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吨重的泸定桥,每根铁索1.6吨,清朝工匠如何在一年时间内建造?
优质回答
其实打造铁链并不难,它修建于1706年,那时候的铸铁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当时面临的一些困难无非是大渡河太过于湍急,想要修建一道桥梁按照当时的建筑技术确实办不到。所以就有了用铁链连接两岸的想法。
当时泸定县没有铁矿,所以先到荥经县把铁链锻造完毕以后,再运送到大渡河边。泸定桥一共有13根铁链,一根重达1.6吨,这座桥左右各两根铁链,桥面有9根铁链,每一根铁链有862到997个铁环,一共有有12164个铁环。
运到河边以后,因为河水太过湍急,基本不可能靠船只运送过去,而且船只也拉不动。所以当地人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先在两岸之间架设几根粗大结实的绳索。
绳索一般很轻,所以很快就架设好了,而在绳索上面套着有数十个竹筒,岸边的人把铁链从竹筒之间穿过去,这样一来铁链就不会掉下去。
而对岸的人再合力拉动竹筒,铁链就很顺利的被拉到对岸去了。
13根沉重的铁链就按照这种巧妙的办法依次顺利的送到了对岸,之后只要将铁链的首尾两段固定好就可以了。
之后的事情就很轻松了,两岸的人只要拿着木板铺在桥梁上就行了,一座泸定桥就这样修好了。所以说很多时候只要找对了方法,其实是很简单的。
后来泸定桥因为历经风雨,加上战乱,所以出现了破损。1969年时就用现代锻铁技术替代了桥梁上的一些出现破损的铁链,一直到1975年,泸定桥都出现过几次铁链断裂,后经过替换修复,这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完整的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很多人想不到,当初红军勇士浴血奋战夺取的泸定桥,居然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而当初工匠建桥时,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印象中,我国古代的桥大多数都是石头造的,但著名的泸定桥却是铁链制作的,这一点毛主席已经告诉大家: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泸定桥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九月,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建成投入使用。
我们先来看看这座铁索桥的主要技术参数:
长103.67米,宽3米;铁链13根,其中两边桥栏各有铁链2根,桥面有铁链9根;每根铁链有铁环862至997个不等,总共有铁环12164个;全桥铁件总重40多吨,其中铁链总重21吨,平均每根铁链重1.6吨,用于固定铁链的卧龙桩、地龙桩用铁量20多吨。
以清朝康熙年间的冶铁水平,炼出40多吨铁当然不在话下,打造这些铁链的工艺也不算特别复杂,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横空架设这样一座铁索桥。泸定桥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的大渡河上,大渡河宽近百米,水流湍急,架设浮桥都十分困难,何况是一座异常沉重的铁索桥,这就要依靠我国古代工匠们的超强智慧了。
泸定桥全桥由桥身、桥台和桥亭三大部分组成,桥身全部都是铁索,这些铁索每一根的重量就高达1.6吨,十分沉重,如何才能把沉重的铁索运输到河流对岸?一开始,工匠们尝试用舟船运输铁索过河,但这些铁索实在太过沉重,舟船根本拉不动,最后他们采取了“索渡原理”,先把粗竹索系在河两岸,竹索的两端有一个高度差,然后在竹索上串上几十个短竹筒,再将铁索分段系在这些竹筒上,最后从高往低拉动竹索,铁索就顺着竹索被拉动到对岸了。
完成铁索输送难题后,还有一个难题,就是铁索的固定。
铁索是主要的承重结构,如果固定不好,就可能桥毁人亡,带来灾难。工匠们为了固定铁链,在桥的两端开挖了很深的桩井,在井底使用大量生铁浇筑横向的卧龙桩和纵向的地龙桩,然后利用绞盘,把全部铁索绞缠到地龙桩上,最后使用坚固的石头砌成桥台,用于保护地桩。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够在不到一年时间建成一座总重达40多吨的铁索桥,不啻一个工程奇迹,依靠的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勇敢和智慧。这座凝聚了智慧的铁索桥历经三百多年风雨,仍然屹立不倒,足以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40吨的泸定桥,十三条铁链连接12164个铁环,古代是如何架起来的?
