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大司寇是什么官(孔子司寇是什么官)

五官中郎将是什么官职?

优质回答

要说清楚什么是“五官中郎将”,先得从什么是郎官说起。

在两汉时期,郎官是朝廷中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的统称,其中议郎负责顾问应对,也就是可以参加朝廷会议讨论,而后三者,则是归属于郎中令之下,负责宫殿、车辆等安保工作,这三种郎官又被分别划分为三个官署:左、右、五官。

左中郎将、右中郎将、五官中郎将,就是这么来的。他们的官秩都是比二千石,属于高级官员了。

另外在史书上,因为“五官中郎将”字数太多了,所以有人将其简称为“五官将”,实际是一个意思。

东汉时的五官中郎将

到了东汉时,郎中令被改称光禄勋,但是左、右、五官中郎将的职位和职责都没有改变。然后三署中的各种郎官,又成了达官贵人子弟进阶入仕的敲门砖,当时称呼为“三署郎”,进了这个团队,就有了飞黄腾达的机会了。

因为两汉时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察举制”,三公九卿也要接受举荐贤良的任务,这些帝国高官长期居住在京师,他们只能从三署郎中间去挑选;因为高官、外戚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举荐贤良早就成了一块遮羞布,本质上,他们都会互相举荐利益关联的家族子弟。

所以,一度到了东汉帝国中叶,“三署郎”成了纨绔子弟的“升官待定俱乐部”。正直的官员如光禄勋陈蕃、五官中郎将黄琬,他们两人试图改变这种歪风邪气,而改推举三署郎中的寒门子弟,结果,高官们们不乐意了,毕竟动了自己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把陈蕃、黄琬给整下台了。黄琬为此遭受禁锢(终身不能做官),成为提前“享受到党锢政策”的名士。

汉末的五官中郎将

五官署有点特殊,因为其中的“中郎”,都是年纪五十岁以上的人。虽然说所有郎官都需要去负责宿卫工作,扛戟之类,但是指望这些年老的中郎来做体力活肯定不人道了,所以,这些“老中郎”应该更多的是“养老”。

五官中郎将,在平世,还能代替光禄勋,主持参加朝廷活动,到了汉末乱世时,朝廷都没有什么规矩可言了。建安元年(196),在曹操安排天子都许后,经历了东归劫难的天子刘协,又在应劭的帮助下,重新建立汉廷礼仪。

建安十六年(211),曹操已经身居丞相之位,在考虑培养继承人的情况下,让曹丕担任了五官中郎将,同时兼副丞相。

有人也会问:曹丕是在许都汉廷当五官将,还是在邺城当副丞相呢?

按照史书记载来分析,曹丕是长期坐镇邺城的,但凡曹操率军远征时,曹丕都是负责后方稳定,代理邺城丞相府事务。

【曹丕】

道理也很简单,既然父亲的汉丞相都在朝廷之外办公,他这个副丞相,也不用拘泥于五官将的身份而留在许都汉廷了。何况许都汉廷的官僚体系早就成了空壳子。

《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十六年春正月,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

曹丕的五官将故事

在邺城,曹丕也开设了五官署,任命一些人担任自己的下属,例如有:

长史凉茂、邴原,

功曹常林,

司马赵戩,

文学夏侯尚、徐幹、应瑒,刘祯、刘廙、苏林,

门下贼曹卢毓、郭淮,

这些人不用笔者一一介绍,简而言之,他们都是名士,例如邴原,当年他与华歆、管宁并称为“一龙”。意思是:大家把华歆当成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三人合起来,就是一条龙。

《魏略》曰: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

可想而知,曹丕也为了提高自己的名望,也积极交际名流,“博延英儒”。

《三国志·朱建平传》记载,曹丕经常请大家开座谈会,“坐上会客三十余人”。在《典略》中说,曹丕还曾把自己妻子甄氏请出来和大家见面,其中的文学刘祯色胆包天,他不顾礼节,抬头盯着甄氏看。曹丕倒是心胸开阔,觉得没什么,可是事情传到曹操耳中,曹操把刘祯抓去罚做苦力。

这个刘祯可是建安七子之一,另外的六人中,孔融被曹操所杀,陈琳、阮瑀、王粲是跟在曹操身边做官,剩下徐幹、应瑒和刘祯都成了曹丕门下的文学。

《邴原别传》中写道:魏太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天下向慕,宾客如云……

可见曹丕这个五官将的门面还是很大的!

