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为什么一心向汉(荀彧心向汉为何还跟着曹操)

网友提问:

有人说历史上荀彧一心向汉,却不投奔刘备,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荀彧是三国时期曹操手下久负贤明的良臣谋士,一心向汉忠心无二,起初曹孟德站在道德规范礼法的高地上,众多天下良臣猛将追龙扶凤亦是为匡扶汉室,剿灭天下巨贼乱臣贼子,凭心而言东汉龙脉气数已尽,曹操也从一个忠心待主的大将军丞相惊天魔盗团似的巨变成为一代枭雄权臣,令荀彧龙意冷左右为难,是莫正的身在曹营心归汉。曹操终其一生未敢改朝换代也是看见仍不少忠诚汉室的文臣武将,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伟大报负,实践了自己的老陈谋国和运筹帷幄,荀彧压曹丕称斋后自缢而亡,真是知行合一的的一代巨儒贤明之臣。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这件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并非是刘备想着复兴汉室,荀彧想着一心向汉,就一定可以强行将这两个人杂糅在一块的。

荀彧的背景

在三国时代,其实仍旧是上流士族的大家族所把持着权力,包括中央王朝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人事的选拔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在人事的选拔上面,几乎已经被士族大家所垄断。

而荀彧出生在颍川士族大家之中,他的身份绝对是刘备无法与之相比的。

史书所载:“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三秦绕俊异,汝颍多奇士。”

地处河南之地的颍川郡历代以来聚集了大量的士族大家,荀彧家族几乎贯穿了整个汉王朝,家族背景之庞大让人难以想象,比之“四世三公”的袁绍有过之而无不及。

荀彧的选择

荀彧是在公元192年,从袁绍的阵营中投靠了曹操的。

荀彧一事我们大抵也能够猜的出来,对于荀彧而言,家族背景是他选择投靠对象的第一要义,其次便是一定的军事实力。当时的袁绍已经成为了众多割据诸侯中的一支庞大势力,袁绍幕下更是人才济济,根本不会在意荀彧这个人。

而且同为世家大族,他们之间难免会有少许排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而且查看历史的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公元192年的时候发生一件大事:

也就是这一年,曹操收降了三十万的黄巾军,并且编制为青州兵,势力在一瞬间猛增。而后来才有了这一年荀彧奔袭曹操的事情,所有的这一切都表明荀彧一定是一个“择主而事”的世家大族领袖。

刘备的背景

刘备的背景很多人应该都知道,对于荀彧而言,他的背景是在是太低等,和荀彧根本不是在一个档次上。没落皇族也好,织席贩履之徒也罢,刘备的出身根本没有和荀彧相匹配的资格。

我们可以看一看公元192年,刘备在干吗?(哎!刘皇叔这形象。。。)

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

此时的刘备和袁绍、曹操等比起来,还没有叱咤一方的能力,仅仅是他人帐下的官僚,荀彧去投靠他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情。

对于荀彧而言,他的选择关乎自己整个家族的切身利益,而且世家大族在上流阶层中往往都有很深厚的人脉和资源,这种资源和人脉仅仅是供上流的士人阶级相互通用和合作的,对于几乎一无所有的刘备而言,他的身份是没有资格进入到上流士人阶级构造的小团体的。

其实,这个事情放在现在也就很好的理解了,任何一个圈子,任何一个阶层所结识的人都是不一样的。荀彧和刘备就像是如今社会中两个阶层中的人,他们两个之间相互合作的可能性可以说是小之又小,甚至根本不可能产生交集。

一言以蔽之:阶级产生距离。

其他网友回答

说荀彧“一心向汉”是有道理的。

其一,当初荀彧为了躲避兵祸,搬到袁绍的地盘去住。袁绍看见荀彧来,非常高兴,亲自前去拜访他,待他如上宾。可是,荀彧认为袁绍无法帮助汉朝统一天下,因此就趁早离开了袁绍,前往投奔能帮助汉朝统一天下的曹操。

