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散文好在哪里(朱自清的散文美在哪里)

网友提问:

朱自清的散文好在什么地方?

优质回答:

很多人评论朱自清先生及其散文作品,都是人云亦云。下边,我简单说几点:

首先,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是君子之作,而非迎合任何潮流任何势力之作,包括他的散文。风骨清奇,文心昭彰。

其次,散文不是一种预谋已久的创作,都是心情使然。而先生之作,已到大师境界,如行太极,无招之处处处有招。荷塘月色中的月光与远处高楼上的琴声,匆匆中那洗手时滑落的时间,背影中年迈的老父翻过月台的艰辛攀爬,等等。真情在心,无处不泪。

最后,先生的文人气质和铮铮傲骨,成为暗夜中的光和亮,通过他的散文散发出来,几乎篇篇都有。

一家之言,仅供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杂文论坛:“朱自清的散文好在什么地方?”散而不乱,神形兼备。轻描淡写,妙笔生花。文心雕龙,清新高雅。字里行间,风景如画。或是春风扑面的人生旅途轻歌劲舞,或是警世恒言,传经布道的晨钟暮鼓。一代民族文化精英的风云人物,通过刻骨铭心的励练与研修,循规蹈矩,长思进取的自成文学泰斗、人生精采的大家门派。而中华民族众多爱好文学的有志青年,也深受其修身养性的专业熏陶与历史影响。为纪念文学先辈的丰功伟绩,老朽吟诗词赋,登台献丑,略表对著名文学家朱自清的敬仰与崇拜之心。《七言绝句》,轻描淡写风光客,九曲衷肠四海情。刻骨铭心刀笔史,家国笑植树常青。综合上述,均为个人一知半解。不当之处,恳请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亲临指导,虚心求教,长思进取,更上层楼。力争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醉美、时尚新潮之理想境界!!

其他网友回答

源自生活,通俗易懂。发自内心,感人肺腑!

其他网友回答

读朱自清先生的文字会有种很明显的韵律感,也许是因为善用短句,赋予了其文字独特的魅力,给他的文字加个形容词的话,我认为“爽口耐嚼”是很恰当的(虽然这个形容词很奇怪,但我读他的文字就有这种感觉)。听课文解析的老师讲解朱自清的背影,虽说解析课文就像解剖一样让我觉得不美,但是很多被忽略的地方一经点拨让人就刮目相看了起来。所以,书得多读几遍,不要轻易就觉得“呵呵一般的很,大家不过如此”。

各花入各眼,觉得还是没有成名作的好,倘若当初课本选的是大家们成熟老练的文章,今天可能就会是另一种说法,看他们年轻时的文章可能会感慨原来他们也年轻过,所以文章还是要读的广些杂些,这样才能多少避免些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短视。荷塘月色现在的印象只记得老师强调的通感。背影初读时小屁孩一个,完全无感,只当是初中生亲情类范文,现在倒是想到背影就感到温暖与感动。也许是朱先生在月下荷塘的心境我始终没有切身体悟到,父亲的背影却在离家告别的那刻嵌进了心里。

诚然,不能以选文窥见一作家之全貌,然而语文课本的编写是多少当代学界、教育界领军人物共同智慧的结晶,所选之文,定是精挑细选,篇篇精品的。问题实际上出在它们太经典了,经典到让一些人天然起了逆反情绪,这种逆反情绪有很多人一辈子都不能脱除,正如您文章一开头所说,有很多人恰恰是因为看到了课本上这几篇就不喜欢这个作家了。然而这不是因为课本上这几篇文章他们看出了什么毛病,而只是因为这几篇是课本上的文章。就如同新闻联播里的通讯稿,《赤壁赋》里的好句子,总有一些人只是因为它们被主流观点宣传了便天然反感,这又有什么合理性呢?事实上回过头来看鲁迅,《阿Q正传》《孔乙己》《社戏》之艺术成就之高,有哪里会让人对这个作家起反感呢?

