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先秦时期的神秘“戎族”:他们为何来中原,后来又去哪儿了?
优质回答:
在2020年的时候,发现了第二座王级大墓,不仅规模相较于之前要大,就连陪葬品数量也更为震撼。这座墓长有7,85米,宽有5.5米,就连深度都有将近7米。而且墓中的棺椁保存比较良好,就连里面的木棺都只是顶部和侧面腐朽了,曾经红色的漆皮基本上都在。此外,这座墓跟之前发掘的墓最大的不同,就是除了殉牲外,木棺外的椁内还有5具殉人。由此可见墓主人身份的尊贵。在殉人的旁边,考古专家还发现了铜车马器、编磬、玉扳指、骨贝、陶、金玉玛瑙以及饕餮夔[tāo tiè kuí]纹铜编钟等陪葬品,并且墓葬的周围也有陪葬车马坑,坑内的一角依旧放置了马牛羊头蹄。
从随葬品、葬式葬制以及殉牲习俗来看,这座墓葬和之前的墓葬一样都是属于2600多年前的陆浑戎墓,那陆浑戎作为游牧民族,为什么会出现在洛阳地区呢?其实陆浑戎是被迫迁徙到洛阳附近的。据《左传》记载,陆浑戎原本是居住在瓜州一代,也就是居住在现在的敦煌一带。那个时候的陆浑戎还是很强大,秦穆公吞并不成,就把陆浑戎踢给了和自己有冲突的晋国。之后,作为游牧民族的陆浑戎,就被迫长期生活在洛阳一带,直到公元前525年,被晋国灭国。
徐阳墓地第二座王级大墓的发现,为进一步深入的研究陆浑戎,提供了更多的实物证据,让消失已久的陆浑戎再次吸引了相关学术界的广泛的关注;也为研究中原地区少数民族迁徙和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史料。
其他网友回答
笔者在研究先秦史的过程中,对“戎族”进行过一些研究。在笔者看来,先秦时期的“戎族”的确相当“神秘”。这种“神秘”性或许就决定了,题主的问题在目前可能是得不到答案的。下面,我就个人的理解来讲一讲这个问题。
第一,关于“戎族”的来源,学界至今无解。
自战国以降,中原地区多把西部诸族泛称为“戎”。如《尚书·禹贡》:“西戎即叙。”又如《大戴礼记》:“西辟之民曰戎。”这一观念对后世学者影响极大,以致到现在为止,还有不少学者一谈到戎族,就以“西部起源、入于中原”的预设思维来讨论戎族问题。比如,前几年在河南发现的陆浑戎大墓,一些学者在讨论陆浑戎的来源时就有类似观点。
然而,如果我们了解先秦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就会发现这种预设思维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比如,根据学者统计,《左传》记载的戎族有:(1)分布在鲁西地区的济水之戎,(2)分布在燕山南北的山戎、无终之戎、北戎,(3)分布在豫西地区的伊洛之戎、陆浑戎(又称阴戎),(4)分布在晋南地区的姜戎、茅戎,(5)分布在关中地区的骊戎、犬戎。(辛迪:《春秋诸戎及其地域分布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年第4期 )不难看出,《左传》中并没有战国中后期出现的把戎族与西部进行联系的现象。
再看西周时期。我们知道,传世文献中被目为最可靠的西周文献是《尚书》的《周书》部分。在《周书》中,《费誓》把东方的徐人称为“徐戎”,《康诰》把殷商称为“戎殷”,这同样没有把戎族与西部进行联系。从出土文献看,西周金文已经明确把“戎”字作为族群意义来使用,但和《尚书》、《左传》类似,也往往用来指中原地区的族群。比如,西周晚期的晋侯铜人(如下图)铭说:
惟五月,淮夷伐格,晋侯搏戎,获厥君豕师,侯扬王于兹。
李零认为,淮夷也可称“淮戎”,这件铜人像就是淮夷国君的形象。(见《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第411-20页)
其说比较可信。比如,同样是西周时期的冬方鼎就有“淮戎”这个词,见下图。
此外,班簋铭中还提到“滑戎”,柞伯鼎铭有“昏邑之戎”,翏生盨把征伐南淮夷所得之器称为“戎器”,这些材料均表明,在西周时期人们的观念中,东国、南国有大量“戎族”存在。而出现在北方、西北方向的少数民族,和《诗经》记载一样,记载的主要是玁狁。
再说甲骨文。“戎”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但是否已作为族群意义使用,目前学界存在争议。王玉哲、辛迪、陈年福等认为,甲骨文中的戎字无族群义,陈梦家、齐文心等认为有族群义,赵铁寒等认为不能确定。
可见,自春秋以上,无论是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献,都表明中原地区生活着大量的“戎族”。由于“戎族”呈现分布面广的特征,因此,历史上的“戎”究竟是一个“专称”还是“泛称”(即“戎”是否为单一起源),现在仍然是学界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果说“戎”是个泛称而不是专称,这就意味着,在戎族研究中不能简单把某一支戎人(比如犬戎)的来源当成整个“戎族”的来源。
第二,戎族的“神秘性”还体现在,夏、商、周三代均与“戎”有密切联系。
学者们之所以慎言“戎”的起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先秦文献记载的夏、商、周三代均与戎族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比如,如《左传·定公四年》言封唐叔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故郭沫若认为“夏民族实即戎狄”;又《诗经·长发》言“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故唐兰认为“商王朝原是戎族”。此外,西周王室与姜戎有稳定的联姻关系,这也是学界所熟知的。这些情况均表明,认为戎族起源于西部然后进入中原地区的观点面临说服力不足的问题。至少,学界普遍认为,殷商并不是起源于西部的,而与东夷关系更为密切。这与《诗经》和《尚书》称殷商为“戎”,西周金文称淮夷为“戎”正相似。