其二,当他在投奔曹操以后,给曹操提的最重要的建议,就是劝曹操“迎奉天子”。曹操因此把汉献帝迎接过来。当时的人对这一措施的解读,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自己也是这么想的。不过,荀彧提出这条主张的时候,确实是为了让曹操“以令诸侯”,但并不是让他“挟天子”,而是真正把天子保护起来,免得他再遭遇董卓那样的人的危害。保护起来后,再让曹操帮助汉天子打天下,最终实现全国统一的目的。

其三,后来曹操想要晋封为“魏公”,派人征求荀彧的意见,希望得到他的认可。没想到荀彧却说:“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也就是说,荀彧认为,当初曹操起兵的目的,是为了帮汉天子匡扶天下,现在晋封“魏公”,就有私心了,不是“君子”所为。

曹操也不过就是想升为“魏公”,并没有说升为“魏王”,更没有说僭越当皇帝,但是荀彧都不同意。可见,荀彧的心思,确实是一心向汉的。

(荀彧剧照)

既然荀彧不同意曹操的做法,他为什么不去投奔也打着“一心向汉”旗帜的刘备呢?投奔了刘备,不是更能实现“匡扶汉室”的理想吗?

我认为,荀彧之所以不去投奔刘备,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刘备手中没有天子。

荀彧确实是一心向汉。既然一心向汉,那就该把天子保护起来。当时天子汉献帝在曹操手里,并不在刘备手里。只有跟着曹操干,才能把天子保护起来,实现统一天下的目的。

因此,荀彧只可能跟着有天子的曹操,不可能去跟着手中没有天子的刘备。

虽然说,刘备也姓刘,也是皇室后代。但是,当时天子汉献帝却还活着,所以就只有汉献帝这样一个正朔,其他姓刘的,都不能代表国家。

(刘备剧照)

二、刘备没有统一天下的实力。

当初荀彧不跟从袁绍,而跟从曹操,就是因为他认为袁绍没有能力帮助汉王朝统一天下,而曹操有这个实力。

那时候的刘备,更加没有这样的实力,他虽然有匡扶天下的大志,但是,他一直辗转在军阀之间,跟从曹操,又跟从袁绍,又跟从刘表,又跟从刘璋。在荀彧去世的时候,刘备还只是进入益州,跟从刘璋。虽然他的目的,是想夺取刘璋的地盘,但毕竟还没有夺得。可以说,那时候的他,属于“房无一间,地无一垅”,依靠他,怎么能实现天下统一呢?

三、荀彧获得曹操高度信任。

荀彧跟从曹操以后,曹操一直都很信任他。曹操对他的信任,主要表现在几点:一是曹操每次出外打仗,都让荀彧坐镇大本营,这是超出寻常的信任。二是曹操让荀彧极力为他推荐人才。曹操身边的很多人才,包括戏志才、郭嘉、荀攸等人,都是荀彧推荐给他的。由此可见,曹操根本就没有担心荀彧会结党营私。三是曹操但凡要发动大型的军事行动,都会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给曹操提的任何建议,曹操基本上都采纳了。四是,曹操在政治上的一些做法,也会征求荀彧的意见。包括曹操想升为“魏公”,也是最先征求荀彧意见的。

由于得到了曹操的高度信任,荀彧不可能离开曹操。

(曹操剧照)

四、荀彧走不掉。

荀彧和曹操发生矛盾,是在曹操想升为“魏公”的时候。之前两人一直是没有矛盾的。但是,当两人发生矛盾,就算荀彧想离开曹操,前往投奔刘备,他也没有走的可能了,因为他已经被曹操高度提防起来了。

当后来,曹操送了荀彧一个空食盒,逼迫他自杀的时候,我们还会看到,曹操不仅提防荀彧,还对荀彧有了杀心。

既然曹操都对荀彧起杀心了,荀彧怎么还走得掉呢?