优质回答
泸定桥横亘在四川泸定大渡河的两端,在那漫长的岁月中,它一直默默地为两岸的人们提供着来往的便利、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异样的光彩。
每次提到四川泸定桥,有两件事情是人们不得不提的,其中一件是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强渡大渡河失败的历史事件,一件我军飞夺泸定桥最终渡河成功的历史事件。
这两件历史事件大家或许都听说过,但是如果不了解历史细节的话,可能大家就会对这两段历史产生一些细节上的误解,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误解。
石达开渡的是大渡河,不是泸定桥
首先在清朝的时候,石达开根本就没有接触过泸定桥。
在当时,石达开选择渡过河的位置并不是泸定桥,而是距离泸定桥还有一段距离的一个渡口,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之为码头,石达开就是在那个地方选择坐船渡河的。
石达开选择在那个渡口坐船过河,其实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从这里过河他只需要考虑造出船只渡过河对面就行了。
因为当时他来的紧急,大渡河对岸的清朝军队还没来得及赶到河对岸设下防守,因此从这个地方过河,才是对他来说最好的选择。
而如果他选择从泸定桥过河的话,那其中就会生出许多的波折。
在当时,石达开和泸定桥之间其实还阻隔着一条很宽阔的河流。
这条河流阻隔了石达开前往泸定桥的道路,如果石达开选择通过泸定桥过河的话,那他就得先制造出船只渡过这条宽阔的河流,这样才能去到跟他们同在一个方向的泸定桥口。
而在渡过这条河流后,可能当地的清军队已经赶到了泸定桥的对岸,早早拆掉了泸定桥上的木板,或者严兵守在了泸定桥对岸的出口。
这种风险对石达开来说是不必要的,因此,他就选择了直接坐船渡过到对岸。
那时候渡口中没有足够的船只供应石达开把军队移往对岸,所以他就下令就地制造出了一些木船,准备乘坐这些自己制造的船只过河,不过在他们几次打算过河的时候,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却摧毁掉了他的最后希望。
接下来大渡河水讯猛然暴涨了起来,水位开始极度上升,河水的流速开始变得极度的湍急,正是在这突然变得湍急的河水阻挠下,石达开的部队最终在南岸被清朝军队给葬灭了。
从这件事情的详细经过,我们可以看出石达开真的和泸定桥没有什么关联。
泸定桥是我军渡河的其中之一个选择
接下来我们再讲一下近代史中与泸定桥有关的历史事件。
当年我军在渡过大渡河时,并不是所有军队都是选择从泸定桥奔赴到大渡河对岸的。
在当时,其实有一部分部队选择了和当年石达开一样的渡河方案,那就是选择在泸定桥附近的渡口乘坐船只抵达对岸。
因为船只实在不够的原因,所以当时就下令让剩余的军队前往泸定桥位置,让他们通过泸定桥过河。
这时候与石达开时期又有所不同,此时他们和泸定桥之间再无河流阻隔,在当年的河水早已枯竭之后,他们很轻易地就来到了泸定桥的桥口。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很清楚,在经历了一番战斗后,勇士们拿下了泸定桥,在这些勇士的掩护下,我军成功通过了泸定桥。
在这个历史事件中,人们经常误以为我军是全部通过泸定桥抵达对岸的,但实际上并不是,当时我军只有一部分选择了通过泸定桥过河。
建造泸定桥的原因
在说完这种种跟泸定桥有关的误解之后,我们接下来了解一下泸定桥的建造时期以及建造的细节。
关于泸定桥的历史,我们可以追溯到清朝的康熙年间,泸定桥正是在康熙年间被修建出来的。
在泸定桥的南岸,是富庶的四川盆地,而在泸定桥的北岸,则是已经进入青藏高原范围的康巴藏区。
在泸定桥没有修建之前,这两岸的相隔就犹如相隔了一道天堑。
平常时候或许可以坐船来往于两岸之间,但如果在河水的汛期,面对着突然暴涨的河水,很少是有人敢来往于河水两岸的,因为没人敢拿自己的生命去开玩笑。
为了解决掉这个问题,当地就开始着手修建起了铁索桥。
修建泸定桥的监管严格