年龄长了,经历和心境有了变化,欣赏文章的角度和方式都与以往不一样,但也不好说如今的欣赏品位是胜过当初的,毕竟越活越后退的也不少见,兴许我也未能幸免。课本里的大部分名家选篇,而今想起来,也还能咂摸出几分趣味,唯独冰心先生的,读来如同生啖一斤猪油。没有完美的人,只有神化的人。学院里的教授对近代作家都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不贬低,不抬高。私下里,我们是认可余光中先生的某些言论的,但也仅限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因为这个社会已经失去了对待文学应有的理智,读两本书,看几篇评论就断定了一个作家。

大部分老师都只是把这两篇散文当成阅读课来上,殊不知朱自清先生写这两篇的目的:当时朱自清先生的学生们正好在学习散文,可是他发现并没有非常贴合初中孩子写作需求的范文模本,于是拿起笔杆,挥就了《背影》和《春》,《背影》中对于事情详略的处理,通过各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尤其是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实在是初中生写人散文的最好模本;《春》中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各种生动形象的修辞,长句短句的合理组合,精准的动词、形容词、叠词构成美妙的意境等等手法,实为初中生写景散文的最好模本。朱自清先生是否真是为学生写就这两篇美文,我也无从考证,但是我的确是浪费了这两文的最重要的价值,这学期开学,我立刻把两篇文章当成写作课重新讲练了一遍。很多人只拿这两篇文章来评价朱自清先生实在是太不合适。

看过朱自清散文的自然会明白,没看过的给了理由又有何用?这就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你可以喜欢苏轼的豪放,也可以欣赏李清照的婉约,说理由各有道理,有什么用?朱自清,沈从文都是散文大家,岂是你我一句话,一篇文章就能评论出成就高低的?说实话,知乎里还暂时没发现有资格鉴定二位文学水准的人,大家都是各说各好了…就我而言,朱自清先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夜》都是成就极高的作品,每年都会重读1,2遍,真情实感,堪称白话文模范。我只能膜拜,不敢妄自评论。

说高估低估,至少得有两个值来比较,一个是得到的评价,一个是应有的评价。我不清楚《荷塘月色》得到的评价是什么,在我看来,这篇散文还是挺好的,写特定景物的手法高超生动,从中又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和情绪。比如“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个“觉”字便极得我心,不是自由的人,而是可以暂时觉得自己是自由的人。

其他网友回答

朱自清的散文,我们最熟悉的有这几首《匆匆》、《荷塘月色》、《背影》、《春》。这些都是纳入中学语文课本上,从侧面也反映了朱自清散文上的优点。

其一、故事、情感真实。朱自清的散文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荷塘月色》首尾就把生活气息展现的淋漓尽致——妻哼着眠歌哄着闰儿,“我”带着忧愁走出家门,回来时妻已熟睡。《背影》中没有煽情,寥寥数笔就把父亲翻越栏杆的神态动作描写得生动形象,更加突显了父爱如山。《匆匆》就像是一个朋友在倾诉:我都干了什么?时间为何过得如此之快?

其二、语言结构。他的散文以构思缜密,布局精巧,以及语言的清新自然、悠美典雅表现着散文的艺术魅力,他丰富的散文结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和学习。朱自清在散文集《背影》自序中,说自己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散文的“自由”与“随便”。朱自清散文作品收放自如,放收有序,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概括地讲,朱自清的散文的优点之一,可以说就是他精妙的构思和缜密的结构上了。

其三、景色写得极其优美而且有层次和逻辑。比如他的《春》,“草花雨风人”五幅图通过听觉视觉嗅觉去感受,仿佛身在其中。《荷塘月色》则是通过一些艺术手法把夏季夜晚的荷塘描写得栩栩如生,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如果有兴趣真的可以好好听听看看这两篇散文写景的部分,细细品读,韵味无穷!

当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仅这几篇,如果想更好的知道他散文的好不妨亲自去阅读!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