五、荀彧并不相信刘备。

刘备虽然一直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但是此人机心很重。荀彧对他早就有认识,对他的所作所为,并不信任。

由此可见,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的答案和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荀彧忠于的对象到底是什么,以及曹操在前期到底是何种形象。

二是当时谁才能代表汉朝的正统,刘备还是曹操。

01荀彧不是政客,而是政治家,曹操前期的表现确实是忠臣良将

政客和政治家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政治家是有政治理想的。荀彧与曹操阵营中很多人都不一样,他的政治理想是辅佐曹操完成中兴汉室的壮举,而不是像政客一样,以主公曹操的意愿马首是瞻。

荀彧有“王佐之才”,在曹操阵营当中是和诸葛亮在刘备势力中差不多的位置。每每曹操出兵作战,后方的支持、调度、镇守等等大事都交给荀彧,而荀彧也不负曹操所托,即使最为艰难的时刻,面临着敌军压境而守军不足的困境,同样能为在外作战的曹操稳固后方,这种能力足以让荀彧跻身于超一流谋士之中。

荀彧忠于曹操,其实是看到了曹操在乱世之初匡扶汉室的决心。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这是曹操在《述志令》中的自述,而当时的表现来看,曹操也确实是忠臣志士的形象,天下诸侯割据,纷争乱国的时候,也只有曹操有实力却真的想要为国建功,每每表露出对国家危难、人民倒悬的悲悯情怀。

就像曹操在《蒿里行》中所说的,对诸侯争私利表示愤慨,对百姓处于水深火热而感到忧思: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军队征伐不扰百姓,兵败迁徙之时同样也携带百姓,这类事情使得朝野上下都对曹操赞不绝口。

这时候的荀彧自然会认为曹操是忠臣良将,于是给曹操制定策略,平定北方。又谏言迎归汉献帝,尊奉天子。在其他势力眼中认为曹操是:

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是,在荀彧等谋臣的眼里,曹操是:

奉天子以讨不臣。

至于曹操虽然没有给天子实权,但是身为臣子的恭敬却是从未减少。当看到汉献帝日常用品极度缺乏的时候,曹操考虑天子的颜面,将自己的赠与的物品说成是之前君主对自己家族的赏赐,请汉献帝使用。

能做到这一点的曹操,在早期是真的希望能做一个中兴之臣的,这与荀彧的政治理想是吻合的。所以荀彧一心辅佐曹操达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但是,当曹操因为权势而野心膨胀的时候,违背了荀彧的初心,这才有了对曹操的抵抗。

02刘备和曹操谁才拥有正统地位

受到《三国演义》小说中“尊刘贬曹”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曹操是汉贼,刘备身为刘氏后裔,又有着“皇叔”的身份,自然是正统。

其实这种观感是错误的。当时能代表正统的只有曹操的势力。刘备的“皇叔”身份其实算不了什么,血缘关系也是极为淡薄的,说了一大堆的名头其实都是唬人的。

第一、刘备自称“中山靖王后裔”,汉景帝十七代孙。

这个身份其实就表露了刘备的出身,追溯上去,做皇帝的先祖是汉景帝,而中山靖王刘胜只是第八子,并不是嫡系,而刘胜子嗣却120多人。从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度来说,刘备从其第一代先祖开始,就没有了继承权。

从世代传承来看,关系如下:

可以看到,刘备和汉献帝那几乎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方亲戚了,这个“皇叔”的身份其实就是贴金而已,并没有什么真实性。

第二、只要汉献帝存在,正统就只有一个

汉朝姓刘的宗亲多了,比如荆州的刘表、刘琦,益州的刘焉、刘璋等,都是既有强大势力又有皇室名分的的汉室宗亲,其血缘关系总不见得比刘备还差。那靠着织席贩履为生,连个正常爵位都没有的刘备,凭什么代表正统?

