子的成长素质一定不能少了提升孩子们之间的综合游戏水平。
成长素质源于生活中的小事情、小行为和小习惯,也必须经历与同伴的协作、分享、奉献才能获得提升,而只注重孩子文化知识学习、只关注孩子卷面分数高低的家庭往往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孩子。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种总认为习惯、礼貌、爱心、孝心、合作、交往等能力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是教导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可怕的行为。我们家孩子使用筷子为例,最初引导孩子使用筷时严要求,但后来爷爷奶奶觉得可以随孩子自由【当时我在外地工作】,后来奶奶带孩子就真的让他自由握筷子,以至于现在即使他知道怎么模仿大人拿筷子,但是就是吃饭的时候又回归老样子了。所以,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一定要注意孩子生活中的小细节,您今天对孩子“狠”一点,明天孩子的成长就会更顺。当然,对孩子“狠”要求的前提是您要求的内容,自己先不折不扣的给孩子示范完成,比如要求孩子好好写字,您就要能够给孩子做好好写的示范,并且和孩子一起指出那个地方应该怎么写、怎么调整会更好,让孩子参与到提升自己成长能力的活动中去。
模拟体验素质
3、素质来自于丰富的生活体验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成长的活动的根本是为生活储备能量,是为增长个人“见识”。正所谓“见多识广”,个人素质的获得与丰富的生活体验密不可分。教育即生活,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已成为孩子获取成长能量最重要的源泉,教学活动的内容源于生活,又进一步指导人们改善生产、生活。
卢梭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教育为孩子指引成长活动的边界、赋予融入集体生活的智慧,通俗地讲就是成年人用自身的言行习惯影响孩子的成长,教育就是人点亮人、点燃人的活动,是孩子通过模仿获得成长经验的活动。教育活动传承人类文明,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是人们不断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教育活动传承的智慧成果如果恰好能够应用到某项社会生活实践中,它就如同给农作物“追肥”那样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教学内容未能针对性的解答某些生活中的问题,那它也培植了人类社会成长进步的土壤、提升了国民素质。也就是说针对性强的教育如同“追肥”,而通识教育就是为提升社会整体文明生活水平培土。
4、素质是对真实生活体验的累计
教学需要让孩子“身临其境”的体验求知、交往过程,不是背诵、模拟、旁观,用真实的碰撞和交流体会生命的真谛、吸纳文明的精髓。生活的体验才能将知识的根深深的扎进突然里,两片森林的故事:
有两个退休的老人,他们各自种了一片树林,其中的一位老人每天都给树苗浇水;另一位老人则是每天在林间散步,发现有树苗确实需要“关照”了才浇水。若干年过去了,两片树林都长成了茂密的山林。一天晚上,狂风大作、大雨倾盆,经历了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第二天,天放晴了,两位老人都不约而同的来看望他们种下的树苗。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被细心照料的那边树林很多都倾倒了,而很少浇水的那片树林虽然枝丫被吹断了不少,但是却几乎没有倾倒的。经过细心观察,两位老人惊奇的发现,那些倾倒树木的根系无一例外都是横向生长、只生长在土壤表面的。
成长生活中同样如此,被呵护有加、缺少深入社会生活实践的孩子,往往经受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我们时常能够看见那些平日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如遇到不称心的事情,就会一落千丈,甚至走上极端。养育过度、包办过多的实质是剥夺了孩子自主体验生活的权利,是错位的爱!素质是通过不断实践积淀建立起来的,孩子的成长素质不会凭空而生,它是积极参与生活实践积淀的结晶,脚踏实地的参与社会生产分工劳作才能获得第一手的成长素质。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以邻里互助,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一项公益普惠的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