建安二十二年(217),曹丕得到曹操的认可,封为魏国太子,这时候曹丕便设立太子府。所有五官署的官员都转入太子府继续做官了,这些人后来很多成了曹丕的亲信。

中郎将,古代官职名,隶属郎中令,郎中令是九卿之一,汉武帝时期改名为光禄勋,统领所有郎官。中郎将负责的事物很杂,包括军事、礼仪、出使等等,其品阶介于将军与校尉之间。

到了东汉末年,这个名号被各大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原因在于,各大割据势力虽然已经成割据之势,名义上还是汉朝的臣子,委任将军是朝廷的权力,封个校尉又委屈了手下的将领,于是就选择了中郎将这个折中的称号,毕竟大小也是个“将”。但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杂号将军的泛滥,中郎将就开始贬值了。

在汉朝,将军一般只是个临时称号,只有在战时才会封,而中郎将却是常职,拥有实权。中郎将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秩比2000石,大致与太守齐平。到了后期,又衍生出很多中郎将,这些中郎将职位、品质、权力有很大差异,如张鲁的镇民中郎将、张郃的宁国中郎家、许褚的武卫中郎将,都是不同的职位。

但无论中郎将种类如何繁多,五官中郎将始终是中郎将的最高品阶。五官中的“五”是五行的意思,在古代五行是万物的基础,所以五官中郎将就相当于百官中郎将,所有郎官过了五十岁,就会隶属五官中郎将管辖。由此可知,五官中郎将就是光禄勋之下第一人。

曹操曾封自己的继承人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其实是有其深意的。虽然曹操打算将曹丕当继承人培养,但也不可能一下子给曹丕太高的官职。曹操自己是司空,九卿之一,光禄勋也是九卿,显然不合适,所以只能先封曹丕一个五官中郎将。

而且中郎将职务杂,做什么都名正言顺,方便曹丕各种权力一般抓。而五官中郎将下辖的五十岁以上中郎将,都是军中的实权人物,与他们打好关系,这是为曹丕以后继位铺路。

古代司徒是什么官职?

优质回答

司徒是上古官名,相传尧、舜时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从武帝时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称为三公。汉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汉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 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新莽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东汉初仍设三公官,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三公各自开府置官属。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汉光武帝虽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上。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 。建安十三年( 208),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且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200年之久的三公制 ,至此遂告终止。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同。

司徒是上古官名,相传尧、舜时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从武帝时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称为三公。汉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汉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 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新莽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东汉初仍设三公官,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三公各自开府置官属。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汉光武帝虽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上。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 。建安十三年( 208),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且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200年之久的三公制 ,至此遂告终止。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同。

我国古代“司马”是什么官职?与姓氏“司马”有关系吗?

优质回答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欢迎来到翰林院!

司马最初是古代的官名,古代有以官名为姓氏的习惯,司马就成了姓氏之一。

司马最初是西周设置的官名,掌管军政和军赋,汉武帝废太尉设置大司马,后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隋唐两代在州郡府佐吏设司马,位在别驾,长史之下。

古代的三公六部九卿都是什么官?

优质回答

我国古代的官僚体系比较早熟,三公、九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在其后延续了上千年,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演进、完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分配封建权力。当然了,由于这种持续改进模式,不同时代的三公、九卿内涵并不一样。

咱们先说三公。

三公的说法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被视为先秦时期最尊贵的三位官员。但对于三公指的是谁,在汉代时却因古文、今文之别,出现了极大争议。

汉代的经学家分为两类:古文经学家,指的是研究那些民间私藏的古文经书的儒生;今文经学家,则是那些尊奉由老孺口耳相传的经文的儒生。

双方在许多观点上存在争执。对于三公指的是哪些人,古文学家引用《周礼》,认为是太傅、太师、太保;而今文学家则以《尚书大传》为武器,将三公归为司马、司徒、司空。

但不管具体头衔是什么,先秦时期的三公都是正儿八经的实权派,他们作为天子的助手,全面参与政权事务的处理。至于为什么是三个而不是一个或四个,目的很简单:分权、相互制衡。

秦朝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对各项制度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了强化君主集权,曾经尊贵无比的三公就没有设立。

西汉初期,在官职方面全面继承了秦制,同样没有设立三公,当时辅佐皇帝的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

汉武帝执政期间,奉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经学对西汉政治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那时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开始被称为“三公”。

