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有人说屈原是庸国人的后裔,你怎么看?有哪些历史证据?
优质回答:
庸国是一个古国名,与夏、楚同源,往上追溯,其祖先都是华夏五帝之一的高阳帝(颛顼)。颛顼是黄帝之孙,出生在蜀地,因辅佐伯父少昊有功,受封杞县。后来少昊死后,共工作乱,颛顼击败共工,成为联盟共主。主政78年后,将王位传给了少昊之孙帝喾。颛顼因为成为黄帝系下与帝喾并列两系中的一系,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颛顼帝)
远古时代的人们好像都比较长寿,这个是有可能的。在远古社会,采集、狩猎是生产活动的主要方式,农耕是在商朝晚期才逐渐形成主流的。采集、狩猎,甚或是游牧的生活方式最大的特点是游走的范围非常广,同样一片地域,如果农耕社会能够养活100人,那么在采集社会只能养活10人。相对于农耕社会的食物单一(谷物),营养不够均衡易引发疾病,采集、游牧生活由于食物摄取多元,可能身体会更健康长寿。
那么,颛顼从蜀地前往中原的路线应该是循长江、汉水而去,古庸国就正处在汉水、长江的交汇处,所以古庸国极有可能是颛顼部落的人在前往中原时留下的一脉,在湖北、湖南交界一带自成一国,为百濮之长,群蛮之首。
(颛顼后裔建立的庸国)
颛顼的后裔在中原一带繁衍生息,后代建立了夏朝。
少昊的后裔在山东成为了东夷的始祖。
帝喾的后裔在中原成为了商、周两朝始祖。
夏朝灭亡后,被迫北迁,后来成为匈奴贵族的始祖。
留下来一支夏朝遗民,被商朝大军往南驱赶,翻越桐柏山,进入了江汉平原,在丹阳安顿了下来,成了楚国的先民。
商朝持续的迫害,使得楚人部落在商朝5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贫苦的生活,使得楚人连祭祀祖先时都没有一头牛作为牺牲,为此楚人偷了陨人的一头牛。因为是夜间偷来的,不敢光明正大地祭祀,因此楚国人选择了晚上祭祀,此后就形成了惯例。
由于周围都是蛮族,楚人陷入了文化荒漠,逐渐的也变得如同蛮夷了。500年过后,当周文王派出使者,前往南方大搞串联时,楚国人的头领鬻熊听到终于有人领头造商朝的反,立刻就带着勇士向周原出发了。
(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除了鬻熊带着楚人去了,还有一个国家,也声势浩大地参与了周文王的讨伐商王朝的大会——庸国。
庸人不止自己去了,因为庸国在当地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是当地的霸主,因此庸国还带了陨、夔、绞等八国(当时人也少,即使当时八国联军也没有多少人,周武王观兵孟津,800诸侯前来朝会,盛兵不过四万五千人)。
武王克殷之后,大行分封,庸国被封为子爵。
《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仪礼》说:“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
楚国却被忘了,或者是因为楚国人虽然尽心,却没有更大的实力吧。因此在庸国被封为子爵30多年周成王亲政后,翻读王朝故事,才发现楚国一直没有被封。因此就按照礼制封给了楚国一个子爵。这时,楚人的两代头领都已经去世了,一直没有等到周王朝的分封。
(周武王)
楚人对周王朝的怠慢表示很大的愤慨,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 吞并周围小国, 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楚人自称王, 与周抗衡。
周昭王说:“ 自我祖开创基业, 国威日振, 远近诸侯无不臣服, 听命于我朝, 人民受我大周礼俗教化, 安居乐业。历代用兵主要是讨伐不听王命的国家。南方初定, 楚不来朝贡, 不讨伐怎可使各国畏服, 维护周的尊严呢?”