第三,我对“戎族”的理解。
如上所说,无论是从文献记载的地域分布,还是与三代的关系来看,目前均难以说明“戎族”之所来这个问题。笔者以前曾专门就“戎”的训诂发布过一篇文章,现将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下图为出自商代晚期的乙戎鼎,河南安阳出土。从乙戎鼎的“戎”字来看,其字形当如裘锡圭教授所说,从戈、从毌(类似盾牌一类的器物)。同字形出发,并结合文献大致可以判断出,戎字本义应指兵械,如《礼记·月令》说:季秋之月,“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班马政。”郑玄注:“五戎,谓五兵:弓矢、殳、矛、戈、戟也。”
作为民族意义的“戎”字,徐中舒认为与崇或庸字有关。由于历史上长期以“戎”指西部民放,黄奋生教授从民族语角度指出,戎的本义是农业、农区。其说见《藏族史略》:
(羌语)山谷称“戎”(rong),又称“龙”(lung)。甘、青地区群山纠错,沟谷纵横,住在山谷“戎”地的羌人,故又称为“戎人”,这是以地形来称呼其种族的。甘肃古时称“雍”,后称为“陇”(以陇山得名),可能都是“戎”字的译转,本由羌语而来。现在藏语称三千公尺以下之农业暖谷地带为“戎”,称在这里住的农业藏人亦为“戎哇”。
在历史语言学界,汉语和藏语是同源而出的语言,这已成定论。因此,黄先生的观点颇有价值。在现代汉语中,“戎”字已经没有农业、农区的义项,但是在战国时期的出土简帛材料中,“戎”字却常常使用与”农业“有关的意思。比如,传世文献中的“神农”,在上博简《容成氏》和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见威王》中均作“神戎”(如下图)。同样的例子还有郭店楚简《成之闻之》:“戎夫务食不强,加粮弗足矣。”银雀山汉简《田法》:“先大息五日,上使民之壮者,吏将以猎,以便戎事,以助大息之费。”上博简《弟子问》:“有戎植其耨而歌焉。”以上诸简,整理者亦尽训“戎”字为“农”义。
因此,早期文献用“戎”来指族群,不排除与族群的生业特征有关。我们知道,在早期文明出现时期,由于社会财富积累不够,最初并没有专门的常备军。这种现象在游牧、畜牧民族身上表现得很明显。以理推之,在农耕文明崛起的时期,其军事力量最初具有亦耕亦兵的情况也应不无可能。因此,戎字虽然以兵戈见形,且取兵械为本义,但作为族称,最初主要用来指以农耕族群是极有可能的。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文献中早期的“戎”主要出现我国东部以农耕为主的平原地区。
第四,戎族去了哪里?
春秋时期大量使用的“戎”这个名称,在战国之后使用得越来越少,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应该比较复杂。
第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在春秋前后,许多族群开始以“国”的面上出现。我们知道,国的使用与“城郭”有关。因此,早期文献对那些尚没有筑造城邑的族群采用其生产形式来称呼是有可能的。而这些族群一旦筑城,那么,文献就有可能以“国”来呼其族。
第二,族群的融合。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大量兼并战争,因此,族群的融合、流动必然频繁,故一个族群的所属身份、或者是居地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其“戎”称也就可能随之消失或转移。
第三,记录角度的变化。这种情况也很好理解。根据笔者研究,春秋后出现在文献中的“巴人”,就是金文中的“孚人”,而文献记录其在夏代时期的名称则为“褒”。“巴”、“褒”、“孚”古音相近,其中,“巴”是春秋后的用法,“孚”是西周金文的用法,“褒”则是追溯性用法,而其历史之上溯,则可与汉中盆地的城固、洋县青铜文化形成交集。在古代汉语文献中,巴族也称为“巴子”,这是译音。今在吐家语的语言中则读为“pi tsi kha”,这个词在汉语文献中有鼻息、必际、比跻、毕节等多种音译以及“白罗罗”等叫法。这些不同名称的形成就是族群流动于不同时空,然后又被不同角度的文献记录的结果。
类似现象还有,如某某羌的用法在甲骨文中很常见,但在先秦文献中很少见,而在汉代文献中又很常见。这当然不是因为古代的”羌“在西周、春秋、战国就凭空不见了,其原因也无非是因为他们是在以另一种名称在出现。当然,羌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为避免脱离讨论范围,这里笔者简单地以一句概括,两周时期的羌,基本上就隐身在了”戎“的名义之下。古代文献中戎既常与羌联称,也常与狄联称,这本身就透露了羌、戎、狄之间的历史纠葛是异常复杂的。这种纠葛,从大处说是民族融合的历史反映;从细处讲,也说明早期的族群研究需要研究者有“绣花针”的工夫。
总结
总结一下,“戎”可能并不是起源于我国西部,而是对中原地区的“农耕部族”中尚未进入筑城时代的族群的称呼。此说若然,则所谓“戎族进入中原”的提法就是不存在的问题。战国以后,有关戎的记录减少,可能与族群融合、迁徙以及记录角度变化等原因有关。我是头条作者古史微,欢迎点赞、关注、转发。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秦晋两国为了分裂东周天子权利,同时制衡楚国,将犬戎迁到洛阳与洛阳当地九戎组建陆浑戎国,后来晋国灭陆浑戎国,戎族就融合在了洛阳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