不过,无论有没有三公的称呼,西汉初期一直尝试对这些朝廷大员的权力进行束缚和限制,当初刘邦、吕后对萧何等人的打压就体现了这一点;汉武帝作为雄才大略的狠人,对于削弱丞相的权力更是不遗余力。

汉昭帝刘弗陵在这方面青出于蓝。为了更有效地制约丞相,他设立了“大司马大将军”这种新职务,赋予了其能够越级直面皇帝的权力,整个西汉年间,这一职务甚至成了权臣的标配,比如霍光、张安世、王凤(王莽的叔叔)。

而到了汉成帝年间,宰相再次被砍,同时大司空替代了御史大夫,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三足鼎立的“三公”制正式确立。三者职务有所侧重,但待遇几乎完全一样,实现了较为理想的制衡状态。

不过,在西汉晚期,由于帝王暗弱、外戚崛起,权臣的权力空前膨胀,身居三公的王莽甚至篡夺了政权。为了扭转这种弊端,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刘秀着手对三公制进行更加伤筋动骨的改革:三公从此成了一种看似显贵、实则无权的虚职,相应的职能被完全转移给了尚书台。

所以我们看到袁绍家族号称“四世三公”,为啥却被宦官玩得团团转?手中无权力,等同于有名无实。

现在再看看九卿。

“夏制九卿”,相传夏朝时就出现了这种官职设置。《礼记》中谈到夏朝的政治体系时说道:“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但跟三公一样,九卿具体是哪些人,直到周朝时才有了系统的说法,他们分别是: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按照这种说法,前文中关于周朝三公的争论,显然是古文经学家的主张更为合理。

不过,先秦时期的九卿具体负责什么工作,实际上并无迹可靠。到了西汉初期,九卿并不是具体的职务,而是作为虚数来指代众卿、列卿。同样的,直到汉武帝时期,由于儒学的兴起,那时才习惯于把俸禄为中二千石的官员统称为九卿,但实际上并没有严格的依据和考证。

一直到王莽篡权、建立新朝,本着全面复古的思想,九卿才正式成了正儿八经的官方职务,他们指的是: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乐、共工、予虞。看起来是不是很绕口?这就对了,王莽改制中的许多政策,大多都是老瓶子装新酒、用先秦的晦涩字眼给自己加上“圣制”的包装。

东汉也正式设置九卿,分别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其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延续了这一体系,但具体的名称也许有些许变化。

到了隋唐时期,九卿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动:

首先,名称变化较多,成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

其次才是更重要的——九卿也像三公那样,成了有名无实的荣誉职务,全部从事些面子上的事务,诸如主持朝廷红白喜事、丧葬礼仪等等,彻底与权力核心无缘。他们的相关职能,都被划归三省六部。

直到这个时候,传说中的“三公九卿”彻底成为了历史。它的演变过程,本质上就是封建权力的不间断重新分配,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强化皇权。

古代的官职制度有哪些?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太大,基本上是好几本书的的内容。如果要是问哪个朝代职官制度可能能会更好一点。既然这样问了,就勉为其难的回答下吧。

中国职官制度由来已久,最早的已不可考,咱们就从春秋时说起吧,文献记载和出土金文能够确认的春秋时代官职是王、诸侯、卿、大夫、士。基本上都是世袭,也就是说当官的都是一家人。

到了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就有了司马,司空,司空和司寇的官职,孔子就做过鲁国的司寇。武职多是将军,各国名字不一样,但具体都差不多。

秦汉时代是“丞相九卿制”,地方官是郡守和令长制,武职最高是太尉,有一段时间改称大将军,下有四方将军,四镇将军,四平将军等等,再往下就是名号将军和杂号将军,再往下就是校尉了。

魏晋一直到南北朝时期沿汉制,基本上没改变。

隋唐时期采取的是三省六部制,这个比较成熟,后世的官职基本上按照这个沿袭这种制度。隋唐时期的兵制采取的是府兵制,亦农亦兵,农闲时训练。

明清时代的官职,文官不设丞相,明代设首辅,清代设大学士,后设军机大臣,六部制相同,武职是明代是卫指挥使司垂直制度,清代则是每省设提督,两省或多省设总督,也有一省独设的。

历法职官制度基本上就是这样了,由于篇幅关系不能写的太细,总得一句话就是“爵以赏功,职以任能”。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孔子大司寇是什么官.jpg”/>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