周王朝当时实力尚在,对于这种赤裸裸挑衅周王室尊严的做法当然是立刻征讨,可是打了几次,都没把楚国打服,相反,周昭王还在汉水被打了埋伏,死在了那里。最后周王也对楚国爱理不理,就那样吧。
楚武王即位后,楚国先后灭掉了权国,又攻打随国。随国写信给楚武王,辩称“我无罪!”楚武王回信说:“我蛮夷!”随国无奈,打不过,又等不来援兵,只好投降,承认楚国是江汉平原的霸主。楚武王对随候说:“我想加入中原尊贵的国家的俱乐部,请让周王给我提高爵位。”随候不敢不办,就写了封信给周王。周王见了信,直接烧掉了。
(楚武王吞并江汉平原)
楚武王在位50年,生育了很多儿子。其中有一个儿子叫做瑕,被封在屈地,因以为氏。屈原为楚同宗,掌同姓昭、屈、景,故号三闾大夫。
屈氏此后,经常掌兵,位列枢要。楚成王时,屈瑕的孙子屈完到面见齐桓公,当时齐桓公带着八国联军,尊王攘夷,要打楚国,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召陵之盟”。管仲批评楚国说:“有两罪:一不上供茅草;二,周昭王死在了汉水。”屈完说:“不上供茅草是我国的错误;周昭王死在了汉水,你应该问河神,而不应该问我。”齐桓公看楚国兵强,楚人认怂了有了面子就撤兵了。
楚国一直想北进中原,但是一直有一个苦衷。庸国占据长江上游,号令百濮,每次楚国东进江汉平原时,庸国就在背后蠢蠢欲动。因为楚国的势力范围与庸国的势力范围是重合的。
开始时庸国势力最强,却没有趁机灭掉楚国。当楚国发展壮大起来后,庸国感受到了楚国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因此屡屡联络庸国附近的属国,想楚国发起攻势。楚国虽然也想尽快灭掉庸国,但是限于国力,楚国灭随国都花了好几十年,楚武王都死在了灭亡随国的路上。
(庸国人的悬棺丧习俗)
之后的楚文王,更是如此。因为楚文王出兵攻打别国失败回来,守门官叫做鬻拳,说:“楚国国王出征没有打了败仗回来的,所以不能开门。你要想回来,就再去打一场胜仗,灭掉一个国家再回来。”楚文王无奈,只好掉头进攻黄国,在踖陵打败了黄国的军队,随后得病,在路上病死了。鬻拳看到这样的结局,就自断自己的一条腿来赎罪,然后自杀追随楚文王去了。
楚国的发展在楚成王时北上争霸失败(城濮之战),随后楚穆王逼宫自立。楚穆王去世后,楚庄王即位,就是那位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的典故版权拥有者。在他任上,与晋国打了一场“邲之战”,问鼎于周王,楚国达到了霸权的顶峰。
然而在楚庄王出兵中原前,楚国却内忧外患,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在复杂的形势下,他采取了以静观动、以感辩奸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况。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时,庸国终于发现了攻灭楚国的良机。
(庸国位于楚、秦之间)
公元前611年,楚国遇上严重灾荒,饿死不少百姓。趁你病,要你命。
楚之四邻乘其危难群起攻楚。庸国国君遂起兵东进,并率领南蛮附庸各国的军队会聚到选(今枝江)大举伐楚。楚国此时的国力并不比庸国强多少,而且三年内乱加上旱灾,楚国军队战力不足,而庸国长期亡楚之心不死,因此一开始,庸国军队连战连捷。楚国顷刻间有亡国之危,楚庄王在关键时刻,联络了秦国、巴国,约定一起出兵。随后,庸国被一战灭国。楚国分得了庸国的大部分土地,在那里建立了上庸县。巴庸世为楚病,巴服而庸灭,楚无内忧,得以全力争中原。上庸作为战略要地,于秦楚之间几易其主。
(楚庄王)
庸国灭亡后,庸人一部分附楚,与楚人合作。一部分向南迁徙到现在的张家界一带(张家界以前叫做大庸,觉着名字不好听,一致要求改名),与当地的苗人等融合,形成了土家族。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在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因此他有明确的大事年表。他生于公元前340年,距庸国灭亡已经将近300年,而屈原的先辈们在300年间一直活跃在楚国的政坛,有明确的谱系传承,是为楚武王后裔,与楚王同宗。
但是如果从颛顼帝,即屈原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算起,那么庸国贵族与楚国贵族源出一脉,不知道能不能算作庸国人?