所以,只要汉献帝还没有被废掉,只要曹操手中还有名义上的天子,所有的诸侯都必须认同他的正统地位。否则就是篡汉自立,要背上一个乱臣贼子的恶名。

所以刘备在取得益州两川的时候,只能上书曹操,请求加封汉中王,而不是自立为帝。刘备称帝,也是在曹丕代汉自立之后才进行的。

第三、曹魏通过禅让取代汉室,就是正统地位

有时候形式就是这么重要,别管汉献帝是主动禅让还是被迫让位,只要有了这么一个行为,曹魏势力取代汉家天下就是被承认的。

所以,曹操打下的魏国势力,才能是真正的正统。《三国志》当中,也是以“魏国”为正统。

以此来看,荀彧只有追随曹操,才是真正的效忠汉室,投奔刘备等人是没有名分上的支持的。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乱世当中各路英雄豪杰、谋士武将各领风骚,荀彧便是曹操麾下极为重要的一位谋士,乃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当可谓功勋卓著。长久以来,便一直有荀彧忠于汉室的说法,在曹操欲进爵国公之时荀彧的确反应激烈,并因而吃罪于曹操。那么荀彧为何不投奔同样“忠于汉室”的刘备呢?其实主要还是时势的问题。

荀彧出身名门,天下大乱之际转投曹操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乃是荀子之后,其父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彧年少时期便颇有才名,南阳名士何颙称其为“王佐之才”,评价极高。

△董卓

永汉元年(189年),荀彧通过举孝廉入仕,人守宫令。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又自立为相国。荀彧虽无力推翻董卓,但却也不想与其同流合污,于是只好辞官归乡。

后来,时任冀州牧的同郡人韩馥派人来接荀彧,而荀彧也认为颍川乃是四战之地,于是便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当时冀州已落入袁绍手中,袁绍也将荀彧奉为上宾,且荀彧的弟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但荀彧却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事,因而并未诚心归附。

△袁绍袁本初

初平二年(191年),荀彧离开袁绍转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言道,“这是我的子房啊!”于是任荀彧为别部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

荀彧为何投奔曹操?只因曹操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表现出色

初平元年(190年),“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袁术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曹操任代理奋武将军。董卓初战不利,被联军击败之后,逐烧毁洛阳宫室,裹挟汉献帝迁都长安。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

战事初始阶段对于诸侯联军可以说极为有利的,然而在董卓退却之后,联军诸人却都吞并酸枣一带,无人敢向关西推进,只有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眼见无法劝动诸人,曹操只得独自引军西进,结果在荥阳汴水因兵力相差悬殊,曹操遭遇大败,士兵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仓皇逃得性命。

回到酸枣后,曹操又建议各路诸侯各守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共同围剿董卓。而各路诸侯却各怀鬼胎,眼见董卓已经退走,都在伺机发展自己的实力,甚至相互之间发生火拼,联军已成瓦解之势。

△曹操曹孟德

正是由于曹操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之中表现出来的“舍生忘死、一心为公”,让荀彧认为曹操才是值得辅佐之明主,只有曹操才能担得起匡扶汉室的重任,而其他诸侯或许实力要强过后起的曹操,但均是不顾大局,只为一己私利之辈。这种情况下,荀彧投靠曹操也就不难理解了。

荀彧为何不投靠刘备,时势而已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际,刘备虽然投身洪流较早,奈何起步实在太低,初始阶段只能到处寻求庇护,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地盘,宛如乱世之中的无根浮萍。

△刘备起步早但起点低

1、刘备初始势力太小,刘备成事之后荀彧已死。在荀彧投奔曹操之时(191年),刘备此时不过是平原县县令,不仅没有任何根基,还在到处寻求庇护。就算此时的刘备已经有匡扶汉室的熊心,但实力却实在有些不够看,荀彧或许聪颖,但毕竟不是神仙,岂会料到刘备之后能够成事?刘备成事乃是在经历赤壁之战,夺取荆州、益州之后,这已经是建安十九年(214年)了,此时荀彧已经去世两年了。

△刘备成事之后荀彧已死

2、刘备是否真心匡扶汉室,难以预料。这又是一个问题,就算刘备当时已经具备了争夺的实力,可他真的是一心为了匡扶汉室吗?刘备虽然是名义上的汉室宗亲,但真实情况如何谁也不知道,而且就算他是真正的汉室宗亲,可毕竟不是正统,谁又能保证他夺取天下后会还政于汉献帝?而此时曹操虽然势大,且独断专权,但曹操毕竟一生都没有行谋逆之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