泸定桥一共由12164个铁环组成,这铁环的制作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为了防止有人在制造这些铁环的时候偷工减料,当时官方就制定下了一个严格的规定,要求每一个经手这些铁环铸造的铁匠都必须要在这些铁环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标志,好留待这些铁环出现问题找他们追责。
在这个规定下,那些铁匠们就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不敢丝毫偷工减料,生怕到时候出了问题,自己就会脑袋掉地。
这种种严谨的要求,无疑为泸定桥后来数百年不曾出现问题打下了良好根基。
一直到至今,泸定桥都未曾生过锈。
至于为何如此,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工匠们当年铸造的严谨。
第二个原因就是最为至关重要的维护,当地人每隔三个月就会对这些铁索进行一定的维护,防止铁索生锈。
第三个原因就是当地特殊的天气,不仅仅是铁索桥上的铁索,当地居民们家中的各种铁器,也是很少会生锈的。
泸定桥铁链的过河方法
这1万多铁环在打造出来后,人们一共把它们组合成了13根粗长的铁链。
如果要说到古人是如何把这13根铁链衔接在大渡河河流两岸的,我们就得说到古人的智慧了。
首先以这些铁链的沉重重量,当时甩是根本不可能把这些铁链甩到河流对岸的,如果用船拖着这些铁链的话,它们沉重的重量也会造成巨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艰难的问题,当时人们就想出了一个方法,那就是首先用普通的绳索连接两方,在船只的带动下,这些重量很轻的绳索可以轻易被带到对岸。
接下来人们会在这些绳索中套上一些竹筒,使这些绳索不会太过于柔软,让绳索拥有一些笔直度。
然后铸造铁链那边的人们需要把铁链缠上这些套上了竹筒的绳索上,一切准备好之后,对岸的人就可以通过转盘转动早已经连接在对岸的绳索,把这些铁链给缓缓地拉到对岸去了。
正是通过这种复杂而又省力的方法,古人才能在那种条件艰难的情况下,建造好了至今仍旧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泸定桥。
所以说这就是古人架设泸定桥的方法,人的智慧一直是无穷的,古代科技虽然不如现在,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智慧不及现代,通过金字塔以及各种古代的案例,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出这里面的事实。
泸定桥别名泸定铁索桥,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桥梁史上的一部恢弘壮观的一部大作,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也有非常重要地位。
泸定桥之所以有名,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巧夺天工、也不仅因为它结构奇特,构思新颖;而是因为它有幸成为中国历史的见证,所以才名扬四方。
大渡河水深流急,一向被成为难以跨越的天险。
1683年夏天,脱离洪秀全出逃的太平天国领袖翼王石达开带领义军来到大渡河,被汹涌澎湃的大渡河水挡住去路,被随后追来的清兵团团包围,10万大军被围歼,石达开也被清军俘虏。
1935年5月下旬,红军长征路上被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也经过泸定桥,后有追兵,前有天险,对岸蒋介石布下重兵。蒋介石发出疯狂叫嚣,要把中国工农红军消灭在大渡河岸边,让红军重蹈石达开当年的覆辙。蒋介石在对岸的军队拆掉了铁索上的木板,并用工事堵住桥口,工事内架起了几挺机枪。
5月29日,红军派出了22名身手矫健、勇猛果敢、功夫高强的战士组成敢死队,冒着对岸国民党军队雨点般密集的机枪火力,匍匐疾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飞驰到对岸,秒杀国民党守桥部队。为大部队过河消除了障碍,打碎了国民党让红军做石达开第二的美梦。泸定桥从此一举成名天下知,解放后被政府定位革命纪念地,成为重点保护文物。