其他网友回答
跟曹公学文化 屈原属庸国后裔r
庸,古国名,出自帝颛顼,据载曾随同周武王灭商,为牧誓八国之一。民间有“上古东方斯巴达”之称。r
在春秋,古庸国位于现今竹溪、竹山,极其相邻地区平利、镇坪北部、旬阳、郧西,庸国在商朝时期,湖南北部、湖北西南部的“百濮”都归集在庸国的麾下。r
周朝时庸国疆土还应包括现今的荆州市及荆门市的南部到今钟祥一带。楚国国都原本在丹阳(今湖北襄阳市保康县、另有河南淅川说)。今天所说的楚国都城郢(现荆州市北纪南城),原本应为庸国所属,后被楚国侵占。庸国的南部包括今天重庆的东北地区,含万洲、开县、梁平以北各县。《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四川首州府,周庸国地……四川大宁、奉节、云阳、万县、开县、梁山(今重庆梁平)皆其地也。”庸国的西部应包含现今的陕西省汉中市大部分属地。《华阳国志·汉中志》说:“(汉中)本附庸国,属蜀。”也就是说,汉中原本是庸国属地。庸国的北部包含今天的湖北郧西县、陕西旬阳县及商洛东部。郧西县古称上津县,隶属金州(今安康市)。《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都说,金州“于周为庸国之地”。在史书的记载中,陕西商洛一带在夏商时期的归属并不明了。大概其东部部分地区也属于庸地。据《魏书》记载:“皇兴四年置东上洛,永平四年改为上庸郡。辖商、丰阳二县。”上庸郡就是商洛东部丹凤、商南、山阳一带。名为庸郡,可能与曾经是庸国属地有直接的关系。r
由此,屈原是高阳苗裔。他出生在秭归,历来绝无争议。考古学界曾在秭归屈原故里一带进行过发掘,本来意在寻找“楚文化”,结果一无所获。令考古学界很失望,一度还提出屈原是“外来户”,他的祖先是随楚一起迁徙过来的,但是那几次发掘,却发现了大量巴文化遗存。说明秭归一直是巴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范围。r
那么,那么历史真相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屈原所在屈姓后来成为了楚国贵族呢?难度真是“外来户”么?r
我们先来看屈原自己在《离骚》说的?难度真的是随楚的迁徙而定居秭归的吗?其实,完全错误。他在《离骚》开篇两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可以说明,屈原一族,是中原五帝高阳氏颛顼一族的后人,也是某位“庸伯”之嫡传。“伯庸”也可能是屈原之父的名或者字,在下文就有为屈原取名字的叙述。但是笔者以为,高阳氏应该是秭归土著,他们曾建立归国。在五帝时期有一只人从三峡地区,翻过大巴山余脉或者荆山山脉,到达了被后世成为上庸地区,建立了庸国,然后穿过南阳盆地,然后进入中原,成了后来的五帝高阳。r
这种解释不是完全一种猜测,庸作为国名首见于《尚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由此可见,庸国是当时武王讨伐商纣联军的主要部分,排在蜀,羌等国家的前面。r
庸国不仅国力强大,其爵位也很高。《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仪礼》说:“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庸国国君世代为侯伯,其他诸侯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周时分封制度是严格的,非伯者不能称其为诸侯,故楚子威逼周王室给其封号,“欲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庸为伯爵,说明其地位很高,也充分证明庸国的强盛和渊源深厚。r
楚国的两次大发展,都与庸国有关。一次是熊渠伐庸,一次是庄王灭庸。r
熊渠(?―公元前877年),也称楚熊渠,芈姓,熊氏,名渠,楚熊杨之子,西周时期诸侯国楚国第六任君主,公元前886年—公元前877年在位。楚熊杨五十九年(前887年),楚熊杨去世,熊渠继位。熊渠继位后,趁周王室衰弱和中原动乱之机,开始开疆拓土的进程,相继攻打庸国(今湖北竹山县)、扬越(今湖北中部)、鄂国(今湖北鄂州、武汉一带),将楚国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使楚国逐渐兴盛起来。r
第二次是楚庄王灭庸。《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公元前611年)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今房县南、神农架东南地区,《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七湖广五房县房山条云:“阜山在县南百五十里。”),师于大林(今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响岭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灌溪镇阳丘村),以侵訾枝(今湖北省宜昌区枝江市)。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今湖北省宜昌区枝江市境内),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阪高(今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县与荆门市掇刀区之间)。蒍贾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夫麇与百濮,谓我饥不能师,故伐我也。若我出师,必惧而归。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乃出师。旬有五日,百濮乃罢。自卢以往,振廪同食,次于句澨(今湖北十堰市丹江口市均县镇)。使卢戢黎侵庸,及庸方城。庸人逐之。囚子扬窗,三宿而逸,曰:“庸师众,群蛮聚焉,不如复大师,且起王卒,合而复进。”师叔曰:“不可。姑又与之遇以骄之。彼骄我怒,而后可克。先君蚡冒所以服陉隰(今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也。”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唯稗、鯈、鱼人实逐之。庸人曰:“楚不足与战矣。”遂不设备。楚子乘驲会师于临品(今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汉江南侧),分为二队。子越自石溪(今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官山河),子贝自仞(今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小川乡伏龙山),以伐庸。秦人、巴人从楚师,群蛮从楚子盟,遂灭庸。“r
楚灭庸,手段比较温和。楚本事就是民族融合国家,所以当时楚战胜庸国以后采取积极安抚政策,当然有一些也有庸人逃楚(后文但叙),多数庸人采取了合作态度。因为楚王保留这些庸国贵族一切权力,只有认可楚即可。由此 屈原的祖先屈、景、昭三氏成为楚国贵族之一。屈原并不回避他是庸国后裔事实!r
屈原的《离骚》前八句既是《离骚》的开篇,又是“高阳史”和“庸国史”小结。《离骚》的三四句:“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摄提格”,简称“摄提”,为古代岁星纪年中的年名,对应十二地支中的“寅”。 摄提格、单閼、执徐、大荒骆……一听就不是华夏语言,很可能是古巴语一种。惟庚寅吾以降,意思是在庚寅年的时候,我才降生。看似写他的生日,其实与他祖先祝融,在归州志中祝融和祝庸交替使用,蕴含了庸是祝融后人所建。《史记·楚世家》:“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帝喾)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诛重黎庚寅日,成为祝融氏纪念日,屈原把这条作为他的出生日,是不是有“转世灵童”意思。r
《离骚》五到八句,“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历史上通常把“正、平、则、发也” 认为是对“屈原名平”同义解释。“灵”是盐神,说明屈原祖先是巴人(庸人)。“均”是陶轮,字以表德,这里表的是屈原的先祖之德。屈氏家族,应该制盐、制陶的大户,而且拥有技术进入庸国贵族行列。r
从宜昌到重庆考古发现来看,秭归正是产盐和制陶地区。张良皋老师的《巴史别观》对庸国做了大量考证,并在书中用大量史料考证了屈原确定是秭归人,并且是庸国王族,在庄王灭庸是才成为楚国的贵族,由于是高阳后人,后来楚王亦自从庸王来显示自己血统高贵,当然楚庸通婚已经是一种习惯,后来楚王里确实也有了庸人成分,做“庸王”亦是说得通的!r
(2018年8月19日于宜昌市尚书巷弄石斋)r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先要讲下庸国的背景,追根溯源庸国的起源比楚国要早,夏商时代就已经立国,它地处长江中下游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殷商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古庸国地盘广阔,包括现今湖北湖南部分地区,据记载北到汉水,南至长江,西达巫江,东抵武当,还有些附庸小国。在商周之际古庸国国力强盛,政治地位也非同一般,武王伐纣时联合的八个国家,庸国就被排在首位,可见它当时的军力强大和在诸国中的地位。
周代商后,周天子分封七十一国,参加伐纣的八国之首庸国仍为西土大国,还是保持着其强大的军事政治地位,雄居于西部诸国楚,巴,秦之间。直到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灾荒,庸国乘人之危发兵攻打楚国。楚国在楚庄王的领导下,对内众志成城,对外联合秦国和巴国反而把庸国给灭了。庸国偷鸡不成蚀把米,率先出师后自身被灭,这也是“庸人自扰”的来历。
庸国被灭后,秦,巴,楚瓜分了庸国的领土,楚得到的地盘当然最多,从此楚国在春秋时代实力大增成为诸侯翘楚。而庸国这块地方只在地名上留下了痕迹,其中上庸成了古地名,三国时期是荆州的一部分,关羽失荆州时,刘封孟达就驻守上庸。
讲了庸国的背景,至于屈原是不是庸国后裔还得从时间上捋一捋,春秋时楚武王熊通将其一个儿子封在“屈”地,他的后代就以屈为氏了,也就是屈原的祖先,“屈”在什么地方笔者无可考,但有一点肯定的不会在屈原的故乡湖北宜昌秭归县。楚武王在位大约于公元前700年,那时秭归还在庸国或其附庸小国治下,庸国当时势力鼎盛,楚武王怎么会把自己儿子封在别人的地盘上呢。
约百年之后公元前611年楚庄王时期和庸国发生战争,才把秭归地区纳入楚国的版图,270年后,公元前340年屈原在秭归诞生。屈氏的祖先可能在庸国覆灭后的,从原封地迁徙至秭归,作为外来户楚国贵族同当地原住民通婚,如果按此推论,屈原是庸国后裔也无可厚非。
楚国“鸠占鹊巢”吞并了原属庸国的秭归,通过几百年的民族融合,楚贵族和当地人联姻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首先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生于楚国屈邑,是楚武王熊通之子熊瑕的后裔,熊瑕因封于屈邑而为屈氏,此屈邑在今湖北秭归一带。
有人以《离骚》里一句“朕皇考曰伯庸”、居住地等来说明屈原是庸国人的后裔,说祖先伯庸在庸国当君主,真令人尴尬不已。“皇考”是亡父的尊称,屈原说他爸爸叫伯庸,怎么会拉扯到庸国君主身上去了。
而屈邑(秭归),原是“夔子国”的区域,是熊挚的后代所建,于公元前634年被楚国所灭。周成王时封熊绎于楚蛮,以五十里子男之田,居丹阳。熊挚为熊绎的六世孙,楚始王熊渠的次子,封地于夔(秭归一带),被弟弟熊延所杀。最起码约公元前900年左右至以后,湖北秭归一带不是庸国所有。
屈原的世系很清楚,除非谁能证明他不是楚国芈姓的子孙,才能衍绎成他人后代;或者除非第一个来到楚蛮的熊绎,曾经加入庸国作为臣民,那么说屈原是庸国人(熊绎)的后裔也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