泸定桥的具体位置在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这座桥还是在康熙的亲自关怀和批示下建造的。
康熙是清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对四川和西藏的控制,决心在此修桥,通联两岸。
在康熙的亲自部署下,泸定桥很快建成,当地人民在桥头树立一座丰碑以纪念康熙对修建泸定桥做出的伟大贡献。
泸定桥两边的两座桥头堡为独特的纯木结构,为中国桥梁建筑所独有。该桥始在清康熙44年(1705年)开始施工,竣工于康熙45年(1706年)。桥头的御碑上,康熙亲笔题写”泸定桥”三个字苍劲有力。
桥身总长103米,桥宽约3米,主体由13根铁链构成,其中桥底部分有9根,4根铁链分离桥的两侧作为过往行人的安全护栏和扶手,这十三根铁链一共有12164个铁圈环环相扣,全桥仅仅是铁链部分就重达40吨左右。
河对面的山坡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风景优美。在花草树木的掩映下,一座观音阁巍然屹立。它是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总指挥部,也是掩护红四团的22名勇士飞夺泸定桥的火力支援点。
因为泸定桥的光荣历史,每年慕名到此旅游观光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团队和个人络绎不绝。每一个目睹泸定桥风采的人都会被巧夺天工的泸定桥赞不绝口,同时都会为叹为观止的泸定桥感到疑惑:
泸定桥位于大渡河水流最急的地方,大渡河两岸是悬崖峭壁,这座四十多吨的铁索桥当年是怎么架设的,古代的运输工具那么简陋、落后,他们怎么能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
难道是外星球生命来这里建造的不成?
当地的导游看出了游人的疑惑,她们面带微笑,娓娓道来,非常自豪地讲起了泸定桥建造的过程。
当年康熙爷下令在这里修建泸定桥的消息传来,当地人民奔走相告,县太爷贴出告示,在方圆数百里范围之内招募能工巧匠,废寝忘食投入了泸定桥的修建筹备工作。
他们反复对大渡河的水流情况进行科学调查,掌握了汛期河水猛涨时的最高水位数据,获得第一手资料。根据具体情况,他们敲定了建造铁索桥这个切实可行,安全经济的建桥方案。
而后动员铁匠采矿冶炼打造锁链,周围的村民全体动员,大家很快就采集了大量的铁矿石,铁匠们马不停蹄、夜以继日冶炼出了足够的铁,打造出了造桥用铁环,并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剩下一个最大的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那就是怎样把这么沉重这么长的铁链弄过去,又怎么架起来。
关键时刻,县太爷和建桥指挥部的官员做了难。他们召集周围群众集思广益,尝试了好几种方法但都半途而废、无功而返。无奈县太爷只好故技重施,又让衙役们在更大范围内张榜悬赏,凡是能出主意解决这个难题的,无论是谁,都可以得到五千两银子的奖赏,一旦采用,立马支付赏银。
重赏之下必有智者,公告贴出第七天的时候,一个人揭榜了。这人是四处云游的两位僧侣,仙风道骨,器宇不凡。
他们反复观察了半天,先提出一个方案,用几根特粗的棕绳连接到对岸连接桥两头,接着在棕绳上面套上一节一节的竹筒,把铁链打竹筒跟前穿过,把铁链拉到河对岸,可是这个方案依旧失败了。因为铁索太重,绳索承受不住,到河中间绳索下坠,无法负重前行,接着高僧又提出一个方案,一次成功。
在河两岸修造了两个大转盘,先把铁链缠绕在转盘上,然后用小船把铁链牵引到对岸,小船一边走,转盘一边倒转松动。牵引到对岸后,再由这边的转盘转动撑起、撑直。就这样如法炮制,把全部铁链撑起来、拉直,再用铁环相互连接,剩下的事就好办了。
桥很快就建好了,两位高僧却转眼不见,没有要一文钱赏银。为了纪念这两位出主意的高僧,当地人又把泸定桥叫做仙人桥。泸定桥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再一次证明了伟人语录:卑贱者最聪明。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一等奖.jpg”/>